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既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也有其局限性。它描写了两组身份、命运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人物。作者怀着无比同情的笔触,描写了不同类型的黑奴形象:汤姆的情爱、忠厚、勤劳、助人,以及他俯首贴耳的性格特征,通过作者的笔跃然纸上;而伊莱扎、乔治等则体现了不服黑奴制,奋不顾峰争取自由的斗争形象。同时,作者也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奴隶主形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各具性格、思想的人物烘托出主题。虽然,在美国“汤姆叔叔主义”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阿谀奉承、惟命是从的双相贬词,但综观本书,我们却始终体悟到形象涵义的艺术力量。
书中塑造了崇尚基督精神、逆来顺受的黑奴汤姆,也刻画了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伊丽莎和她的丈夫乔治·哈里斯。伊丽莎与乔治冲破重重磨难,最终逃到加拿大,获得自由。忠诚善良的汤姆却被辗转卖掉几次,最终落到一个残暴的主人手里,由于不肯说出逃跑的两个女黑奴的下落,被主人活活打死。这部小说揭示了当时社会黑奴的悲惨遭遇,赞扬了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一部分觉悟了的奴隶主。通过对汤姆和乔治·哈里斯夫妇截然不同的命运的描述,告诉读者,敢于反抗,拿起武器保护自己的权利才能获得新生。
一 好心人
二月的某天黄昏,天气依然寒冷。P城一间布置典雅兼做餐厅的接待室里,两位绅士相对而坐。虽称做“绅士”,但实际上,其中一位实不配称为“绅士”。他身材矮小,长相一般,但趾高气扬,一看便知他是那种混迹于社会、无所不用其极的势利小人,他的穿着反倒与他的气质相配,谈吐间也始终带有粗鄙、猥亵的话。室内的摆设和情调都说明希尔比的家庭生活殷实、安逸。现在这两个人正商量着某件重要的事情。
“我想这件事就这么办吧。”希尔比说。
“希尔比先生,这太难为我了。”对方边回答边举起酒杯,看着客厅的灯。
“赫利,汤姆不是普通的奴隶,不管要他做什么,他都值极高的价码。他做事稳重、为人诚实,我的农场就靠他才能井井有条。”
“是黑人式的诚实吧?”赫利为自己斟了一杯白兰地。
“是真正的诚实。他为人善良,十分能干,头脑也灵光,而且他笃信上帝。在一次野外布道会上,他人了基督教。从此,我的一切,包括钱、房子、马匹都由他管理。”
“但没人相信黑奴会对上帝真正虔诚!”赫利挥挥手,“不过我相信。今年,我最后一批送往新奥尔良的黑奴中就有一位很虔诚,听他祷告,还真像有那么一回事。他性情温和,话不多,只因卖主急着卖才让我捡了个便宜。不错,笃信上帝的黑奴能让我多赚一些钱,但冒牌的信教者就不同了。”
“汤姆是个真正的基督徒。去年秋天,我派他一个人去辛辛那提取回五百美元的巨款。我说:‘汤姆,因为我知道你笃信上帝,所以我相信你不会趁机逃跑。’汤姆果真没有失信。后来我听说有人怂恿他,他只说:‘我不能失信于我的主人。’你要知道汤姆对我的重要性。如果你还有一点儿良心,你应该让他抵掉我所有的债务。”
“我敢说我拥有一个商人所应有的良心,我还会为朋友赴汤蹈火,但现在的生意难做啊!”赫利故作无奈地叹了口气,又倒了一些酒。
“赫利,到底怎样你才会答应呢?”希尔比打破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默说道。
“难道不能再添上一个男孩或女孩吗?”
“真的没办法。若不是情势所逼,我才舍不得卖掉任何一个奴隶。”
这时门打开了,一个约四五岁的男孩走了进来。他圆润的脸上有一对浅浅的酒窝,一头卷曲的黑发,浓长的睫毛下,一双炯炯的大眼睛好奇地朝屋内打量。他穿着一件鲜艳的红黄格罩衫,衬托出他那黝黑、清纯的美,一分自信夹着几分腼腆的神态,都表明了主人对他的恩宠以及他对主人恩宠的熟稔。
“哈里,捡起来!”希尔比边吹着口哨边扔了一把葡萄干。
孩子来回拾取主人的赏赐,模样惹得主人大笑。
“过来,哈里。”希尔比喊道。哈里走了过去,希尔比轻拍着他满头的鬈发,并抚摸着他的下巴,“唱首歌、跳个舞给这位先生看。”于是,孩子便唱了一首在黑人中颇为流行的欢快歌曲,他的嗓音清脆、圆润,他舞动着身体,动作和歌曲的节拍完美地搭配,还不时做一些滑稽的动作。
“太棒了!”赫利扔几瓣橘子给哈里。
“你再学学库乔大叔患风湿病时走路的样子。”希尔比吩咐着。
孩子马上装出四肢残疾的样子。他弯着腰,拿着主人的拐杖,以跛脚在房间里挪动着。他学老者拉长自己的脸,使那张本来稚气的脸布满皱纹和愁容,还不时吐痰。两位“绅士”被逗得捧腹大笑。
“再让我们看看老罗宾斯长老唱赞美诗的样子吧。”
孩子把小脸儿拉得更长了,一副严肃的样子,再以平静、低沉的鼻音唱了起来。
“我看就这样吧,”赫利突然拍打着希尔比的肩膀说,“再加上他,你的债就抵消了,这样够公平吧?”
此时,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位大约二十五岁的第二代混血女子走了进来。从她的外表,一看就知是那孩子的母亲。合身的衣着衬托着她那苗条的身材,纤细的手及圆润的脚踝使她的外表更加端庄。赫利面露贪婪地观察着女黑奴身体的重要部位,当她发现时,脸上立即泛起了一抹红晕。
“伊丽莎,有事吗?”看她欲言又止的样子,希尔比问道。
“对不起,先生,我找哈里。”孩子看到母亲,便蹦蹦跳跳地跑到母亲面前,并向母亲炫耀衣兜中的战利品。
“你带他出去吧。”
女奴抱起孩子走了出去。
“老天!真是好货色,”赫利向希尔比称赞道,“送这个女人到新奥尔良绝对能大赚一笔,我见过有人花一千多块还没买到这么美的女黑奴。”
“我没想靠她发财。”希尔比打开一瓶酒,并问赫利对酒的评价以岔开话题。
“味道很好,希尔比先生,是上等酒!”赫利称赞道,然后像熟人似的拍拍希尔比的肩又说,“把那女奴隶卖给我吧,要多少钱你说!”
“不可能,即使你付与她等重的金子,我妻子也不会答应的。”
“哎,女人都这样小家子气,那是因为她们没有金钱概念。如果告诉她们能买几只表、多少个小饰品,她们就会改变主意了。”
“赫利,不行就是不行。”希尔比语气坚定。
“好吧,但我一定要那小孩,你知道,即使添上他,我也是作了很大的让步。”
“你要小孩做什么?”P1-4
看“全球百大名著”,享受经典阅读的快感
当今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舟车劳顿到一日千里,从鸿雁传书到电子邮件,人类用智慧和经验不断地进行着除旧创新。但在人类文明的更迭变迁中,总有一些事物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且历久弥新的,世界名著即是如此。
世界名著是全人类的文明财富,特定的历史时代赋予了它鲜活的精神和深刻的内涵,使之包含着穿越时空的见识和真理,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史迹和人类的苦乐善恶。名著的魅力,就在于百看不厌,经久不衰,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
现在常常有人抱怨说,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哪里还有时间去读书,更何况是世界名著,还不如去看一下实用类的图书。浮躁的社会让许多人都变得急功近利,而这些人大都忘了阅读名著会让我们变得聪慧、善良、睿智、谦虚……许多优良品质的塑造都得益于阅读经典名著。牛顿说:“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这世界太过复杂时,不妨让我们回归到最纯真的原点,去呼吸最澄净的空气,去享受最地道的原汁原味……
特此,我们组织一批中外具有丰富经验的学者、专家与知名翻译家,精心打造了一套独具权威的“全球百大名著”,志在为读者构筑一座经典书籍的心灵伊甸园。我们的选材标准:精选世界上名气最大、影响最大、价值最高、流传最广者;含历史、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童话、民间故事等多种文学体裁;涉及到军事、科学、爱情、婚姻、哲学、文学、宗教、艺术等各个方面。正如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洛亚所说:名著之多,我们已经无暇一一问津,要想念前人的选择。一个人兴许会看错,一代入也兴许会看错,而整个人类不会看错的。
让我们在工作之余,抽出一点心情来俯首拜读。我们相信在阅读“全球百大名著”的全程中,会让您的内心一直充斥着阅读的快感。阅读的快感是早就憧憬的一本书,终在书店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被发现,在未阅读前便已欣欣然。阅读的快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融入角色中,阅读的感觉是激动人心,妙不可言的。随着剧中人物同悲喜同怨恼,甚至于深陷其境不能自拔。阅读“全球百大名著”的最大魅力即是快感不会随着阅读的结束而烟消云散,恰如恋爱与旅游,若干年后回忆起来仍会令人心驰神往,无论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感觉,均化为美好、快乐的幸福生活片段。阅读也是如此。早期开始的阅读快感和记忆定会让我们难以忘怀,甚至会铭记一生。
最后,引用伟大的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及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的一句话与读者共勉: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不是别的,那都是思想中的精华。
看“全球百大名著”,让我们阅读并快乐着!
我常收到来自各地的信件,想知道故事的真伪。故事中涉及的情节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大多是我或者我的朋友亲眼所见,书中的人物也大部分是我或者我的亲友见过的原型,而且许多语句也曾经是当事人的原话经人转述或是我亲耳所闻。
现实生活中的伊丽莎,无论容貌还是性情都被如实地写入书中。依据她的说法,我塑造了汤姆叔叔坚贞隐忍、忠实诚信的性格。其中普吕的事件,是我一位兄弟亲眼所见的,我又从他的叙述中演绎了烈格雷的形象。
全国到处都有汤姆这样的悲剧,还健在的目击者仍数不胜数。在南方的法庭上,凡是控诉白人的案件中,黑人的证词根本无效。因此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奴隶主残酷无比,完全不顾虑他的暴虐会损失一个奴隶,而对手又是个顽强至极、决不屈服的奴隶时,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有时候,这些残酷的事件传人众人耳中,他们的评论却往往比事情本身更令人寒心——这种事情有可能偶尔会发生,但不能代表全部。如果新英格兰法律明文规定:老板可以摧残学徒,甚至折磨至死,那么人们是否能以如此平淡的心情来讨论这一事件呢?奴隶制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本身固有的不公正现象。
“珍珠”号被拦截以后发生了许多令人不齿的事件。最使它名声败坏的是进行拍卖混血女孩的勾当。作为此案的辩护律师,霍勒斯·曼先生曾叙述:“一八四八年‘珍珠’号轮船起程远行,船上有七十六个来自哥伦比亚想逃跑的黑人。我是这艘船船员的辩护律师。这些逃亡者当中有许多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其中有个女孩叫伊丽莎白.拉塞尔,她被奴隶贩子抓获,准备送到新奥尔良的拍卖市场。看到如此美丽的女孩子身陷厄运,大家纷纷筹钱想赎她,筹金总额达一千八百美元。阴险的奴隶贩子并不就此罢手,仍然将她运到新奥尔良。幸运的是,她半路就患了重病,不治而亡。这群人中还有一对姐妹,姓埃德蒙森,也在被贩卖之列。她们在即将被押送拍卖市场前,姐姐去旅馆寻找主人;哀求他看在上帝的分上放她们走。可那个卑鄙的奴隶贩子却说,她们今后会享有荣华富贵,若想舍弃这些,就是不识抬举。姐姐回答说:‘不错,今生今世也许能够享富贵,但来生来世又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最终她们还是在拍卖市场上被卖掉了。后来,听说她们被人以高额赎金救回来了。”从霍勒斯·曼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有许多个类似埃米琳和卡西的例子。
圣克莱尔乐善好施的性格在现实中也有迹可寻。在此我要叙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有位年轻的南方贵族带着男仆抵达辛辛那提。男仆虽然对主人情意深厚,却还是趁机逃走了,被收留在一位教友会会员的家。这位教徒一向以收容逃亡的黑奴闻名遐迩,主人寻线拜访他。教徒接待了这个主人,和他讲述自己的看法,主人才渐渐平息了怒气,因为这是他从未想过的观点。他说,如果能够与仆人当面谈,只要仆人还想获得自由,他一定成全。于是主仆二人见了面,主人问男仆是否对宅里的生活感到不满。
男仆回答:“不,您对我是那么宽厚仁慈。”
“那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
“主人,也许有一天您会出事,到那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会如何,我希望自己是自由的人。”
主人思考了一会儿说:“设身处地想,我也会这样做。我给你自由!”
他给男仆写了自由证书,并请教徒替他存一笔钱,留给男仆将来使用。他还给男仆写了一封信,满怀善意和劝导之情。我曾经看过这封信。但愿我能够公道地评论,因为这些人的存在,使我们对人类仍抱有希望。可是是否随处可见如此优秀的人呢?
多年来我一直拒绝看关于奴隶制的书,也不愿谈论这个问题。因为对奴隶制的研究使我痛苦无比,我相信随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奴隶制必将消失。但我在自由的北方土地上听到某些善良仁义的人和一些基督徒,居然宣扬着要让逃亡者重新受奴役和制约,他们认为基督徒有责任尽力实现它。真是无知啊!他们根本就看不清什么是奴隶制,假如知道奴隶制的本质,他们绝对不会持有这种看法。基于此,我萌生了描写奴隶制的想法,尽量用生动写实的笔法向读者揭开奴隶制的面纱。
我在书中概略地描述了黑奴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如此无助和悲哀,甚至会使人濒临崩溃的边缘。许多在世的老人回忆里仍然留有过去凄惨的痕迹,有的母亲为了免遭生离之痛,被迫杀死自己的孩子,然后再自杀。美国政局的立场和基督教义都维护奴隶主的利益,那么,我们怎能尽述这无数的悲剧呢?
我呼吁美国的公民关注此事,并且为这个苦难的民族尽力。美国的母亲们,因为你们爱自己的骨肉,所以学会了爱别人。你们在孩子的摇篮旁曾度过了一段最圣洁、最美好的时光。想想在孩子成长的路途中你们如何用母爱督促他们进取向上;想想你们为他们的成长而担忧振奋;想想你们对上帝祷告,让他们永远善良、公正。我诚挚地请你们向那些可怜的母亲施舍一些怜悯吧,她们也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却被法律制度剥夺了爱护、教导自己骨肉的权利。万恶的奴隶制造成了一幕幕惨剧,难道你们能够容忍这样的罪恶,维护它的存在与蔓延吗?
事实上,美国人纵容奴隶制的合法化,他们始终对奴隶制抱有容许的态度。我多么希望这不是事实啊!
假如自由州的人公正明理,正确引导儿女,他们就不会成为罪恶昭彰的奴隶主;不会容许奴隶主在美国的土地上肆虐横行;也不会买卖奴隶。许多黑奴在被不断地买卖中辗转到了北方的城市,难道除了南方人该被指责,剪他人就不应该担当这项罪名吗?北方的母亲、男人和基督徒们,你们应该看清自己的过错,不该一味谴责南方人。
每个人都该具备判断力,决定自己能够做出多大程度的努力,至少可以让自己的正义感和怜悯心在四周的同情气氛中传扬开来。那么请你们反省自己的情感吧!是否与基督精神一样圣洁伟大?抑或是受制于冷漠狡诈的社会现实而变得有所偏移?除此之外,你们还拥有祈祷的力量。你们既然能够替国内外所有的非教会人士祈祷,那么也请你们为那些处境悲惨的基督徒祷告吧!
然而还有另一种奇迹。许多离家弃子的奴隶有幸得到上天的帮助,从奴隶制的黑暗地狱中逃脱,来到自由州的沿海地区。他们脱身于一个基督教义和人伦道德贫乏混乱的制度,所以本身根本不曾接受完善的教育,他们意志脆弱,需要你们的帮助,向你们求教文化知识和基督精神。
基督的信徒啊!难道你们不该为非洲民族尽一份心力以弥补伤害吗?难道美国的教会和学校该拒绝黑人吗?难道黑人不该向基督控诉他们所受的耻辱和欺凌吗?难道基督可以容忍种种迫使他们逃离国土的暴虐行为吗?如果这种局面再不改善,将会有凄惨的后果等着美国人,美国人怎能不恐惧呢?
上帝高瞻远瞩,在非洲给他们安置了一个避难所。然而教会不该因此而抛弃了拯救非洲民族的重任。
刚刚脱身奴隶制的黑人没有社会阅历,甚至没有为人处世的经验。许多黑奴到北方的自由土地上寻求生存,北方的基督教会应该收留他们,让他们沐浴在基督的爱里,为他们提供接受学校教育和共和主义教育的机会。当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渐臻成熟时再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少数北方人始终坚持着帮助黑奴接受教育,并且也有了成效,一批出身于奴隶阶层的杰出人士,渐渐赢得了财富、名誉和教育,他们自身的禀赋和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我一直居住在奴隶制横行的几个州相邻的地方,常接触些曾经沦为奴隶的黑人。我家里曾有过黑奴,为了让他们也能受教育,我让他们和我的孩子一起在家里听课,因为没有学校肯让他们入学。有些黑奴后来到加拿大从事传教工作,黑人具备如此优秀的潜质,确实令人欣慰。获得自由的黑人总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他们为了使儿女将来能接受系统教育,往往努力不懈。其实,黑人的资质相当不错,学新知识很快。
斯陀教授曾任教于俄亥俄州雷恩神学院,他提供了一些有关自由黑人的数据给我,数据中的黑人现在都居住在辛辛那提。这些材料足以证明,黑人即使得不到特殊帮助,他们过人的才能仍然会展现。
记忆中父亲曾雇佣过一个老婆婆当洗衣妇。她女儿非常勤快,与一个奴隶结为夫妇。为了给丈夫赎身,她勤俭持家,很快就存了九百美元。她把这部分赎金先付给主人,只要再有一百美元就可以赎回丈夫了。可就在此时她丈夫不幸去世,九百美元被主人独吞。黑奴重获自由后,他们身上固有的勤恳、隐忍和忠诚的特质都会显露出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当今时代局势动荡,不时会有剧烈的影响动摇着整个世界。美国能否处于安全保障之中呢?对于一个缺乏正义、不伸张正义的国家来说,必然存在着极大的隐忧。
上帝亲自统治的国家即将出现,在这个国度里神的意图将被实现。但是谁能耐心地等待神显灵的那一天呢?“当这一天来临时,上帝会在我们当中降临,指责所有欠债的无赖,欺凌孤寡的恶徒和寄人篱下、不肯劳作的懒者。他将惩治所有欺压者,让他们尸骨无存。”
这些严厉的谕旨不正是针对一个缺乏道义和正义的国家而说的吗?基督的信徒,当你们祈祷那属于耶稣的国度实现的时候,是否曾想到:全能的先知总是在拯救他的子民时,也惩治所有的罪恶?
可是上帝仍然仁慈宽容,给我们时间去挽救祖国。在上帝眼里,南方和北方都一样有罪,基督教会本身也犯下了严重的过错。让我们获得救助的唯一方法就是忏悔、伸张正义和仁慈。所有邪恶和残酷手段必会遭受上帝的惩罚,这是一条不会更改的、严酷的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