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这一问题是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这一总课题之下来思考的。作为以不同方式解释宇宙和世界的世界观、作为认识事物方式的认知方法、作为建立社会政治秩序方式的秩序观和使之正当化的合理观、作为为事物赋予意义的价值观等,如果常常以类型化、普遍化和一般化(群体或集体性意识)的形态来表现,都可以说是思维方式。本书作者对近代中国的思维方式演变趋势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供读者阅读学习。
引言:对问题的一般性说明
第一章 中国“世界秩序图像”与“欧风西力”的初期相遇
——16至19世纪前期帝国“认识”和“规范”异质世界的方式
引 言
一、识别自我与他者的模式及世界共同体意识
二、“互市”和“贸易”观及东西方的视差
三、认知和处理与外部世界法律关系的方式
第二章 世界秩序观中的法律规范与行为
——晚清帝国对“条约”制度和万国公法的认知方式
一、晚清帝国的内外关系与“条约”制度
二、国际交往和世界秩序:万国公法的有效性
三、万国公法与“文明论”、“列国体制”和“天下大同”
四、万国公法的普世性及其根据
五、万国公法与古代“春秋公法”的类比
六、万国公法与“德力论”和“强弱论”
第三章 清末民初中国认知和理解世界秩序的方式
——以“强权”与“公理”的两极性思维为中心
引 言
一、基于“人道”和“正义”的“公理主义”论式
二、“唯力论”和“强权主义”论式
结语
第四章 进化世界观与近代中国政治秩序的转变
——“变法”与“革命”两种政治思维的根据
引 言
一、“进化”与渐进政治改革:变法派的合理性论证
二、“进化”与激进政治革命:革命派的逻辑
第五章 “新旧”观念的衍化及其文化选择方式
——从清末到“五四”
一、清末“新旧”观念的发生及其形态
二、“五四”的“新旧”之争及其态势
三、“新旧之辨”:历史转变及文化选择
第六章 “公理”普遍主义的诉求及其泛化效应
一、公理诉求现象
二、公理:普遍的原理
三、公理:普遍的规范和价值
四、历史效应
结语: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趋势总论
一、“世界秩序观”的变化与“万国公法”和“中国意识”
二、“古今”、“新旧”、“中西”关系的移位及文化取向
三、知识和规范的“合理化”:从“格致之学”到“公理”和“科学”的普遍主义
四、构建社会政治“新秩序”的方式
五、转变的极限:近代中国的“自强意结”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