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张文质教育立场
分类
作者 张文质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反抗的教育学

——读保罗·弗雷勒《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一书的思考

1

1.很多学校已经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写上了墙,我们也能不断地听到类似于“教育的真谛是爱”这样的话语。不妨将这一切视为进步和对教育本真的寻找,也不妨将这一切视为我们从仇恨、漠视、冷酷中挣脱的一种努力。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深思的是我们心中到底还有多少真爱:在恐惧中没有真爱,在盲目中没有真爱,在偏执中也没有真爱。

2.今天的教育所陷入的难堪是前所未有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教师几乎很难获得来自于学生父母真正的支持,他们很容易就成为与学校和教师严重对立的“反对者”和充满敌意的“仇人”,他们只站在自己的利益一边,当这个“自己的利益”与学校、教师一致时,他们是同路人,但是问题恰恰在于“这样一致”的时候并不常见,或者可以说“不一致”正成为越来越常见的现象,学校的地位以及对教师评价越来越低下,同时也意味学校和教师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与教学条件的可能性,也正在日益丧失。

3.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今天教师的工作完全是逆来顺受的,教师几乎丧失了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导性力量的可能。

最常听到教师对自己处境不满的声音往往是无力、无助、无望,是怨恨、愁苦和压抑,“教师的声音,陷于死寂”。

4.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正是以自己的屈辱与顺从,教给了学生屈辱与顺从。

一个称为学校的地方,你学到的常常就是怯弱、自卑、虚伪、冷漠,你还学会到狭隘、功利,你的头脑越来越适于答题、赢取分数,你也越来越像这样学校的学生。

5.必须警惕:学校的“成功”背后所闪耀着的应试教育“迷人的邪恶”。

必须警惕:“迷人的邪恶”所主导着的学校教育与生活功能的丧失。

必须警惕:应试教育本质的非人性,它所有的允诺都以健康、认知的多样性、丰富性、想象力的丧失为代价,它所造成的灾难既是具体可见的,又是难以估量的。

6.保罗·弗雷勒所要提醒的也便是“国家处心积虑地遮蔽现实、掩盖真相”,“国家背叛了底层的利益,却把灾难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归结于历史宿命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解决问题需要耐心”,可以说这是它的“统治术中最成功之处”。

7.因此令人吃惊的傲慢与僵化,便成了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者最主要的特征,他们热衷于制订规则、条例,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热衷于层层上报数字,而不是倾听真实的声音,热衷于炫耀权力,而不是承担责任,这些“强大而傲慢的行政官员,他们的霸道作风该为我们中大多数人今天所具有的虚弱感与宿命论思想负责”。“这种傲慢和霸道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热情,使他们把自己看成保育员,而不是专家”,“频繁地为教师提供师资培训的”一个常见理由,“与把教师身份弱化为保育员的思想如出一辙,并且还强化了这种认识”。

8.正是这种傲慢与压制,使得教师对自身的认同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教师角色常常已被弱化为因为重重压力而变得满脸愁容的工匠,不但丧失了自我发展的可能性,也丧失了对未来的想象力,“过劳与恐惧”还导致了更深地陷入盲目与顺从,而这一切也正逐渐成为我们生命的底色。

9.保罗·弗雷勒强调指出,教师其实与社会其他成员一样,不是说他工作是最重要的,而是他的工作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也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他同样也无力面对,甚至最为恐惧怎样为自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作斗争。

“作为顺民和被奴役者的地位几乎没有被认真思考过。”我们会更直接关注于自己所教学科的班级平均分、自己的职称,在校长心目中受重视程度,也关心每月和每年所得,关心具体的生计,但是几乎完全忘了我们还有别的,从根本而言比这一切都重要的问题,因为它才是决定所有这一切的根本。可是,我们几乎已经不相信这一切还有深思的必要性。

2

1.使保罗·弗雷勒痛心疾首的当然也包括今天“特权阶层和那些被剥夺公民权的人之间悬殊的收入”,他说“要想理解国有企业的总裁与小学教师间剔除了职位重要影响之后的不成比例的工资差别,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当教师职业受到了尊重之后,社会才可能要求教师们有效地履行义务”。也许正是这些真实处境揭示了教师的消极与被动:他从事这一职业仅仅满足了个人最低水准的生存保障,这个职业没有太多的来自内部的诱惑力和动力,于是所有外在的要求只能加剧教师对职业的恐惧与厌倦。

2.对很多教师而言,应对这样的恐惧与厌倦最常见的方式,往往具有很大的伤害性,比如对学生和周围人直接的侵犯;自我压抑形成的精神官能症,生活在不断加剧的自我强迫之中,失眠、自责、自我纠缠,刻意放大个人的责任;同时,健康状况的日益恶化,学习热情的逐渐丧失,等等,很多时候令人产生“他是否还是个教师”和“他还能当教师”的疑问,更为可悲的是,在现行体制之下,最终受到责问的总是处于这样悲惨处境中的教师,而不是对源头的回溯,真正的责任人总是在事件之外!

3.我还要抄录保罗·弗雷勒一些让我们感到紧张的话,所谓的紧张指的当然是他揭示了真相,而这样的揭示却可能也令我们感到恐惧与空虚:

“专制主义的表现是宗派主义。他们的真理是唯一真理,而且必须强加给其他人。他们的真理就是对他人的拯救。他们的知识‘照亮了’他人的暗昧与无知,而他人则必须臣服于专制主义的知识和自大。”

“专制主义不时会把学生或孩子引向反叛立场,挑战任何限制、纪律或权威。但它也会导致冷漠、过分服从、无批判地遵从、缺乏对专制言论的抵制、自暴自弃、害怕自由”。

如果我们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必然都会触及对专制主义的抵抗,而这样奋斗的努力,从来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一个人的奋斗往往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保罗·弗雷勒很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所指出的道路,比如通过罢工和政治斗争的方式,却是更加艰难而危险的,我们能够理解这样的危险。同时我们也免不了把理解变成了妥协、放弃和自嘲,“没有创造性的冒险”,你就不可能最终赢得尊重。

4.“我能做什么呢?无论他们叫我教师还是保育员,我都没得到应得的报酬,得不到尊重,无人关心,随它去吧。”在现实中,这是最省事的立场,但也是那些放弃奋斗、退出历史的人所采用的立场。这是那些拒绝冲突的人的立场,而缺少冲突会摧毁生活的尊严。没有奋斗与冲突,生活或者人类就不会存在。我们在良心中分享冲突。否认冲突,我们就会忽略重要的社会经历中哪怕是最平凡的特点。试图逃避冲突,则维持了现状。

因此,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其利益的多样化之下团结起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些权利包括自由教学的权利、言论权、改善教学条件权,为连续教学而获得周期性报酬的权利、结社权、质疑权威而无须害怕报复的权利(其中包含了正确地质疑的义务)、承担严肃地前后一致、不为生存而说谎义务的权利。

5.我必须接着提出疑问的是:这是我们的“斗争”方式吗?如果不是,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总是免不了要陷入历史的虚无论之中呢?何时,我们的教育才能为最基本的人的权益的实现进行变革?  “教育问题并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问题。它们还可能是政治问题、伦理问题和经济问题。”

当问题问回来时,我们是不是只能陷于无力、无助和无望?P6-9

目录

第一辑 读书是“为己之学”

1.读完一本书后的题外话

2.读索尔仁尼琴自传《牛犊顶橡树》随记三则

3.反抗的教育学——读保罗·弗雷勒《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一书的思考

4.《教学勇气》的阅读

5.只要爱人的面容仍铭刻于心,世界就还是你的家

6.他说只读了第一章就不读了

7.每日读书

8.以读书推动“生命化教育”

9.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

10.读书是“为己之学”

11.阅读的勇气

12.一种艰苦卓绝的努力也许刚刚开始

13.我眼中的2007年生命化教育博客群组十大读书人物

14.生活在迷恋与执著之中——《生命化教育探索丛书》的序

15.永怀无限的期待——为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学生中篇小说选《当年我们十三岁》写的序

16.为徐莉《能说的,都不痛》一书写的序

17.为沈旎《不确切的记忆》一书写的序

第二辑 眷恋与想像

1.博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我对女性叙事的思考

3.2006年终感怀:眷恋与想象

4.关于“认识你自己”的片面之词

5.“记忆中的一本书”

6.我推荐的几本书(外两篇)

7.这几年,我所看到的教育的变化

8.好教师应该让课堂减少些什么?

9.好教师能给课堂添加什么?

10.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了什么有价值的策略和方法?

11.师生交往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

12.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与突破

13.一个相当令人“郁闷”的问题

14.谈论教育就是谈论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15.互联网时代,一个人不挨骂很难

16.再也看不到《世纪中国》网了

第三辑 低语:不寻求更多的理解

1.1996~1997:我的教育课题研究的起点

2.最近我思考哪些问题?

3.我们的用心够了吗?——深圳学府中学带给我的美好

4.清林小学的15个细节

5.一所有97棵大树的学校

6.“即兴创作”的片面之词

7.校长的三条最低“标准”

8.我心目中好教师的三条标准

9.星光再微弱,也有井口大的光芒

10.一周流水账两则

11.2006年的七夕迷梦

12.没有什么胜利可言

13.如同隔着磨砂玻璃

14.读余岱宗先生《蛮荒的“自虐”教育》有感

15.还有什么力量能够破解“应试教育”迷局?

16.写在六一儿童节之前:也谈谁有资格解放教师

17.C校长的2007年度名言

18.我就迟到了两三分钟

19.我开始加强对某些教育问题的关注

20.做一个微小而积极的建设者

21.必须有更多的人站出来

22.那些柔软之诗并不可信

23.低语四则

24.每天记下一个词

第四辑 我们的第一闪念

1.我们的第一闪念

2.你想听什么故事

3.父亲手记六则

4.思想到底能走多远?

5.每天,一个停顿的瞬间

6.今天想到哪儿了?

7.做好细节靠的是文化

8.哪种书写最适于我?

9.我是通俗写作者

10.七月七夕

11.节日的想象

12.有时懒懒的,什么都不想动

13.午后的欢愉

14.怎么才能使自己快乐一点

15.做自己生命的学生

16.我们应该每年至少体检一次

17.每一个童年都有悠远的回声

18.这个夜晚只有一声叹息

19.清晨,你真的如此颓败吗?

20.恭贺新年:让我们一起成为“爱女主义”者

21.梦中的巴尔蒂斯

22.最遥远的一年终于来了

23.明天我将做些什么

24.2008年元旦的听力

第五辑 也许,那个人

1.杜十八

2.巴克咖啡馆的阴影

3.生活,仍是“从前”的时光

4.向彼得宋致敬

5.我仍然无法像他那样真诚

6.也许,那个人

7.书寄子梵梅

8.我不忍与你分离

第六辑 闪烁其词

1.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

2.继续回来

3.圣帕台风将在某个时刻到达

4.“我为历史而活着!”

5.关于《幻想之眼》的写作(外一篇)

6.回家途中的思考

7.花园的秘密心脏

8.天凉了,11则札记

9.闪烁其词

内容推荐

张文质(1963- ),男,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者与实践者,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丛刊》主编,“1+1”新父母行动发起人,入选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7年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

1993年,受《教育评论》委托,张文质先生采访了著名哲学家黄克剑先生。黄克剑先生在对话中提出了教育的三个价值向度: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从此,一种以生命治学问,以生命统摄教育,以生命成全每一个具体、健全的生命为旨归的新的教育理念开始进入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

2001年,一项命名为“生命化教育”的课题实验,正式在福建省城乡学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学校逐次开展。“民间立场、草根情怀、田野作业、逐步推进”和“开展智慧、润泽生命、缔造名校、成就未来”等鲜活、虚灵与真挚的教育信念所闪耀的思想光芒与实践魅力,从此为越来越多寄希望于教育的人们所关注。近年来,课题实验学校遍布福建、浙江、江苏、广东、北京、湖南、湖北、河南、新疆、内蒙古、山东、云南等十几个省、直辖市,而更多教师也以个体名义参与。

张文质先生在《跨越边界——生命化教育的一些关键词》一文中,详尽而又灵动地提炼、诠释了生命化教育的关键词。如“生命化”、“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实验学校的20条目标”、“教育是慢的艺术”等等。

本书为的随笔集——《我的写作是献给自己的祈祷书》。

编辑推荐

张文质,诗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1+1新父母行动的发起人,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著有《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教育的十字路口》、《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等。

本书为他的教育随笔集,主要收录了《读书是“为己之学”》、《眷恋与想像》、《低语:不寻求更多的理解》、《我们的第一闪念》、《也许,那个人》等作品,供大家赏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7:3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