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珍藏图文版)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吴晓波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所记录的人们和他们的影像,绝大多数便是“广场背后”的普通人。

这也体现了30年中国变革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这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这句话的发明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内容推荐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口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目录

序言 我们的面孔,时代的面孔

第一部分 开放与激活(1978~1983)

 民心思变,邓公奋起开国门

 钱从何来,吸引外资遭寒流

 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

 首钢改革,国企复活难破局

 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

第二部分 骚动与喧哗(1984~1992)

 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

 到海南去,价格双轨出奇招

 物价闯关,冒险失利掀惊澜

 治理整顿,南巡春风再出发

第三部分 激进与梦想(1993~1997)

 铁腕治乱,清债分税救国企

 价格大战,民族品牌狂飙起

 五百强梦,激进主义成主流

 意外转折,国退民进新国策

第四部分 震荡与博弈(1998~2002)

 闯地雷阵,改革进入深水区

 庄家凶猛,股市怪胎成痼疾

 跨越彩虹,国企换血大重生

 风景独好,中国制造显威力

第五部分 责任与理性(2003~2008)

 SARS冲击,经济过热再调控

成长阵痛,外贸急增引摩擦

网络经济,青春飞扬新势力

大国崛起,奥运昭示强盛梦

十字路口,中国道路待探索

致谢

试读章节

1978年冬,北京的每一个清晨都格外寒冷。新华社记者在当年的一篇新闻稿中这样写道:“灰白的太阳终于费力地钻出薄雾,把它那毫无热气的光线投射到这个巨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拥挤的楼房、狭窄的棋盘式街道和蠕动的密集人群中。”

然而就在这一年,整个中国都感受到了一种命运的召唤。

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也是邓小平主导中国命运的开始。此前的中国不堪回首,一场长达10年的文化浩劫几乎让国家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在金融体系上,1978年前的中国基本上只有一家银行,没有保险公司及其他任何金融性企业,国营企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使用。从1958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则不到2.6元。为了避免在可能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工业企业并没有被放置在拥有经济地理优势的沿海地区,而是转战大后方。重要的工业企业都被设置在交通成本高昂的山区,并且不计经济合理性地分散在广泛的地区,从而丧失了规模优势,使得经济效率非常低下。国有企业暮气沉沉,轻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人们购买粮食和日用品都需要凭票供应。

中国向何处去?一个巨大的命题拷问着每一个对前途感到迷茫的中国人。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个小个子巨人——邓小平——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并在他掌控的时间内主导了中国整场变革的节奏。他有着惊人的坚忍、洞察一切的政治敏感性以及彻底的决断力。

在1978年3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政协主席。随后他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共有600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出人意料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虽然此次大会提出的“科学技术要在20世纪末赶上或超过世界水平”的目标迄今并未实现,但在当时确实让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所有的人都仿佛听到了时代火车转轨时的尖厉声响。

任何一场历史变革首先都是一场观念的变革。经过整整10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国家正常秩序遭到极大破坏,加上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极“左”思维仍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5月1113,《光明13报》突然刊登了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当13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作者称:“凡是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此文一出,舆论哗然。几天后,邓小平指出,文章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并号召要“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一个大解放”。

这场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大讨论影响了中国改革的整个进程。它在思想基础上彻底摧毁了“两个凡是”的政治原则,从此倡导一种全新的实践主义理论。而在经济变革中,它则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思想基础和商业伦理。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强烈感受到这一思想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P3-5

序言

我一直迷恋于视觉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历史就是一连串瞬间镜头的组合。很多年后,当人们追忆一个时代的时候,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首先是一个或若干个经典的镜头。

这是我出版这本图文书的初衷。在过去的四年里,我从商业演变的角度出发,致力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研究和写作,已经发行的《激荡三十年》是这项工作的成果。本书的文字是该书的缩写版——我把70万字的文本压缩到了6万多字,而增加的则是超过250张的新闻图片。

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时期,它甚至被看成是全球经济在这一时间段内最令人注目的事件。今天,当我一翻看这些图片的时候,我仍然惊心于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变,它们带给我的冲击一点不逊于文字本身。我不禁一次次地暗问自己:“这真是同一个中国吗?”“这真的是我们创造的历史吗?”在小岗村农民按下血红手印的联产承包“契约书”上,我读得出改革在民间萌生时的不安与决然;透过天安门广场上大学生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我仿佛听到了历史呼唤的声音;在那张模糊的张瑞敏砸冰箱的老照片上——我和我的助理们实在找不到比这更清晰的版本了——我分明目睹了一代中国企业家骨骼生长的瞬间;还有,透过那些微笑、迷茫、狂欢的脸庞,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变革的伟大力量。

我喜欢的日本纪实摄影家小川绅介曾经说,在重大历史事件爆发的时候,“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物,一定在广场的背后。”本书所记录的人们和他们的影像,绝大多数便是“广场背后”的普通人。这也体现了30年中国变革的基本特征,那就是,这是一场“民众基于自由的创造”——这句话的发明者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德国思想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如先知般地宣称,“历史的必然性所安排好的任务,将要由个人来完成,或者非其所愿地完成。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中国的30年改革似乎正内含着这种历史的必然,它在很多时刻顽强地呈现,然后又会被各种偶然或必然事件所打断,但它一直存在,像一个不灭的幽灵。

今天,我们把这个幽灵,称为市场经济。

是为序。

吴晓波

2008年于杭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