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投资健康,健康增值,活到120岁;明白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平安活到90岁;普通人漠视健康,健康贬值,带病活到70岁;糊涂人透支健康,生命缩水,顶多活到60岁。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需要重视自己身体健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
本书凸显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揭示人类生命健康密码。书中根据传统医学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依据人体十二经络的病理变化,向读者介绍了怎样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预知疾病;如何调养自身的内在气血,提高自己的“精气神”;同时,本书能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为何“吃好”便不必“吃药”,并能为读者揭秘日常生活中最不养生的“养生之道”。
本书着重介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作者凭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通过平实的语言、贴近读者生活的真实病例分析,让普通百姓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能通过中医理论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效果。
为使书中内容更加详实、准确、贴近生活,本书不仅结合了作者多年来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而且汇集了众多中医名家的基本医学理论。创作初期,作者认真阅读了诸多著名中医经典著作,在日常医疗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合与诠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在原有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第一章 察言观色知健康
眩晕,不一定是脑袋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有一位40岁左右、神经恍惚的女病人来找我看病,她说自己患了一种怪病,时不时就会眩晕一两秒钟,之后倒没什么感觉,一切正常。她说她去过一家有名的医院,在那里做了一个脑血流检查,结果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大夫说她很可能是心脏早搏,建议她去检查一下心脏。这位妇女检查了心脏,但结果仍然是正常。她去找大夫问究竟,大夫有些不耐烦,告诉她:“你看,所有检查都是正常,你根本就没有病,你一定是心理有问题,要不去看一看精神科?”这位妇女听到这话很生气,也很无奈,于是她找到我。我先给她把了脉,发现她肝火旺,我说:“你最近是不是感觉口苦啊?”她说:“是呀!可不口苦嘛。”我说:“噢,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些肝风。”于是我给她开了一个极其简单、方便的方子。几天之后,这位妇女就又一次来找我,说她的头晕病好了,对我表示感谢。
或许大家会感到奇怪,头晕与肝有什么关系昵?其实头晕,在西医的治疗方法中,首先是检查头部的供血问题,然后再查一查心脏,如果经过这两项检查,一切正常,而仍然头晕的话,那么根据西医的临床经验,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治疗的办法了。但是,对于中医来说,中医会另辟蹊径。根据《内经》上的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如果脑供血和心脏都正常,那么出现短暂的晕眩现象很可能是肝出了问题,而肝与胆相连,肝热转移到胆,胆热上升,病人就会感觉口苦。
在我们体内的五脏中,同其他四脏一样,中医所指的“肝”的范畴比西医要广得多,除了那具肝脏外,中医里提到的肝更多的是指人的植物神经系统。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肝对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睡眠等平时不用我们操心的生理活动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主要负责藏血和疏泄。它就像一个物流中心,负责管理身体各种物质的流通及运输。所谓疏泄,即对气、血和水这些资源流通的管理。情绪、睡眠、饮食甚至药物等,均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如果一个人的肝火旺、肝阳上亢,那么他就会出现头晕、失眠、口干、耳鸣、眼睛干涩、头痛,甚至肝炎等一系列的病变。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这对肝脏的养生保健最为重要。
情志养生保健:中医理论认为肝“在志为怒”,所以七情中的“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如果肝的疏泄失常,则可导致情志失常,从而出现急躁易怒、心烦失眠或抑郁寡欢、情绪低沉等症状;而导致肝的疏泄失常的最关键一点就是大怒,常常伴有心烦易怒、面红目赤,甚至吐血、不省人事等症状。所有,再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调节情志,化解心中的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好心情,这样有益于肝的养生保健。
顺时养生保健: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与春气相应”。也就是说,肝脏是与自然界中春季生长之气相呼应,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的状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既不要过于激奋,也不要低沉抑郁,使情感世界保持在一种平和的状态中,则对肝的养生保健极为有利。春季既是肝养生保健的最好季节,也是肝病易于发生的季节,所以在春季更应注意肝的养生保健。春季来临时,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使自己的身心充分地放松,抛弃一切烦恼和杂念,让自己有一种融于大自然中蓬勃生长的感觉,对养肝护肝防止肝病有很好的效果。
环境养生保健: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都要比以往优越,但你所处的环境是否有利于身心的保健呢?宽敞舒适的环境,不仅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更与养生保健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居住在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绿水之间,是最理想的事情。但现代的都市人多不具备这样良好的条件,大多居住在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的地方。所以,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可以多到居住地附近的公园去活动,那里有花有草有水有树,视野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新鲜,对健康有益。有便利条件的中老年人,也可以多到有山有水有湖泊有树林的郊区去旅游,踏青、登山、游泳、垂钓、采摘、漫步都是较好的运动方式。在居室内或阳台上种植一些美丽的观赏植物,也对改善环境、清洁空气有好处,有利于身心健康。因为,满目的绿色会给人带来舒畅,朝气蓬勃的好心情,对肝脏的养生保健很有利。现代研究表明,绿色有稳定人情绪的作用,还能够调节血压,保持人体血压的正常。
另外,我想提醒在冬春季节有眩晕病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劳累,加强锻炼,饮食上以清淡易消化为主,保证充足的睡眠。但也不要太贪睡,因睡眠过多也容易诱发眩晕。
所以,当你感到头晕时,不要武断地认为你的脑袋出了问题,更不要用力地敲打你的脑袋。这样做不仅不能缓解病症,反而会引发其他病症。
P2-5
中医里的养生智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加大,很多疾病的侵入与形成也随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现代人越来越重视自己身体的健康情况,纷纷寻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但是,有些时候,一些人会陷入一个健康误区,认为只要有了医疗保障、多吃些补品,再做些运动,健康问题也就解决了。事实上,只要我们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是因为他们没有医疗保障?还是没钱买补品?都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科学养生。
其实,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非常讲究养生的民族。养生学的起源与发展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而“养生”这个在当今十分热门的名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内篇》之中。
早在茹毛饮血,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在大自然中更好的生存繁衍,在与天斗、与地斗的漫长岁月里,从劳动与生活的实践中,通过长期的摸索,逐渐认识到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防病保健、强身健体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流传至今。发展到后来,人们便将这种自觉的、保健延年的活动叫做“养生”。再后来,人们将保健延年的实践加以理论归础上,增加了理论的归纳和提高,创立出了一整套实用、适用的理论,人们将其称为养生之道。
经过长期地实践和不断的完善、充实,后人们将偏于养生保健方面的理论方法发展为养性、摄生、道生、保生等;把侧重于老年人益寿延年的方面划分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这样一来,就基本反映出了养生的主要轮廓。因此,你若问:“何谓养生?”回答就是:“保养生命。”
通常来说,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要经过长、壮、老、衰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我们免不了会生病或者遇到一些不测,但是,为了让自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我们就必须讲究“养生”。
养生的目的在于让人的身体能始终处在一个完整的动态平衡之中——前提是我们的身体是健康无病的——并应具备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注意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调适,饮食与营养的调和,劳动与休息的适度,情志与道德修养的和谐,以及运动与健身,预防与治疗等方面。
古代养生家曾提出过养生的两个要点:一是要“养正性”,二是要“顺自然”。所谓养正性,就是要人们实行正常的、有规律的思维活动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要保养正气。中医理论认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是精、气、神,三者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神的支配,经络的输通来实现生命活动。因此,古代养生家历来将精、气、神列为人身之“三宝”,是养生的关键。“养正性”就在于怎样去调节、制约这三者之间的生理环节,使之不偏不倚,以保持人体相对的阴平阳秘。
“顺自然”,就是要求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仅要顺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要随时适应周围的环境。尤其在对待外界事物的影响方面,如地位、职称、工资、住房等,要有自我控制、调适情绪的能力。中医理论认为:思不宜久,虑不宜过。不为身外之物扰动心神。所谓情志坦荡,随遇而安,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精华所在。
养生,就是人们通过各种正确方法对人的身体和生命进行有效的养护。健康则是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正常的状态。对于疾病,我们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可是你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生病吗?
通常情况下,疾病比较喜欢以下四类人群:
一、身体虚弱者。这类人的心脏及内脏各器官都较弱,身体的免疫力都较差,极易被疾病侵入; 二、身体内湿寒较重者。他们常表现在怕冷,手脚凉且潮湿,按热胀冷缩的原理,他们的血管、毛细血管受寒后收缩,内径变窄,影响浑身内外气血循环,所以这类人也极易被疾病侵入;
三、多欲者。这类人欲望过大,想急切获得成功、成就等,白天黑夜筹划、思考,大脑得不到较好的休息(大脑是人的中枢神经,它的职责是管理协调人体各支神经健康高效的工作),这样它的系统会出现紊乱,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四、生活有不良习惯者。这类人吸烟、酗酒、性情暴躁、多愁、心眼小,无休止应酬、夜生活等,久而久之违背了人的生存规律,也就为疾病侵入提供了条件。
可以说疾病对以上这四类人是情有独钟的。它们无孔不入、来势凶猛。但我们不应被它吓倒,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一些防病治病的知识,懂得科学的养生之道,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把疾病拒之门外。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这也是从古至今人们的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是提高生活质量和品质的必要条件。但是,它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只有按照人类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应自然,切实掌握养生的具体方法,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健身措施,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
中国自古就有“病三分医,七分养”方能除其根强其身的说法,朋友们,请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科学的养生吧!
今天,“中医”已经成为时尚人群最崇尚的字眼。而它之所以备受大家的追捧,是因为中医与西医不同,它使人类这个生物体的每一项功能都在得到最精准评估的前提下,从根本上被很好的调整与平衡。中医的精华就是防病养生,这在现在社会中也最多地被大众所认可并加以应用。
本书着重介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医养生理论及方法。作者凭借多年来的临床经验和所掌握的医学知识,通过平实的语言、贴近读者生活的真实病例分析,让普通百姓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并能通过中医理论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强身健体的效果。
书中根据传统医学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依据人体十二经络的病理变化,向读者介绍了怎样通过人体外部的变化来预知疾病;如何调养自身的内在气血,提高自己的“精气神”;在遇到具体疾病时,应该如何治标治本;同时,本书能够让读者真正了解到为何“吃好”便不必“吃药”,并能为读者揭秘日常生活中最不养生的“养生之道”。
为使书中内容更加详实、准确、贴近生活,本书不仅结合了作者多年来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而且汇集了众多中医名家的基本医学理论。创作初期,作者认真阅读了诸多著名中医经典著作,在日常医疗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作者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整合与诠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并在原有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更加注重实用性与实效性,以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在此,作者向为其提供帮助的书籍的作者、以及数位中医学界的老前辈表示真诚的感谢,同时也对出版此书的出版机构表示由衷的感谢!
正所谓学无止境,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由于个人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遗漏或者表述不当之处,万望广大读者能够多提宝贵意见或建议,在此诚谢!
衷心祝愿所有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们,能够拥有一副好身体,成为投资健康、主动健康的“聪明人”。
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我们一定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相信自己的自愈力是很重要的方面。
——著名中医学者 曲黎敏
情感变化会影响心脏搏动,影响血液循环。所以懂得养生的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著名国学大师 文怀沙
我的养生格言就是“养心八珍汤”——慈爱心一片,好心肠二寸,正气三分,宽容四钱,孝顺常在,老实适量,奉献不拘,回报不求。另外还有一首诗也可以作为格言,那就是:天天微笑容颜俏,七分八分人不老,相逢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 洪昭光
在我国,京剧、陶瓷等都是流芳千古的艺术,但“中医药”却被忽视。其实,中医药才是我国少有的原创科学,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对于很多疾病,简单、方便、灵验、价廉的中医都能解决,不一定要花大钱看西医。
——著名中医学家 邓铁涛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同时做人有三乐: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中国科学院院士 裘法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