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94南方的河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建平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纪实性文学。该作以1994年的真实社会生活为前景,以中国改革开放15年历程为叙述主线,以理性的思考与历史的映照为主旨,把一个广东的15年历史投入珠江千百年历史之中,镶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天幕上,使之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对历史的反思充溢着激情与热望以现场历史方式见证了难忘的1994年。

内容推荐

  该作以1994年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为前景,以中国改革开放15年历程为叙述主线,以理性的思考与历史的映照为主旨,把一个广东的15年历史投入珠江千百年历史之中,镶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天幕上,使之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述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对历史的反思充溢着激情与热望以现场历史方式见证了难忘的1994年。

目录

第一章 半个月亮爬上来

 广东老板在哪里

 吐鲁番的广东水果商人

 茹斯莉的眼泪

第二章 “西北风”和“岭南风”

 汉唐古都话广州

 华宝就在咱延安

 壶口梦寻

 黄土高坡的油商

 国际重大新闻“头条”与“倒头条”

 人人啊都说咱俩好呀

第三章 鲁国风情的现代演绎

 泰山顶上的巨幅广告

 众声喧哗

 鲁国风情的现代演绎

第四章 未名湖畔的蝉鸣

 北京散记

 寻找阿静

 刘心武印象

 文人“炒更”的尴尬

 韫工跳槽

 未名湖畔的蝉鸣

 世界风云出现的地方

 从“经济北伐”到“文化北伐”

 另一种视角

 像香油撒在了碗里,有昧但是不浓

 有个姑娘叫“小芳”

第五章 两个重磅拳击手

 东方明珠

 “读书风”与“吃风”

 两个重磅拳击手

 广东人的淳朴

 广东还能领先吗

 城市的浮躁需要滋润

第六章 广州:推—拉—摇—移

 珠江:一条多种方式描述的江流

 滤尽泥沙始得金

 广东老板没时间

 都市猎人的眼睛

 如歌的行板

 黎子流市长采访记

 “我是高级打工仔”

 自然的天性

 大哥,您怎么了

第七章第三只眼睛看广东

 “新客家”看广东

 “土著”风情录

 外国市长眼中酌广州

 聚焦广东1994

 历史的回放

第八章 南方的声音

 广东专家回应北方的声音

 “朝阳文化”展露曙光

 经济“鼓惑”文化

 五岭逶迤腾细浪

 “文化沙漠”与“文化北伐”

 批评标准的嬗变

 “大圈圈”与“小圈圈”

附一 “广东破茧”·“中国破局”(黄树森)

附二 《南方的河》哗啦啦(新华社记者邵建武)

附三 图片来源及采访说明

后记:春天的回响

试读章节

茹斯莉的眼泪

一个偶然的机缘,引发了我们对维吾尔族妇女茹斯莉的采访。

摄制组从广州出发的那天,在飞机上,摄像师全新看见旁边坐着一位维吾尔族妇女,长长的眉毛,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装束别具一种维吾尔族风韵。在聊天之间,全新发现她谈吐不俗,普通话也标准。她说自己是标准的穆斯林,这次到广州两个多月,是跑服装生意的。她膝盖上面放着厚厚的一本印刷精美的时装画册,“我从香港考察回来,一位老板请我去看看,想发展一些项目。”她的话引起了剧组的注意。全新格外能“接火”,飞机在北京转口时就与她交换了地址,留下了她的电话,约好次日在新疆见,采访采访她,谈谈她对广州的感觉,谈谈她的生意经。

6月29日上午10点,乌鲁木齐市中山路159号时装商场二楼,在茹斯莉的高级时装店,我们终于等到了她,她带着丈夫,一个粗壮剽悍的新疆汉子。

采访在非常轻松随意的气氛中进行。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茹斯莉在新疆一所建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建筑公司工作,主要搞房屋计算。单位不太景气,她也感到不适应单位的工作,最后还是自己跑出去干个体,要看看外面的世界。茹斯莉的先生是铁路局的,家里“一国两制”。她1987年开始去广州跑时装生意。现在这个服装市场里,做时装的少数民族只有她一个,而且做高档时装的也只有她。她现在已经拥有5间时装精品店,雇人打理着。

采访人:“做生意不但要与少数民族打交道,还要与广州人打交道,一般北方人会觉得广州这个地方排外,不容易融入,你有什么感觉呢?”

茹斯莉:“在广州我从来没有排外的感觉。广州人做生意比较实在。不管他的货价值多少,只要价钱出得合适,他们都是很大方的,作为一个女的,拿的货特别多,拿包袱又特别不方便。但总能得到广州老板的帮助。广州的老板要点订金,看好货后就可以帮助你送到住处。有的还帮你打包,大家相处得很好。'’

采访人:“广州人做生意怎么样?请讲真话,不要顾忌。”

茹斯莉:“我觉得广州人做生意实实在在的,这是真话。由于竞争的原因,有时拿的货要一百块一件,但他从长远看,赚少一点,九十块给你,还帮你打包,送你到机场。这样做,对于外地人来说,感到特别的热情和周到。总的来说,大家还是为了赚钱,赚钱,要比别人过得好一点。市场经济是要互利共赢的,我的钱就是从广州赚回来的,那么,广州人赚不赚我的钱呢?他们也是大把大把地赚,只有这样才有竞争,才能把日子过好!我对广州人还是非常有好感的,我还计划在广州买房。”我想,广州人没有欺骗她,并非广州没有无情的商战和破产的客商,茹斯莉或许是幸运的,然而这种幸运更多的是来自一种市场经济规则的庇护。

她计划在广州开一个批发市场,有广州人在支持她。这次在“白马”市场找了个铺位,希望有朝一日亲人们都能住到广州,然后她好好地闯一闯。将来还要去香港,说不定走得更远,只要自己的实力能达到那种程度。

采访人:“你去过广州吗?”

茹斯莉丈夫:“去过几次,去看一看。”

茹斯莉:“看一看,主要是不放心。”

采访人:“她做生意去了,你这个做老公的留在家里怎么办呢?”

茹斯莉丈夫:“给她当好后盾,支持她嘛,当好后勤,钱给她管好,孩子给她带好。”

市场经济真是个大学校,茹斯莉这个维吾尔族妇女通过这个大学校,开阔了眼界,生意越做越大,想法越来越多。用该片导演王志纲的话说,就是市场经济解放人、锻炼人、造就人。茹斯莉丈夫说她向来是“不安分”的,总想干点事,在家里就喜欢捣鼓。老王总结说,她从性格上天生就和市场经济吻合,喜欢市场经济,所以喜欢南方,喜欢广州这个市场经济的大本营。

茹斯莉感情丰富,十分健谈。我们的采访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当问到她经商的艰辛时,她的眼睛湿润了。

茹斯莉:“你们想得到吗?现在你们要问的这个问题,说实在的我真想哭。一个女人真的不容易,尤其是维吾尔族女人下海就更为难了。说各种风凉话的人有,丈夫不理解的时候也有。当你买完这些货要发的时候,你要一个人送到机场,要托运,要对自己付出的劳动,对自己的钱负责。唉,说不出来,真的……我现在生意已经做开了,我觉得付出的很多,也许真正的原因不是为自己的家赚点钱。这么去闯天下,顶住了这么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我自己的压力……我现在面对我的丈夫,面对这么多的朋友,有机会接受你们的电视采访,我非常高兴,希望所有像我这样下海做生意的朋友们,能得到更多的人支持。千万不要说个体户素质怎么差,个体户赚的是什么钱?所有这些做服装的女孩子,甚至刚从学校出来,还有年龄大的,她们会遇到多少这样那样的困难?我相信,她们全是凭自己的劳动去赚钱的,希望社会能理解她们。”

这是采访中的高潮。她的眼泪,包含了她的辛酸、她的痛苦,还有成功的喜悦。我的心情沉重之余,又感到一种思想的涌动,感到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广东、新疆原来有如此的一个市场经济情结。有多少人了解这种情况呢?市场经济下的弄潮儿有多少辛酸和苦楚,他们的坎坷又能为多少人所理解呢?广州在对全国的经济辐射进程中,有多少像茹斯莉这样的弄潮儿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默默地作出贡献呢?回过头来,广州的先行者又会有自己的一段什么样的历史呢?

据茹斯莉说,改革开放初期,最早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阿明的广州人来新疆做生意,做得名声好大。正是那个时候,新疆人也开赴广州做生意。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我们原来所理解的辐射是较为主观和单向的,其实,这个辐射应该是双向的,同步的。广州人到新疆,新疆人到广州三元里安营扎寨。这意味着对辐射的理解要有更高的境界。它反映出一种观念,一种市场经济的无形规律。一个维吾尔族女老板如今像候鸟一样在天山与广州的天空中飞翔,她从广州带回的不仅是时尚美丽的服饰和大把大把的金钱,还有市场经济的法宝。茹斯莉是广州这个市场经济的大学校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她说,广州人对新疆太不了解了,许多人一听是新疆的,就说新疆可能是大沙漠或者大草原。很多广州人问,你家有几匹马?你们那里的草原大不大?是不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每当此时,她就会开玩笑说:“是啊,我家里有几匹马,还有羊群。”“那你买时装干什么呢?”“新疆人爱穿着时装骑马呀!”

茹斯莉约定我们在离开新疆前到她家去做客,一定要以维吾尔族的风俗宴请我们。按约定时间,我们到了茹斯莉的家。此刻,茹斯莉和她的丈夫已在楼口迎接我们了。房子里传出欢快的新疆乐曲,飘来一股水果的清香。一进屋,只见主卧室里的桌面上,早早摆好了哈密瓜、西瓜、葡萄、香梨、杏、新疆核桃……茹斯莉的女儿小狄娜高兴得出出进进,左看右看,笑得那么甜、那么纯洁。茹斯莉希望小狄娜以后长大能到广州去读大学。

厨房里,茹斯莉的好朋友、一位漂亮的维吾尔族女医生已经忙开了。她在给我们熬羊肉汤,做菜。她笑容优雅,大方得体,那么自然,那么美丽。女主人招呼我们吃水果,聊天。男主人说出去一下,后来才知道,他是到十几公里外的一个地方专门给我们买新鲜的配料,真令人感动。

女主人说,今晚还有几个好朋友一同来助兴。这使我们感到新疆人热情、诚恳、好客。房间并不宽敞,由于外面在装修,窗子给钉上了,风进不来,风扇又刚好坏了。茹斯莉调侃说,它是不欢迎你们来呢!房间里又闷又热,我们不时出来走走,看看女医生做菜,或者看看狄娜的小房间。狄娜的房间里铺着厚厚的地毯,墙上是漂亮的挂毯,墙角上床头床尾全是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真像个童话世界。她说,妈妈跑生意常常几个月才回来一趟,爸爸工作很忙,她感到寂寞,这些小动物便成了她的好伙伴。听了让人感到真有点可怜。全新与小孩特别有缘,很快,狄娜就与他交流起来了。

晚饭开始了。主人邀请我们入座。这下可热乎了,房子小,人又多,顿时汗流浃背。由于兴奋,大家并不在乎。男主人举起酒杯说了几句热情洋溢的欢迎辞,大家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不是说有几个朋友要来吗?主人说,他们等会儿就来,为了迎接我们的到来,他们到好远的地方钓鱼去了,一时还回不来。

桌上的菜全是民族风味的,羊肉汤、烤羊肉、烧牛肉、抓饭、各种点心的拼盘……太丰富了!我们都不会抓,吃得满桌满身都是,就像幼儿园的孩子吃饭。主人见了哈哈大笑。正在这时,另外几个朋友来了,一位是哈萨克族的,也就是女医生的丈夫,在农机局工作;一位是塔吉克族的,在教委工作;还有一位是哈尔滨姑娘,在乌鲁木齐做服装生意。这一来,更热闹了。加上新疆电视台的司机老马(回族),这里聚集着五个民族的同胞,令人感慨万分。大家一边听音乐,一边吃,一边聊天。少数民族的同胞很幽默,那位哈萨克族的朋友很会侃故事,他说到达坂城的风常年总是往一个方向吹,路边的树都歪向一个方向,不光如此,这里老头的长胡子也是歪向一边,说着用手托着下巴擞了个怪相,引起阵阵笑声。这使我想起新疆的买买提。

围绕广州的话题,哈萨克族朋友说,原以为只有北京、上海才算大城市,广州无法与这两大城市比,但现在看来,广州也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维吾尔族朋友说,广州改革开放比较早,总听说那边发展很快,但是究竟怎么样不太清楚,希望我们的片子多宣传介绍一下,让新疆人对广州有更多的了解。哈尔滨姑娘问,广州那个地方有本事的都是外地人居多吗?回族朋友说,感觉好像广州那边的人时间观念挺强的,做生意、学本事、干事业等都比我们这边的人忙,生活节奏比较快。茹斯莉的先生说,感觉广州车多、人多、广告多,楼高、路窄、商铺旺,热闹、繁华、脚步快……

饭后,大家开始唱歌,会唱的不会唱的,在这种氛围中都会跟着唱,我们当然也不示弱。不一会儿,女主人与男主人跳起新疆舞蹈,那清晰的音乐节奏、翩翩的舞姿令人陶醉。歌舞之乡,真是名不虚传!大家拍手唱和,男主人动作简朴刚健,表现出豪爽的性格和诚挚的感情;女主人体态婀娜,舞步轻盈,妩媚动人。节奏渐速,舞步渐快,情绪更加高涨,“好哇!”“加油!”“妙啊!”欢呼声、叫喊声不绝于耳!

一曲结束,轮到维吾尔族女医生与她的丈夫上场了。他们的舞姿活泼自由,表情幽默诙谐。女医生的丈夫反手挑眉毛耸肩膀的滑稽动作,令我们捧腹大笑。女医生那闪亮的眼睛,优美的舞姿,充满着一种典雅而内在的美。她的胳膊、手、肩动作细腻,变化多端,热情奔放,每次舞动,扣人心弦,令人拍手叫绝。

高潮时,摄制组全部应邀上场,我也决不放过尽兴的绝好机会,用强劲的迪斯科动作去应和去狂欢。

凌晨两点,我们告别了这群热情好客的新疆朋友。

P15-20

序言

打开记忆的尘封,有时犹如秋叶般落入温暖的厚谷,有时犹如春天的惊雷轰响在地表深处。遥想1994年,那是热气腾腾的岁月,广东看外界,外界看广东,一时间,南阡北陌,关于广东的神秘复杂,斑驳陆离中的种种猜想与眺望,形成一种意蕴幽广的现实景观。

为什么聚焦1994年?1994年有什么特殊的历史内涵?1994年广东发生了什么影响当代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产生过什么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对今天有什么特殊的现实意义?1994年的珠江——这条南方的河,卷起过怎样影响中国历史的波涛和巨澜?1994年,《春天的故事》唱响中华大地,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第16个年头,广东开始描绘“九五”规划的雄伟蓝图,进入蓄势腾飞的重要历史关头,正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

——1994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占全国比重,从1978年的全国第六位上升至第一位。广东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名列全国第一,第三产业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一、二产业,标志着广东经济进入工业化发展新阶段。

——1994年,广东以巨额资金投入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体制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各省市加大投入全面推进部省共建“211工程”学校(面向21世纪建设100所重点大学和专业)。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教育强省建设目标,广东教育投入居全国首位。

——1994年,我国第一趟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全线开通,广深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广州地铁一号线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全国第一个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广东建成,容量与速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粤港大容量数字光传系统开通,广州国际卫星地球站建成开通。

——1994年,广东党政军民战胜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南粤大地传诵着有关广州人与军嫂韩素云、广州人与新疆娃阿不都尼亚兹的故事。广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广东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纲要》。

——1994年,广东电视剧《情满珠江》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达4亿人次,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获得第三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一等奖。创造了中国电视剧历史上获项目最多的纪录。广东完成电视剧《和平年代》文学剧本创作,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电视剧《和平年代》的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策划创作电视剧《英雄无悔》。组织编撰图书《新三字经》,大型文艺理论丛书《叩问岭南》。歌曲《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小芳》等传唱大江南北……

——1994年,广东一批重要的文化设施悄然崛起,一批文艺协会和单位成立。全国最大的购书中心在广州落成,广州盲人图书馆落成,广州中南电脑图书馆开馆,广州电子科技园创立,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大楼、广东美术馆、星海音乐厅、红线女粤剧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广东电视台新闻中心成立,广东经济电视台正式开台。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成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成立,广州芭蕾舞团成立,广州文艺奖设立,广东青年文学院成立,广东京剧艺术促进会成立,深圳“世界之窗”文化旅游景区隆重开业……

——1994年,广东一批“首届”大型文艺活动蓬勃开展。首届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开始实施,首届广东文学节、首届秦牧散文节、首届百歌颂中华歌咏活动、首届粤剧演艺大赛等大型文艺活动举办,珠江三角洲雨后春笋般涌现近万支群众合唱团,重点文艺项目《珠江大合唱》完成创作,《迎接新世纪音乐会》隆重上演……

——1994年,《人民日报》7月12日发表《当代岭南文化的勃兴——从广东看市井文化建设新思路》的述评认为,广东走了一条市井文化建设的道路,这条道路以现代化建设为背景,面向未来,立足文明工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广东再次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广东在内地的影响削弱的“广州消失”论、“文化沙漠”论、“广东文坛静悄悄”、“经济北伐”、“文化北伐”等各种议论,众说纷纭。

——1994年,广东文坛开展前所未有的大总结、大讨论、大建设。“广东文艺改革回顾与前瞻座谈会”、“岭南文化与民族精神研讨会”、“广东现代文化建设研讨会”、“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粤沪现代题材电视剧创作研讨会”、“首次广州流行音乐研讨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战略研讨会”、“市场经济下文艺批评标准的嬗变研讨会”等一系列研讨会召开。延续前些年广东关于“文化圈”、“珠江大文化圈”、“岭南文化”、“文化坐标”的讨论,各大媒体纷纷展开讨论,热闹非凡。与此同时,北京与广东学者提出“文化北伐”、“经济文化时代”观点和理论、“朝阳文化”理论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也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而言,这些还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但是,从广东的文化建设而言,它却是一个关键的历史枢纽,事实证明,这股汹涌激荡的文化建设浪潮,对后来广东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广东的报纸杂志、广东广告业、广东流行音乐、广东时装、广东家电产品、广州发型、生猛海鲜、音像制品继续旋风般“北伐”,粤语班开到了北京和西安。有人断言,“风从南边刮起,成气候必在北方。”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看广东,90年代看山东,21世纪看浦东。”

论广州的声音不绝于耳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书?我想,灵感来自三个方面:第一,1994年,是邓小平同志南巡后广东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一年,那是广东文艺创作充满活力、热流涌动的一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第二次思想解放成果集中体现的一年。那是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是一段激荡人心的一年,那是一段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奋发图强的一年。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总有其承前启后的“这一个”的特点。历史的长河,有浩瀚的豪迈、凝重的平缓,有波澜壮阔的汹涌澎湃,有高歌猛进的奔涌洪峰,也有荡人心魄的瀑布飞流,还有九曲回肠和急流险滩……只要你真正深入洞察,你会发现,这一段历史无疑都具有其精彩与震撼的一面。第二,我当时作为大学教师在1992年参加了一年“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在各地的所见所闻,令人惊喜和振奋,强烈感受到广东这块热土的巨变、希望的田野那清新的气息和勃勃生机。然后,从学者到机关公务员这一角色的转换,从讲坛和书斋走向社会,使我得以用学者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兴趣、理性关注和思考广东;得以在政策层面、学理层面、实践层面三个方面对社会发展进行调研和分析。第三,最为重要的契机,就是在1994年,我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派到重点创作项目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摄制组担任制片,参与了该片拍摄制作的全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调研、采访、考察,“纵横数万里,上下五千年”,得以多方面考察广州及广东,这是形成该书初稿的关键。

1994年,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策划拍摄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该片立足于大思路、大视野、大气魄、高境界;聚焦于文化,从文化软腹部切入,采取纪实性、思辨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创作构想;在操作上,采取拉大背景、拓展视野、走出广州看广州、跳出广东看广东的拍摄路径;现实与历史交织,纵横捭阖、深度推进,力图滚出一个亦主亦客、水乳交融的大制作来,以充分反映广东改革开放15年来的历程与所取得的成就。我有幸参与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项目,对于澄清人们对广东的各种议论,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广东先行一步的意义,对于深入了解岭南文化、南北文化的现状与交融碰撞等,从实地调查采访、比较研究、文化分析三个层面进行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人生体验,这是一程意味深长的文化苦旅,这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味的创造。对笔者,它是一个刻骨铭心的聚焦点、记忆点、思考点;参与拍摄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得以聚焦广东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性的主题,把握全方位审视岭南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契机;“八千里路云和月”的采访拍摄,得以亲眼目睹热流涌动、生机勃勃的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性宏伟画卷;大量珍贵的采访、座谈、研讨和实地考察深化了对岭南文化奥秘的思考。

在拍摄过程中,阅读了上千万字的典籍、有关文件、文史资料、有关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翻阅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量文件、有关评论、研究成果,充分掌握资料,提炼思想观点,发掘主题;观摩了数十部国内外专题片精品,拓宽视野,拟订走出广州看广州、跳出广东看广东的拍摄方案;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名流、“新客家”、“流浪一族”、“土著”等十多个关于广东印象话题的研讨会,多角度、多层面、大范围了解广东印象,从学理层面、政策层面、实践层面等进行系统总结,深度分析广东改革开放的历程。

“八千里路云和月”。从天山脚下到黄土高坡,从齐鲁大地到长城内外,从壶口梦寻到珠江漂流,再挥师浦东……历时8个月的艰苦拍摄和制作,拍摄的素材带140多盒,照片3000多张。采访各级官员、外国市长,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的著名学者,各地、各行业、各阶层人士达150多人。

戈壁滩上的烈日。黄土高坡的大风。泰山上的云雾。珠江口上的台风和惊涛。上海外滩的七彩霓虹。溢光流彩的南方都市。青山白云下的静谧与空灵,古老的民谣应和着的现代步履…幕幕动人的情景在脑海里闪现。

说广东、论广州、谈深圳的各种声音不断在耳边回响。于光远、厉以宁、刘心武、余秋雨、顾晓鸣、陈忠实、沙叶新、严良垄、乔羽、刘斯奋、黄树森、黄伟宗、谢望新、茹斯莉、成浩、刘洋、阿静……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口音,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心理,不同的情绪,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却围绕着同一个广东的话题,北京人、上海人看广东,新疆人、陕西人、山东人看广东,“新客家”人看广东,“土著”人看广东,外国市长看广东。种种议论,构成审视广东的一个重要参照。

从寻找广东辐射的亢奋,到感觉“广东消失”的困惑,逐步再到认识广东的从容与豁达。珠江三角洲的每一座城市,每一条街巷,一草一木,都从原来的熟悉一陌生一再走向亲切的熟悉。晨曦中,夜色里,阳光下,烟雨中,听到她那生命的呼吸,感到她那充满生机的搏动,领略到她那迷人的风韵和无穷的魅力。

1994年那些日子,我沉浸在一种强烈的灵感进发与激情冲动之中,深怕漏失一丝一毫!于是,抓住这个大好机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于是,力图从文化的角度,透过所有的采访和体验,探寻广东辐射的感觉,了解同胞和外国人看广东、看广州的眼光,认识珠江独特的情韵。

珠江,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江流

凭什么,珠江三角洲在中国百余年的历史中,能够一再成为社会转型的先行之地,搅动起黄河、长江乃至全国的大潮汐?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史册中,珠江,你到底是一条怎样的江流?就岭南文化而论,她的内在构成及特色,她与中原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地位,她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关系,她在各种文化观念冲撞中所展现的应对姿态等,都在我的视野之中。珠江,作为生动的象征物,广东,作为理性的阐述点,就这样走入我们的镜头,走进我的笔端:

走出五岳山脉,踏遍千山万壑,我们在探寻,我们在思索。北国的江河湖海在脚下流淌,一条南方之河在心中激荡,所有的艰辛,所有的困惑,所有的智慧,都在赤县神州的版图上,都在炎黄命运的转机中融汇与沟通。  于是,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地端详这条古老而年轻的南方之河;

于是,我们就选择了一座珠江乳汁哺育的南方都市——广州;

于是,我们就把思考聚集到经济迅速崛起的珠江三角洲;

于是,我们就真诚地与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探究,关于这条南方之河的奥秘……

德国史学家泰奥·索梅尔说过,“一年是一个随意的时间段,历史的发展不是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的,也不是在每年的12月31日结束的,历史发展有可能追溯到过去的根源,也有可能影响未来的结果。”因此,我的叙述有时也会跨过一年的界限,为了叙述的圆满,有时会说到年前的事,有时会说到年后的事,甚至延伸说到1996年的事。我没有期望想描绘一幅1994年的无可挑剔的图画。描绘一幅广阔的全景虽然是应该的,但是,条件所限,我只能把这段历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管中窥豹。当年本书的部分内容在《南方日报》“第三只眼睛看广州”专栏连续刊登了10多篇,在《广州日报》以“八千里路云和月——电视专题片《南方的河》拍摄纪实”为题刊发了两个整版。一些篇目在《人民日报》、《羊城晚报》、《文艺报》以及一些文学刊物发表后,随着工作的变化和热点话题的转移,书稿逐步被淡忘,一放就是14年。期间,这段经历总像一个不安分的幽灵般不时在我脑海里掀起涟漪,在夜深人静时、在梦里、在旅途中、在老朋友的聚会中、在偶然的信息中……不时会触动那根敏感的历史神经,有时甚至会让我心潮澎湃,彻夜难眠。

2008年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回首往事,感慨万分!思绪像决堤的洪峰,一发不可收拾,终于促成我实现把这段见证和经历送进读者视野的愿望。就让它出来吧!让有兴趣的读者共同解读和回味那段特殊的历史,共同体味或分享当年那份青春激情和思想热流吧!为此,我在书稿原有基础上作了史料的甄别与重要的考据,调整了结构,增加了内容,附上36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作了引言和一万多字的后记……

在当年,中国的每个角落,有关广东的话题,常常就是有关中国改革的话题。在那段改革开放风风雨雨的历程中,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变迁?也许,所有与共和国有着相同履历的人都会刻骨铭心。

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我们必须用新的姿态去迎接中华民族腾飞的明天。

1994年,是小平同志南巡后掀起加快改革发展热潮的一年,是中华大地热流涌动的一年,是广东积聚腾飞力量的一年,是勤奋的广东人夜以继日、拼搏进取、勤奋工作的一年,是英雄无悔的一年。这段历程对于今天而言,无疑是值得特别记忆、骄傲和敬佩的!

1994年至今,14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今天,在中华大地上奏响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号角,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天,温故而知新,也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广东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作者

2008年2月于广州

后记

淡雅柔和的灯光,怀旧的萨克斯乐曲,把我带回14年前的心绪。黄树森老师还是那个翻书的动作、看书的神情,他的目光还是那么明亮,还是那个吸烟一弹烟灰一掐烟头的洒脱动作。他重新翻着这14年前他最早翻阅过的书稿,感慨不已……是它,是它,很好,很珍贵,很有价值。修改一下,这次怎么也得把它出版了!

讨论一下,怎么修改吧。下点工夫,改写成学术理论书,加进一些思考和研究成果?这样或许更有分量?要不,写它一本畅销书,加上今天流行的时尚的话语、信息,“忽悠”一下,大跨度的比较透视,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再不,就是在原有书稿的基础上,强化当初的思考分量,比如说在点评之处,用今天的思想去提升、去充实!

激动了片刻,似乎还是融不进这种种构想的轨迹当中。近年来岭南文化、广东文化的研究专著在图书馆里可谓汗牛充栋,写成学术理论书只能是另一种路径。写成那种畅销书,似乎缺少吸引眼球的时尚,没找到那种感觉。在原有基础上用今天的思维去阐释当年的信息,好是好,似乎难以衔接原有的写作意向。再放它一放?

黄树森老师说,干脆,就保持书稿的原汁原味,就这样出吧!原来的鲜活、原来的感觉、原来的视角、原来的思考都非常难得,那是一段历史,非常珍贵!不仅对于研究广东文化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可能引起讨论话题,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也是一面镜子呀。当然,我没想过引起什么讨论话题,也不敢奢望有多少读者会喜欢这本书,我只希望,不再把书稿放到阳台,而把它放到有用的地方去。我想,作为一双广州的眼睛,它所见证、穿透的文化历史总是有它的独特价值的。这回,在黄树森老师的鼓励下,我终于下了决心。

……

——截选自《后记:春天的回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5: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