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勋伯格的一生,他在生活上历经苦难,犹太人的出身让他颠沛流离,从维也纳到柏林,再从巴黎到美国的多个城市,均留下了他奋斗与挣扎的足迹。他在音乐艺术的追求上,有早期对欧洲传统音乐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追随;有另辟蹊径尝试“不协和音解放”的写作阶段,及发明十二音写作技法,创立自己的学派的时期;有赴美后将调性音乐与十二音写作技法结合得更加自由与炉火纯青的晚期创作。虽然在他逝世的半个多世纪后,仍然有许多人不熟悉或不了解他的艺术成就与音乐思想,但是他对整个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推动与发展功不可没,亦可以说他是一位20世纪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
代序 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
理论分析的实践视角——勋伯格的《作曲基本原理》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联
论勋伯格的先知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
自由无调性音乐作品中的潜在“调性结构力”——以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之六(Op.19,No.6)为例
勋伯格自由无调性时期和声思维与技法研究
国内勋伯格研究现状之研究
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浅析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中的织体特点及其
结构意义
作为理论家和“勋伯格信徒”的米尔顿·巴比特——译自[美]E.安托科列兹《20世纪音乐》之第十六章
自由无调性作品的创作观念与结构途径——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的技法分析
勋伯格是怎样走向“十二音”的
《摩西与亚伦》的创作背景
勋伯格《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
罗忠镕、朱践耳音乐创作中对新维也纳乐派音乐观念
与技术的借鉴与发扬
三种音高体系创作思维的理念与实践——从勋伯格创立的音列思维谈起
“主导动机”在勋伯格交响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中的运用及其结构力作用
研究之研究——勋伯格的创作思维与自由无调性作品中的创新
自由无调性音乐的结构逻辑——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作曲技术分析
“整体艺术品”《幸运之手》中的视听艺术交融
浅谈“后勋伯格”时代序列思维的发展
集合一音程思维的当代创作实践——潘德列茨基《第四交响曲》的音高材料组织手段
代附录 阿诺德·勋伯格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