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北京皇家文化/北京文化图说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董雁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北京文化图说丛书”中的一个分册。该书力求从皇家文化这一方面入手,向人们展现出一个雍容华贵的百年古都风貌,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一处处引人入胜的皇家气派、贵胄仪礼,使读者直观的感受北京,认识北京。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了北京的皇族贵胄文化。全书共分为北京的紫禁城、北京的城垣、北京的坛庙、北京的皇家园林、北京的皇家陵寝、北京的帝王六个章节。内容注重对一些趣味性、知识性的探询与解答,多多涉及大家喜闻乐见的趣事,篇篇揭示众人莫名就理之轶闻,力争做到集趣味与知识于一身。

目录

题词

自序

目录

第一章 北京的紫禁城

 1.紫禁城

 2.天安门

 3.午门

 4.前朝三大殿

 5.太和殿

 6.乾清宫

 7.神武门

 8.角楼

 9.华表与石狮

 10.屋顶的形制

 11.匾额

 12.须弥座与丹陛石

 13.龙椅与御玺

 14.宫门与窗棱

 15.彩绘的样式

 16.龙生九子

第二章 北京的城垣

 1.城垣的变迁

 2.皇城

 3.皇史宸与景山

 4.内城

 5.正阳门与箭楼

 6.崇文门与角楼

 7.德胜门箭楼

 8.钟鼓楼

 9.古观象台

 10.国子监

 11.外城

 12.永定门城楼

第三章 北京的坛庙

 1.坛庙的沿革

 2.太庙与社稷坛

 3.天坛

 4.地坛日坛月坛

 5.先农坛与先蚕坛

 6.文庙

 7.雍和宫

 8.历代帝王庙

 9.牌楼与棂星门

 10.石碑与影壁

第四章 北京的皇家园林

 1.园林的营建

 2.御花园

 3.北海

 4.琼华岛与白塔

 5.静心斋与濠濮间

 6.团城

 7.金鳌玉竦桥

 8.九龙壁

 9.中南海

 10.颐和园

 11.万寿山与佛香阁

 12.长廊

 13.谐趣园

 14.苏州街与石舫

 15.铜牛与十七孔桥

 16.西堤六桥

 17.圆明园

 18.圆明园四十景

 19.西洋楼

 20.燕京八景

第五章 北京的皇家陵寝

 1.陵寝概说

 2.明十三陵

 3.明长陵

 4.明定陵

 5.清东陵

 6.清裕陵

 7.清菩陀峪定东陵

 8.清西陵

 9.皇陵的格局

 10.神道与石像生

第六章 明清时期北京的帝王

 1.帝王统治的兴衰

 2.永乐皇帝朱棣

 3.崇祯皇帝朱由检

 4.顺治与孝庄太后

 5.康熙皇帝玄烨

 6.雍正皇帝胤稹

 7.乾隆皇帝弘历

 8.光绪与慈禧太后

 9.末代皇帝溥仪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紫禁城

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遂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落成。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垣而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三十一天区。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而紫微垣居三垣中央。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由此,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为“紫禁城”。

紫禁城又称为“宫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万平方米。城内建筑980座,共计房屋8704间。四面环以高达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并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钦安殿—神武门所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及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城内宫殿建筑沿中轴线南北对应布局并向东西两侧对称展开,红墙黄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字楼台,高低错落,雄伟壮观。

紫禁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周‘围以廊、庑、门、阁、楼等合成宽广开阔的庭院,称为“前朝”或“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建筑气势雄伟,体量宏大。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为中心,以及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东、西五所,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太上皇居住的宁寿宫,形成多座院落的组合;另有花园、戏台、藏书楼等文化娱乐、宗教活动等设施,称为“后寝”或“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后寝的建筑布局严谨、封闭,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建筑豪华而规整的风格。南北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万平方米,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

紫禁城四面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设计精巧的角楼。紫禁城宫殿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覆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绘。其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可以说世上所罕见,是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大成,是中国2000多年专制社会皇权思想的集中体现。与中国历代皇宫一样,紫禁城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完全服从并体现了古代宗法礼制的要求,突出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权威。

天安门

天安门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1651),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冶民”之意。

天安门下为2000余平方米的汉白玉须弥座,上为10余米高大而色彩浓郁的墙台,上建重檐歇山顶的高大城楼,东西面阔九间,南北进深五间,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天安门城楼通高34.7米,有36扇朱红菱花门扉,60根通天圆柱,天花、斗拱、粱枋等处均贴满金碧辉煌的“双龙和玺”彩绘,并有团龙图案的天花藻井。城楼大殿内由一个重450公斤的八角宫灯和16个各重350公斤的六角宫灯组成的众星捧月图案,使整个大殿庄严雄伟,金碧辉煌。屋顶歇山处的山花板,单色金线与绶带图案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熠熠,与檐下的彩画相互辉映,更增添了皇家建筑的辉煌富丽与恢弘气势。

在明清500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而颁诏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传胪(由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为传胪)、招贤取士的场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

天安门前为金水河,碧流之上,飞架起七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桥面略拱,桥身如虹,构成绮丽的曲线美。中间最突出的一座雕着蟠龙柱头的桥面,只能皇帝一人通过,叫“御路桥”;左右两座雕有荷花柱头的桥面,只允许亲王通过,叫“王公桥”;再两边的,只允许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通过,叫“品级桥”;最靠边的普通浮雕石桥,才是四品以下官吏和兵士走的,叫“公生桥”。桥南东西两侧,各有汉白玉华表与石狮矗立,云绕龙盘,威严怒目,极富气势。

在天安门城楼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龙形琉璃装饰物,古代称为“龙吻”、“大吻”、“鸱吻”或“正吻”。龙吻高3.40米,宽2.68米,重约4吨,由13块琉璃构件组成,俗称“十三拼”。

天安门为重檐歇山顶,共有正脊1条,垂脊、戗脊共8条,在戗脊上又有1个戗兽和9个蹲兽,即10个“龙兽”,其体形较正脊上的龙吻要小,呈前趋势,起封护两坡瓦垄和装饰戗脊檐角的双重作用。故又有“九脊封十龙”的说法。

龙吻又称“鸱吻”,表面饰龙纹鳞甲,四爪腾空,龙首怒目,张口吞住正脊,脊上插有一柄宝剑。在古代建筑中,龙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和玺彩绘是我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装饰艺术,也是彩绘形式中最为高级和最为尊贵的彩绘形制,主要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型建筑物的主殿。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形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和玺彩绘又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三种。

天安门大殿环廊采用金龙和玺图案。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枋心是二龙戏珠;藻头中青地儿画的是龙头向上的升龙;绿地儿画的是龙头向下的降龙;盒子中间为坐龙,并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在大殿厅堂纵横交错的梁枋上采用龙凤和玺图案。枋心是双龙或双凤,藻头、盒子等部位青地儿画龙,绿地儿画凤。龙凤和玺图案含有“龙凤呈祥”和“双凤昭富”之意。屋顶上的天花藻井画的是团龙图案。整个大殿在和玺彩绘的衬托下,显得富丽堂皇,金碧生辉。

P10-13

序言

十几年前,我在作家出版社任职时就结识了董雁先生。那时年仅20出头的他正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教育和推广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书法教材与字帖。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浮躁与喧嚣已经弥漫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人都在追求物质的富足。而年轻的董雁先生却已经决意要以传播推广传统文化为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了。在他身上流露出的与众不同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数周前,当董雁先生再次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亲手把由他自己编写、自己设计、自己装订,出版印行前《图说北京皇家文化》的打印样本放在我面前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这位已届不惑之年的年轻人仍然是那么地与众不同。

从文化视角研究北京、展示北京理所当然是北京文化的研究家与学者们分内的事情,而董雁先生却默默地承担了起来。细细品味这部与一本成品图书精美无二的《图说北京皇家文化》打印样本,无论是作者精选的数百幅独特的北京皇城照片、插图,还是作者用十几万言对北京皇家文化的精到叙说,处处都彰显出一位北京文化研究家的风范。连我这个在北京城居住了半个多世纪,并且在文化圈干了大半辈子的人,读过之后都有一种翔实准确、系统周密和增长知识的感受。

仅列举全书插图中的一例便足见作者的精微用心。作者在介绍正阳门一节插入的图片,除了“正阳门城楼”与“正阳门箭楼”的照片以外,还同时附列了另外七张图片,分别为:1.清末正阳门东侧城楼、瓮城、箭楼全景,2.未改建时的正阳门箭楼,3.改建后增加了欧式窗檐的正阳门箭楼,4.正阳门城楼上的抱柱,5.正阳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牌,6.第一版人民币上的正阳门城楼影像,7.“大前门”烟标上的正阳门箭楼影像。看了对这七张图片的说明,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作者力求向我们传达出的丰富文化信息呢?此种资料翔实丰富,图文紧密相辅的尽心阐释与研究精神,是在我见到的同类书中所罕有的。

北京是一部浩瀚的文化巨著,其究竟汇聚了多少中国传统文化,在统计学上几乎是无法厘清的。即便是住在北京,未见得便全能读到,就算住上一辈子,也未见得就全能读完。这就需要北京文化的研究家们为住在北京的人们,为到北京学习、工作、旅游的人们,为想了解北京而没到过北京的人们提供他们的研究成果了。“北京文化图说丛书”中的((图说北京皇家文化》一书就是北京文化研究的一个出色成果。一本真正具有文化含量的书籍是会让读者受用无穷的,而且永远不会过时。也许这正是董雁先生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诚如欧阳中石先生为这本书的题词所言,《图说北京皇家文化》是一本“导以门径,再窥堂奥”的北京文化普及之作,也可以称之为打开北京皇家文化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再细心留意每个章节之后附加的那些特别注释,就更会发明作者为引领读者走进北京皇家文化的独具匠心了。

当然,这部图文并茂的《图说北京皇家文化》,大部分叙述的是凝固在北京皇城中的文化,对于流动在皇家生活中的起居行藏、饮馔游乐、仪礼习俗、典章规制等文化涉及尚少,若能在将来重版时补之一二,则为读者之大幸。甚至我还期待着有中英文对照版本的问世,让全世界的朋友们都能从文化视角了解北京。更期待后续“北京文化图说丛书”中的《图说北京民俗文化》的早日脱稿付梓。

是为序。

李荣胜

2008年7月22日于北京

后记

盖考燕京之名,周时有国名蓟,后为燕所并,迁都于蓟城。而燕因山以名国,国都乃称燕都。及秦灭燕后,仍置为蓟县。

又据《尚书·舜典》载云:“燕曰幽州。”及至两汉、魏晋、隋唐,皆置幽州。而《晋书》所称日下,亦幽燕之别称也。

及后辽以蓟城为陪都,时名南京,又称燕京。金乃迁都于燕京,易名中都,扩建宫城。元得一统乎天下,再建新城,改称大都。

至大明惠帝建文元年,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北平。建文四年夺得帝位,翌年改元永乐,是为成祖。

始易北平为北京,乃肇建紫禁城。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开五百余载明、清两朝帝都之先河。

此上溯自蓟城、燕都、幽州、日下,直至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之历史变迁也。

是知幽燕之地,自古龙灵。其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壮哉帝居,贵为天府。

然则光阴荏苒,帝朝迭更,燕之为都,绵延至今。

想古城北京,虽经万劫磨难,更历百代兴衰,得鉴历史变迁,多证人生宠辱。

而余自幼生长乎皇城之下,孩提时嬉戏于胡同之中。喜闻乐见旧都轶事,耳濡目染故城诗篇。

尝忆昔日红墙黄瓦,梦怀当年古道残垣。总念金鳌玉蝀之风姿,常想影壁牌楼之情缘。

深悟帝都固有之王家气脉,乃知京门天成其贵胄皇权。

每览前人兴朝著述,不由内心情怀缱绻。总欲笔下记述所见所忆,方以得解心头梦绕魂牵。

因举足重游再度亲历故地,遍读旧藏燕京风物杂编。黄帙青灯,孤影笔耕,历时半载,终有此成。

乃依所述,划为紫禁城、城垣、坛庙、园林、陵寝、帝王各章。

并尊从皇家文化之主线,以图辅文为架构。深入浅出,提纲挈领。浮光掠影,图说北京。

以笔阐说明清两朝皇都,用心解读名分六章类纂。

此真我悠悠华夏古都之恢宏壮美,奇伟天成,经年积淀,渊源神秀也。

纵观紫禁之巍峨,诚乃世界之瑰宝;再览京城之秀色,堪我国人之骄傲;重温坛庙之威仪,遥想帝都之神邈。

更赏园林之多胜,叹为天下之奇观;俯仰山陵之肃穆,悟得宠辱之共瞻;又述两代之帝王,京城盛衰之史鉴。

述如:

左祖右社,拱护其中。华表巍巍,石狮铮铮。前朝后寝,御门宣听。帝王威仪,列列旗旌。奇珍异宝,荟萃宫廷。

亘古延传,九洲撷英。皇城肃穆,内城雍容。外七内九,晨鼓暮钟。天地日月,冬祭秋奉。九坛八庙,耤田亲耕。

天台矗立,授时观星。辟雍临讲,尚文尊孔。西山旖旎,郁郁葱葱。佛香阁高,智慧海明。圆明苍翠,遗迹枯荣。

玉泉甘冽,居庸险竞。燕京八景,于今尤胜。三山五园,百代隆兴。成祖兴兵,定鼎北京。崇祯误国,血雨风腥。

顺治临朝,清代朱明。康乾盛世,华夏中兴。垂帘听政,国之将倾。溥仪登基,满清逊命。皇家文化,燕京记铭。

愿藉以上图说,描画百年帝都之悠久文化承传,以彰华夏子孙之拳拳爱国深情,则为幸甚。

因以记之。  

燕下抱素斋主者若鸿董雁并识

岁次戊子仲夏时在二〇〇八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4: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