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看世界”书系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视角独特,适合社会大众尤其是文化人士、境外旅游者阅读欣赏。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亚洲》。全书共涵盖亚洲42个国家,内容不仅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俗特色,还包括一般旅行者感受不到的生活细节、政治背景、趣闻逸事等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华社记者看世界(亚洲)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
作者 | 周东耀//吴定保 |
出版社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华社记者看世界”书系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视角独特,适合社会大众尤其是文化人士、境外旅游者阅读欣赏。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亚洲》。全书共涵盖亚洲42个国家,内容不仅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俗特色,还包括一般旅行者感受不到的生活细节、政治背景、趣闻逸事等等。 内容推荐 本书收集了新华社百余名驻外记者在亚洲的亲身见闻和感受。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所见所闻用生动的笔触,写成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带领着读者去领略这些国家的文化神韵,游览名山大川。 全书共涵盖亚洲42个国家,内容不仅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民俗特色,还包括一般旅行者感受不到的生活细节、政治背景、趣闻逸事等等。 “新华社记者看世界”书系内容丰富、叙述生动、视角独特,适合社会大众尤其是文化人士、境外旅游者阅读欣赏。 目录 世界确实很精彩(代序) 编者絮语 阿富汗 沧桑负重喀布尔 赫拉特——帖木儿帝国古都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阿联酋印象 海湾明珠——阿布扎比 大漠奔驼 阿曼苏丹国 阿曼城堡巡游 乳香飘阿曼 巴基斯坦 年轻美丽的伊斯兰堡 卡拉奇采风 历史名城拉合尔 叩开巴基斯坦神秘之门 巴基斯坦风俗 巴勒斯坦、以色列 近访以色列 哭墙前的沉思 安息日访友 三教圣城耶路撒冷 伊斯兰教清真寺巡礼 加沙素描 不丹 “神龙之国”不丹散记 朝鲜 平壤风光多姿彩 朝鲜金刚山览胜 开城寻古探幽 圣地万景台 拜谒朝中友谊塔 走近板门店 雨中南浦行 朝鲜的电影摄影街 菲律宾 马尼拉——生活的大拼盘 菲律宾乡村公园游记 菲律宾巴拉望岛探幽 菲律宾的阿提·阿提汗节 格鲁吉亚 “上帝的后花园”——格鲁吉亚 斯大林故乡行 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100多个民族融合而居 探访千古“乌孙国” 韩国 首尔记趣 韩国济州岛游记 韩国汉字和泡菜杂谈 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走笔 柬埔塞 访吴哥古迹 吴哥古迹明珠“女王宫” 柬埔寨洞里萨湖礼赞 科威特 科威特采风 科威特大塔 科威特人情钟大海 海湾古岛——菲莱克 老挝 万象印象 走笔万象 黎巴嫩 “东方小巴黎”——贝鲁特 贝鲁特东区行 黎巴嫩“太阳城”巡游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记行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览胜 古城马六甲 云顶高原游记 东方之珠——槟城 沙捞越伊班族风情 蒙古 乌兰巴托秋色 在蒙古大草原的怀抱里 蒙古的那达慕盛会 孟加拉国 闲侃孟加拉国 水上吉普赛人 三轮车之都 缅甸 缅甸茵莱湖区纪游 缅甸泼水节见闻 仰光大金塔采风 尼泊尔 释迦牟尼诞生地一瞥 巴苏巴蒂庙和火葬中心 日本 东京印象 东瀛双城记 登富士山 期盼和平的广岛 春日赏雪国 初识伊豆大岛 火山、温泉与日本人 东京迪斯尼乐园漫游 日本泡汤记 塞浦路斯 在维纳斯的故乡 追寻爱与美女神的行迹 奥赛罗城堡 沙特阿拉伯 沙特贝都因人 海湾国家的婚姻习俗 斯里兰卡 岛国椰影 佩拉德尼亚植物园巡游 游斯里兰卡宝石城 观赏火上表演 夜登“圣足山” 斯里兰卡“佛牙节”大游行 塔吉克斯坦 在杜尚别的日子 泰国 泰国风情 泰国攀牙海湾览胜 亦真亦假看人妖 泰国桃花源记” 访燕窝岛 土耳其 两洲之都伊斯坦布尔 古城新都安卡拉 亚欧两洲间的一道风景 参观土耳其之父阿塔图尔克陵墓 伊兹密尔——荷马的故乡 永远的传奇——特洛伊木马 品土耳其咖啡 体验“土耳其浴” 土库曼斯坦 阿什哈巴德——沙漠中的“爱之城” 挥别“土”“苦”“慢” 乌兹别克斯坦 东方罗马——撒马尔罕 跟末代王孙逛中亚古国 文莱 文莱印象 泛舟文莱河上 新加坡 新加坡印象 畅游圣淘沙 叙利亚 “香城”大马士革 叙利亚的传统婚礼 亚美尼亚 在埃里温市的中心广场 太阳国石头城——亚美尼亚纪行 也门 在盖哈坦族帐篷里作客 也门人嗜嚼喀特 伊拉克 两河流域名城——巴格达 伊拉克“双春城”摩苏尔 寻访伊甸乐园 伊拉克蜜枣 巴比伦古迹 伊朗 伊朗首都德黑兰览胜 波斯女性美掩盖的黑袍下 波斯信女掩花容 伊朗古镇毛苏莱印象 伊朗人婚嫁习俗 细说波斯地毯 印度 新老德里之间 恒河平原览胜 月下游泰姬陵 恒河观浸浴 印度男子的头饰美 印度锡克人 印度尼西亚 胜利和光荣之城雅加达 巴厘岛民情画 走近万隆 印度尼西亚缩影公园 印尼奇葩——皮影戏 约旦 约旦山城安曼随笔 约旦贝都因人的婚俗 死海浮游 越南 雨中游河内 古城顺化游 椰乡槟知行 下龙览胜 试读章节 沧桑负重喀布尔 余智骁 2006~2007年,我作为新华社驻阿富汗记者,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了1年多的时间。 阿富汗是我国的西部邻国,其东北部凸出的狭长地带“瓦罕走廊”与我国新疆接壤。去阿富汗之前,也曾耳闻过去多年战争给阿富汗带来的苦难,但是到了那里之后,亲眼目睹战争给阿富汗造成的沉重创伤,还是不禁震惊和唏嘘感叹。 近现代的阿富汗多灾多难。19世纪,阿富汗成为英国和沙俄的角逐场;1919年,阿富汗人民打败英国人的第三次入侵赢得独立;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扶植起长达10年之久的亲苏政权;1992~1996年,阿富汗爆发各部族之间的内战;1996年,塔利班经过2年战争建立起政权;2001年底,美国又发动阿富汗战争推翻了极端的塔利班政权。 喀布尔是一座千年古城,1773年后一直是阿富汗的首都。由于多年战争,现在我们只能从破损的建筑甚至废墟中去寻找这座城市曾经的文明。塔利班政权倒台后,这座城市重新焕发出一些生机,但近年来塔利班频繁制造的自杀式爆炸袭击又给市民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 公元前4世纪,世界上首次横扫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曾率领军队经喀布尔去攻打古印度。现在几乎已干涸的喀布尔河将喀布尔城一分为二,南部是旧城,北部是新城,几座小山又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城四周环绕着光秃秃的群山。喀布尔海拔1800米左右,纬度和我国江苏徐州相近,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夏天虽然阳光很足,但由于干燥和海拔高,并不觉得太热;烂漫而多彩的秋天很长,让人尽享几个月的浓浓秋意;冬天的天空常常蓝如大海,而且纯净而通透,远处高山上皑皑白雪,缱绻在无尽的蓝天中;而到了春天,鸟语花香,和风拂面,非常适合人们的生活。 城南依山而建的巴布尔花园是喀布尔的主要名胜之一。花园是印度莫卧尔王朝开国皇帝巴布尔在16世纪上半叶所建,巴布尔1530年在印度阿格拉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后人将他的遗骸葬在巴布尔花园内。花园坐东朝西,成长方形,长约400米、宽约200米,四周环绕着高大的土黄色围墙,从正门往内走,中间一条石径沿着平缓的山坡略微上升,直通一座精美的白色大理石清真寺。这座清真寺为古印度建筑风格,是莫卧儿王朝另一名皇帝沙阿·贾汉为纪念占领巴尔赫王国(今在阿富汗境内)于1664年下令兴建的。清真寺后面是并不张扬的巴布尔陵墓,同样是遵照他的遗愿,陵墓在他被安葬后的很多年里一直是露天的,巴布尔希望自己的陵墓能被风吹雨打日晒,保持与自然的绝对亲近,有一天上面甚至能长出野花野草。不过,数百年后,阿富汗一位国王见陵墓破损严重,下令在陵墓上砌上大理石,还在上方盖了一座能遮阳避雨的方亭。巴布尔花园内本来古树参天,郁郁苍苍,然而过去几十年中这些树木基本焚于战火,园内一些古建筑也遭到严重损坏。现在,花园里又重新种上一些花草树木,一到春天就满园春色,吸引不少喀布尔市民来这里郊游和野餐。 喀布尔城西南坐落着一座有近百年历史的城堡,是阿富汗前国王阿曼努拉下令兴建的,城堡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座山丘上。虽然战火早已使它千疮百孔,但依稀仍能看出这座建筑当年的华美。城堡前方有一条宽阔的公路,苏联入侵阿富汗前一直绿树成荫,但现在两边都是光秃秃的。原来,苏联人侵入阿富汗后,城堡一度成为亲苏政府一个政府部门所在地,据说有一次该部部长乘车经过城堡前那条大道时,遭到埋伏在树林里的反苏游击队员的袭击,恼羞成怒的部长下令将路两旁的参天古树全部砍掉。 城东一座小山上矗立着1933年遇刺身亡的前国王纳迪尔·沙阿的陵墓,过去很多年中,大理石陵墓上一直布满战争留下的枪孔和炮弹孔,伤痕累累,整个建筑损坏相当严重。这不禁让人感慨:战争是如此地残酷,残酷到使死去的国王也不得安息。直到2007年上半年,经过前国王家族的多年争取,忙于与塔利班武装交战的阿富汗政府才开始重新修建陵墓。2007年7月,纳迪尔·沙阿的儿子92岁的前国王穆罕默德·查希尔逝世,他也被安葬在这座当时还在修建的陵墓中。陵墓所在小山数百米之外的一块空地上叠着一辆辆在历年炮火中被击毁的公共汽车,这像一座鲜活的博物馆,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的残酷。 阿富汗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喀布尔城内矗立着多座风格各异、庄严精美的清真寺,这些清真寺或古或新,有的还在兴建当中。喀布尔南城是旧城,那里有很多土房,居民较为贫困,很多房子鳞次栉比地坐落在高山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北部是新城,房子多是过去几十年中建造,政府机构、联合国机构、驻阿外国军队的军营基本都在那里,近年来新城里一栋栋漂亮的私家别墅拔地而起。 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始,阿富汗先后经历多次战争,众多阿富汗人死于连年战火,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喀布尔在每个时期都是各派争夺的焦点,遭受的破坏非常严重,而其中最严重的破坏当属1992~1996年的阿富汗内战。那时喀布尔经常“城头变幻大王旗”,阿富汗各支部族武装悉数粉墨登场,普什图、塔吉克、乌兹别克、哈扎拉等武装长期割据喀布尔一方,他们没有实力完全消灭掉对手,因而各自占据只隔数百米远的山头,甚至是2条相邻的街道,相互混战。一天晚上,喀布尔城内的普什图武装突然向另外一支部族武装发射了1万多枚炮弹,没炸死多少对方士兵,却造成众多平民的伤亡。 从塔利班政权垮台和卡尔扎伊政府执政后,喀布尔又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现在城里不少地方都在造房修路,显现出战后重建的气息。街上车水马龙,行人也很多,市区主要街道还经常堵车。喀布尔市场上能买到中国国内常见的蔬菜和水果,商店里多种罐头和饮料摆得整整齐齐,电子市场也能买到数码相机和电脑。其中很多商品都来自中国。不过,喀布尔物价相当高,基本是中国的2~3倍,因为阿富汗很多商品都依靠进口。老百姓的娱乐生活现在也逐渐丰富起来,一些家庭买上了电视,能接收到多个频道,市场上的影视光盘五颜六色,有港台片、印度片,还有不少好莱坞大片。因为经常看香港电影,很多阿富汗年轻人对香港功夫影星成龙非常熟悉。这与塔利班时期禁止音乐、电影及其他娱乐的枯燥单调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不过,总的说来,由于宗教等原因,阿富汗还是一个相当保守的国家,比如说,街上的妇女大部分都穿着不能露出身体任何部位的“波尔卡”服饰。男子到了哪怕非常熟识的朋友的家里,家里年轻女性也都要回避。除此之外,安全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喀布尔乃至整个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不时在喀布尔发动自杀式爆炸袭击,虽然这些爆炸基本都是针对驻阿的外国军队或政府军警,但死伤的大多数却是无辜的老百姓,这给人们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到那里去工作或旅游还是有很大的风险。总之,历经沧桑的喀布尔和依旧动荡的阿富汗一样,在希望与困难中,正在负重前行。 回到国内,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新华社“新闻大厦”里编写稿件时,当我看到慈爱的母亲牵着活泼可爱的小孩走在宽阔的长安街时,当我尽情享受国内的和平与安定时,我不时会想起自己在阿富汗度过的日子,想起血腥的自杀式爆炸场面、似在无声哭泣的废墟、被地雷炸掉双腿的残疾人……”每当这时,我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只要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过日子,就比什么都强”这句话的含义了。 P1-3 序言 世界确实很精彩 世界确实很精彩!看到《新华社记者看世界》这部三卷本的书稿,我不由发出这样的慨叹。 新华社记者是干什么的?他们是采写国内外重大新闻信息的。新华社现有记者几千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常驻国外的有400~500人。新华社向国外派驻记者,起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驻外记者,包括一些临时出国采访的人员,开始的工作手段是文字和摄影,后来又增加摄像和视频。直到现在,作为通讯社记者,报道的主要手段还是文字。因此,记者中人数最多的还是文字记者,也有的是文字与摄影两栖。他们主要报道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社会事件。这些报道的总和,堪称一部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当代世界发展史。 新华社记者每天撰写的新闻信息稿件数量很大,均以千条计,而在这些报道之外,或者说作为这些报道的一个重要补充,驻外记者还采写了大量游记性的文字。他们每到一地,总是寻觅自然风光之美,探查人文胜景之幽。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用一种与新闻报道不完全相同的笔法记录下来,作为特稿、专稿、游记或随笔,供通稿线路广为播发或供报刊杂志专门刊用。这就是收录在这部书稿中的几百篇文字的由来。 这些文字其实是驻外记者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对世界的观察和审视,是认识和了解世界另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之源。在这些文字中,有对山川林壑的描绘,有对名城古堡的纪录,有对历史事件的追述,也有对民族风情的赏析。在记者笔下,自然风光虽属造化神来之笔的随意点抹,但也无不饱含人世沧桑之变,观之令人眼亮,思之令人心动。人文胜景虽属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一时创造,但毕竟也是千百年来不同文明演化的积淀,仰望令人赞叹,俯首促人遐思。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人工之美,皆与一国一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心理相互沟通,从中可以洞察现实的变幻,感受历史的严酷。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通过不同作者从不同角度来审视,通过不拘一格的形式和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就显得更加璀璨绚丽,光耀夺目,异趣横生。作为一个也曾是驻外的记者,我觉得这些文字既展示了世界的多样性,也展示了民族的独特性,不但给人以史地知识、思想启迪,还使人得到审美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门越开越大,上百个国家成为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国人走出去的机会越来越多,对世界认知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到国外去,即使是旅游,也不再是一般的观光,而是追求旅游的知识与文化品位。本书中的不少篇章,是深入了解大至整个世界,小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不可多得的材料,足资作为异国文化知识之游的向导。对即将出发的旅游者来说,一册在手,有助于更深入地领略一些国家的文化神韵。对尚无计划出游的人说,一册在手,哪怕是稍加浏览,也会增加见识,权作一次神游。 几十年来,新华社记者撰写的国外见闻性的稿件难以计数。本书收编的,只不过是从中精选的一部分。编者按照地域分编成《亚洲》、《欧洲》和《美洲、非洲与大洋洲》三册。这样,对读者来说,无论阅读还是携带可能都较为方便。 世界真精彩,精彩共分享。我想,这就是编辑出版这部书稿的初衷。我祈愿这会将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同。 高秋福 2008年6月 (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级记者、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