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本书是08年第6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库(0806) |
分类 | |
作者 | 张立宪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读物,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期。丛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从内容、装帧方面,被业界称为当下“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本书是08年第6辑。 内容推荐 《丹青赋》一文,是关于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的生平传略。关于本文,作者蒋力先生有一段解说: 1988年,我写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的初稿。1993年修改后,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又做了一次修订后,将此文交《文艺报》,发表时的题目是《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内容则不及原文的三分之一。现在留在网上的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缩编,标题则只保留了后一半。此标题是编辑定的,前一半出自一副挽联,后一半中的“一代画师”不是我的提法。同年,我又将此文中的“西厢情愫”一章投寄天津的《艺术家》杂志,1998年第三期发表时题为《一套震撼邮市的邮票》。前几年看到某位女性美术理论家(我没记住她的名字)的一本评述中国现代女画家的专著,涉及到王叔晖时,几乎通篇引用的都是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字。没想到的是,2008年9月的一天,接到素不相识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的约稿电话。由此,引出这篇在我二十年前旧作基础上第三次修订的《丹青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对先生的一次新的再认识。所以,我也希望走进《读库》的是一个未做任何删节的全本。 除这篇文章的全文外,本辑《读库》还刊发了王叔晖的若干代表作品,以及她从未公开发表的一些画页。这些作品,均是根据原作电分扫描,希望藉由我们的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目前流行坊间的王先生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距。 《今夜我们说相声》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文稿,选择刊载在本辑《读库》中,是因为文中提到的几段相声,当年遭受禁播的命运。而这些重见天日的段落,又因为篇幅问题,未能在电视片中得以完整保留。 《断章》是北岛先生的回忆录,记录的是七十年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遭际,此前一些关于他个人的传言,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得到澄清。建议大家看就此文后,去找北岛老师的中篇小说《波动》(作者署名“赵振开”)来看看,那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新时期小说。 《学子慕绥新》,写的是风光一时又遭法办的慕绥新的学生时代。作者余昌民老师是慕的大学同学,他在文中写道:“如今国人已经不再把伟人看作神,但感兴趣他们何以成为伟人;也不简单地把罪人理解为鬼,而关心他们何以成为了罪人,否则成功就会被当作幻影,为官便会被视为畏途。从慕绥新的悲剧来看,横亘将近三十年的空档,看清因果关系很难,但越是这样,越需要重视它的警世意义。我和所有的庶民百姓一样痛恨贪官,在一种情况下我更多几回扼腕叹息,那就是我深知他本来具有出众的智慧、魄力和雄心,却偏偏不是走进天堂,而是下了地狱。” 《南方人物周刊》总编说:“人性地述写一个问题人物,国内媒体少见。”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 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马伯庸遂成就此鸿篇巨制,聊作纪念。而这些电报八卦,又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 目录 丹青赋 王叔晖传略 王叔晖作品选 今夜我们说相声 断章 学子慕绥新 暗地机关人不见 近代中国电报八卦 从1986年的窗口望出去 八美千娇 西晋灭吴 你好,末日 声音 试读章节 少年奇志 这是一家南方人,准确地说,祖籍为浙江绍兴。绍兴古称山阴,历史上孕育了难以计数的文化名人,但王叔晖却与绍兴无缘。清咸丰年间,一个王姓老头带着五个儿子离开绍兴北上,落脚京城。老头自己做玉工,儿子们的职业各有不同。大儿子在吏部当书吏,二儿子因故被老头打了一顿,从此不再姓王,改成了姓玉。据说最有出息的三儿子,十七岁就在玉蝶馆写字,专门负责黄绫裱折的誊写,字写得确实漂亮,也曾因这笔漂亮的字而飞黄腾达。四儿子在一金姓人家学徒,帮助主人捶金页子,一副金页子捶好,可得两个烧饼四两酱牛肉。其实最有出息的还是五儿子,他是王家几辈人中唯一开了洋荤的一个——远涉重洋,留学德国,与詹天佑同学,专学铁路建筑,回国后协助詹天佑,一起设计了著名的京张铁路。 民国初年,王家的三儿子和四儿子跑到天津,开办了天津第一座浴池——华园大澡堂,男部女部餐馆应有尽有,老三做了经理。次年,老四得一女儿,这就是王叔晖。从出生之日起,她在天津住了九年。 生不逢时,动荡的岁月在王叔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民国六年夏天,一场有史以来罕见的大水淹了天津城。那天她正在日租界内自己家的院子里玩儿,忽而发现,地上的砖缝滋滋地往外冒水。她觉得很有趣儿,找了几个煤球,蹲在那里塞砖缝。塞了这一处,水从另一处又冒出来,她忙不迭又去堵另一处,忽而发现几乎每条砖缝都在往外漾水了。这时,家里的厨师买菜回来,一见此状,夹起她就往屋里跑,径直奔上二楼。到了楼上,从窗户往外探头一看,水已淹没了地面。三天以后,三大爷派来的一条船直接划到窗前,把她接走送到了华园。 也是在这年,王叔晖进了天津竞存小学,度过了她此生中仅有的为时两年半的学生生涯。 按规范的标准来要求,不能说王叔晖是一个好学生,但几十年后成为画家的她,却时常回忆起那段当学生的岁月。 教室里的第一排有一把红椅子,最后一排有一把黑椅子,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坐红椅子,成绩最差的坐黑椅子。王叔晖曾因成绩突出而坐上了红椅子,她发现坐这里离老师很近,于是就偷偷给老师画像。没想到被老师发觉,罚到最后一排坐黑椅子去了。 这期间,父亲很少问及她的学业,因为他在家的时候本来就不多。民国五年,他就任甘肃皮毛局局长,民国九年,应江西省长杨继高和督军陈光远之邀,任江西烟酒工业局局长,三大爷则当上了江西税务局局长。哥儿俩一起南下,也带上了王叔晖。把女儿带在身边,不过是略表一点亲情,其时,父亲已玩乐成性,又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姨太太。他的官做了不到三年便被免职,随三哥来到北京。 到了京城的王叔晖没有因不能上学而感到痛苦,十二岁的孩子看重的不是课堂和老师,更愿意无拘无束地玩儿。经常在一起玩儿的是她的弟弟和两个叔伯兄弟,那两个兄弟喜欢京剧,其中一个作为票友,曾为京剧老生名角余叔岩操过琴。他们影响着小叔晖也爱上了京剧,以至于有一段时间里她见到有眼儿的东西就想吹,见到有弦儿的东西就想拉,甚而动了报考戏班子的念头。为此,她一人躲在家中后院独自练功,还挖了一个大坑,在腿上绑上了沙袋,从坑里往上跳。她幻想着将来能成为一个名角,也幻想着身轻如燕,出外劫富济贫。 家里的大人发现了她的动机,明确表示,不允许她去唱戏。那个练功的火坑也被填掉,彻底毁灭了她小小的心愿。 怕她外出淘气的大人,索性没收了她的鞋,给她剃了光头,让她在床上学女红。她困在床上,仅有的几本书翻来覆去地看,最后真可以倒背如流厂。除了背书,她鼓捣个旧相机,竟学起照相来,对着人物和景物,她忽然想起了上学时的爱好:画画。于是,她看着窗外雪后的景致,饶有兴趣地摹画起来。家里米了客人,她便在一边偷偷描摹客人的服饰。家里人看到她的画,都觉得画得还挺像。一日,有位客人发现了正在画画的她,仔细审视了一番她的“作品”,郑重地向她父母建议:送这孩子去学画吧,或许将来会有出息。 就这样,十五岁的王叔晖由二姐夫的弟弟、日后颇有名气的画家吴光宇介绍,进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入会时她带去的是一张临摹的作品。 中国画学研究会始建于1920年,是在当时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的支持下,用日本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创建的,研究会的会长和副会长分别是金北楼和周肇祥,会址设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东侧。王叔晖入会时,金北楼已逝,周先生升任会长。周肇祥,字养庵,清末举人,晚年担任北京古物研究所(现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所长,是京津画派的领袖人物。那时每个月有六次例会,届时,学员们带来画稿,请研究会的评议、讲师等先生们指教。周会长仗职务之便,时常从陈列所借出一些古画,让研究会的学员临摹。王叔晖从这时起开始看到一些历代名画珍品,并有幸带回家去认真临摹。 研究会汇集了身居京城的一批画家,众多文人聚于一处,切磋技艺者有之,相轻相蔑者亦有之,这种相轻相蔑对同辈中的佼佼者和后学者及女性尤甚。所幸,一位名叫孙诵昭的女画家对王叔晖格外赏识,才使她免遭更多的白眼。孙先生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读文史,亦通琴棋,曾在京城女子师范大学等数所高等学府任教,并在研究会任评议。解放后她任职于中央文史馆和北京画院,1968年去世,享年九十高龄。孙先生长于花卉和书法,但留下来的作品数量有限,我只见过各一,倒是所书内容给我印象更深:“虚室绝尘想,良晨入奇怀”,非凡人之语。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