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印度/文化震撼之旅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加拿大)吉檀迦利·科拉纳德
出版社 旅游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震撼之旅》是一套精彩纷呈、不可或缺且人人必备的深度旅游文化读本,专为想要真正了解异域文化的旅游者所作。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亲身经历过文化适应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他们有足够的资格向那些希望完全融入各种相关文化的人提供热情而详尽的建议。每册图书都以活泼、诙谐的笔调,呈现以下内容:深刻剖析当地的文化传统;建议如何适应当地的环境;提供日常生活的基本窍门及语言方面的帮助;介绍如何充分享受旅行带来的乐趣。

本书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印度这个缤纷的国家,这里有4000多种不同信仰和民族的族群和300多种语言。

内容推荐

本书将帮助您更好地认识这个缤纷的国家,这里有4000多种不同信仰和民族的族群和300多种语言。从这本书中您可以学到如何辨别印度纷繁复杂的社会结构和令人目眩的差异,并了解印度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二书中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见闻,以及如何避免文化误解的提示。您还能找到在印度生活的实用指南,比如怎样找到心仪的房子,如何出行,怎样为家人找到学校和英他生活设施。除此之外,本书还生动地描述了印度丰富多彩的饮食、娱乐、体闲和节庆。《文化震撼之旅·印度》将使您身临其境,感受印度的风土人情,愿您在这个拥有泰姬陵的神奇国度度过美好的时光。

目录

前言

鸣谢

第一章 第一印象

印度母亲

第二章 概况

地貌

气候

野生生物

语言

经济

历史

今日政治

宗教信仰

印度教

锡克教

索罗亚斯德教

佛教

耆那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你对宗教足够敏感吗

第三章 印度人

特征

大家族

价值观

传统

迷信

印度妇女

第四章 入乡随俗

生命之环

礼品

不同的生活方式

第五章 衣食住行

手续

城市生活

住房

家居用品

供电状况

电话

上网

犯罪

仆人

购物

天气

医疗卫生

住院

入学

交通

乞丐

情感健康

第六章 吃喝玩乐

一面之交

在印度人家里吃饭

留宿印度人家

派对礼仪

举办派对

谈话

精神的食粮

香料

菜系

如何吃辣

准备一顿印度大餐

下馆子

街头小吃摊

第七章 享受印度

节庆

旅行

乡土印度

带着孩子旅行

文化生活

电影

电视

戏剧

艺术

音乐

博物馆和历史名胜

俱乐部

健身俱乐部

板球

寻踪老虎

第八章 听话听音

印度式英语

学习印度语言

数字

恰当地使用人名

请和谢谢

问侯语

介绍

身体语言

交流

第九章 在印度经商

商务礼仪

成功的谈判

老板

在印度工作的外国妇女

商务着装

工作环境

商业活动和家庭

在学校和大学中工作

官僚机构

提高效率的办法

第十章 印度纵览

国家概况

名人录

名胜古迹

附录

文化知识小测试

行为准则

词汇表

信息资源指南

更多阅读信息

试读章节

历史的开端

印度早期文明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哈拉帕文明(Harappa)。该文明兴盛于印度河谷(也就是今天的旁遮普)北部的拉贾斯坦邦和卡提瓦半岛一带。两大古城遗迹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令人追思一个伟大的文明:最引人注目的优良公共设施,井然有序的垃圾回收系统,两层的砖房,公共和私人浴室,便利的排水系统,规划良好的街道,粮仓,棉制品,还有金属制的工具和武器。

这一早期文明也许是富裕商业的文明,同波斯湾、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都有贸易往来。哈拉帕人民崇拜自然,也崇拜丰产的象征——公牛、树木和母亲神。这些仍然构成印度教的重要教义。

今天,在路边的小吃店里,或者是在火车站里,人们仍然使用一次性的、没有上釉的陶土杯盛水,用过就扔掉。印度各地的人们都用罐子泼水到身上洗澡。哈拉帕出土文物也表现出同样的洗浴习俗。发掘出的陶土碎片拼接起来也会形成那种用过一次就丢掉的小杯。

雅利安人和吠陀时代

哈拉帕文明大约兴盛于公元前2300年,衰落于公元前1700年。没有人知道原因。这就为雅利安人在公元前1500年的迁入腾出了空间。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来到这里定居了下来,开荒种地。

农业带来了贸易,贸易又产生了其他职业——木工、打铁、制陶、制革、纺织。一开始出现了三个阶层:武士或者贵族、祭司、普通人。国王一开始只是军事领袖,此后才逐渐被人们视为拥有神力并且成为世袭制。

雅利安早期宗教包含献祭仪式。祭司将牺牲献给自然神祗和女神,而每一位神又都需要特别的仪式来抚慰。清晨或者黄昏,你也许会看到有人面对太阳,吟诵梵语颂歌,用双手掬水,洒在身上。这就是戈雅特(gavatri)颂歌,献给太阳的颂歌,是献祭太阳神的仪式的一部分。3000年来。戈雅特颂歌仍然为虔诚的印度教徒吟唱,宗教意义丝毫不减。

雅利安人对印度文化贡献极大,而他们的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前600年)则被视为印度的黄金时代,那时众神在地上行走,同人们交流往来。四部吠陀经(吠陀,即Veda,指知识)——梨俱吠陀(Rg Veda)、夜柔吠陀(Yjur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阿闼婆吠陀(Atharva Veda)——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主要由韵文集和经文组成。这四部吠陀经构成了印度教思想中婆罗门传统的基础。此后的哲学经典例如《奥义书》(Upon ishads)、梵语语言、种姓制度,都进一步巩固了婆罗门的统治地位。印度万神庙中的诸神,献祭仪式都源自这一时期,一直传承至今。

亚历山大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各省。取得了初步胜利后,他遇到了极大的抵抗。印度的部族领袖们奋起反抗,阻止他深入印度内地。虽然亚历山大在印度西北部的征伐只持续了两年时间,但他推翻并整合了一些小王国和小共和国的统治。他的撤军造成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真空。

孔雀帝国

旃陀罗笈多·孔雀和他那位老谋深算的谋臣——婆罗门种姓的考底利耶,很快就行动起来利用这个真空,并且建立起来一个大帝国,地跨印度河平原,一直延伸到阿富汗。考底利耶是一个很有魄力和胆识的人,他写了本《政事论》(Artha Shastra),人称印度的马基雅维利。

旃陀罗笈多的儿子将孔雀帝国的地盘扩大到南边的麦索尔。他的孙子阿育王在公元前273年登位时,只有南方的卡林加还在抵抗。在一场恐怖的屠杀后,他征服了卡林加。在胜利的巅峰,国王为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而动容,宣布永不征战,并且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历时37年仁厚的统治建立起英国人到来前印度最辽阔的统一王朝。他在民众聚集的地方立起大柱,刻上解释佛法(dhamma)即宇宙法则的铭文。阿育王留给后人的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不仅仅针对人类。还包容了动物和植物。他下令为野生动物建造避难所,同样还规定了受保护的树种,也许这是最早的政府环保行为。阿育王的狮子柱到今天都是印度共和国的标志,并且印在印度的纸币和钱币上。

印度—希腊人和贸易往来

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后,帝国分崩离析,希腊人再次出现。米南德是所谓印度一希腊国王中最出名的一位。从公元前155—前139年,他们将国土扩大到旁遮普邦,于是印度和地中海世界就有了更为密切的往来。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和托勒密的《地理学》中都提到了印度。此后几个世纪中多变的政治局势帮助沟通了印度南北、东西各地,促进了整个印度次大陆的商贸活动。

印度南部

印度南部有自己的兴衰动荡史,各个邦几世纪以来不断征战,争夺权力。切拉、朱罗和潘地亚王朝(潘地亚王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国王们的征伐掳掠都在史诗和商湛文诗集中被歌颂,这些都是留存下来的最早的泰米尔文学作品。

潘地亚王国,根据记载,是由赫克利斯的女儿建立的。帮助她的还有一只军队,由500头大象、4000名骑兵和1.3万名步兵组成。早期的泰米尔文学中还描述过罗马的商船。同印度的贸易每年使罗马经济流出5.5亿赛思特。印度出口铜、檀香木、柚木、乌木、香料、绿松石、天青石、平纹细布、绢丝和靛青。另外两样著名的来自印度的舶来品是象棋(传到了波斯)、佛教(传到了中国)。

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是下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王朝,源自印度北部。从公元4世纪持续到6世纪。统治者们是一系列有着光辉封号的国王。比如全能的太阳,国王中的国王,最高的主。他们通过征服。婚姻联盟和家族联姻登上王位。那时文学和艺术欣欣向荣。迦梨陀娑,被认为是古典梵语最高超的大师,就是旃陀罗笈多二世朝中之人。学校也出现了,教授修辞学、形而上学、医学、兽医学(主要医治马匹、大象等有军事利用价值的动物)。

莫卧儿王朝

印度北部曾经遭到过希腊人、西古提人、帕提亚人和匈奴人的进攻,印度也吸收了一波又一波外来的影响。穆斯林的入侵有所不同,他们激起的是反抗而非妥协。一开始是土耳其人、阿富汗人,然后是奠卧儿的铁木尔。他无愧于勇士(ghazi,不信神的终结者)这个称号,劫掠了北部平原。在莫卧儿16世纪到达前,印度的长老和穆斯林争夺权力。印度人在战争中处于下风,敌人将他们分化。种姓制度限制了只有刹帝利种姓才能拿起武器,大象和步兵无法与穆斯林马背上的弓箭手抗衡。

伊斯兰教在南部的影响吸收更加顺畅。8世纪以来阿拉伯人就开始在玛拉巴尔海岸定居,他们的目的是贸易,而不是谋求政治权力。当德里的伊斯兰君主国政府试图将权力深入南部时,遭到了抵抗。

伟大的莫卧儿帝王们都有着戏剧性的人格,他们以信仰和智慧统治了六代人。他们的生涯已经成为传奇,巴巴尔虔诚祈祷,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儿子的生命,胡马永大帝更像是一个学者,听到召集祈祷的钟声时摔倒在图书馆的台阶上,摔破了头骨。阿克巴大帝则成为一个新宗教半神半人的领袖。贾汗杰尔娶到了美丽的努尔杰汗。为此杀死了她的丈夫。沙贾汗修建了泰姬陵来纪念他最爱的王妃穆塔梓。她在生育第14个孩子时死于难产。还有虔诚的奥朗则布:缝帽子支付自己的裹尸布。

到17世纪,奥朗则布的圣言在整个印度受到尊崇。但即便是莫卧儿人,也穷于应付马拉地人的游击战术。他们是西部山地强悍的民族,在精明的西瓦吉的领导下团结了婆罗门和首陀罗人,极大削弱了莫卧儿帝国并加速了它最后的灭亡。

莫卧儿人从未能统一印度,阿克巴是个例外。他们将这个帝国视为穆斯林国家,认为印度教徒是二等公民,所以印度教徒对保护这个王朝毫无兴趣。而在锡克教徒、贾特和拉吉普特人组成的民兵起义后,17世纪末莫卧儿王朝结束了。

莫卧儿王朝200年的统治给印度北部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语言、文学,甚至是印度教的信仰;莫卧儿的纪念碑散落在乡间;著名的印度斯坦音乐家的名字比如,阿里·阿克巴尔·汗。锡克教今天的形态也是一种对莫卧儿统治的反抗。苏菲神秘派圣徒们影响了印度教的虔信运动。

英属印度

英国用印度自己的财力物力来征服印度。正如政治家马哈穆德·阿里挖苦的话:“这正是古老的分而治之的道理。但这里面还有分工,我们自己分裂,让你们来统治。”印度的四分五裂不是英国人造成的,他们只是利用这种状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用手腕操纵纷争不断的印度王公和族长,他们各有各的目的和利益,乐于接受英国的帮助来对付敌人。农民们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他们无动于衷地旁观权力的易手。英国人的入侵达到了最高的层面。和从前的莫卧儿人一样。但他们并不是作为印度的政府,因为英国追求的是贸易而不是领土。只有在贸易利益受威胁时才干预政治。此后政治和贸易的利益有所交叉,除了利益外,人们没有其他的制约,于是就造成了腐败、私下交易牟取利益的氛围。一开始英国政府想尽可能少地干扰当地生活,但这种置身世外的态度却无法长期坚持下去。因为殖民者总认为自己拥有道德和文化优越性,新的理念,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尤其是用英语推广西方文明、基督教改宗以及西方的技术和工具。

杀提(Sati)是一种印度风俗仪式,将寡妇在丈夫的火葬柴堆上烧死。另有谋财害命(thuggee),即仪式性的杀害和抢劫。这些都已经被废除了。英语取代了波斯语成为官方语言,英国人还向印度推广了英式的法律体系和程序。他们修建了大量的道路、运河和铁路,并且训练印度人修建并管理这些设施。学校、大学和学院不断涌现,从而向这些“原始”居民教授英语语言,推广英语文学和科学。

英国人到来的时候,印度已经发展起强大的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印度是一个重要的商品制造商,同西亚、阿拉伯和东南亚贸易,偶尔也同欧洲通商。英国统治彻底改变了印度经济,使其为英国服务:印度无偿为英国提供大量部队,保护英国在世界的利益;被迫从英国购买60%的商品,成为英国最大的市场;用印度出口获得的余额来帮助英国平衡国际收支。英国人还摧毁了当地人们的宗教信仰、法庭和军事中心,降低了识字率,冻结了本来流动性较高的社会结构,迫使人们离开城市中心返回乡村。英国占用了大量印度劳力资源,却只将获利的极小部分用于再投资。英国对印度的有益之事今天仍然运行着。那就是庞大的官僚机构,无所不包并且尾大不掉。虽然有其缺陷,但就是今天的印度行政格局,加上其他模仿英国的官僚机构,维系着印度的统一。这个巨大的官僚体系迟缓、充满惰性,英国人创建了这个体系来巩固英国统治,独立后几十年间,仍然遏制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

P12-16

序言

有一次,我在维也纳一位建筑师家为他表演,他非常热爱印度文化。他经常在家里主持印度舞蹈和音乐表演,书架上也摆满了关于印度的精美书籍,他还喜爱印度菜——但他从来没有去过印度。每次我和建筑师的印度朋友邀请他去印度一游时他总能找到各种拒绝理由。多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别的理由可找了,终于踏上了去印度的旅途。他很不喜欢那次旅行。

另一个朋友是位诗人,她第一次到印度,对我说她感到一走下飞机就有“回到了家”的感觉。后来她在印度一住就是很多年,并且写下了很多“灵感来自印度”的诗歌。她一次又一次回到印度,享受这种“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决定生活节奏的文化”。

有人曾说,不论你用什么词描述印度,反过来也同样成立。印度思想也特别善于调和悖论。有人用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来阐明这种鲜明的矛盾背后的哲学,就好比一个房间,一个刚从寒冷的室外进来的人会感觉房间里面很暖和,但是在里面坐了一天的人却不觉得暖和。所以这间房间暖和;这房间不暖和:这房间是暖和的;同时又是不暖和的;而这到底是间什么样的房间却没有人能说得明白。这就是这间房间的四种可能性。那么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是我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我读了很多写印度的书,找了很多人跟他们聊印度,并且不管写什么都努力想要做到公正准确。但是我笔下的印度必然带有我个人观念的影响。你必须亲身体验印度,你的体验因为你的观念而独一无二。这本书意在开启一扇大门,扫除一些障碍。印度有待于每一位读者自己去发现。

我在书中多处使用了印度词汇。这些词在全印度到处可以见到,甚至在人们说英语时也夹杂着印度词。我给这些词也加上了和英语一样的复数形式或是时态后缀。因为印度人平常就是这么用的。为了避免混淆,我在书后附上的词汇表里列出的印度词汇是单数形式的。

1997年,孟买(Bombay)正式更名为孟买(Mumlbai),而马德拉斯(Madras)更名为钦奈(Chennai)。在所有的官方文件中都已经开始使用新的地名了。但是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甚至是在两个城市,人们还是常常用老地名。书中我会同时列出新老地名。其他的地名变化还有加尔各答(Kolkata,过去是Calcutta)、特里凡得琅(Thiruvanthapuram,过去是Trivandrum)、科钦(Kochi,过去是Cochin)、普纳(Pune,过去是Poona)、瓦拉那西(Varanasi,过去是Benare8)、西姆拉(shimla,过去是Simla)。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