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PK罗贯中--三国群英争说赤壁之战(长篇论史小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无厘吹水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把苍老的历史写新,把死去的历史写活,把冷却的历史写火——今天PK时代,一批三国人物拍棺而起,召开群英冥会,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就1800年前的“双最战争”——人海战术时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争和冷兵器时代最著名的火攻战争赤壁之战展开争论,以第一手资料和博古通今的语汇,对罗贯中的偏见,对易中天们的谬误,对当代粉丝的成见提出质疑,唇枪舌剑,既坚持原则,澄清史实,继续演绎历史,又嬉笑怒骂,借古讽今。本书既是史论,又是小说,令人解颐,并引人深思……

内容推荐

三国群英拍棺而起,争说赤壁之战。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物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这一决定三分天下的关键战役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历史的烟雾在声声争论中澄清——原来赤壁之战是这样的,原来这才是真正的三国!

目录

前 言 PK罗贯中,三国更来劲——腐竹来爆料

第一回 战争要不要厚道?——鲁肃有话说

第二回 我才是三国第一硬汉——张昭有话说

第三回 小周郎的看起来很美的战争——一周瑜有话说

第四回 我不雄起,哪来的三国?——孙权有话说

第五回 宁要打打杀杀,不要阴谋诡计——甘宁有话说

第六回 把小丑进行到底——蒋干有话说

第七回 我才是为了小乔——黄盖有话说

第八回 误涉“连环计”和二千年医耻——华佗有话说

第九回 三国我最傻——庞统有话说

第十回 历史逃兵的回眸一瞥——徐庶有话说

第十一回 三笑一哭,壮哉曹操——张辽有话说

第十二回 周郎的战争,大汉的胜利——诸葛亮有话说

第十三回 什么赤壁之战,那是我自己放的火——曹操无话说

后记

试读章节

孙刘联盟是我对“榻上策”适当的修正,目的还是为了孙权的宏图霸业,客观上也促成了刘备的崛起。

孙刘联盟始于赤壁之战。但关于赤壁之战中的孙刘联盟,千百年来也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值得我再论一二三。

首先这个联盟的形式是很可疑的。双方没有签署任何文件,说明结盟的前提条件;规定双方在共同行动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分配双方在抗曹作战中的具体指标,如各自的阵地、应投入的兵力、该取得的战果、互相接应的方式;也没有规定双方的权利,对战后的形势作出预计,对战后格局的重新分割达成一定的协议——对此,诸葛亮和刘备是一直以荆州的“自然继承人”自居的,东吴好像也在默认这一点,起码给对方造成了这种影响。双方甚至连明确的口头承诺也没有,也没有举行任何儿戏仪式,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的祭天拜地,歃血为盟。维系双方的是共同危难下的一种“心照不宣”,简直是一种高风格的“君子之约”。

这种交际的模糊性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很有中国特色,但它的后遗症也够大。赤壁之战后,曹操狼狈退出的荆州大地上一片混乱,孙刘两家因为荆州问题的种种恩怨,包括所谓“三气周瑜”的历史闹剧,“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和刘备獷亭之战“遗恨失吞吴”的历史悲剧,当初的孙刘联盟就缺乏必要的预计和约束。如此联盟大事而竟没有契约,这在当今的国际事务中是不可思议的。中国契约时代的来临是事所必至的。这也算是赤壁之战留给后世的另一种启示吧。

而且,赤壁之战中孙刘联盟的实质内容,更被许多人认为是空洞的,完全看不见摸不着。这点最为关键,才是孙刘联盟争论的焦点所在。

这次盛况空前的南北对决,号称五万对几十万——二三十万、五十万、八十万、上百万不等,反正是绝对少对绝对多。那五万的组成是孙权的三万和刘备的二万。孙权的三万虽然刘备“恨少”,但却是整个江东的机动部队和精锐所在,几乎是孙权的全部赌注。可以说,三江口集中丁东吴最多、最好的士兵和最精悍的大将、最优秀的智谋之士,东吴是倾国力以对了,不论输赢,都将是一场历史大战,《三江口》也将是一个精彩的历史剧目。相比之下,刘备那二万人就有点莫须有的嫌疑。三江口前线没有刘备“联军”的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一计一策。刘备在“后方”的江夏作壁上观,按周瑜的说法是坐山观虎斗,养精蓄锐,伺机待扑,整天忧心忡忡的只是他的“水”(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大哥移情别恋的怨言)——诸葛亮的安全。

我不这么说,刘备也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实在凑不上热闹,只能当后方的“留备”军,而骄傲的周瑜也不要他凑热闹,甚至也不在乎他的“留备”。但不管怎么说,刘备对赤壁之战的投入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他所凑的惟一份子就是在一叶扁舟上临江啸傲,有限制地到周瑜的兵营里走一走,瞧一瞧,然后整天无聊地摇鹅毛扇的诸葛亮。他反而是周瑜的一块心病,一个累赘——说他是扰军人士,也不为过。对诸葛亮的实际作用,我才有所认识,也有所设计,我下面再说。

问题是,联盟双方的斗争性实在太尖锐了,大大超过了盟友的妥协性。我作为一个“老好人”,再八面玲珑,折中求全,从中也只能左支右绌,两不讨好,无法真正协调。

我承认我是孙刘联盟的首倡者,但却是一个失败的维持者。整个联盟以失败而告终。战后,我力主把荆州(其实只是江陵)借给了刘备,既让曹操紧张得筷子都拿不稳,掉到地上,也为后世留下了“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歇后语,还给了孙权说我“两长一短”的口实,要不我就是个只有“长”的完人了。后来,我只好采取既团结又斗争的策略,单刀赴会,骂倒关羽,好歹讨回了三郡。在我死后,吕蒙和陆逊终于帮孙权夺取了整个荆州,但孙刘联盟也彻底破裂。后来虽然一度恢复,但双方内耗,早巳元气大伤,终于被司马氏各个击破,逐一收拾,三国归晋。

我这千年一叹,感慨深长。

孙刘联盟,往事并不如烟。在我生前,我就知道它不讨好,鲁肃其实也不被看好,我从来就不是一个可爱的人。

先说东吴方面,周瑜是完全不承认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他说什么联盟,根本不存在,是他代表东吴在跟曹操单打独斗,虽然这一战他胜得那么辉煌,一把奠定了他雄姿英发的历史形象,可他私底下总有被诸葛亮和刘备当枪使了的窝火,当然也就有对我“妇人之仁”的埋怨。孙权对孙刘联盟也不以为意,抱着走着瞧的态度,他更认为赤壁之战是他跟曹操的单挑,没刘备什么事。我感到疑惑的是,以老成谋国自恃的张昭也公开反对孙刘联盟,我想可能有很大一个原因是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第一个拿张昭开火,极大地挫伤了他最要命的自尊心,让他恼羞成怒,连孙刘联盟这样的国家大计也不细加思量,反而先人为主,一并否定掉算了。

再说刘备方面。不论是我主观猫腻,里通外敌,暗助刘备,还是客观效果,刘备的确成了赤壁之战最大的赢家,从此咸鱼翻身。也就是说,刘备集团是孙刘联盟的最大受益者。但让我感到难过的是,即使应该对孙刘联盟感恩戴德的刘备方面,他们对待这个联盟的态度也仅仅是利用,而不是珍惜和维护。他们眼中最在乎的还是一城一地的得与失,所谓顾全大局,说时容易做时难。

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为刘氏种下了根深蒂固的荆州情结,将荆州作为帝王之基和首个必争之地。他们在“借荆州”的故事中背信弃义的做法就可以理解了。其实,按后世的分析,刘备进入了汉中和蜀中之后,荆州反而成了蜀国尾大不掉的负担。蜀中自然易守难攻,可也出入困难。荆州有变,难以接应,荆州则易攻难守,最不保险。然而,即使是鸡肋,也弃之可惜,何况荆州是这么大的一块肉。

也就是说,我还以为发现和找出了刘备这个孙吴、刘表之外的第三者,就可以解开荆州这个死结了,哪知道这个死结后来又滚成了一团乱麻,变得更加没有头绪。

患得患失——这不是什么可以吸取的历史教训,而是人性使然。不说人渣了,人主曹、孙、刘,人杰诸葛、周又如何?鲁肃经营孙刘联盟,把这当作我后半生(哪怕10年不到)最重要的事业,其实也只是一厢情愿,吹了一个美丽的泡影而已。

都说江东方面的人英年早逝,从孙坚、孙策到周瑜(还有后来的吕蒙)都是如此。赤壁之战才9年后我就病死了,45岁,不敢说英年,却的确早逝,但绝对不是善终。真要说我鲁肃“好人有好报”,岂不贻笑大方?P19-22

序言

一次试验性写作

要给老掉牙的文史故事翻出新的看点来其实很不容易,这需要作者进行史料破译和文体创新的双重冒险,是对作者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的双重考验。把握了分寸,恰到好处的话,会令人拍案叫绝,否则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可以说,只有真正读懂了历史,读懂了人生,读懂了社会的人才能把千百年前的故事弃旧翻新,演绎出时代的精神,给当下疲倦的人们以阅读的快感或有益的启示。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而赤壁之战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战争经典,是所谓“双最战争——人海战术时代最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争和冷兵器时代最著名的火攻战争”。之所以说“文学史上”的,是因为时至今日史学界对这场战争还有存疑,包括易中天先生也不敢肯定这场战争的完全真实性。

毋庸讳言,无厘吹水的这本《PK罗贯中:三国群英争说赤壁之战》是一本另类的书。老实说,如果我对这本书的作者一无所知或毫无心理准备,并且对时下的文学市场不闻不问,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宽容,我读这样的作品大概也会感到唐突、错愕、胡乱和怪异的。

无厘吹水真名叫董春水,其实是个很有潜质的原创性作家。我曾认真拜读过他先后发表在《福建文学》、《西部》、《中国作家》、《中华客家文学》等期刊的五部中篇小说,以及带有现代传奇色彩的《我在深圳的好妹妹》系列。我觉得他的小说有相当的生活张力,语言老辣,富原生态,很好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写得活灵活现,很有机锋。他的文风有点像王朔,略带江湖气。其中一篇被《小说选刊》推介过的中篇小说《哲学硕士妹》,我觉得是他目前的代表作品,可以说为中国当代小说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艺术典型。小说写了一个想融入市场又为坚守人格纯洁与市场力量殊死搏斗的当代女唐·吉柯德,有种黑色幽默,让人不胜唏嘘。

我想,董春水变成了“无厘吹水”,应该跟他这十多年的“旅粤”濡染有关。他是我的老乡,福建龙岩客家人,现在广东打拼,自称“从闽西红土地到岭南金三角”。据我所知,在改革开放后的孔雀东南飞时代,广东出现了一批特殊的外来作家群,如谢有顺、魏微、王十月、周崇贤、郑小琼等文坛新锐,也包括董春水,他们给南方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无厘(头)”和“吹水”都是广东白话,“无厘头”是莫名其妙的意思,“吹水”近似于北方话里的“吹牛”和“侃大山”。无厘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风生水起,内侵北上,甚至登上大雅之堂,实则是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一种新气象。2001年,香港周星驰被万千大学生尊为“星爷”,携带他的无厘头经典电影《大话西游》荣登北大讲坛,被朱大可称为中国“大话时代”的开始。最近两三年,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等红遍大江南北,意味着无厘头艺术在中国本土舞台的粉墨登场。还有同样出自岭南,从网络发迹,给古奥的历史彻底通俗化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也开始风靡一时。我觉得,董春水的《我在深圳的好妹妹》系列和这本OPK罗贯中:三国群英争说赤壁之战》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应运而生的,如果说前者还是无意识的无厘头,后者则显然是一种自觉的创作。

文学总在不断的试验当中。三国赤壁之战当然是古铜色的文史故事了,但当它被注入了当下社会的活力,赋予了时代的精神,它也能立马鲜活起来。如果说这是带着某种试验性质的有点另类的文本,那么,但愿广大读者透过作者骨子里依然深藏着的本真和血脉间奔腾激荡的热情,也能从中获得某种有异于往常经验的另类的阅读快感。

是为序

2008年春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总裁)

后记

终篇又争无厘头,当红群英有话说

(与无厘本书和吹水本人直接有关的)

《纽约时报》称“引领中国出版业革命第一人”,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总裁,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

无厘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风生水起,内侵北上,甚至登上大雅之堂,实则是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一种新气象。2001年,香港周星驰被万千大学生尊为“星爷”,携带他的无厘头经典电影《大话西游》荣登北大讲坛,被禾大可称为中国“大话时代”的开始。最近两三年,电视连续剧《武林外传》等红遍大江南北,意味着无厘头艺术在中国本土舞台的粉墨登场。还有同样出自岭南,从网络发迹,给古奥的历史彻底通俗化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也开始风靡一时。我觉得,董春水的《我在深圳的好妹妹》系列和这本《PK罗贯中:三国群英争说赤壁之战》就是在这样的现实土壤中应运而生的,如果说前者还是无意识的无厘头,后者则显然是一种自觉的创作。

来自无厘头故乡(广东佛山),惊爆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

最近在外出差,文章虽未看完,但确实不错!呵呵,我觉得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注:吹水曾与当年明月同居一城,但恨从未谋面,他乘《明朝那些事儿》青云北上海关总署之后,吹水才辗转贴上他的,但为时已晚矣!)

被民间尊为“现代孔子”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

我常说:处天外遥望,地球很小;居体内细察,心域极宽。有道是:唯大学问,时空无碍;是真才情乙文教一家。董春水老师的《PK罗贯中:三国群英争说赤壁之战》可如是观。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最年轻的?)谢有顺

无厘吹水者,董春水也,我的老乡。在我们老家,一直蛊产严肃而沉重的人,因此,当他写出这种充满游戏、荒诞风格的小说时,我真是大吃了一惊。他迷恋于语言的放肆、想象力的越界,对瓦解历史、重释人性也有着异平寻常的热情。他是天生的小说家,不甘于描写原有的世界,而是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这部作品,充分证明了他具有这种奔放、奇特的才华。

著名官场小说家,福建省作协主席杨少衡——

小时候记住一句土话叫“一起三国”,那意思是招呼诸位聊天讲古,其中自有乐趣。董春水运本书又让我“一起三国”,三国得很意外。意外必有其独到,独到最是不易,所以不妨“一起三国”。

京城文化评论人,新生代电影导演江小鱼——

星爷之后又一得解构主义真传的民间叙事鬼才!我看后的第一个冲动就是要亲自把它搬上先锋剧场的舞台。

吹水老乡、学长,著名先锋作家北村——

我对无厘头很陌生。《圣经》是一本好书啊。

吹水诤友,《福建文学》编辑室主任练建安——

您的“PK”大作,总体上显示了你对“三国”的精熟和周明星式的“无厘头”相,自嘲、讽喻、调侃、笑谈、伪幽默,花样百出,这种在历史演义的基础上随心所欲的胡滥恶搞,并不需要太多的特殊技能,也并不需要什么大智慧。许多博友如果高兴,谁都可以闪亮登场表演一番。网上虚拟的掌声,我看大多是出于某种礼仪。当然,只要您高兴,玩一玩,锻炼锻炼笔头和打字速度,喧泄一些不良情绪,也是好的,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我对此没有其他异议。不过,作为老朋友,我还是要说,这种写作,没有多大的意义。

多年前,我曾将《史记》中的一些片段,翻译成自以为幽默的白话文,再加以一些所谓的高明见解,演译成新篇,哗众取宠,自以为才学过人。今日看来,只能苦笑了。

文学创作不容易,历史研究不容易,两结合更不容易。一些媚俗粗浅之作,纵使今日洛阳纸贵,数年以后,必为陈迹。

新疆《西部》杂志社社长、主编董为清——

原来无厘头不是没文化而是很文化。我真诚建议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看看这本《PK罗贯中》,一定有新的收获。它像周星驰的电影一样好看,叉多了几分文学几分历史,它不但PK了古人,还PK了今人,它纵横古今,交错时空,给人予兴奋喘息的全新的阅读快感和审美体验。我真想对这个只在广州见过一面的俺本家小弟说一句流行话:你太油菜啦!

历史学家,福建作协副主席,《福建文学》主编黄文山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同样,对历史的解读,从来便存在不同的版本。三国,又岂能只是一家之言?历史不忍细看,历史如何能够细看?然而,被无厘吹水这么一看,竟看出如许隐微,如许荒悖,如许况味……

著名恐怖小说家,图书策划人李西闽——

历史早已模糊不堪,谁都可以插上一脚。董春水的这一脚插得有些稀奇古怪,也称为“无厘头”。董春水的“无厘头”小说某种意义上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创作模式:冰冷,幽默,解构,反讽……向所谓的传统小说挑战,一切均在可能之中!

吉林文史出版社编辑崔博华——

说一下我不成熟的意见:稿子的内容选择角度很好,趣味性很强,也兼顾了史实性,很符合大众的口味。……

南京“快乐文化”发行总监罗金——

我一直认为有趣的人才能写出有趣的东西。春水先生用无厘头式的“戏说”赋予汗牛充栋的史料以跳跃的灵魂。“欲理解历史,必参透人性”,书中对三国人物的心理剖析入木三分,更有一些独家的“小道消息”令人拍案叫绝。所谓“大俗即大雅”,春水先生的“俗”也算是一种极致了。

岭南打工文学先驱,佛山文学院院长周崇贤——

一场特立独行无忌的写作游戏;一次嬉笑怒骂由我的文字狂欢。

“佛山李敖”安文江——

魅力,源自唯其独有!

《佛山文艺》主编文能一

尘封史料的新锐解读,史家定评之外的独特视角。

同样在野但比吹水更牛因而拒绝任何头衔的自由写手彭希曦一

我老早就说过文学是一项可笑的事业,至今没有改口的意思;眼下本书行世,不期然又当提供一鲜辣明证了。

同样在野故能与吹水互相骂娘和拍马的非著名作家邱贵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小说是语言艺术的艺术。不知是忽略还是无能,当下中国大多数作家的语言味同嚼蜡,不堪卒读。但董春水身上有一种近乎无赖和流氓的恶作剧似的妖怪气质,这种气质致使他的语言变幻莫测,狂野生猛,放荡不羁,读起来那就一个字“爽”!只要一翻开他的书,就放不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这就是吹水的语言艺术——这可能也不是什么“艺术”,而是一种特质,他妈生给他的,我妒忌也没用。

无厘吹水最后的赌注——

亲爱的读者上帝,我的哥儿们姐儿们,吹水这厢有礼了!

还记得《唐伯虎点秋香》结尾巩俐大姐的无厘头吗?鉴于我嗜赌成瘾(平时总想用两块钱博500万),最后行文至此,也想与您赌上一回:

我对本《后记》申所有的名人和未名人或将名人的姓名及其头衔、别号、语录、文章(包括每个标点符号)的真实性和原创性负法律责任。  也就是说,我担保:即使我卖了狗肉,起码我挂的羊头是货真价实的。

如果您找得出其中一处忽悠您的地方,我就认输,吹水从此无偿地卖给您当私人秘书,分担您的人生苦难:一辈子帮您写计划、总结、报告、致辞、发言等等一应文字垃圾(不瞒您说,我还真是支笔杆子,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如果您找不出碴来,那就……呵呵,那就请买我一本书哦一跟您说句悄悄话:比您更卑贱的我其实也是帮出版社赚的。

咱俩谁跟谁哦!(但还是咬指画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