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是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之一。无论是作为财政部长、银行行长,还是大学教授,或是学术团体的主席、核心期刊的编审,他都彰显出一种非凡的才智和独特的个性,这些也造就了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本书中,我们将比较系统地研究熊彼特的理论体系和人生经历,力图像他本人所论说的那样。不是只束缚于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在把握他的一生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全面、整体地把握熊彼特其人、其作,以弄清其学说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好地展现一代巨匠和一种传世思想的全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孤独的创新者--熊彼特/西方经济学大师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卫东 |
出版社 |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是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巨匠之一。无论是作为财政部长、银行行长,还是大学教授,或是学术团体的主席、核心期刊的编审,他都彰显出一种非凡的才智和独特的个性,这些也造就了他传奇的人生经历。在本书中,我们将比较系统地研究熊彼特的理论体系和人生经历,力图像他本人所论说的那样。不是只束缚于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在把握他的一生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全面、整体地把握熊彼特其人、其作,以弄清其学说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好地展现一代巨匠和一种传世思想的全貌。 内容推荐 就在近代经济学陷入困境之时,熊彼特的理论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全面而有效的思想体系。熊彼特的经济学体系适应历史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变化以及经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是一个具有柔软性和广泛性的体系。从这种意义上讲,它对于我们摆脱目前经济学的混乱状态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在本书中,我们将比较系统地研究熊彼特的理论体系和人生经历,力图像他本人所论说的那样。不是只束缚于纯理论层面的探讨,而是在把握他的一生及其所处的历史、文化、政治、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全面、整体地把握熊彼特其人、其作,以弄清其学说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更好地展现一代巨匠和一种传世思想的全貌。 目录 主编前言 导读 第一章 奋力求知的青少年时代 一、惊人的巧合 二、传奇的家族 三、意外的转折 四、贵族学校的熏陶 五、广泛的涉猎与大师的教诲 六、毕业之旅的际遇 第二章 “不允许再版”的新秀之作 一、直到感情对立的“方法论的论战” 二、“一切不得要领” 三、经济学的本质和精髓是什么? 四、“没有达到自己的平衡?” 五、早期方法论的总结 六、经济学如何对待数学? 第三章 不朽的经济发展理论 一、为何研究经济发展? 二、从旧有均衡导向新均衡的“轨道变更” 三、从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 四、发展的基础:企业家和创新理论 五、“发展三重奏”之第三奏:信用创造 六、为什么存在利润? 七、利息论的六道命题 八、经济发展理论的学术贡献与影响 第四章 痛苦的政治和实业经历 一、初入政坛 二、社会化委员会里的八面玲珑 三、短暂的财政部部长生涯 四、惨遭失败的实业 第五章 重返学术界 一、任职波恩大学 二、短暂但刻骨铭心的婚姻 三、“离波恩越远越好” 四、广义经济学的提出 五、一个未完成的计划 第六章 卓尔不群的经济社会学 一、早期的猎涉 二、与社会学巨匠韦伯的微妙关系 三、财政社会学的新领域 四、帝国主义社会学 五、社会阶级意味着什么? 第七章 先抑后扬的哈佛生活 一、与过去决裂 二、从热烈到冷落 三、短暂的第三段感情生活 四、哈佛的失意 第八章 集大成的经济周期理论 一、周期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完美无缺的周期模式 三、分析周期问题的起点 四、周期的实际运动过程 五、对周期理论的评价 第九章 别具一格的政治社会学 一、资本主义的不稳定性 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关键问题 三、经济发展的前景与阶段论 四、体制分析的观点 第十章 博大精深的经济分析史 一、“专家才能评价的杰作” 二、不断推进的研究计划 三、《经济分析史》的全景与成就 四、《经济分析史》的特点 五、对经济史学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最后的岁月与学术评价 一、失去平衡的晚年生活 二、理论体系的初步评价 三、理论体系的纯粹性 四、为什么不存在“熊彼特主义”? 五、企业家理论的新发展 六、“新熊彼特主义” 七、熊彼特的政治哲学 八、熊彼特的方法论总揽 九、关于经济社会学 附录1:熊彼特年谱 附录2:熊彼特主要著作目录 附录3: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五、早期方法论的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与精髓》并不是熊彼特遵循其母校,即他接受经济学教诲的奥地利学派的传统写成的,而是在瓦尔拉纯粹经济学的影响下,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对其进行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写成的。也就是说,熊彼特通过深入探究“理论经济学的本质为何物”,得出了如下的结论:理论经济学的本质是由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决定的,并且它们的关系从来都不是一种因果关系,而是由能够用数学表达的函数关系来决定的。这被人们称做“瓦尔拉理论的彻底化”或“静态理论的净化”。这种研究排除了以因果关系分析为中心的数学方法说明熊彼特当时已经充分认识到,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特别是与数学的方法有着密切关系。他在1906年发表了关于理论经济学的数学方法的论文《论理论经济学的数学方法》,就是有力的佐证。 从熊彼特的作品中可以引出的一个结论是,理论经济学和历史并没有什么共同点,它们本质上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应该指出的是,熊彼特对经济学和其他科学也采取了类似的立场。他认为,理论经济学完全独立于其他学科,经济学与空洞理论毫无联系。他怀疑,经济学能从伦理学中学到什么。经济学通常不是在诸如“一个人是否会尽力救一个溺水之人”的事情上表明立场,实际上,经济学能够表明的是“在游向一个溺水之人时是否存在一种使用体力的经济方式”。经济学也应对哲学敬而远之。理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没有哲学推测的位置。 类似地,熊彼特宣称理论经济学独立于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经济学不能从生物学和人类学中获得什么,这对社会学同样是正确的。一方面,熊彼特说,很明显,社会学是一门年轻的、有趣的学科,经济学重视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事实,即许多当代德国经济学家是社会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因为这个原因,熊彼特不得不明确地声称,从原则性的角度看,经济学与社会学绝不相同。“当谈及我们的工作时,社会学对经济学帮助很少。正如我们对社会学的帮助很少一样。”依据熊彼特的观点,心理学的情况也一样。他说,许多经济学家觉得经济学需要一个心理学基础。但这是错误的。效用的概念不是对现实的描述,它没有描述人们真正的感觉。效用只不过是一个理论假设。总之,熊彼特以毫不妥协的方式谈论理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对我们毫无帮助。为了清晰起见,我们有责任宣称它们的不存在,并把它弃之脑后。” 但是,如果经济学如此激进地与其他社会科学断绝关系,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熊彼特的回答是,即使理论经济学涉及很小的范围,它也必是重要的。当谈及人类行为时。在我们的社会科学知识中存在一个洞。就是这个洞,理论经济学能够填补。简言之,它提出经济学应该成为第一个研究人类行为的真正科学。 熊彼特反复说,当你看到那些理论经济学处理的问题时,与在这些领域(哲学或社会学)中所讨论的问题相比似乎更枯燥。在理论经济学中,你不会提出关于生活目的的问题,以及历史进程的问题。相反,它的力量存在于成为绝对科学的雄心。在这种意义上,经济学比起其他社会科学来与自然科学有更多的共同点。正如熊彼特指出的:“以一个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看,纯粹经济学是一个‘自然科学’。它的理论是‘自然法则’。”熊彼特说理论经济学的核心是由一些重要但听起来琐碎的表述组成。基本的假设如下:“了解这一点是我们学科的基础,即所有的变量(我们简称经济量)处于相互依赖的状态,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会导致所有其他变量的变化。”当经济变量以这种方式相互联系时,它们就构成了一个体系。如果一个或几个变量的变化导致其余变量的特殊变化,那么这个体系就被明确地决定了。当一个变量在整个系统中耗散,体系就进入均衡状态,这也可以被定义为体系自我稳定的趋势(假定在体系之外没有干扰因素)。经济学家的任务本质上是描绘出经济体系的一种变化如何导致另一种变化。熊彼特说:“解释因此与描述体系中的运动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说,经济理论家试图去建立一套经济法则,它被定义如下:解释的类型(可能贯穿于我们的理论)由我们体系中元素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其建立是通过最简洁最概括的公式。这些公式我们称之为“法则”。熊彼特强调,经济法则并不构成理想模式;它是一般化的观察,本质上是非政治性的。 借助于均衡模型的帮助,根据熊彼特,人们仅能分析有限数量的现象。最重要的是,人们能够研究价格形成的过程和交换、储蓄与分配的过程。然而。这里还存在大量的经济话题不能够借助静态模型进行研究。这又分为两类,且两类之间不能相互混淆。首先,存在超出经济分析范围的经济话题,因为本质是非经济性的。其次,也有不能借助于静态模型进行分析的话题,但属于理论经济学。对熊彼特而言,社会经济的事实超出理论经济学的领域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一些不能由静态模型分析的经济现象,可以借助于动态模型进行分析。“静态”与“动态”之间的区别,对整个经济理论极其重要。经济中的一些变量变化能够达到均衡的状态。但是,存在一些能使整个体系向新方向运动的变化,这就属于动态学的领域。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熊彼特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即失衡过程之后体系并没有返回原来的均衡,而是继续保持变化。试图借助均衡模型来分析动态现象将是对分析强加约束。它们必须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他假设一个积极的个人以反对静态理论中被动的均衡人。熊彼特恰当地描述了后一种人:“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人!这个经济学主体看上去总是渴望均衡。他没有雄心壮志和企业家气质。简言之,他是没有力量和生命的人。”P38-41 序言 西方经济学自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以来,经历了200多年的辉煌发展,产生了许多大师级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大师不仅在理论上为经济学这门学科的完善、发展以及人类福祉的增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经济学说史中留下了他们的千古芳名,而且他们传奇的人生经历、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追求科学的创新意识、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以及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对他们成才和思想形成的影响。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些大师的人生经历和学说介绍给我国学生和经济学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将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西方经济学说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了解大师们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形成的轨迹。 国内已经出版了很多人物传记,有政治家的、科学家的、哲学家的、文学家的、企业家的,但还没有一套较为全面的介绍经济学家的传记。当然,国内零零星星地出版过一些翻译过来的或国内学者撰写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评传和传记,但不系统,而且更多的是介绍当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由国内学者撰写的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大师传记在我国还不多见,这套“丛书”将填补这个空白。 200多年来,西方经济学经历了无数次革命,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著名经济学家,由于他们对经济学的巨大贡献而在经济学说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这些经济学家中,哪些人可以称得上经济学大师呢?这并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定论,因此,把哪些经济学家列入“西方经济学大师传记丛书”中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主观成分。不过,这里我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对经济学作出过举世公认的开创性贡献,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学术地位,并在当代经济学文献中经常提到的经济学家;二是在国外出版过比较完整的个人传记,包括自传。有些可称得上大师级的经济学家,因为还未找到完整的个人传记而无法列入我们的“丛书”中。当然,有不少经济学家出版了个人传记,或由他人所写,或由自己所作,但我们认为对经济学的发展并没有作过革命性的重大贡献,因此也没有列入“丛书”中。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等无疑算得上是经济学大师,也有很多的传记可以利用,但他们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习惯上不能归于西方经济学大师行列,因此,这里我们没有把他们包括在内。 本套“丛书”几年前就开始策划和组织了,但由于每个作者都很忙,撰写过程较长,直到现在才与读者见面,深感不易。主编不仅为每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而且对每本书的初稿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修改或提出修改意见。不过,尽管我们作了很大的努力,由于作者和主编的时间和知识结构以及资料方面的局限性,书中难免还会存在不足甚至错误,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这套“丛书”得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并把它列入重点图书出版。在此我要向江西人民出版社和编辑辛康南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郭熙保 2007年8月写于武昌珞珈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