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个西方传教士对晚清福州社会历时14年的精密观察的结果;是西方汉学界推崇备至的中国人生活记录权威著作;是福州民俗文化的里程碑著作140年后绝世再现;是对福州民俗的历史轨迹全面重新审视。它被“美国各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视为经典”,“在西方很有影响,曾多次再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个美国传教士的晚清福州见闻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美)卢公明 |
出版社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个西方传教士对晚清福州社会历时14年的精密观察的结果;是西方汉学界推崇备至的中国人生活记录权威著作;是福州民俗文化的里程碑著作140年后绝世再现;是对福州民俗的历史轨迹全面重新审视。它被“美国各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视为经典”,“在西方很有影响,曾多次再版。” 内容推荐 卢公明,19世纪著名的美国传教士。本书从社会政治、经济、民间信仰、习俗、宗教、教育、科举等各个视角,极其翔实地对福州进行多方位的记录和描述,许多珍贵史料首次公开发表,并配有136幅插图。本书代表着当时西方对中国社会生活最高的研究水平,长期被奉为汉学研究经典。由于在华传教的需要,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等领域都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 福州概览 ·省城福州 ·闽江两岸 ·对外贸易 ·街道与民居 ·旅游名胜 ·居民与旗人 ·语言文字 ·教会 第二章 农业社会 ·气候与农作物 ·饮食习惯 ·粮食生产 ·茶叶生产 ·其他生产 第三章 婚嫁习俗(上) ·合婚 ·婚礼前 ·婚礼日 ·清回门 第四章 婚嫁习俗(下) 第五章 保育习俗 ·求予 ·分娩 ·周岁前 ·儿童期 ·孝顺 第六章 疾病习俗 第七章 丧葬习俗(上) ·哭别 ·设灵堂 ·报亡与吊唁 ·做七 ·三年烧祭 第八章 丧葬习俗(下) 第九章 祭祖习俗 ·神主牌 ·裥堂 ·参观祠堂秋祭 第十章 宗教 ·佛教 ·道教 ·儒教 ·尼姑 第十一章 民俗信仰(卜) 第十二章 民俗信仰(下) ·迎五帝与出海 ·受崇拜的动物 第十三章 官场(上) ·主要官员 ·官府事务 ·处分 ·告假 第十四章 官场(下) ·褒奖 ·衙门规矩 ·刑罚 ·违法犯罪 第十五章 国教 ·官方祭祀 ·文庙 ·秋祭 ·国丧 第十六章 科举考试(上) ·学校 ·童试 ·进学 第十七章 科举考试(中) ·乡试 第十八章 科举考试(下) ·防作弊 ·考官作弊 ·考牛作弊 ·武科 第十九章 年节习俗(上) 第二十章 年节习俗(中) 第二十一章 年节习俗(下) 第二十二章 特殊的鬼神迷信 ·祭鬼魂 ·请神谕 ·祈雨 ·请包——迷信爿俗剖析 ·请茶及其他 第二十三章 商业金融 ·掮客 ·钱庄 ·货币 ·互助会 ·行会 ·敬鬼神 ·其他各种商业习俗 第二十四章 行善积德(上) ·劝世文 ·敬惜字纸 ·育婴堂 ·敬节堂 ·父母会 第二十五章 行善积德(下) ·不杀生 ·吃素 ·不杀牛 ·行善 第二十六章 社会习俗(上) ·缠小脚 ·溺女婴 ·蓄家奴 ·民间社团 第二十七章 社会习俗(中) ·生日 ·宗法 ·饮酒 ·礼尚往来 第二十八章 社会习俗(下) ·剃头和辫了 ·境社 ·麻风 ·乞丐 ·龙凤 第二十九章 其他习俗 ·杂耍 ·赌博 ·滑稽剧 ·运动 ·演戏 ·牌坊 ·雷电 ·送别 ·回扣 第三十章 吉凶 ·辟邪 ·蛊 ·吉凶 第三十一章 卜算 ·算命 ·择口了 第三十二章 鸦片 ·吸鸦片 ·鸦片的危害性 ·戒鸦片药 ·鸦片与福音 第三十三章 北京一瞥 ·旅途 ·北京城+ ·名胜 ·首都 后记 试读章节 旅游名胜 福州没有什么伟大的艺术品。只有几座建筑值得观赏,基本上都是庙宇:南门附近的文庙,西门附近的皇帝庙,靠近市中心布政使司衙门的城隍庙,白塔旁边的九仙山山顶有一座道教的玉皇大帝庙,大庙山北面有几座闽西商人修建的庙宇,闽江南岸有一座宁波商人修建的妈祖庙,郊外鼓山的涌泉寺,这些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在妈祖庙里有一些很好的碑刻。总督衙门往西一点儿有一条工艺品街,那里有很多商店出售价格不菲的工艺珍宝。外国游客最感兴趣的是那里出售的令人称奇的根雕和青铜器。精美高雅的脱胎漆器售价昂贵,就是在福州生产制作的。近年来,很多石雕工艺品被卖给外国人。这种‘石头质地很软,大多是红色的,通常不很恰当地被称作“肥皂石”。这些石雕工艺品中值得一提的是餐具和果盘,从一尺高到数尺高的微型宝塔,两尺高的节孝牌坊模型,马鞍形坟墓的模型,以及各种形状的花瓶等。三四十种木炭作的小鸟模型制作精美,工匠的技艺高超,制作出来的小鸟惟妙惟肖,对外国游客十分畅销。 东北方向的城门外有好几个温泉澡堂,一些有颓废倾向的中国人常到那地方去。附近的澡堂可以用几文钱洗个澡。在一个用石壁围起来的澡堂里可以看见十来个人泡在里面,热水浸到齐胸高。在市区内的乌石山上和南郊的大庙山上都建有祭祀天地的祭坛。政府的高官每年两度到山上祭拜天地。每年农历九月九,山上挤满了放风筝的人。 大庙山的祭坛上有一块石头,看上去像是花岗岩,人们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这种说法十分可疑。如果说这是一块陨石,也肯定或多或少被加工过,现在差不多是圆球状的,有明显的斧凿的痕迹。石头上有几个窟窿,官员祭拜天地时点燃的香火就插在这些窟窿里。 居民与旗人 福州的居民与西方人的一般情况比较起来,身材矮一些,脾气温和,表情腼腆。他们不像华南一些地方的民众那样狂暴嗜血、胆大妄为。你会经常在街头看见他们在愤怒地叫骂,激烈地争吵,但很少会挥拳相向。他们也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人一样骄傲、自信,以轻蔑的态度对待外国人。他们习惯于用带小称后缀的词语把外国人称作“番仔”——外国小子,而且用这个词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极度嘲讽的语调。不过这也还算好了,不像广东人那样叫“番鬼”一一外国的魔鬼。他们几乎毫无例外地是黑头发、黑眼睛,注意到外国人的头发眼睛颜色不同,所以也经常称外国人为“红毛”或“蓝目”,尽管外国人的头发也可能是白的,眼睛可能是灰的。反正中国人属于黑头发种族,所有的外国人都属于“红毛国”。 福州城的东部和南部一片区域提供给驻防的满族八旗人居住,但没有设围墙把旗人与汉人隔开。这块区域内有些房子后来又卖给了汉人,因此也还有汉人间杂居住在那里。目前居住在福州的满族人口约在一万人至一万五千人之间。他们不受汉族官员管辖,只服从八旗军官。所有的满族男人都隶属于军队,但每月领取饷米的在册士兵只有一千人。旗营士兵的饷额是固定不变的,死一个补一个。这些士兵只是驻守福州,不离开福州去外地执行任务,平日各自住在自己家里。他们的时间主要用于练习骑马射箭或用火绳枪打靶。直到不久前还没有任何旗人参与营利性的商业活动。但近来,迫于贫穷,也有少数人开起了小店,卖一些最普通的日用杂货。他们相互交谈基本上是说汉语官话,虽然其中一部分人也懂满语。绝大多数旗人也会说当地的福州话。文化学习不是旗人的长项,近年来致力于研读汉文书籍的人比过去要多一些。整体上说,旗人懒散、无知、自高自大。 作为征服者,满族人以主子、老爷的身份凌驾于汉人之上,对待汉人傲慢无理。这是很自然的,几乎无可避免。两百多年前,满族人强迫汉人接受他们的民族传统改变发式,因此现在福州男人不论满汉都剃了额发,脑后梳同样的发辫。满族妇女不像当地的汉族妇女那样缠小脚,她们身材较高大,显得更高贵,行动更为自如。满族的男性也比当地汉人更为高大强壮。满汉两族不允许通婚。 这些满族人是清初受皇帝派遣从北京来到福州的八旗军队的后裔。他们自认为是皇族的远亲,一向蒙受朝廷的恩宠。北京的朝廷也许可以永远信赖他们。因为假如哪一天汉人造反成功,新的汉人皇帝绝不会允许满族人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即无法逃回东北老家,其结果不仅会失去财产和每月的粮饷,而且还会掉脑袋。 语言文字 中国的文字不是用字母拼音,其字形不提供读音、语法和词义的可靠信息。汉语基本上是一种单音节语,每个字都有一个字义,或代表一种事物名称。每个字都由若干不同的笔画组成,笔画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不同的摆放位置代表不同的字,不是像英文那样用字母拼出一个词。汉字的字形是表意的,数量巨大。掌握三千至四千个汉字就可以阅读大多数的书了。 外国人很难掌握汉字的读音,因为汉语有声调的区别,还有送气不送气的区别,这都需要细心学习。例如:同样用英文字母拼写的“sing”,如果声调平而舒缓,是“心”字;如果声调尖锐愤怒,那是“神”字。用英文字母写的tieng,如果声调平而舒缓,是“颠”字;同样的声调,如果发音时气流强一些,又变成“天”字。整个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能认读同样的书面语言,可是口语上各有方音不同,这就像阿拉伯数字“123456”在欧洲各国有不同的读音一样。同在一个省,不同府的居民几乎完全不能通话。除了方言繁多,还有很多汉字是多音多义字,要靠发音或上下文来确定是哪一个意思。还有许多同音字,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不同。许多字在读古书时是一种发音,在口语交谈中是另一种发音。例如“声”字,用本地方言读书时发音如“星”,在口语中发音却如“香”。 …… P10-12 序言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原创性著作。中国是一个最古老、人口最多但却最少为外界所了解的国家。本人要描述这个民族的许多特殊习俗,介绍中国人的各种思想观点,以及他们自己对这些习俗由来的解说。如果本书在描述事实方面带有偏见,使之蒙上了不恰当的色彩,或书中出现任何不符合事实的陈述,没有人比笔者更为遗憾了。 本书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曾在1861—1864年的几年间,以匿名书简的形式,发表在香港的一家报纸《中国通讯》上,以《中国人速写》为专栏标题。去年本人暂时返回美国期间,在几位中国经历最长、最有才智的英美人士强烈建议下,笔者把已发表的和尚未发表的书简作了整理、删减,以章节形式编撰起来,作为“关于中国人的社会、宗教和思想感情的详尽可靠的资料”系列丛书之一出版。如果有条件,本来还应该在出版之前对全书的词句方面做更多的润色修饰。本书目前这个样子,谈不上有什么文学性,只是对中国人社会生活的特点和重要方面做一个朴素的、不加修饰的描述。 尽管本书所描述的主要是福州以及周边地区的情况,但其中许多对社会习俗和迷信活动的具体描述,大体上可以套用到中华帝国的任何其他地区。以往关于中国问题的著述中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作者往往把自己所观察的那小一块地方的情况当作是整个中国的普遍情况来叙述。事实上,中国各地区之间的习俗差异就像在不同纬度上的农作物差异一样,或像欧洲各国的习俗差异一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试图全面描述整个中华帝国的社会生活方式的书并要做到符合事实,或许只能在有限的几个方面做出模糊的概括。 本书中的插图有些是根据风景照片描画的,有些是中国画家的速写。 行文中引用的中文词语主要是根据福州方言的发音用拉丁字母拼写,一般不加声调符号。有些词语是按照官话发音拼写的。 本书将向细心的读者展示中国人生活习俗的诸多方面。读者很可能会对那些荒谬的迷信习俗、那些既没有道理也没有用处的道德说教感到厌恶,您也应该知道,两千多年来中国一直被孔孟之道束缚着,稍后又受到佛、道两教的强烈影响,荒谬的、迷信的、陈腐的思想和习惯在整个国家泛滥成灾,就是必然的结果。 卢公明 1865年7月20日于纽约 后记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国门逐渐打开。福州,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开始步人中国近代化进程城市的行列,也开始进入了西方传教士的视线。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接踵而至,福州在极短的时间里,成为基督教在华传播的重要地区。 这众多的西方传教士之中,就有一位美国人——卢公明,他是19世纪福州地区最著名的西方传教士。1850年5月31日,卢公明从波士顿出发,费时一百八十六天,远涉重洋抵达福州,开始了他对福州长达十四年敏锐而持久的社会观察。1865年,卢公明根据其在华经历,在美国出版发行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即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对该书的学术价值作出积极的评价。该书至今仍被西方汉学界公认为是记录19世纪中国人社会生活方面取材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是一部最好的和最具综合性的著作”,奉为汉学研究的经典著作。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从政治、经济、民间信仰、习俗、宗教、教育等各种视角,极为翔实细致地对福州社会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描述,为我们了解晚清福州以至中国社会的全貌提供了另一种的文化视野。作者以敏锐犀利的洞察,生动细腻的笔法,真实再现福州社会生活的大量细节,其众多资料在现存的各类福州地方史志、文献典籍中所未有。本书的出版对观察研究晚清时期福州社会生活、民俗信仰的流变,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 我社长期致力于福建地方文化的整理与普及工作,出版成果良多。鉴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一书重要的出版价值,我社组织力量翻译出版中文版本,以飨读者,使这部一百四十年前的重要著作得以和广大读者重新见面,也可以让读者能够以一个全新的角度了解百年前晚清福州的社会生活。 基于作者的传教士身份,卢公明自然难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书中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的介绍有的与事实有点出入,有的评价未免片面和肤浅,对中国民间信仰和风俗习惯的态度,表现出作者身为西方人的傲慢和优越感,以及宗教排他性。但所有这一些,都瑕不掩瑜,不能掩盖该书重要的出版价值。除一些不必要的篇幅外,我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面貌,相信读者的慧眼能够加以鉴别。 福建人民出版社林彬 2008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