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的近邻,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俄罗斯的影响挥之不去。一方面,俄罗斯是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另一方面,中国从俄罗斯输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十月革命为榜样,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中,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又经历了曲折性的发展。如何看待我们这个近邻,如何从它的历史发展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理解俄罗斯、了解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将会对我们大有裨益。本书编者择取了俄罗斯的诸多学者、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记者等的分析以及一些饶有意味的故事,让大家可以从一些细节方面了解俄罗斯的民族特点,从而把握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两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两次“剧变”同时也显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气质,既令世人感到震惊,也令世人感到困惑。本书编者择取了俄罗斯的诸多学者、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记者等的分析以及一些饶有意味的故事,让大家可以从一些细节方面了解俄罗斯的民族特点,从而把握俄罗斯的民族精神。编排方式比较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殿下,别忘了我手中的佩剑!”
尼古拉一世登基前是一位亲王,冷酷无情,吹毛求疵,报复心重。在一次操练时,他忘乎所以,想揪一位军官的衣领。这位军官回答他:“殿下,别忘了我手中的佩剑。”尼古拉退后一步,没有吭声。这位军官是亚历山大一世的侍从武官萨莫伊洛夫伯爵。十二月党人起义后,尼古拉一世曾经两次查问,萨莫伊洛夫是否与起义有牵涉,以便进行报复,幸好他毫无牵连。萨莫伊洛夫退伍后,平静地住在莫斯科。有一次,尼古拉一世在剧院中认出了他,由于伯爵衣着华丽而又别致,就下令要演员在舞台上嘲笑这种服饰。戏院经理扎戈斯金指派一个演员在一出滑稽剧中扮演萨莫伊洛夫。这件事传遍了全城。戏演完后,真正的萨莫伊洛夫走进经理的包厢。要求向自己的扮演者讲几句话。经理有些胆怯,怕对方闹事,就把丑角叫来了。伯爵对丑角说:“蒙您扮演我的角色,演得不坏,但是要真的像我,您还缺少一件东西,这就是我经常戴在手上的钻戒。现在我把它送给您,万一以后再有人命令您扮演我的时侯,您可以把它戴上。”说完后,萨莫伊洛夫从容地走回了自已的座位。尼古拉一世的恶作剧就这样落了个自讨没趣的下场。
俄罗斯女性
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有一百二十一名军官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或服苦役,或强制移居。他们集中在涅尔恰矿场及其下属各工厂,有个专设的警备司令部负责昼夜看守,并将他们的动态逐月上报彼得堡。非人的待遇逼得他们绝食抗议,他们中的伊·苏希诺夫甚至密谋起事,败露后被迫自杀。但是许多十二月党人的母亲、妻子、情侣或姐妹自愿前去配所。为亲人分担忧患,尼古拉一世只批准了其中的十四名。她们舍弃了财产、地位、封号、自由和公民权,不得携带巨款和贵重物品,与外界通信要受检查。她们在西伯利亚生下的孩子不能随身抚养,必须送到公家建立的村庄居住。这些女性受到普遍的敬仰,涅克拉索夫的组诗《俄罗斯妇女》首篇《特鲁别茨卡娅公爵夫人》、次篇《沃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如实地写出了其中两位优秀代表的形象。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还记载了一位罕为人知的法国女子的事迹。这位女子是俄国陆军少将彼得·伊瓦舍夫家的法籍家庭女教师。伊瓦舍夫的独生子瓦西里——近卫军骑兵大尉打算娶她,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她被迫离开彼得堡返回巴黎,瓦西里也在大家的劝说下暂缓实现自己的意愿。后来瓦西里参加了十二月党人起义,成为起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失败后被判处终身苦役。他的亲属也挽救不了他。这个消息一传到巴黎,那位女子立即启程奔赴彼得堡,要求批准她前往伊尔库茨克省,跟随她的未婚夫瓦西里。秘密警察头子本肯多夫劝她放弃这个想法,没有成功,就报告尼古拉一世。尼古拉让人向她说明这样做的后果,但同时表示可以成全她,但她将失去一切权利,因为她是自愿要与罪犯结婚的。她与尼古拉都履行了诺言:她去了西伯利亚,而他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减轻她的命运。最后他们结了婚,在历尽艰难困苦之后,妻子首先倒下,她死后刚一年,瓦西里也与世长辞。沙皇的特务机关第三厅在看到他们的信件时也大为震惊。
“您上了锁链,还能干什么呢?”
十二月党人的叛徒穆拉维约夫说过一句名言:“他不属于那些被人绞死的穆拉维约夫,而是属于绞死他人的穆拉维约夫。”因为十二月党人中有好几个姓穆拉维约夫的人,而沙皇官僚中也有不少人姓这个姓。镇压波兰起义后,穆拉维约夫受命拷问波兰人。有一次,他大发雷霆,走到一个叫采哈诺维奇的犯人面前,想当胸揪他的衣服,准备揍他。可是在犯人的目光逼视下,他退缩了,改变了声调。三年后,当别人问采哈诺维奇当时的情形:“您上了锁链,还能干什么呢?”“我可以用牙齿咬他,用脑瓜顶他,用铁链打他。” 不,我不能那样做!
列宁的哥哥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因预谋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未遂,于1887年5月被处以绞刑,年仅二十一岁。列宁的大姐安娜也因这一案件被捕,后来由于缺乏罪证而被释放。当时列宁的母亲上书沙皇恳求宽恕:“我乞求陛下饶恕我的孩子们。把我的两个孩子交给我吧。我的儿子是一时糊涂,丧失理智,罪恶企图才钻进他的灵魂。陛下。我保证使他改过自新,我会让不久前他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和情感在他心灵里复活。恳求陛下发发慈悲。”沙皇准备宽恕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并就此通知了他的母亲,但必须要求他在一份请求赦罪书上签字,但是乌里扬诺夫拒绝签字。一位亲眼目睹母子两人最后诀别的律师说,当时乌里扬诺夫这样跟母亲说:“妈妈,请您想一想,有两个人面对面进行决斗,一个人已经向仇敌开了枪,他的仇敌还没开枪。开过枪的人能去请求他的仇敌不要开枪吗?不,我不能那样做!”就义前他对母亲的最后请求是送他一本《海涅诗选》。
P26-29
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两件意义深远的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俄罗斯国家的发展轨迹,也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两次“剧变”同时也显示出了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特殊气质,既令世人感到震惊,也令世人感到困惑。
俄罗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集合体。要想全面了解这个国家非常困难,即便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本国人也深感不易。但是,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俄罗斯这个充满复杂矛盾而又难以把握的国家,还是不断有人去认识它研究它。
中国与俄罗斯是山水相依的两大邻国。即使从17世纪中叶算起,两国也有近400年的相互交往史。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更为深远。目前俄罗斯与中国拥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是我国毗邻国家中最有实力的大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正确地认识历史、客观地看待今天俄罗斯的现实、不断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理解,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俄罗斯现在的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制度演变而来,在转型国家当中最为典型,其经验教训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要认识俄罗斯发生的变化,很有必要了解俄罗斯人、俄罗斯民族和俄罗斯国家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
俄罗斯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历史相对比较年轻,从公元9世纪最早的国家形态——基辅罗斯建国算起,它的历史发展就处在周边文明的影响之下,来自南方的拜占庭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东方的鞑靼蒙古人文明,都在俄罗斯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如果加上地理环境的特点与影响,那么俄罗斯的历史命中注定很少有本性固定的东西,它的历史发展缺少连续性。俄罗斯民族的特点与俄罗斯国家发展的历程紧密相连。蒙古人的征服和长达240年的统治,对于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俄罗斯民族接受和继承了蒙古鞑靼人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在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后,俄罗斯还要防御来自西方的威胁。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反抗外来侵略或者是加紧备战工作防备外来侵略的过程。这种经历对俄罗斯的国家制度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对俄罗斯民族心理进行简要的概括,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20世纪上半期俄罗斯思想家别尔嘉耶夫对俄罗斯民族的心理和意识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东方与西方两股世界之流在俄罗斯发生碰撞,俄罗斯处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俄罗斯民族不是纯粹的欧洲民族,也不是纯粹的亚洲民族。俄罗斯是世界的一个完整部分,是一个巨大的东一西方,它将两个世界结合在一起。在俄罗斯精神中东方与西方两种因素永远在相互角力。”像这类的分析以及记录还可以见诸许多学者、政治家、外交家、作家、记者等留下的著作。
本书编者择取了这些人的分析以及一些饶有意味的故事,让大家可以从一些细节方面了解俄罗斯的民族特点,从而把握俄罗斯的民族精神。编排方式比较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陈新明教授
在俄罗斯人的传统思维里面,秩序重于一切,没有了秩序枉谈一切。
——《评网》
俄罗斯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就是不断反抗外来侵略或者是加紧备战工作防备外来侵略的过程。这种经历对俄罗斯的国家制度和民族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陈新明
俄罗斯民族性格具有两面性,有时非常懒惰,有时又非常勤奋;有时非常霸道,有时又非常恭顺;有时非常蛮横,有时又非常虔诚;有时非常暴躁,有时又耐性十足。
——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刘文飞
俄国人有这样一个特点:忧国忧民,甚至关心全人类,特别是知识分子尤其如此。
——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