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博物馆
富春江,这条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带,尤以桐庐境段最为秀丽。南朝吴均在诗中写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桐庐博物馆就坐落在美丽的富春江畔,位于桐庐县城白云源路与学圣路的交会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拥有藏品700多件,2004年10月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整座博物馆分为大厅、展厅、办公三大区块,其中展厅又设有三个部分:桐庐近现代革命史展、桐庐历史文物展和改革开放以来桐庐新成果展。
进入博物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正面墙上的一幅巨大瓷板浮雕,它是按桐庐籍美术大师叶浅予先生画的《富春山新居图》烧制的,名为《富春览胜》。大厅约200平方米,高9米,气势恢弘,静穆肃然。
走过大厅,序厅并排放着三门大炮,分别是紫铜炮、铜炮和铁炮。这些都是1860年太平军汪海洋部和清军水军在桐庐县境内富春江上进行决战时,被击沉于富春江的清军炮船上的大炮,近年来陆续被挖沙船从富春江里捞起的。站在三门大炮前面,我们耳边仿佛响起当年富春江江面上的隆隆炮声,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激战中。
穿过大厅进入第一展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桐庐近现代革命历史文物,它反映了桐庐县自太平军进入浙江作战到桐庐解放这段历史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展览再现了太平军在桐庐、濮振声起义、毕浦暴动、桐庐抗战、金萧支队在桐庐等历史画面。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妄图灭我中华。在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抵抗。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围剿”。1934年7月,中央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11月底,团长寻淮洲率领红军十九师五十五团3000余人进入桐庐县分水岭源地区。29日,红军主力五十五团向分水进击,在印渚南堡附近,红军遭到国民党浙江保安旅的阻击,展开激战。因国民党军队数倍于红军,火力强大,地形又于红军不利,部队难以展开,故留下少数部队掩护阻击,五十五团主力则撤回印渚富家一带,并在富家村后沿金紫山山麓挖掘堑壕,组成掩护主力撤退的防线。11月30日,敌我双方在富家展开了激烈战斗。红军撤退后,一些来不及掩埋的红军战士遗体被当地群众就地掩埋。解放后,桐庐县人民政府通过调查和当时掩埋红军遗体的群众指认,于1950年为这些牺牲烈士建立了烈士墓,1996年县人民政府在金紫山下重建红军烈士陵墓。
抗战胜利不久,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撕毁《双十协定》,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1948年6月,中共路西工委和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在桐庐、浦江、建德、兰溪四县交界地区建立江东县工委、县政府及武装组织。同年9月,成立了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并在桐庐县四管乡(今新合乡)建立了后勤基地。展厅中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金萧支队指战员的生活与战斗的照片,都是由目前还健在的原金萧支队的老同志捐赠的,它们生动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金萧支队斗争的艰难历史。
拾级而上,桐庐县5000年的文明就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展厅为桐庐博物馆珍藏文物展厅。古人类化石、动物骨化石、新石器、旧石器把人们的思绪带入远古时代。印渚延村是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2000年,在村后的小山洞中发现了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鉴定,约为1万年前的文物。正是它的发现,把桐庐的人类活动推向了1万年前后,目前它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桐庐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再往前行来到陶器展柜。这里展出的陶器有战国时期的灰陶印纹罐、西汉时期的红陶罐和东汉时期的灰陶盘口罐等。从美观的造型、多样的品种、巧妙的装饰来看,当时的制陶工艺已有很高的水平。水盂及猪狗圈、青瓷灶等是当时专门为陪葬而烧制的器物,为两晋时期的青瓷产品。到了南北朝时期,青瓷得到进一步发展,桐庐博物馆馆藏的鸡头壶就是这一时期的青瓷精品。它高47.5厘米,历经了1500多年,釉色还晶莹透亮,高高的龙头伸入壶口,似乎吮吸着千年佳酿。这是目前浙江省境内出土的最大的鸡头壶,但由于出土时鸡冠被打破,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继续前行就到了青花瓷展柜和铜器展柜。前者展示的文物有宋影青高足碗、宋红釉葵口盘、影青粉盒等。后者展示的文物有海兽葡萄镜、八鸟连弧镜、方舟铜镜等。方舟铜镜是桐庐县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瑶琳洞时发现的。走过铜器展柜,展现在面前的是南宋大墓考古专题展。2004年4月,为配合杭千高速公路建设,对桐庐县富春江镇象山桥村南宋大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浙江省考古所和桐庐县文管办的联合考古发掘,出土了陶俑、实用器皿、雕花砖等一批文物。陶俑有文官侍从、十二生肖神、鲤鱼、蟾蜍、陶屋等。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文物中有件珍贵文物——绞釉罐,被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一级文物;另有一件双首蛇身俑也很奇特,两首侧的角度略有不同,这件俑的工艺、作用还有待专家作进一步研究。
了解了桐庐的古代文明史,现在去看看今日的桐庐。第三展厅是桐庐县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果和一些历史名人的事迹展,分为“历史篇”“现实篇”“关怀篇”“专题篇”等部分。“关怀篇”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桐庐视察的图片,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到现任的温家宝总理等23个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桐庐视察、指导,各级领导对桐庐关怀备至。“历史篇”详细地记述了“七五洪水”。1969年7月5日,分水江暴发了一次特大洪水,印渚公社的南堡大队被夷为平地,只剩下一棵苦楝树。但南堡人民不怕苦、不怕累,战天斗地,拦河造坝,重建家园,《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宣传南堡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精神的文章,一时间南堡大队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专题篇”展示了桐庐籍现代名人的图片和生平事迹。这部分详细介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叶长庚、中国民航局局长沈图、著名画家叶浅予、曾任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王维澄、曾获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的王大田、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三一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人物。这里更多的是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桐庐县在工业、农业、城建、教育、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构成“现实篇”。桐庐县目前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这是一座充满了爱国主义气息的博物馆,这是一座充满了强烈历史感的博物馆,这是一座充满了欣欣向荣生机的博物馆。了解历史,体验成果,无不让桐庐人满怀自豪。P30-33
每当我走进博物馆,看到里面只有稀稀拉拉几位参观者时就想:这么好的人文大课堂怎么就吸引不了人?特别对于中小学生来讲,博物馆不仅是学习知识的第二课堂,还是满足他们好奇心、培养兴趣爱好、提高人文素养、开展交流活动的好去处。于是就萌发了编写一本介绍杭州博物馆的书的想法,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大家了解杭州博物馆的情况,提高参观博物馆的兴趣,也希望这本书能对大家参观博物馆有所帮助。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省、市、县有关博物馆和市园林文物局的支持。汤洁、刘志方、朱倩、周新华、张倩、于秋娜、王建荣、赵燕燕、申俭、孙铁、孙敏、童亮、钟光明、邵群、高继生、叶凯、郭青岭、孙海波、陈进、贺峥、储建国、吴莹、金晓霞、朱学斌、徐莲秀、沈立新、斯彦莉、张帆、吴涛、章明斐、汪小萍、张慧琴、施红燕、扬晓、朱翔、苗崎涛、金志敏、王丽雅、俞军芳、刘凯临、余中伟、陆晓亮、卢海月、高宁、孙志敏、王荣富同志以及浙江省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杭州革命烈士纪念馆等单位为本书撰写了各博物馆、纪念馆的初稿,余洪峰同志对稿件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我对这些初稿作了修改并进行了总纂。照片由各博物馆以及俞志和等同志提供。杭州出版社的徐吉军同志、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很多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各种原因,本书还没有把杭州所有的博物馆都囊括在内,同时因时间匆忙,再加上本人学识和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马时雍
2008年7月
博物馆是陈列、研究、收藏和宣传人类历史文化、社会、自然实物和标本的文化教育场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介绍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无论人类创造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去探寻这些文明的踪迹。人们可以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人们可以通过与藏品、图片的对话,了解社会和自然的方方面面。有人说,罗马的缪斯神庙是人类最早的博物馆;也有人说,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出现在17世纪的欧洲。这些也许都是对的。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博物”作为一个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在以后的各类古书中都用到“博物”这个词。而对于古玩珠宝、珍品书画的收藏,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喜好,可惜的是这些东西往往藏于密室,不为大众所知。尽管在我国出现让广大民众参观的博物馆只有100多年历史,而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我们能见到的博物馆还很少,但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她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辉煌文明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生机。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就建成和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博物馆。
以前出国访问,最让我羡慕的是人家有很多博物馆、纪念馆,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澳洲,甚至在南美洲和非洲,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随处可见。小的博物馆、纪念馆只是一幢古老的建筑,几十或上百平方米而已,而大的博物馆、纪念馆就像辉煌的殿堂,有几万甚至十几万平方米,而且不少都是免费开放的。据说英国是全世界博物馆密度最高的国家,在伦敦就有200多家博物馆。有人说,很多伦敦人节假日不去旅游或在家休息,就是在去图书馆或博物馆的路上。出国回来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也是这些博物馆和纪念馆,只要有时间,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我都会进去参观一番,因为这是花最少的时间能全面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处历史和自然文化遗产、一位历史人物等等最直观、最有效的办法,不但能增长知识,而且在宁静、幽雅的环境中浏览这些陈列品,无异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现在好了,不用老羡慕人家了,十几年来,杭州也建起了很多博物馆(包括纪念馆),我粗粗地统计了一下,林林总总也有六七十家之多,而且还有不少在建或要建的博物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杭城已是我国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这是我们城市一笔重要的财富,应该很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为这个美丽的城市再添上绚丽的一笔。
有人说,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我认为这话并不为过,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授知识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但同样可以起到学习知识的作用;它不是专门的研究单位,但它的藏品是研究的重要对象,它向人们传达的信息又是专家们研究的重要成果;它不是休闲娱乐的专门场所,但它静谧、幽雅的环境让人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身心的休憩;它不是图书馆,但它可以让人们寻找到很多历史资料和自然标本。博物馆在传承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同样是不可置疑的。博物馆的藏品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将历史的信息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现在,杭州有一些博物馆就设置在古建筑内,而古建筑本身就是博物馆的一种收藏,这对于古建筑历史文化的保护无疑会产生积极作用。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其展示的灿烂历史文化和丰富馆藏,对游客们有巨大的诱惑力。博物馆的这些作用需要认真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博物馆的宣传和普及,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走进博物馆是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我参加过几处博物馆的建设和布展方案的讨论,就目前主办单位的实力和我们所掌握的科技水平而言,要把馆舍建好,并采用先进的手段把博物馆布置好是可以做到的。大家担心的是博物馆建成后门可罗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些年,杭州的绝大部分博物馆率先在国内实行免费开放,激发了人们的参观热情,一时间博物馆人气大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从长久来看,博物馆的利用率还比较低,这当然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把博物馆办得更好,使藏品更丰富、内容更充实,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能在博物馆里得到休息和精神愉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这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博物馆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博物馆展示的这些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创造力、凝聚力和通过参观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的作用认识不够。这些作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我很羡慕现在的中小学生,有这么多的博物馆可以参观。在我们的学生年代,除了浙江博物馆就别无选择了。我希望年轻的家长和同学们能把博物馆作为自己的第二课堂,每年都能去参观几个博物馆,这对于你们的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都是大有益处的。如果这本书能对你们参观博物馆发挥一点点作用,我们就十分高兴了。
马时雍
2008年夏于仁寿山居
这是一本介绍杭州博物馆的书。
这些年,杭州的绝大部分博物馆率先在国内实行免费开放,激发了人们的参观热情,一时间博物馆人气大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但从长久来看,博物馆的利用率还比较低,这当然需要博物馆工作者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出发,把博物馆办得更好,使藏品更丰富、内容更充实,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能在博物馆里得到休息和精神愉悦。从另一个层面上来看,这也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对博物馆所能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博物馆展示的这些文化遗产所体现的创造力、凝聚力和通过参观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文化内涵,成为人们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源泉的作用认识不够。这些作用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
博物馆是陈列、研究、收藏和宣传人类历史文化、社会、自然实物和标本的文化教育场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介绍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历史、经济、文化、社会进步的形象标志。无论人类创造过多么辉煌的文明,都会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去探寻这些文明的踪迹。人们可以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人们可以通过与藏品、图片的对话,了解社会和自然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本介绍杭州博物馆的书,能让大家了解杭州博物馆的情况,提高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对大家参观博物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