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王夫之满怀深挚的爱国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继承晚明以来的各种新思潮并加以发展,来建构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操、独立不苟的人格风范和社会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本书是“大家精要”之一,它将还你领略被公认为17世纪中国社会新思潮的哲学代表王夫之的生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夫之/大家精要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萧箑父//许苏民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以清代明的历史条件下,王夫之满怀深挚的爱国热情,认真总结明王朝覆灭的教训,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继承晚明以来的各种新思潮并加以发展,来建构未来民族复兴的蓝图,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道德伦理思想、经济政治思想、文学思想诸方面都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操、独立不苟的人格风范和社会批判精神,至今仍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本书是“大家精要”之一,它将还你领略被公认为17世纪中国社会新思潮的哲学代表王夫之的生平。 内容推荐 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阳人,著有《船山全书》,约五百余万言,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儒”,是中国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他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为己任,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政治经济思想和文艺美学思想等方面,都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理论创新和重大贡献。特别是在哲学思想方面,被公认为17世纪中国社会新思潮的哲学代表。其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体系,既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批判总结,又从多方面启发了中国主流思潮的推陈出新。章太炎认为其政治思想是促成辛亥革命的最主要的思想动力。 目录 第1章 王夫之的生平事迹 一、倜傥不羁的青年时期 二、投身激流的壮年时期 三、瓮牖孤灯的归隐时期 第2章 王夫之的思想 一、哲学思想 二、史学思想 三、道德伦理思想 四、政治思想 五、经济思想 六、文艺美学思想 第3章 王夫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历史命运 一、历史地位 二、历史命运 附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一、倜傥不羁的青年时期 家学渊源 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九月初一(1619年10月7日),王夫之诞生于湖南衡阳城南回雁峰王衙坪一个读书人家庭。这年他的父亲王朝聘51岁,母亲谭孺人43岁,长兄王介之13岁,次兄王参之亦近10岁。王夫之排行第三,故小字“三三”。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颇为全家所喜爱。 衡阳王氏家族的祖籍本是山西太原,元朝末年迁居江苏高邮。王夫之的十一世祖王仲一,从朱元璋起兵而立下战功,被封为骁骑公;王仲一之子王全为燕王朱棣夺取皇位亦立下战功,被封为衡州卫指挥;此后六代都是世袭武职,定居于衡州。到了高祖王宇,才开始弃武习文;曾祖王雍,“以文名著南楚”,曾任县教谕等学官。祖父王惟敬,以隐居自得其乐,家境渐趋没落。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1568~1647),字逸生,又字修侯,是一位饱学秀才,学者们尊称他为武夷先生。虽然七次参加科举考试皆名落孙山,但在当地却颇有名气。王夫之3岁那年,他已经54岁,第八次参加乡试,本已被主考官赏拔,却因为对策中触犯了副考官的名讳而被置于副榜,只有到北京国子监去读书的资格。“十年燕赵” (天启元年至崇祯四年,1621~1631),学业大进,本可去做官,但目睹官场黑暗,愤然撕毁了委任状牒,拂袖而归。从此,息影家园,以处士终老。在学术上,他受学于名儒伍学父,得“濂洛正传”,但他却特别注重当时的经世实学,博通天文、地理、兵农、水利等学问。又曾问学于阳明江右学派的邹德溥,“以真知实践为学”。一生坚持个人节操和民族大义,耿介不阿,对王夫之的学养德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夫之的叔父王廷聘(1576~1647),字蔚仲,号牧石,也曾问学于伍学父,是一位文史知识极为丰富的乡居秀才。在王夫之心目中,叔父王延聘首先是一位诗人,古体诗有“建安风骨”,近体诗超过何景明、李梦阳,而不喜欢竟陵派的诗风。王廷聘见其兄屡试不第,早已蔑弃功名,自甘退隐林泉,筑室野外,起名为“曳涂居”,又建了一个小亭子,起名为“濠上”。这两个名字都是出自《庄子》。他还常常称慕王绩、林逋等人的隐士风骨,这对王夫之的生活道路和学术思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王夫之说自己“早岁披猖”,不听父亲的话,叔父常常将其“召致坐隅,酌酒劝戒,教以远利蹈义,惩傲■谦,抚慰叮咛,至于泣下”。 王夫之的长兄王介之(1606~1686),字石崖,号耐园、铿斋,也是一位乡居饱学秀才,一生严于律己,授徒为生。他对经学很有研究,著有《周易本义质》、《春秋四传质》、《诗序参》等书。王夫之四岁入塾发蒙,就由长兄教读,到七岁时已读毕十三经。王夫之说自己少年时刚愎好动,“狂嬉无度”,赖长兄之严教,“檠括弛弓,闲勒逸马,夏楚无虚旬,面命无虚日”。 十岁时其父授以五经经义,夫之自称:“余自束发受业经义,阅经义亦数万首。”14岁考中秀才,经湖广学政王志坚推荐,入衡阳州学读书。只花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衡阳州学的全部藏书。 16岁开始学诗,老师就是叔父王廷聘。读古今诗作不下十万首,并能与叔父以诗相唱和。他17岁时写的《中秋里人张灯敬和叔父牧石先生》律诗,有句云“鸾回碧汉临明镜,龙向江天护宝珠”,对仗就已经很工整了。另一首《初婚,牧石先生示诗有“日成博议几千行”之句,敬和》,是19岁时所作,诗云:“闲心不向锦屏开,日日孤山只弄梅。冷蕊疏枝吟未稳,愧无博议续东莱。”抒发了初婚时的浪漫情怀,并表明他已在叔父指导下学写史论。他所受的传统诗学和史学的良好教育,主要得力于叔父王廷聘。 科举道路 青年王夫之,生当晚明社会动荡、危机四伏的年代。他出生前三年,即万历四十四年(1616)的正月,明朝建州卫都指挥使、女真族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公然分裂东北的大片国土,建国号日“金”,以主权独立国家的姿态出现。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努尔哈赤大举向明朝进攻,在短短三年内占领了除辽东以外的东北广大地区。崇祯皇帝登基后,后金军队又三次绕道进入关内,在河北、山东境内大肆烧杀抢掠,把大批汉人掳掠到关外去当奴隶,民族危机十分深重。与此同时,从崇祯初年起,陕西、河南又不断发生农民暴动,到处攻城略地,声势越来越壮大,使明王朝处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王夫之感念时艰,交友结社,慨然有匡时救国之志。崇祯十一年(1638),他20岁,游学于长沙岳麓书院,参加了邝鹏升组织的“行社”。次年,王夫之在衡州与好友郭凤跹、管嗣裘、文之勇等组织“匡社”。在此期间,他特别关心动荡的时局,据王敌记述:“盖亡考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年表,考驳异同,人之所忽,必详慎搜阅之,而更以闻见证之。” 他从15岁起就开始考举人,连续三次赴武昌应乡试,均受挫落第,直到24岁时才考中。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也同时中举。他以《春秋》第一考中第五名,受到督学高世泰和考官欧阳霖、章旷等的器重。督学高世泰是晚明东林党领袖高攀龙的侄子,以承续东林学派为己任,主持湖广学政。他对王夫之考卷的评语是:“忠肝义胆,情见乎词。”王夫之亦尊称高世泰为“吾师”,并曾写诗为高太夫人祝寿,盛赞师门“传家忠孝”、“灵苗春长”。 王夫之在武昌中举后,参加了熊渭公等召集的黄鹤楼“须盟”大会。熊渭公,黄冈人,移居武昌,博学,广交游。王夫之屡赴武昌乡试,得以与之相识。此次“须盟”大会,与会者有百人之多,各拈韵赋诗以明志。熊渭公先作四言诗启幕,末章云:“试望木末,好花翩翩。清明佳气,勃发楹前。”王夫之亦即兴赋诗一首,诗云:“古人已往,不自我先,中原多故,含意莫宣。酒气撩云,江光际天。阳鸟南征,连翼翩翩。天人有策,谁进席前。”诗中反映出王夫之对“中原多故”的时局的极端忧虑,热切希望能有人献出“天人三策”以挽救危局。 情感生活之剪影 王夫之的青年时代,留下了一个“君子好色而不淫”的故事,体现了王夫之广交游的情感生活的一片剪影。 王夫之中举后,在武昌逗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诗友刘自煜送给他一位美丽的歌女,名叫秋影,不仅能歌善舞,而且通晓音律,十分聪明伶俐。王夫之喜欢不喜欢秋影?当然喜欢。可是王夫之却写了一首诗,婉言谢绝了好友的美意。 诗云: 君有清歌付雪儿,遥将红豆寄南枝。 海棠漫倚西川锦,自是无诗到李宜。诗的第一句中的“雪儿”乃是隋末名士李密的宠姬,李密每见宾客有好的诗作,就交给雪儿演唱。这是借历史上“雪儿”的美好形象来比喻秋影的善歌和可爱。第二句又借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诗意,来比喻好友以佳人相赠。而后二句,则借杜甫在成都无诗咏海棠、苏轼在黄州未写诗赠李宜的典故,来向刘自煜委婉表示:自己因为缺少诗情,写不出好的诗作来让秋影歌唱,所以也就不能接受他所赠送的这位美人了。 这年冬天,王夫之与长兄介之一起赴京参加会试,取道水路,舟至南昌,谒举主欧阳霖,又被招游龙沙,观赏汤显祖手题,诗有“离乱集师友,兹游不可轻”句。这时,李自成农民军已经席卷河南,攻克南阳,再围开封,大败明官军,随又后攻克襄阳,分兵西破荆州,东下黄冈。同时,张献忠农民军也正横扫安徽,进逼蕲水。大江南北,战火纷飞。北上的道路已经不通,使王夫之兄弟感到非常茫然。正月初一,船泊章江,王夫之写下了纪行诗二首,其一曰: 闲心欲向野鸥参,更听鱼龙血战酣。 何事春寒欺晓梦,轻舟犹未渡江南。 诗中所谓“鱼龙血战”,显然是指农民军与明官军正展开血战。他预感到,北上的“梦”已难实现,兄弟二人相商只好回转。遂由吉安涉云阳,下洣水归。其《江行代记》诗第八首云:“虔兵入卫气骄横,归路庐陵屡夜惊。取次渚宫成贼垒,萧条淮北尽空城。”晚明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清易代的特殊变局,打破了青年王夫之的“进士梦”。历史的变局推动着他选择了另外的人生道路。 P2-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