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古城吴文化是苏州的主题,遍布城内外的名胜古迹寺观桥塔是这一主题文章的框架和小标题。
从二千多年前吴王建的城门、城墙故址、馆娃宫遗址、孙武子校场遗址到唐白居易建的白公堤、宋范仲淹家祖古墓群和范公祠;从虎丘塔、瑞光塔、双塔、上方塔、灵岩寺塔、最高的北寺塔到现存最大的宋建筑玄妙观以及保圣寺唐塑、紫金庵宋塑;千年史迹在苏州都有史料可查,有遗址可寻,有建筑可佐证。至于明清两朝的史迹为数更为可观。苏州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51处,更不用说尚在控制保护之列的大量古桥、古树、古民居以及埋在黄土之下被陆续发掘的古代小巷、小街、店铺茶肆的遗址残垣。即使是数千年历史的厚厚尘埃也掩不住苏州古城史迹的熠熠光辉,封不住深深地渗透在每一角落的吴文化独具地方个性的内涵。
《精致苏州》丛书把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全新的图文形态展示出来,在引导旅游的同时兼能感味艺术、体会文化。
现代风情,怀古佳茗,佳肴。引导您旅行游览,感味艺术,体验文化。专为本书拍摄近300张全彩照片,精彩呈现南京风貌。实用指南为您提供便捷服务。在城市特色休闲场所体味当地习俗。
为了解决居民的吃水问题,周庄当地政府准备建造一个水塔,但现代化的水塔树起来,周庄古朴的风貌就会受到损害,因而这件事迟迟不能落实。
水塔是不能不建的,风貌也是不能破坏的。
终于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在水塔的外面罩一座古塔。这样的设计,不是节外生枝,而是锦上添花。
建造的古塔,飞檐翘角,看上去古朴庄重,和周庄的山水浑然一体了。
“九百岁的周庄”,这样说比“具有九百年历史的周庄”更加生动,也更有感染力。九百年过去了,和沈万三有着似是而非的联系的沈厅恍若隔世,和南社有关的迷楼也是人去楼空,九百岁的周庄,依然生机勃勃的,是风土人情。
最初的周庄称作摇城,也叫贞丰里,自春秋战国到汉代,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摇先后君封在这里,少子摇和汉越摇没有把建筑或者一些器皿作为文物留下来,他们留下的是他们曾经耕种过的田园和田园里生生不息生长的庄稼。
一直到了宋元祐元年,应该是1086年,差不多就是距离现在九百多年吧,里人周迪功郎在这里设立田庄,经营农业生产,应了周迪功郎的这一些活动,也就有了周庄这个名字。
接下来就是元朝了,元朝的时候,浙江南浔有个名叫沈祐的生意人来到周庄,沈祐打发好田里的农活之后,就开始了他的老本行集市贸易工作,船进船出,人来人往,没有多久,周庄就成为当时粮食、丝绸、手工艺品的集散中心。
这个沈祐就是现在我们大家去周庄之后经常提起的沈万三的父亲。来到周庄的沈万三,先是协助父亲安排一些买进卖出的工作,到了长大成人,他就独当一面地主持起沈家的生意,并将前人留下的事业发扬光大起来。
经营有方的沈万三自然是生财有道,生财有道接下来就是财源滚滚了。这时候明朝政府修建南京城墙,朝廷和衙门分别发下话来,要沈万三出资出力分摊一些费用,沈万三一边连连点头,嘴上说着义不容辞,一边大大咧咧地掏出一大笔钱,交到有关部门手上,这一笔钱,相当于修筑整个南京城墙三分之一的费用。大家说,这个沈万三啊,真是有点富可敌国了。这话听起来是对他公而忘私的义举的赞赏,却也有一点拖泥带水的弦外之音,实在是不好把握。偏偏沈万三没往心里去,更没有进行一番夜深人静后的深思熟虑。
由沈三出资修建的那一部分,就是现在南京中央门一带的城墙,看起米应该是保存相对完好的一部分吧。在当时这一部分是率先完工了,这个消息传到沈万三那里,他是一副很有成绩的心情,连忙张罗着准备礼品和大量的银元,像一个先进模范或者建城功臣似的,要上南京去犒赏三军。这是忘乎所以,有点在花钱买不自在了。
豪富曾同石季论,村居东蔡溷齐民。
慢藏金穴偏侔同,流戍刀环竟殉身。
幽圹荒余三亩地,穹碑阅尽百年春。
输伊阿弟先几哲,遁迹终南作散人。
这是清朝人陈松瀛在凭吊沈万三墓时写下来的句子,陈松瀛的意思是沈万三的繁华如梦,不如他弟弟沈万四的淡泊宁静独善其身。
对于沈万三的说三道四,能够让沈万三听到,也同样会更快地传进皇帝的耳朵里。当时的皇帝是朱元璋,穷人出身的朱元璋先前就在想,这个沈万三一出手就是这么多钱,家里还说不定有多少呢,以后有什么开销,倒又多了一个报销的地方;接下来听说沈万三负责的那一片城墙先完工了,他就有点不高兴,这些个民工,对国家的事情不起劲,对沈万三的带动倒是这么卖力气。其实这全是罔家的事情啊,但朱元璋不开心了,就有点小心眼了。最后听说沈万三上南京来犒赏三军,他有点受不了了。这是什么地方呀,天子脚下,你上天子脚下来神气活现,存的是什么心思呢?犒赏三军是皇帝的工作,又有你什么事呢?你沈万三应该不是想做沈万岁吧?朱元璋想着,别看你有钱,我把你杀了,把你家抄了,这钱还全归我花呢。有了这个念头,朱元璋就意气风发地下达了将沈万三赐死的圣旨。
这时候,一些说二道四的人又有点过意不去了,他们觉得自己的确有一点不平衡,却也是随便一说,虽然朱皇帝不是听了他们的话才下杀手的,但多少也是起了些作用,大家和沈万三本来无冤无仇,再说沈万三也不是大奸大恶的人,他们说这沈万三啊,其实是一个找不着北的生意人,他要真有篡权的心思,也就不会这样明目张胆的了,再者说人家刚掏了建城墙的钱,却落了一个死罪,这也太卸磨杀驴了吧。
这话传到朱冗璋耳朵里,皇帝老儿觉得自己的确是有点一时冲动,这一刀要是真砍下去,再遇上化钱的事,还有哪个人敢买单呀,但就此放过沈万三却也消不了心头之气。
朝廷最后发布的说法是,沈万三犯的是杀头之罪,但他在修城墙这件事情上还是有贡献的,故而死罪免去,发配充军。这一招实在高明,不仅将沈万三一棒子打了下去,而且还起到了鼓励大家积极为国家掏钱的作用,行得春风有夏雨,你要多花了一些钱,说不定在那里能买回一条小命呢。
踏上天涯路的沈万三是幡然醒悟还是无怨无悔?我们不知道。倒在他乡的沈万三是视死如归还是死不瞑目?我们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周庄人始终把沈万三视为自己的乡亲,富可敌国的时候是乡亲,一文不名的时候依然是乡亲,他们以一种别致的形式,纪念这位几百年前的周庄人,他们在沈厅里设下万三宴,让远道而来的朋友在这里吃吃喝喝。尽管沈厅已经是沈万三之后的建筑了,尽管万三宴其实就是周庄特色的农家小菜,大家落坐下来之后,依旧是津津有味地吃喝。
大家这样的态度,一是冲了沈万三的故事和传奇,二来还是因为周庄的特色菜。周庄的特色菜,除了颜色浓妆艳抹、滋味丝丝入扣的万三蹄,还有就是三味圆了。
所谓三味圆,实际上是水面筋包肉,陈从周说这三味圆“味兼小笼、汤包、馄饨之长”,应该是一个比较贴切的注释。
从前是在新麦登场之前的十多天吧,周庄的人家就要将石匠师傅请来,把家里的石磨收拾利落,石座稳稳当当了,磨子转起来也行云流水了,只等着新麦登场了,将麦子撮进石磨上的圆洞里。
新麦磨好、筛过之后,面粉和麸皮各自放开了,面粉是余下日子里的一日三餐,麸皮汰过之后,就是制造三味圆的水面筋了。
三味圆是清清爽爽的滋味,也是心灵手巧的样子,这一道周庄的美食,应该与当年在迷楼痛饮酣歌的柳亚子他们很趣味相投的。
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
尽有酒人倾自堕,独留词客赋朱颜。
这是柳亚子《迷楼曲》中的句子。
迷楼就在周庄镇西的贞丰桥畔,最初的名宁叫做德记酒店,德记酒店的李老板是镇江人,李老板有一手好厨艺,因为同行之间的过不去,于光绪末年带着老婆来到周庄,并开设了德记酒店。之后没多久,年过四十的李老板夫妇又生下了女儿阿金。阿金一天天成长,竟是意外地出落得如花似玉、风姿绰约。踏上德记酒店提亲的人不少,李老板夫妇都是婉言谢绝,一来是老来得子,终究疼爱有加,一下子嫁人,实在有点舍不得;二来是阿金在的时候。上酒店消费的人更多,阿金的一举手一投足,是那样的有滋有味,简直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柳亚子上迷楼是1920年12月里的事情,那时候的南社成员柳亚子邀了陈去病等人聚在迷楼,亦诗亦酒,日夜忘返,三天之后才散去。
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当时南社十的文人吟咏阿金的诗作,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想像,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酤酒而归,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仿佛就是周庄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
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