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国近三百年,从洪武、永乐开国创业,辉煌一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曾雄踞东亚,号称天朝大国。而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更把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从东南亚、西南亚直达非洲东岸。但到了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天启、崇祯年间,皇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外敌和内乱、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由于一系列政策和用人的失误,加上国家机器的朽烂和贪官污吏的荼毒,尽管不乏忠臣义士,这个封建皇朝还是覆亡了。本书正是记录了明朝这段覆亡的历史。它以丰富的引证,翔实的材料,在头绪纷纭的历史迷雾中为读者清理出一件件史实的轨迹,再现了风云变色、江山危颓的惨剧。
《明朝三帝秘录》是缪振鹏先生倾尽毕生心力著成的一部深入研究明朝衰亡历史的专著、分为《嘉靖乱宫记》、《万历荒政记》和《崇祯亡国记》三部分。本书不仅再现了宫廷之争时局乱象,更是将笔触延伸到了市井生活与烽火狼烟之间。作者立于嘉靖、万历、崇祯三位明帝背后以全局的眼光俯瞰历史沉浮,又俯身于严嵩、徐阶、海瑞等重臣身边用理性叙述来梳理时局脉络。本书用翔实的史料深刻刻画了君臣之间的离间、勾结与反目;官民之间的欺瞒、压迫与反抗,不仅极具史料价值,而且也是对人性人伦的不断拷问与探究。以史为鉴可知兴衰,面前的这本书不仅仅叙述了过去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走在复兴道路上的中华民族提供了难得的明鉴。
第一章 四十五年春花秋月,灯火阑珊
嘉靖晚年秕政及逝世时明政权面临的局势。
嘉靖四十五年(1566)旧历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朱厚熄因久服方士丹药,病人膏肓,不治逝世。这是一个从十五岁开始执政,四十五年大权独揽、刚愎自用、薄情寡恩的皇帝。他的一生,特别是晚年,给明王朝的统治,抹上了怎样的阴影呢?很值得后人玩味。
皇帝的逝世,总会给朝野上下带来很大的震动,其中有喜有忧、有恩有怨。更何况又是争议较大的嘉靖皇帝。对于他的死,首先以不寻常的心情来关切的是阁老大臣,尤其是首辅徐阶。他从嘉靖三十一年(1552)入阁以来,在朝廷连续十六年,亲眼目睹和亲身参与的一切,像翻江倒海的浪潮,不断地在他的脑海中翻腾。他想到十多年来和首辅严嵩的关系,表面上藏韬隐晦、虚与委蛇,暗中却相互勾心斗角,那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斗争!他想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俺答兵薄京城,世宗召对便殿,他和严嵩的一夕对话,使他赢得了世宗的赏识,因而三十一年(1552)得人阁预机务;他想到这些年中,言官杨继盛、吴时来、张翀、董传策及邹应龙以及林润等一些人,如何披荆斩棘,为他铺平斗倒严嵩的道路;他想到嘉靖四十年(1561)大内永寿宫灾,世宗徙居湫隘潮湿的玉熙宫,曾和严嵩商谈如何改善居处问题,严嵩建议皇上暂时迁往南城,南城是英宗做太上皇时所居的地方,结果触犯了世宗的讳忌。当时严嵩说:“皇上现在居住玉熙宫,和露宿没有什么两样,做臣子的于心何忍!”他建议用营建三殿的余材另盖新居。世宗便让严嵩父子与工部尚书雷礼承担这项任务,不到三个月时间便建成。晴光焕发,壮丽辉煌,世宗很满意,迁居后赐名万寿宫。严嵩父子也因此得到重赏。这一喜一怒之差,促成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曾经显赫一时的严嵩父子的下台,他自己得以取其位而代之,真个是浮想联翩、不能抑止。
徐阶计除严嵩父子
上升为首辅之后的徐阶,针对严嵩父子的专横跋扈,他提出“以威福还主上,以政务还诸司,以用舍刑赏还公论”的口号来取悦臣僚。事实上世宗威福从不曾下移,严嵩不过假世宗的威福为奸。徐阶主辅后并不曾将相权下放,去恢复和提高六部的地位。而所谓公论,主要指六科十三道的一些言官,他们多数在徐阶的掌握之中,正是他的得力工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他的庇护。他为政精勤干练,积极整饬吏治,杜绝苞苴(送礼),使严嵩父子公开的卖官鬻爵转到地下,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但严嵩父子依然健在,世宗对这个老头子依然没有忘情,潜在的威胁依然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在他的心头上。罢斥归南昌的严嵩,仍处心积虑谋求再起。值万寿节,他使道士蓝田玉在铁柱宫替世宗建道场,为他祈求长寿。取会召鹤的符箓和祈鹤文呈献给世宗,以哀求他的怜悯。嵩子世蕃轮戍雷州不到戍所便折回来。他的党羽罗龙文,也一到成所即逃回徽州,经常往来江西,和世蕃相勾结。世蕃还大治园亭,招工多达数千人,气焰仍然跟往常一样。连监工的奴仆也不把地方官放在眼里。正好南京御史林润按视江防,看到这一切,便与袁州推官郭谏臣合谋,尽发他们的罪状,上疏说:“臣巡视上江,备访江洋群盗悉窜,多入逃军罗龙文、严世蕃家。龙文卜筑深山,乘轩(大桥)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而世蕃自罪谪之后愈肆凶顽,日夜与龙文诽谤时政,摇惑人心。近假名治第,招集勇士至四千余人,道路汹惧,咸谓变且不测,乞早正刑章,以绝祸根。”世宗读疏大怒,即诏林润逮捕他们。世蕃的儿子绍庭,官锦衣卫,得到消息,赶紧派人飞报世蕃,促他们赶快回到戍所。使人去二日,林润的人已先驰至,世蕃猝不及逃避,便被捕械送至京。林润等疏列世藩戍后居乡奢侈淫逸诸不法状,诏下法司讯狱。刑部尚书黄元昇、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等,综合林润前后奏词拟成狱谳,历诉世蕃父子罪状,其中提到杨继盛、沈□被诬陷情状。世蕃很了解世宗护短的弱点,将杨、沈牵入此案,正是他求解脱的诡计。他知道,只要把世宗拉进去,他们就可以无事,所以说:“任他火燎原,自有倒海水。”故意教人传言,如果把杨、沈等人的冤狱一起上疏人奏,世蕃非死不可。他暗中打听,得知林润等果然这样写疏,以为其计已售,很高兴,便对他的同党说:“不要害怕,我们会被赦罪释放的。”黄元昇等将上奏狱词题本拿给徐阶看,徐阶看罢摇摇头,把他们引进内室说:“你们要救活这些人吗?”都说:“不,一定要置之于死地!”徐阶说:“如果狱词这样写,正好可以救活他们。因为杨、沈的冤狱都是严嵩巧取皇上诏旨杀害的,现在明显地提到此事,不是要暴露皇上自己的过失吗?如果这样,你们将有不测,而世蕃便可以摇摇摆摆地出狱了。”他们说:“那怎么办?”徐阶说:“事不宜迟。”便从袖中另出一副已经拟好的奏稿给他们看,都唯唯表示赞同。随令原写本的胥吏,关门连夜疾书用印。疏内只是提罗龙文与海盗头子汪直交通,与世蕃有姻亲关系,以银十万两贿世蕃求官;世蕃听信风水先生的话:“南昌仓地有王气,在那儿盖府第,规制如王者,将贵不可言”;又结宗人伊王典瑛,暗中窥伺不测,多聚亡命,南通倭、北通虏,共相响应,而不提杨、沈被害事。世宗览疏说:“此逆情非常,尔等第述润疏一过,何以示天下?其令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鞠讯,具实以闻。”命下,徐阶袖藏它出长安门,法司官俱集。阶略问数语,速至私第,具疏以闻。疏中极言:“事已勘实,其交通倭寇,潜谋叛逆,俱有显证。请亟正典刑。”便定案。徐阶这一手可真厉害,正所谓“无毒不丈夫”。世蕃得此实情,吃惊道:“完了,这一下活不成了!”果然被处极刑,家产全部没收。严嵩父子究竟有多少财产,各书说法不一。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节上籍没世蕃江西家产,有金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余两,银二百零二万七千九十两,府第房屋六千六百余间,又五十七所,田地山塘二万七千三百余亩。其他金玉、珍珠、宝石诸玩好异物数不胜数。受寄之家及曾向严氏借贷的,计银十八万八干余两。其实严氏的财产远不止此,据当时记载,严氏在江西占有腴田一百一十七乃余亩,袁州一府四县之田七在严而三在民。抄出财物估银很低,如皮衣一万七千余件,估银六千二百两,每件不到四钱;帐幔被褥等二万二干四百余件,估银二千二百四十银两,每件约值银一钱。世蕃藏银之多,据说每窖藏金银一百万两,凡数十窖,连严嵩看到也害怕起来。在籍没的严嵩财产中还有书画、古器物,《实录》没有提及。据《天水冰山录》所载,有古铜鎏金器一千一百二十七件,重六千九百九十四斤,书籍、法帖及古今名画手卷多达六千一百七十余帙卷册,实际上还不止此数。文嘉《铃山堂书画记》记录珍品自魏、晋至本朝搜罗齐备。严嵩在南京时原以风雅自命,他曾亲访过文征明,江南许多知名人士如陆深、何良俊、何良傅兄弟都曾为他题诗赠贺。随着权位升高,更加贪得无厌。总督胡宗宪在江南,倾库藏以结纳他们父子。凡严氏需索的古书法名画,都想尽办法替他们向富人世家索取,豪夺巧取,靡所不极。相传王世贞的父亲王□,就因为严嵩向他索取所藏《清明上河图》,拿摹本冒充,为严嵩父子所恨,假边疆失事加害,因而断送了性命的。
曾经煊赫一时的严嵩最后以老病寄食墓舍死。严嵩父子横行一世,落得这样一个可耻的下场,压在徐阶心头上的一块大石头此时总算落下。世宗已不久于人世了,世宗未造的历史就由徐阶为他书写了。P3-6
同邑前辈学者缪振鹏先生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已九十八岁高龄。他长期研究明史,对明代由盛而衰的亡国历程尤有研究。他费时近二十载,著有《明朝三帝秘录》一书,近六十万言。其中包括《嘉靖乱宫记》、《万历荒政记》和《崇祯亡国记》。前年四月,我从北京到上海,去看望他。他将完成的书稿付我,要我写篇序言。尽管我不治史学,但出于对前辈的尊敬,还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和心情,陆陆续续拜读了一遍,深感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
明代建国近三百年,从洪武、永乐开国创业,辉煌一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曾雄踞东亚,号称天朝大国。而郑和率舰队下西洋,更把明帝国的声威远播海外,从东南亚、西南亚直达非洲东岸。但到了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天启、崇祯年间,皇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外敌和内乱、特别是农民起义的冲击下,由于一系列政策和用人的失误,加上国家机器的朽烂和贪官污吏的荼毒,尽管不乏忠臣义士,这个封建皇朝还是覆亡了。其间的历史教训,实足为后人鉴戒。《明朝三帝秘录》正是记录了明朝这段覆亡的历史。它以丰富的引证,翔实的材料,在头绪纷纭的历史迷雾中为读者清理出一件件史实的轨迹,再现了风云变色、江山危颓的惨剧。明末万历皇帝幼年由于张居正的辅佐,曾一度中兴,他长大后却尽改张居正的新政,滑向荒淫衰败;迨至天启年间,熹宗是位眈于逸乐的谙弱昏庸的君主,权力落入阉臣魏忠贤及其党羽手中。他们排斥异己,陷害忠良,搞得天昏地暗。崇祯皇帝继位,也曾拨乱反正,剪除了魏阉一伙。他还算是一位宵衣旰食、尽力图治的年青皇帝,但自恃天纵聪明而刚愎自用,加上个性猜疑忌刻,对臣下罚重恩寡,听不得逆耳忠言,动不动就诛杀大臣。结果忠良尽去,为庸奸所误,内外方略都一错再错。国之干城,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都一个个被诛被桀,而周延儒、温体仁等奸腻却操持国柄。又加滥用宦官监军,政出多门,互相牵扯推委,身为封疆大吏的经略、督巡也弄得有令难行。辽东与后金的战争耗兵糜费,不能不对内横征暴敛以应供给,更加各级官吏中饱私囊,终于民穷财尽,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沦为盗贼,乃至酿成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等为代表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崇祯后期,不但清兵战骑多次越过长城,掳掠州府,直逼京畿,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张献忠更分别称王称帝。最后,李闯王的兵马自居庸关入,守官纷纷跪降。义军入京都,崇祯走投无路,只好吊死在煤山之上。这种亡国惨剧,在历史上也可说少见,简直令人惊心动魄!《明朝三帝秘录》对明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作了详细的记录和剖析,所引皇帝上谕和诸臣廷疏,均属可稽。读之,让人如闻历史的心声,其人其事莫不浮现于眼前。掩卷沉思,更觉历史的沉重和人事的可叹!可歌!可泣!
以史为鉴是中国人治史的主要目的和传统,也是中国人历来所崇奉的重要的历史价值观。从前人的历史中吸取兴亡的经验和教训,以为今用,作为今人治国安民的鉴戒,这应是顺理成章的。古人谓殷鉴不远。对于我们今人来说,明鉴尤不远。明末之乱似若隔世,其治乱的种种缘由,值得今人三思。毛泽东曾说历史的经验不可以忘记,我想,道理也正在这里。所以,我认为《明朝三帝秘录》不但是有学术价值的史书,也是一部体现古为今用的可为我们今天或后代提供历史炯戒的好书。
缪振鹏先生尚著有书稿《上海古代人物志》,并发表有治史论文十多篇。他治学严谨,持论有故,占有资料丰富,往往旁征博引,令人敬佩,实足为后人垂范!
《明朝三帝秘录》的书稿交付作家出版社后,编辑查阅引文出处,为老人做了大量的校勘工作,极为认真负责,其精神也十分令人感动!
是为序。
2004年5月20日于杭州灵隐村 2007年8月7日改于首都花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