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性的温暖,是精神的高扬——唐诗是中国人感到幸福的理由之一。《唐诗二十讲》秉承经典性与可读性兼备的选编原则,遴选诸多名家(如闻一多、李长之、程千帆、蒋孔阳、陈世骧、王蒙等)心血之作,从宏观上解析了唐诗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此书既有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解读与会心赏析,也有对文化心理的深层洞察与高远鸟瞰。始于感受,而终于感动,始于美感,而终于智慧。
本书第一部分是有关唐诗的艺术特征、唐诗的文化内涵、唐诗的美学理论的宏观文章;第二部分是关于唐诗艺术的两座主峰、大诗人李白、杜甫的研究文章;第三部分是以点带面,试图透过一两个小的个案,一叶知秋地传递大的消息;最后一个部分是比较文学。阅读本书不一定能让你知道唐诗的研究状况,但是,可以品尝唐诗的美妙,而且回味无穷,沉醉,直到上瘾。
一 宫体诗的自赎
闻一多
二 说唐诗的醇美
傅庚生
三 唐诗的审美特征
蒋孔阳
四 盛唐诗的文化特质
邓小军
五 “秋花”的“晚香”——论晚唐的诗歌美
吴调公
六 略论唐人绝句里的异域情调:山林诗与边塞诗
柯庆明
七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导论)
李长之
八 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
周勋初
九 杜诗游心录——杜甫诗研究方法新探
曹慕樊
十 秦时明月汉时关(四则)
林庚
十一 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吴小如
十二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读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程千帆
十三 马嵬驿之变和《长恨歌》
黄永年
十四 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歌》故事的构成
陈允吉
十五 唐人“五绝之冠”的接受境遇
陈文忠
十六 刘禹锡《阿娇怨》诗旁证——兼论刘禹锡诗的政治内涵
胡可先
十七 雨在义山
王蒙
十八 终南山的变容——由盛唐到中唐
川合康三
十九 中国诗之分析与鉴赏示例——1985年6月7日在台大文学院第三次讲演词
陈世骧
二十 中国古典诗中山水美感意识的演变
叶维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