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组织了一项名为“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的科学考察活动,本书为此次活动的纪实,分别收录了18个纵队100多位队员在中国国境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并通过当代大学生的视角,真实地记录21世纪初中国国家边境线附近的风土人情、建筑风貌、城镇组成以及各地人民丰富多姿的生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远征国境线(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科学考察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黄凌江 |
出版社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06年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组织了一项名为“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的科学考察活动,本书为此次活动的纪实,分别收录了18个纵队100多位队员在中国国境线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并通过当代大学生的视角,真实地记录21世纪初中国国家边境线附近的风土人情、建筑风貌、城镇组成以及各地人民丰富多姿的生活。 内容推荐 国境线引发出一系列学术求索的思考。 中国的国家文化仅仅只是起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吗? 历史上,漫长国境线上的边缘文化对国家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事实上,国境线的定义已经不局限于地理上的国家边界线以及国防上的军事防御线,在文化人类学与国家学说方面正在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国家边境学”。 2006年7—8月,主题为“中国轮廓”、历时45天的“远征国境线”科学考察计划如期进行,由中国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学院118名师生组成的18支考察纵队踏上征途,沿着中国国境线行程达11万公里。据初步考证,此项考察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首例。无论是总体策划创意,还是组织计划以及考察模式在中国国境线考察与研究史上实为创举。 在考察期间,所有考察队员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坎坷与困难,也见识了从未想象的边境世面,同学们的体会与收获来自国境线上的日夜兼程、来自千里迢迢跋涉的艰辛、来自真实生活的一度彷徨、苦闷、困惑与执着信念的欢欣……本书中所收录的武汉大学与悉尼大学参加2006“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科学考察队员的文章及其摄影作品,将作为一份珍贵的纪念献给中国乃至全世界读者。 当读者翻阅本书时,感受到的将是这个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与激情,也可以从中发现历史与现实交融、地方与国际交汇、尊严与信仰浇铸的国境线上的“中国轮廓”。 目录 国境线上的“中国轮廓” “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科学考察路线图 01 纵队(瑞丽—拉萨) 行走天堂 02 纵队(瑞丽—湛江) 山海边酋 03 纵队(厦门—湛江) 东南海疆 04 纵队(厦门—上海) 龙游东海 05 纵队(天津—上海) 直面苏鲁 06 纵队(天津—延吉) 行走东北边境 07 纵队(海拉尔—延吉) 三江界国 08 纵队(海拉尔—嘉峪关) 踏草行歌 09 纵队(喀什—嘉峪关) 西域风情 10 纵队(拉萨—门士) 世界之巅 11 纵队(香港) 动感之都 12 纵队(台湾) 未完成之旅 13 纵队(瑞丽定点) 云南印记 14 纵队(喀什定点) 南疆之旅 15 纵队(上海定点) 上海明珠 16 纵队(拉萨定点) 天上人间 17 纵队(海南—广州) 海南印象 18 纵队(天津定点) 京畿重镇 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试读章节 沧源 云南佤族自治县之一。在沧源的每天我们都亲历着佤族人的热情好客。谜一般的翁丁寨,奔放的佤族女子的独舞,对客人表示最高敬意的佤王宴,丝丝缕缕的情谊埋入我们的心间。 澜沧 澜沧是一个拥有20个少数民族的边境县,拉祜族占了全部人口的42%。在那里,我们第一次亲眼目睹在那样艰难的条件下居然有人可以生存下来。看着那些离我们遥远又遥远的生活,眼睛里没有了泪水,因为对那里的人而言,他们更渴望看到的是亲切的笑容,而不再是早已收到的太多太多次的同情。 打洛 距景洪134公里的边镇打洛,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接壞,是国家二级口岸。打洛在傣语中,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2003年以后,国家对于打洛边境上的贸易往来严加控制管理,昔日的繁华早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寂静平淡的生活。只有少数过境的生意人,而且均是从中方批货到缅方的缅甸人。这里曾经是繁茂一时的口岸吗?或许路边清清淡淡早已关门的珠宝生意店已给了答案吧。 凭祥 友谊关是我国九大名关之一,位于凭祥市西南。它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站在关楼下,其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尤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那千年的古榕,绿叶婆娑,似在诉说着悠久而古老的历史。 北海 细细密密的雨中漫步在北海中山路和珠海路,那里的街、那里的楼、那里的人,还有家家户户随性的生活态度,都让我们忘却了身处都市。早已没有了车水马龙的景象,人们的眼里释着平静与安详,仿佛老街的一切都还和他们小时候样,什么都没有改变。 看过大海很多次,触到北海银滩上那么柔柔软软的沙却是平生第一次。望着远处的懒懒的日落,脚边无处不在的小蟹,心里开满了快乐的花儿。 翁丁草庐 翁丁寨里保存着传统的佤族民居——茅草屋顶的干栏式楼房,沿山体而建,部分经济条件差的采用四壁落地式茅草屋顶建筑。一般来说,由上到下,建筑位置越高,家族在村子中的地位就越高,历史也越长,比如杨寨主一家就在村寨的最高处。对每个家族来说,孩子建造房屋必须在老人房屋下方,以示尊重。这也是传统。 经过政府的旅游规划和整理,翁丁寨快速发展,原始的建筑形式产生了很多变异,不过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留了原来的特征。譬如在外观上整体印象还是结草为庐,主体结构还是采用木料为主,不过已经不是原始的捆绑结构,而是采用较为先进的卯榫搭接的抬梁与穿斗混合的木构架。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木结构技术的影响范围竟然可以流传这么久远,其中的优良因素并没有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被拋弃。主体结构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多数是架空起来的,不过根据传统习俗的要求有些房屋是直接坐落在原始地面上面的,主要是新婚夫妇的洞房。这种从地面到空中的变化,估计是对年轻人的考验,是成人世界对新生力量的一种仪式上的认可,只有住上架空的房屋才代表这对夫妇得到村子的认同。 建筑内部的形式较为简陋也相对自由一些,基本没有太多的硬性分割,即使有少数房间有分割也没有封顶,而且屋内不设门,多用帘子做分割,是很随意的。屋内窗户较少,室内光线不足,所以有着照明作用的火塘成为家具布置的中心。通常有一个窗户外连接有露台,以晾晒和娱乐为主。听屋里面的婆婆说,当年她年轻的时候,一到夜晚就坐在上面,和心爱的恋人唱着动人的情歌,最后才结为夫妇的。可见这个露台还是有很浓厚的浪漫色彩。室内的纵向分割主要以火塘上方的竹席为主,通常用来堆放杂物和挂熏干肉。屋顶主要构架与传统屋顶类似,主要差异在于两端。翁丁草庐的屋顶是用捆扎的茅草铺就而不是瓦片,两侧最上端是开口的天窗,同时也是烟道,上面悬挂着的饰物是佤族神话中的燕子火神,这让翁丁草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哈尼族勐灯寨 勐灯寨是哈尼族部落的一个自然村寨,距离打洛约5公里,居民们都称自己为爱尼族人,是哈尼族的一支。勐灯寨依山而建,从山脚到山顶都布满了傣式民居,但布局比较杂乱。从山顶上看勐灯寨,层层叠叠的屋顶掩映于绿树之中,青色的瓦,苍翠的树木和绿地,袅袅的炊烟,时而还有孩子的啼哭声和鸡鸣狗叫声,一幅边境哈尼村寨风景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勐灯寨和其他的少数民族村寨一样,在村落和建筑选址的时候都要进行占卜以示吉凶。他们采用鸡蛋卦进行选址,具体做法是由巫师在选好的地址上进行选址仪式,在暂时选定的地址上放一个鸡蛋,并用碗罩着,第二天早上揭碗查看鸡蛋的完整程度。如果鸡蛋完好无损,说明该地址可以建造房屋;如果鸡蛋有裂缝或者有别的痕迹甚至被动物吃掉,就说明上天不准许在这块地上建造房屋,只能另选地址。 村寨的民居建筑和傣族的民居建筑风格非常接近,都采用的是砖木干栏式建筑形式,也就是西双版纳地区推广的傣族第三代建筑形式。竹木结构在该地区已经不再普遍,原来很多有特色的竹楼和木楼都被砖木结构的房屋所取代,但是房屋内部构造仍然保留了原来的布局,生活方式也基本保留了下来。 这里的建筑底层为木柱架空,层高约2米,主要用于饲养家禽、停放车辆和堆放杂物。由底层沿着木楼梯而上,就进入了建筑的主体空间。据说原来的建筑主体空间就只是一个承担综合功能的大房间,而现在已经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功能的需要划分成为以下几个主要的房间:火塘(厨房)、客厅、客房和主厅。客厅是用来会客的,一般对着楼梯口,有类似美人靠的木栏杆和竹栏杆,摆放有自制的矮木椅和竹椅。主厅功能比较复杂,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动空间。主厅被两排柱子分为三个主要空间,中间为活动空间,摆放电视机等,右边为女性居住的卧室,左边为男性居住的卧室,没有采用隔墙等隔开,都是席地而坐或者席地而睡。在爱尼族,有父母健在的成年男子已婚后应搬离主厅,到主屋旁边建造属于年轻人自己的小房子,直到父母中有一个去世后才能搬回来。但是,这个习俗在有的家庭里已不存在,年轻人不是在外直接盖了大房子就是和父母同住。在一幢民居建筑的旁边,一般还有单独的粮仓、牲畜圈和存放茅草的房子。民居建筑的间距比较宽,很少有围墙界定房屋界限。 勐灯寨爱尼族人的民俗文化已经开始汉化,他们和汉族人一样生活和过春节。“东巴唱”的传统舞蹈已经有些失传,没有几个人能跳或唱上一段。唯一有特色的节日是“卡塔巴”节,也就是荡秋千节。而他们对原始宗教仍有几分敬畏,有采用巫医治病的习俗。巫术方面往往由女性“施莫”进行巫术发现问题,而由男性“白莫”来驱鬼和捉鬼。P32-41 序言 国境线上的“中国轮廓” 1949年后,中国政府与周边交界国确定了自古以来最完整及最准确的国境线。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出版的任何一幅世界地图,以清晰而又庄严的国境线显示拥有独立主权的中国巍然屹立在欧亚大陆东部。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中国公民无不认为“国境线”是那样遥远而又陌生,心目中的“国境线”仅仅是地理上的国家边境线或是一条国防军事防御线。 只有在我们出入国境线的时刻,国家意识、国家尊严、国家门户的庄严感从我们心中油然而生:啊!那是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是漂泊游子多少回梦里渴望踏上的故乡土地的门槛…… 我曾在世界各地无数次穿越许多国家的国境线,那是一种超越国界自由自在的飞翔,没有回归感,只有游学途中的行程记录。然而,当我第一次远涉重洋从海外归来进入中国边境海关的那一瞬间,不禁热泪盈眶:亲爱的祖国,故乡的父老乡亲,我终于回来啦! 在国外留学期间,我常常长时间望着中国地图发呆,同窗学友不解:你们中国人在国內看自己国家的地图还没有看够吗?难道在这里看会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感受吗?是啊!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教我们看中国地图,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成为根深蒂固的国家观念。可是,似乎我们在国內看中国地图时更多注意的是国境线以內的省份、省会、长江与黄河的起源地、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区位、秦岭走向、可可西里边界、长城东西方向的起点、青藏高原的秘境、呼伦贝尔草原的纬度、戈壁的纵深、台湾海峡两岸厦门与高雄的距离、故乡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点……我们的视野无形中局限在一个国家版图的“圈内”,思维模式长期以来陷入一种中学作文时代的“內循环模式”。 一幅幅中文版、英文版、日文版、法文版、德文版、西班牙文版、俄文版、阿拉伯文版的世界地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视线的聚焦点不由得首先盯住了中国的区位,紧接着就是确定中国领土范围的那条漫长的国境线,随之发现的是与中国国境线相邻的朝鲜半岛、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还有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斯里兰卡、伊朗及西亚诸国。原来在祖国的国境线旁有这么多邻邦,国境线两侧两个国家的文化特征及其生活方式有什么样的差异?国境线上的边境外交途径、文化交流以及贸易往来如何? 国境线引发出一系列学术求索的思考。 中国的国家文化仅仅只是起源于黄河与长江流域吗? 历史上,漫长国境线上的边缘文化对国家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事实上,国境线的定义已经不局限于地理上的国家边界线以及国防上的军事防御线,在文化人类学与国家学说方面正在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国家边境学”。 在由国境线地方文化延伸至国家文化的学术平台,“国家边境学”将在国境线自然资源、国境线人文资源、国境线城镇布局、国境线口岸体系、国境线建筑体系、国境线交通网络、国境线旅游资源、国境线城市化模式、国境线外交策略、国境线防御战略等分项领域展开考证性研究,对于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非常必要。 基于上述基本前提,我们于2005年底开始酝酿国境线系统考察计划。在整体性准备期间,在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同学们相处期间,我意识到现实教育制度的另一个侧面:从大学教科书、教学方式、教师治学直到学生求学所接触的知识与信息大多为二手、三手或转手,很少有教师与学生通过系统科学考察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文献与信息,这种不重视实际考察而辗转于表面过剩堆积知识信息的倾向无形中助长了浮躁学风,并非我们学院的宗旨与理念。于是,我们着手确定此项国境线系统考察计划的目标与定位: 1.开阔学生的视野,树立其国家意识、国家形象意识。 2.培养学生在实际考察过程发现、收集、整理、分析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以及在求学与治学中运用第一手资料的能力。 3.锤炼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在考察实践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06年7—8月,主题为“中国轮廓”、历时45天的“远征国境线”科学考察计划如期进行,由中国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建筑学院118名师生组成的18支考察纵队踏上征途,沿着中国国境线行程达11万公里。据初步考证,此项考察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首例。无论是总体策划创意,还是组织计划以及考察模式在中国国境线考察与研究史上实为创举。 在考察期间,所有考察队员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坎坷与困难,也见识了从未想象的边境世面,同学们的体会与收获来自国境线上的日夜兼程、来自千里迢迢跋涉的艰辛、来自真实生活的一度彷徨、苦闷、困惑与执着信念的欢欣……本书中所收录的武汉大学与悉尼大学参加2006“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科学考察队员的文章及其摄影作品,将作为一份珍贵的纪念献给中国乃至全世界读者。 当读者翻阅本书时,感受到的将是这个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与激情,也可以从中发现历史与现实交融、地方与国际交汇、尊严与信仰浇铸的国境线上的“中国轮廓”。 张在元 2007年4月29日 于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张在元:东京大学工学博上,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 后记 经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 一段触动心灵的记忆! “中国轮廓”,当2006年6月28日这个名词在茶港诞生的时候,没有人会准确预料到它到底能够把我们带入何种境界。7月5日,它正式成为了活动的主题名称。7月12日,我们在“中国轮廓”指挥中心的中国地图上首次描绘出17个边境城镇圆点时,梦幻的期待开始了。 此时,前期近半年的准备工作正式落幕,筹备组有限的成员们还来不及进行任何形式的修整与放松,便马不停蹄地踏上征程。回想过去的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多少次的成功与挫折、多少次的欢喜与迷茫一起涌上心头。虽然真正的行动才刚刚开始,但在我们筹备者的心里,已经收获了许多珍贵的记忆。热情、执着、坚韧、冷静、智慧、凝聚力,这些美好的字眼都不足以完整描述我们所经历和感受的一切。4月19日,当张在元院长在武汉大学行政楼第一会议室向新闻记者及学校各部门负责人首次展示活动的宏大计划时,筹备组已经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工作。筹备工作是艰辛的:资金需要筹集,装备需要募集,宣传需要到位,队员需要选拔,考察需要方案,安全需要保障,责任需要明确,出征需要仪式。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本职工作和学习的前提下完成。记不清多少次,我们在夜里12点之后从主教学楼15楼沿漆黑的楼道蹒跚而下。也记不清多少次,为使组织更加周密完整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没有抱怨的言词,没有退缩的意识,成员们用超凡的毅力坚持到了阶段胜利的终点。现实与理想在不懈的努力中不断的接近直至融为一体,我们走到了出征的那一刻。 转眼之间,17支纵队顺利到达预定的地点,开始了愉快而艰辛的征程。武汉总部一下变得空荡而沉寂,但这种安静的感觉仅仅持续了几个钟头。很快,各路纵队的消息通过电话、短信纷纷传来,值班人员忙着记录进展情况、队员状况、查询资料,一切都显得井井有条,从容不迫。为及时跟踪了解情况,提供反馈及指示信息,总部保持了24小时值班的工作状态。每天,各地的天气预报消息从武汉发往边境各路纵队,而各纵队的信息要求也得到最快的传递和沟通。总部的中国地图上开始出现各纵队行进的轨迹,像一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章,网络博客上的图片与文字叙述着边境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值班日志记录了总部与各纵队沟通交流的真实内容。我们的值班人员中,有夜以继曰辛勤劳作而无怨无悔的教师,也有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而默默无闻的学生,有指挥若定泰然和蔼的长者,也有激情四溢朝气蓬勃的青年。每个成员都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角色,他们与国境线上的队员们一起,组成了交响乐章上跳跃的音符。 地图上的线条逐渐相互靠近,预示着成功的汇合即将到来。就像一次长跑的后半程,总部和纵队的成员们也逐渐显示疲惫。平静取代了初期的兴奋,迟钝淹没了开始的敏锐。是坚持还是退缩?虎头蛇尾的故事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与此同时,策划大师激昂的声音在轮廓线上传播,庄严的使命唤醒了行将麻木的意识。我们继续坚持,考察成果愈加丰富完整。我们在期待,期待相聚的那一天。终于,完整的考察轮廓线出现在地图上,考察队员也挤满了总部并不宽敞的空间,隐藏许久的故事在相互传播。 我们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但却拥有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我们共同见证了国境线考察的整个历程。或许20年后,我们再次重逢,回忆着国境线的故事,我们会发现,这次征程,给我们的人生轨迹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追求是一首写不完的诗。我们,捧着自己勾画出的中国轮廓,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黄正东 (荷兰乌特勒之大学博士,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院长助理、规划系副主任,“中国轮廓——国家边境建筑与城镇”科学考察执行总指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