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记者独特、敏锐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探究了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绕不过的学业、创业、情感等热门话题。作者通过和二十几位行业标杆的精英人物对话、访谈和讲故事的形式,让青年人在阅读中领悟人生的真谛,鼓励青年人自强不息、永不言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征途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华诚 |
出版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记者独特、敏锐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探究了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绕不过的学业、创业、情感等热门话题。作者通过和二十几位行业标杆的精英人物对话、访谈和讲故事的形式,让青年人在阅读中领悟人生的真谛,鼓励青年人自强不息、永不言弃。 内容推荐 该书以记者独特、敏锐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探究了青年人成长道路上绕不过的学业、创业、情感等热门话题。文笔流畅,视阈开阔,思想有深度。创业版块,通过和二十几位行业标杆的精英人物对话、访谈和讲故事的形式,让青年人在阅读中领悟人生的真谛,鼓励青年人自强不息、永不言弃:情感版块,用身边活生生的实例演绎情感与理智、诱惑与抉择,用细腻的文笔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学业版块,笔锋刚健,偏向纵深度的挖掘,同时不乏人文关怀。编排上不拘泥于形式,收集了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所选图片、版式及字体也作了大胆的创新。“一切为了阅读”是该书遵从的唯一标准。 目录 序:静听花开自有声 第一编 励志创业 路 陈光标 总理夸我有良知 高中生严介和 商业天才还是江湖骗子? 孟非 我没有义务做民众代言人 84沈开成 做市场先学做广告 程朝晖 女人自信比男人更可靠 施伟东 与人“方便”成就“顾所大亨” 陆兴坤 我不过是大时代的赶潮人 校长杨勇 用我的心换你的心 庞亨福 “情人岛”上的男人有三个面 “徐整合” 看我如何点石成金 “农老大”张志平 拿草当宝 第二编 激情梦想 寻找幸福 李明霞 金阳光比蒙牛更高尚 丁明 梦想从鄂尔多斯起航 谭肖明 亮丽要去给眼睛寻找光明 贾为山 “金陵酱菜”要做中国“大长今” 王满 尼雅甘做模特的星光大道 黄建良 我从三星挖到第一桶金 张翔 我的事业比生命更重要 “美女作家”朱苑清 韩寒不是我的写作标准 “苏州卫士”江鹰 创新也是“亮剑” 俞素丽 “金莲”是我第二次投胎 黄志光 农家小院走出的“大当家” 药王王勇 老板不是财富的主人 第三编 沉思回味 通向死亡的路谁说一样? 我的前程卡在“小三阳” 孩子,给你起名难死爸妈了! 谁在“谋杀”我们的总裁 南京价格战最终伤害了我 顺驰置业玩的就是心跳 第四编 尊重知识 饶了天真无邪的孩子 18岁,去赶考 七月血 七月的日子 南京知青大学梦的三个版本 300分考生21万上东大!? 招生前夕“神童”降世 一名技校生的另类“拯救” 大四实习变成“鸡肋”? 优秀保研生莫名退学 教育“减负”陷人泥潭 第五编 情义无价 给爱人送枝玫瑰 初恋 试婚 青苹果 爱情在路上 网恋 双食记 情殇 家 拜年 母爱 流浪记 草原情 夫妻劫 逆子(两则) 殇 后记: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试读章节 光标并没有因经商而荒废学业。1985年,他考人南京中医学院(即现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工作。随后几年里,先后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应用开发中心、南京红光医药公司任职。胸怀大志的陈光标不安于现状,决定自己创业。 1994年,26岁的陈光标在南京一家药店门前看到许多人正围着一台袖珍仪器咨询,那是新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器,将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诊断出身体的哪个部位有毛病。学医出身的陈光标马上嗅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他怀揣身上仅剩的3 000元钱,请来南京中医药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通过安装显示器,让患者直观地看到身体发生病变的部位。就这样,一部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电子疾病探测仪面市了,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创业之初的日子相当辛苦。他花15元买了一床被子和一张凉席,在南京街头“练摊”。早上花两角钱在南京老新街口百货商场旁的公厕刷牙洗脸,晚上露宿金陵饭店旁邮电局的走廊上。他在新街口为路人检测身体,每人收两元检测费,两个多月后,赚到万余元的陈光标开始租房,生产销售“跨世纪家庭CT”,并通过做广告打开了安徽市场。 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后,陈光标的事业渐人佳境。2002年,偶然的一个机会,陈光标得知,为配合2004年在南京举行的第四届华商大会,南京市相关部门正寻找合适的拆迁公司拆除老展览馆。正好家乡有亲属正从事拆迁工作,陈光标决定加入这一行试试运气。于是,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前身——黄埔拆迁公司成立了。 当时政府方面的要求是一个月内拆除,以工抵料(政府不出钱,拆下来的东西归施工方)。这看起来破旧的老展览馆简直就是一座“富矿”,仅拆下来的废钢材就卖了400多万元。刨去工人工资等成本,陈光标净赚了285万元。 陈光标把拆迁房屋这一循环经济模式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建设方面。不断扩展的市场为他带来了倍增效应,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对话“中国首善” 2009年2月,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在刚刚闭幕的江苏省政协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政协常委。闭会之后,陈光标欣然接受了记者的独家采访,谈及财富、遗产税和让他醉心的慈善事业。 “遗产税开征。起征点是500万,税率应该在70%。” 记者:对财富本身您怎么看? 陈光标:我的财富观是“富而有德,德富财茂”。财富如水,当你有一杯水,你自己喝;当你有一桶水,你放在家中;当你有一条河,你要学会与他人共享。钱财如粪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个人活着,要让更多的人一起快乐,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在人们心中的慈善家比死在存折上的守财奴更光荣、更伟大。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我想说,在改革开放30年中富起来的企业家朋友们,我们的每一元钱里面都有政府的无形股份,应该义不容辞地为人民群众、为党和政府分担重任。我这一生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第二次生命献给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把我们的子女培养成好人,服务社会。 P4-5 序言 最早认识的是一个叫华庆钰的学弟。 十几年前我们都在苏北一所普通高中里做着学生。因为写了几首歪诗发表在一些文学报刊上,在学校里我也算是个新闻人物。 与华诚相识,最初场景现在已无从考证了。我依稀记得是个春天的午后,一个自称是华庆钰的人,拿了他写的几篇随笔找到我。随着那个午后谈话的慢慢深入,他对文学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 后来才知道他低我一个年级,15岁初二那年,父亲离他而去。因母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村人,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人,从那时起,他和她母亲一道,撑起了整个家庭的天空。而文学则陪伴他度过了许多困顿的少年时光。 临近他高三毕业那年,我建议他去考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专业。事实上,那时候我存有自私念头,希望他能够考上这所与我失之交臂的名校,遂了这个期盼。那时候的我,已经离开了家乡,整天唉声叹气地在省里的一所普通大学里,拿着美术的幌子,虚耗着青春。他临去上海的前三天,我请假回到高中母校,陪伴他一起来到了南京。 记得临送他去上海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在一个叫华子的老乡那里,大碗地喝酒,借着酒兴,诗意地谈论着文学与人生。四月的古城南京,青春正似铺展着华丽乐章的音符。那一刻,我们就明白,这一生,我们注定要以文学为生了。后来,《18岁,去赶考》便记录下这段人生的第一次远行。 一个星期后,接到了他的电话,电话里,他告诉我,上海戏剧学院与他无缘了。 放下电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为他,也为我。尽管他事后咬牙切齿地说,来年还会再去考的。但是我明白,那一天再也不会来了。 果不其然。当年,他就去了郑州一所大学。这一次选择了财会专业,和文学彻底地绝缘了。 文学之于现实,是何等的脆弱。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沮丧,因为我知道,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定还有那个未曾熄灭的文学梦。 越年夏,我接到了他从郑州的来信,信中告诉我,他在大学里牵头组建了一个文学社团,邀我去看看,顺便去给社团做一些文学方面的指导。 第二天,我便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在他的母校郑州煤院,我给他的文学社团的社员们作了《唐诗宋词的现代解读》的系列讲座,那几天听讲座的人数,甚是爆满。我惊诧于他于文学之外的另一种天赋,惊人的号召力与组织力,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我那时一门心思要成为一代文学宗师的虚荣心。 那几天的时间里,他告诉我他正在构思一篇关于青春题材的小说。后来这篇打着他的生活烙印,叫《七月血》的小说发表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文学杂志《热风》上。这也是他第一次正式地登上文学大雅之堂的成人礼。 在《七月血》里,他第一次尊重地、正式地,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华诚。 诚,信也——《说文解字》里如是解释;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里说。我没有深问他这个笔名的缘由,今天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厚厚的《征途》,大概就是“诚者自成也”的最好注解吧。 后记 今年春节,在华诚家做客。我们再次谈起他酝酿出版的书。我引用了春晚一个小品的台词调侃他:“是不是人都能出书?” 调侃华诚就是调侃自己,我在2008年1月曾出版《公司政治局:一部中国公司治理的微型断代史》。华诚反唇相讥。我俩都笑了。 调侃是一种刺激,我敢断定华诚一定苦心积虑,在书的定位上剑走偏锋,在质量上精益求精。对一本好书的期待,读者是“欲壑难填”的。在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人的精神却难找到寄托,于是有书。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一样,书也出现了产能过剩——“是不是人都能出书”一句或许是残酷的——于是文化产品越丰富,精神越空虚。 这个问题,华诚与我讨论过,包括:书的排版形式、销售渠道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文章是传世的。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它有很大的外部性……都是一些老生常谈的事。这东西一旦谈多了,就有心理负担,华诚有时以一种谑笑的态度将它从眼前挥去。但他经常深夜给我来一个短信,或篇章的结构或文字的打磨,无不涉及此书,作为过来人的我就知道他的心魔有多重了。 写作是件苦差事,写书出版更苦,且需要勇气。著书立说,将心得与世人及后人分享,这种情结人所共有。华诚显然揣此情结。既如此,且将苦与乐混合了一起吞下。就像哈佛图书馆的馆训:请享受无法回避的痛苦。 书是否有价值,是一种外部评价。这种评价是极为主观的。花开百朵,人分九流,谁也不能抹杀各自的存在价值。现代性是一种控制形式,对此老福柯有过深刻的论述与批判。所以,只要一有话语机会(比如华诚同意我在他的书上说两句),我就要重申:这个世界需要个性,需要坚持做真实的自己。 坚持做真实的自己?这句话你有没有认真反问一下自己? 坚持做真实的自己,会不会与规则相矛盾?因为当今中国最缺两个软的东西:诚信意识与规则意识。坚持做真实的自己,我认为与此二者并非不相容。 在华诚的这本书中,你能看到差异性之美。尽管有个别的沦为程序化、脸谱化,但那不是作者的错,而是采访对象“太狡猾”。华诚秉持职业品德,以忠实之笔记录时代。此外,这种程序化、脸谱化是一般人不能辨别的,而且我宁可相信这是我的职业敏感给我造成的错觉。 在与“中国首善”陈光标的对话中,陈说,“我觉得在中国做慈善很难很累,比做企业难多了”。“一种善良的信念、童年的经历、父母的教诲、家人的支持。”……类似这样的平民心声,华诚在有意提炼。书中的各色人物,各个血肉丰满,个性十足,有的叛逆,有的执著,有的聪慧,却皆能走出各自的道路与模式。不要小瞧他们,他们或许是未来某跨国企业家的雏形。即使不是他们,也会来自于他们。我相信,中国的未来之星必出自草根,而非当今权贵。 华诚的这本书,也多少给我提供了对中国前途乐观的依据。多年来,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的发展模式,特别是2008年美、欧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后,随着对资本主义的反思越深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讨论也越深入,当然结论仍是褒贬不一,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对中国的未来是极为悲观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