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高官,位高权重,高层会晤和外事活动不断,却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布衣宰相”。
他是一位极具传奇特征的政坛风云人物。
他是一个英雄,但不乏悲剧色彩。
陈永贵,一个时代的象征……
本书是关于介绍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纪实文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爷爷陈永贵--从农民到国务院副总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春梅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一位高官,位高权重,高层会晤和外事活动不断,却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布衣宰相”。 他是一位极具传奇特征的政坛风云人物。 他是一个英雄,但不乏悲剧色彩。 陈永贵,一个时代的象征…… 本书是关于介绍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的纪实文学。 内容推荐 陈永贵(1914—1986)曾带领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大寨精神。 他是一位极具传奇特征的政坛风云人物。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号召后,大寨成为红极全国的农业典型。他奇迹般地直线上升,从虎头山走进中南海,从地委书记、省委副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等职务。 他是一位高官,位高权重,高层会晤和外事活动不断,却坚持在地里劳动,不拿国家工资,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布衣宰相”。 他是一个英雄,但不乏悲剧色彩。 陈永贵,一个时代的象征……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子 爷爷,你在他乡还好吗? 第一章 青年时代(1914年-1952年) 第一节 苦难岁月 第二节 三十而立 第三节 执掌大寨 第二章 创业之路(1953年-1963年) 第一节 搬山造地 第二节 科学种田 第三节 实践出真知 第四节 时势造英雄 第五节 国难显忠良 第三章 政坛沉浮(1964年-1979年) 第一节 大寨精神 第二节 走向高层 第三节 农业学大寨 第四节 从政小记 第四章 晚年生活(1980年-1986年) 附录 一、回忆父亲陈永贵 陈明珠 二、陈永贵讲话摘编 三、陈永贵生平年表 四、今日大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生来就淘气,常常爬高爬低,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胳膊腿总是旧伤未愈又添新疤。在你的娇宠下我越发调皮。那天,我发现你屋里有一个红色按钮,就趁你不注意,使劲地把它按了一下。我正在窃喜,却不料一级警卫荷枪实弹地跑了进来。大家有惊无险,我还在挤眉弄眼。你笑着把我介绍给大家:“这是我家调皮鬼。” 我再次来到北京看你,是在你搬到木樨地22号楼后。父亲告诉我,你住在12层。我以为数到12层就能立刻见到你,于是激动地仰起头,数着1层、2层、3层……竟然头一晕摔倒在地,膝盖上蹭破了一大块皮,血流不止。我第一次来到楼房见你,又是这样一个形象。你却心疼地抱起我说:“你这个小黑妮,长得快认不得了,可还是那个样子。” 爷爷往我伤口上敷了药,一边说:“你要调皮,就不要怕痛。”我点点头。在接下来的几日中,我跑上蹿下,腿上又多了一层白纱布,不几天几乎全楼的人都认得了我。一天,爷爷带我出了门。我穿着花裙子,腿上裹着白纱布,引得路人注目。我不时抬头定定地看着爷爷,觉得很骄傲,因自己的坚强;又很幸福,因跟着爷爷。我相信:勇敢、乐观和自信的天性将一直伴随我的人生。我一生的时间都将仰望着你。 在你眼里,我还很“幽默”,经常逗得你乐。那次,你带我坐车到故宫参观,一路上我在你怀里磨来蹭去、左摇右晃。看我这么不安静,你眯着眼睛吓唬我说:“看警察叔叔过来了。你藏起来,他们就看不见你了。”我一下子就钻到你的双腿下面。你为了配合我,还脱下外衣盖在我身上,一路有趣。参观完故宫,我脑子里全是珍奇宝物,出大门时,直盯着地上一个圆圆的亮闪闪的东西看,你逗我说:“很可能是个宝贝啊!”我一听赶紧跑过去,蹲下使劲地抓,却发现是一个大门钉。自己抓了空,不好意思地干笑着说:“嘿嘿,原来不是别人落下的宝贝。”你和在场的人全都笑了起来,那年我5岁。 我从小很少在父母面前撒娇,可在爷爷你身边却收放自如。家里孩子们较多,我故意招惹了大的,你不问原因脱下黑布鞋就追着大的打。秘书和警卫闻声赶来,你说:“这是家务事,不用你们管。”你还给我打气:“只要有我在,没人敢欺负俺孩,以后不管什么事情,一定要告诉爷爷啊!”我用力地点点头。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直至现在。我深信:有了你的保护,什么困难我都不怕。 第三次来北京却有一场历险。那年暑假,9岁的姐姐和7岁的我坐火车硬座来北京。我拿着车票玩,临出站时找不见火车票了。虽然善良的姐姐揽下了所有的责任,可火车站还是扣下了我们。那时国家为你配有专车和司机,你却不用。当叔叔急忙坐着公共汽车赶来接我们时,我感觉似乎过了好久好久。尽管经历了一番波折,可我很快又高兴起来,因为见到了从小就跟着爷爷在北京生活的妹妹。 记得有一天,我和姐妹到一位首长爷爷家做客,首长爷爷往我们每人裤兜里装了一把葡萄干。我几口吃完自己那份,回来的路上还把姐姐裤兜里的也吃光了。4岁的妹妹很聪明,一路上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回家后她伸出小手,将满满一兜葡萄干全掏给了你,自己一颗也没吃。你抱着她亲了几口,说:“俺孩不愧是我带大的,知道想着爷爷。”我好眼红,其实我也想过,可谁让自己嘴馋呢! 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粮食是定量的,每天的早饭很简单,小米稀饭加馒头咸菜。由于爷爷你是家里的主心骨,有国家领导人的身份,所以奶奶每天都把一大碗油茶汤外加四粒熟花生米放到你面前。你每次喝油茶之前,先吃一粒花生米,喝完油茶后,再美美地嚼上一粒,然后把放着其余两粒的小碟子推到小孙女面前。 国家为你配备的一级厨师提出让我今后跟他们夫妇二人在北京生活,因为他们没有儿女。夫妇二人还特地准备了一大包东西给我妈妈。妈妈考虑到这样做对我的生活和前途会好些,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答应给人家带走。没想到,你知道后,把我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自己的孩子,靠自己吧,给什么人哩?”为这事你生了好几天的气,看见妈妈就把脸扭在一边不理她,还把厨师也打发走了。虽然我们家生活很艰苦,但你不会为了让孩子尝点甜头而改名换姓,忘了自己的血脉源头。妈妈每次提起这事都感叹地说:“你爷爷做得对,他真是有远见,把你留在了陈家,你得感谢爷爷。”谁能相信,一个国务院副总理的孙女还有过这么戏剧性的一幕。 这次来北京,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了。每天早起后,你先步行到市场买菜,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打两套自创的“庄稼拳”,活动活动身体,回家后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和《参考消息》这四种报纸是你每天必读的报纸。每次读报都是先看农业方面的新闻。你常常对我们说:“中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了解今天农民的变化,就知道了当代中国是什么样的。” 你对生活总是充满了信心,每天晚上都会戴上眼镜读一个多小时的文件和报纸,我和姐妹便在旁边悄悄地拿你的放大镜玩。你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把自己看小些,世界就大些;把自己看大了,世界就变小了。”那时只觉得能变大的东西真好玩,自己也渴望快快长大,却不知你是在潜移默化地教给我们面对困难的心态。 看我们坐在你身边很乖的样子,你开始教育我们: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什么事都好商量,经济上不能马虎;敬敬让让吃不了,你挑我抢不够吃;自己吃了是攒肥的,给别人吃了是扬名的;路上有脏物,别人走开了,自己要去打扫;什么时候都不要怕,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了人,什么办法都会想出来…… 令人留恋的暑假生活很快结束了。那是一段特别的时光。你带我逛北京城的趣事,感情至深的花生米的故事和你的谆谆教导……一件件事、一句句话成为永不磨灭的回忆。 没想到,跟你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是那么短暂。再次来北京是1986年的寒假。P7-9 序言 春梅: 你好! 我向你表示真诚的祝贺,你不愧是陈永贵书记的好孙女儿,你辛苦了! 我朝思暮想着能有一天见到一本真正能展现陈永贵本来面目的书,今日终于见到了。这几天我忙里偷闲,关起门来一鼓作气读完了你的全稿,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写得好,写得真好!读这本文稿不多会儿就又把我带回到了那个深邃奥妙的时代。我是你爷爷一手培养长大的,那个年代的我是那么单纯,那么活泼,那么爱干事,就是有一位尊敬的长辈支持着我,帮助着我,教我步入了社会。踏着老书记的脚印,一事一事地做,一步一步地走,正如大家所说,郭凤莲比过去成熟多。了。 今日,继承着陈永贵书记的事业,办着他想办而没有办完的事,走着他没走完的路,承担着他没有完成的任务。我是这样的,大寨人也是这样的。 今年是陈永贵逝世二十周年,我在纪念会上发了言,这篇发言稿是我自己亲手写的,由于我没有读过多少年的书,所以我想表达的心愿始终是有限的。但是,我讲的都是肺腑之言。 我期盼着这本书能早日与众见面,让人们再认识认识陈永贵的一生吧。 致礼 祝你成功! 郭凤莲 2006年7月10日 后记 每次回大寨,感受都不同,但有一种感觉不会改变:爷爷是个英雄。 当我站在虎头山上爷爷墓前的时候,耳边传来了豪迈的大寨歌曲:“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陈永贵是俺大寨的好领班……”一群群参观者不时从我身边经过,有的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有的在默默地擦着眼泪。 事隔多年,人已故去。爷爷,为什么大寨人心里还记得你,全国人民还记得你?我一直在探寻其中的缘由。一天,一位朋友感慨地告诉我:当年,一位女记者去采访爷爷,爷爷从柜子里拿出几个饼子招呼她,她推说不吃。爷爷说这是山西老家的人专门带来的,说着热情往她手里塞。她说:“陈永贵那双手像锯齿一样划了我的手,我还没开始采访,就已经读懂了大寨史。”事隔多年,这个细节深深地印在她脑海,虽是几经曲折转述给我,但言语中仍饱含着深情。爷爷显然活在人们心中! 我更加希望能把我所知道的他真实地介绍给人们。于是,我“勇敢”地拿起了笔,可落笔之时始觉有千斤重担压在身上,因为写好他并非易事:寻找、整理资料和采访老辈人不易;还原历史真相不易;理解他更不易。我只能一次次硬着头皮知难而进。但感伤的回忆随之而来,特别是写到爷爷对自己近乎苛刻,对他人却掏心掏肺地好,写到他临终的时候……我一次次感动得趴在桌子上失声痛哭,哭上一阵子后,揉着红肿的眼睛继续感受着他带给我的一切。这时,我理解了为什么父亲迟迟不愿动笔:有爱就有痛,大爱无言! 我感谢爷爷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横下心来去写作。那层层梯田、条条石坝像永远的丰碑,记录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和教育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坚定地走下去。在每一个困难面前,只要想起爷爷;想起他战天斗地、不惧困难的英雄气概;想起他永不气馁、毫不动摇的奋斗精神,总会坚持坚持再坚持,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精神帮我度过了人生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我想,这是爷爷留给我最大的财富!他的聪慧、品格和气魄仍难以替代,至今可以学习参考。大寨精神至今仍然可以延续,也应当延续。 在追寻爷爷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他外表是农民,干的是农活,但在灵魂深处他是个思想者。虽然他年幼时没有条件接受学校教育,但生活就是他最好的老师,引导着他成为一个智慧者。我多么希望能用和爷爷同样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在追寻他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他对信念是如此执著,那种生命不息、劳动不止的坚忍不拔精神感动着我这个现代人的心。他像一本读不完的大书,可我的笨笔写不出万分之一二。我惟有进取,丝毫不敢懈怠。在追寻他人生轨迹的过程中,我的心底总会出现阵阵激烈的搏动:这搏动,不仅来自三战狼窝掌的豪迈,不仅来自先人那跨越天宇的坦荡,更是来自血脉的最上游。我感受着这种血脉传承的激动。这是我的生命之根,没有它,就没有我……我为之而骄傲! 我用心血写完了这本书。在完稿的那一夜,我梦见他站在纷繁的报刊书籍旁,淡然微笑、大度坦然…… 为了此书的面世,许多谋面的和未曾谋面的人主动鼎力相助,不求任何回报。特别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长者,更是给了我无比的包容和关爱。华国锋、焦焕成、郭凤莲、王秋生、贾春太、赵云雾、彭图等从不同角度对这本书给予了悉心指点。人们只要一提到他,便激动而兴奋地讲起那段历史。许多人对爷爷的感情如此之深,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写稿期间,八十高龄的奶奶知道我在写爷爷的故事,即使是在医院抵御着病痛的折磨之时,她还在给我详尽地讲述着爷爷的往事。父亲满怀信任地交给我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珍藏的资料,这是陈家人给我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母亲坚信我一定能写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兄弟姐妹看完初稿后对我说,看到动情处真想大哭一场,随后把他们从小跟着爷爷长大的一些生活细节娓娓道来。这些合理的建议和珍贵的回忆,现在都成了书里面的内容。因此,这本书实际上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 本书写作过程中参考并引用了一些公开发表的图片和资料,在此谨向这些图片和资料的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年代久远,部分作者无法联系,敬请见此书后与本人联系(电子邮箱:chenchunmei93@yahoo.cn)。同时,也向对本书提出过修改意见的领导同志和对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给予热心支持和帮助的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水平和现存资料所限,书中缺点、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理解并给予指正。 2006年7月于北京 陈春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