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生动再现了泾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勤劳朴实的人文景观。该书在表现形式上大胆运用了现代传播学理论,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了古今泾川历史、风物、文化。自发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泾川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张怀宁//何超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书内容翔实,史料丰富,生动再现了泾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勤劳朴实的人文景观。该书在表现形式上大胆运用了现代传播学理论,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了古今泾川历史、风物、文化。自发行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内容推荐 《泾川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泾川史话》是在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先生的指点下,在张怀宁先生《泾川史话》原著基础上按新的编排思路对内容进行增补、编排后形成的。原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县民俗学会理事、退休老干部杜浴民先生慷慨拿出多年积累的资料,填补了好几处空白。泾川文化界知名人士何立仁、姜子英、刘映祺、张怀群、刘佐发、刘玉林、史义民、章岚、何九如、刘毅、刘伯夫、王羲焕、刘文君、何子恺、王兴发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目录 历史回眸 泾川概述 泾川出土文物 泾川牛角沟晚期智人化石的发现 泾川大云寺地宫佛舍利发现始末 阮共古国我入《诗经》 泾川历史建置沿革 悠悠岁月 秦始皇西巡过回中 汉武帝多次巡安定 北魏人民起义与泾川 李世民破薛举城 段秀实在泾州 马璘、刘昌鞠躬尽瘁 李商隐登安定城楼 韩琦、范仲淹开府泾州 元世祖下旨保护镇海寺 左宗棠西征栽杨柳 民国时期的泾川 吴焕先捐躯四坡村 彭德怀挥师南北塬 人物春秋 乌氏倮畜牧比封君 张轨家族保境安民 邓彦海编修北魏国史 席法友不争名利 梁彦光造福一方 梁睿功成身退 隋朝廉吏梁毗 吕向劝谏唐玄宗 刘惟辅宁死不屈 张中孚兄弟转战疆场 闾钲以身殉职 西王母文化 历代典籍中的西王母 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 与西王母有关的历史遗存 与西王母有关的民俗活动 名胜古迹 西王母之山回山 王母宫石窟 南石窟寺 百里石窟长廊 泾州古城遗址 城隍庙 高峰寺 完颜古墓和王子坟 夸父峰 凤凰山 九顶梅花山 官山和田家沟 红河谷和龙王桥 瑶池、共池和百泉 泾川古树奇树 民俗风情 生产生活习俗 庙会 民间曲艺 民间工艺 泾川地方宴席 泾川完颜村及其祭祀活动 物华采撷 温泉名传天下 远近闻名的水果 种类繁多的蔬菜 轶闻传说 王母宫山的传说 王母宫山的钟声 南石窟寺的传说 柳毅传书的故事 魏征梦斩泾河龙 五龙王庙的传说 罗汉洞的传说 丈八寺的传说 善女湫的传说 现代风姿 泾川人的自豪 为教育奠基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惠及百姓 农业工业的成功探索——恒兴果汁 精心构筑和谐的人居环境 李金昌的创业史 惠农政策暖人心 小康路上领头雁 后记 试读章节 梁彦光造福一方 梁彦光,字修元,西魏安定乌氏(今泾川县境)人。西魏文帝大统末年,他人太学读经史,17岁被征为秘书郎。北周武帝时,梁彦光任小驭下大夫,因母去世回家居丧。不久他回京任小内史下大夫。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他升任御史下大夫,随武帝出征平定北齐,因功封开府阳城县公,食邑千户。宣帝即位后,他升任御正上大夫。不久他又升柱国、青州剌史,因帝崩未就任。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二月,杨坚取代北周,梁彦光任岐州刺史。他勤政爱民,州境内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十一月,杨坚巡岐州,下诏表彰其政绩,诏书中说:“四海之内,凡日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之后,隋文帝给梁彦光赏粮500石、布300匹、御伞1把,后又赐钱500万。数年后,梁彦光调任相州刺史。相州原为北齐都城,北齐灭亡后,官绅、文士大都迁入关内,商贩、工匠、“贱民”聚居州城,人口众多,民情复杂,社会动荡。梁彦光沿用治理岐州的办法治理相州,脱离实际,政绩不著,有人编歌谣讽刺他无能。杨坚听信传闻,罢了梁彦光的官,一年后起用为赵州刺史。但梁彦光请求朝廷允许他再回相州,革新吏治,以报圣恩,杨坚允准其请求。相州豪强听说梁彦光要回来,背地里莫不加以嘲笑。 梁彦光回到相州,立即明察暗访,严惩不法之徒,使全州震动。为了广施教化,他下令地方设立学堂,并用自己的俸金聘请教师,让青壮年入学读书。同时,他定期到学校考察,奖勤罚懒。每当朝廷开科取士,梁彦光都要宴请应考士子,上京时还要存郊外设宴送行,并提供路费,以资鼓励。由于梁彦光恩威并用,教化有方,相州民风逐渐好转,社会趋于安定。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梁彦光病逝于相州,终年60岁。 (志文) 梁睿功成身退 梁睿,字恃德,西魏安定乌氏(今泾川境)人。他自幼沉静聪慧,备受西魏丞相宇文泰喜爱,收养宫中,与其子弟同师受教。7岁时,梁睿袭爵广平郡公,仪同三司,食邑千户。宇文觉建立北周后,梁睿历任中州、敷州刺史,凉州、安州总管,政绩卓著,晋封柱国。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六月,梁睿受命替代王谦为益州总督。王谦不愿交权,举兵造反。大丞相杨坚命梁睿为行军元帅,率步骑20万前往讨伐。当时,王谦已派李三王据守通谷,梁睿先锋部队将其击败,俘获数千人。大军进至龙门,王谦部将赵俨、秦会等领兵10万,据险扎营30里迎战。梁睿分兵数路暗中逼近敌营,四面合击,大败蜀军,西川震动。据守剑阁、平林两地的蜀将敬豪、梁严闻风投降。王谦乃令达奚惎等领重兵攻利州,抄梁睿后路。梁睿根据敌情变化,一面派兵守剑阁、攻巴西,一面派水军沿嘉陵江而下进逼成都;同时派张威等六员大将分头攻击达奚惎,激战六个多小时,打跨蜀军,达奚惎逃回成都。梁睿军逼近益州,王谦令达奚惎守城,自已率5万精兵依城防守。两军交锋,王谦很快被打败,想退回城中。但达奚惎已变心,闭门不纳,王谦只好率领亲信向新都逃亡,途中被梁睿部将抓获,不久处斩。益州平定后,梁睿威震西川,晋封上柱国,并获得丰厚的赏赐。 随着梁睿威望的增高,杨坚对他的戒心也日益加深。临州刺史薛道衡劝梁睿拥戴杨坚取代北周做皇帝。梁睿按薛道衡的建议行事,果然重新取得杨坚信任。杨坚称帝后,对梁睿特别照顾。梁睿也先后提出平定南方、征服突厥的计策,深受杨坚赞赏。 梁睿认为自己身为北周旧臣,领重兵,据要地,容易引起皇上猜忌,几次请求解兵入朝。回京后,杨坚对他很敬重,但梁睿从此闭门谢客,不与朝廷官员交往。杨坚闻讯,特地赐他轿子一乘,每逢朝觐大典,就派人把梁睿抬上大殿。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年)二月,梁睿随杨坚东巡,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 (张怀宁) 隋朝廉吏梁毗 梁毗,字景和,北朝安定乌氏人。出身望族大户。祖父梁越历任泾、豫、洛三州刺史,封邰阳县公。父梁茂,曾任沧、兖二州刺史。 梁毗品性刚毅正直,很有学问,北周武帝时官至布宪下大夫,封易阳县子,升武藏大夫。隋文帝即位后,梁毗进爵为侯,官拜治书侍御史,以耿直称职著名。他转任大兴令、雍州赞治,主持京城事务。梁毗出任都邑长官,奉公守法,严格按法律条文、规章制度办事,得罪了一些作奸犯科的权贵人物,遂被调任西宁州刺史,改封邯郸县侯。 当时,西宁州一带的少数民族部落酋长都头戴金冠,认为黄金多的人就是豪俊,由此引起相互侵凌劫夺,边境没有安宁日子。梁毗上任,深以为忧。这时,许多部族酋长争相拿黄金送给刺史梁毗,讨好他。梁毗把黄金放在座位上,并对大家说:“这东西饥饿时不能吃,吞下去就要命,寒冷时不能穿,你们为这个相互杀戮抢夺,死了的人不可胜数。现在又拿这东西来给我,是想杀我吗!” 梁毗将黄金全部发还。于是,部族酋长由感动而觉悟,便不再互相进攻了。 隋文帝听到这件事,认为梁毗操行高雅,召他任散骑常侍、大理卿,处理案件。梁毗执法公正,受人称颂。一年多后,他又晋升上开府。 粱毗任官以国事为重。他眼见左仆射杨素擅权弄法,结党营私,许多官吏都害怕他、讨好他。梁毗以大无畏的精神上书说:“我认为左仆射、越国公杨素,皇上对他宠幸过分,使他权势过大。而杨素私下结交的人物,多非忠良,所推荐、提升的人多为私党亲戚,杨素的子弟兼州连县,把持地方大权。若天下太平稳定,还可平安无事;若有风吹草动,必然成为国家的祸患。自古奸臣擅权逼宫,都有其发展过程。王莽势力发展多年,后来篡汉自立。皇上对杨素万分信任,而杨素胸怀未必和忠贞的伊尹一样!” 隋文帝看罢梁毗上书大怒,令有司将他传来,亲自追问。梁毗坚持说:“杨素受宠擅权,作威作福,随意杀戮将领,事实俱在。另外,在太子蜀王被废之日,大臣们无不震惊担心时,唯杨素扬眉奋肘,喜形于色,以国家有事而幸庆,人所共见。请圣上明察!” 梁毗推心置腹,发言正直,为国担忧,公而忘私。隋文帝无法让他屈服,就释放了他。当时的大臣中,敢于和杨素说是非、论曲直的只有梁毗、柳彧、李钢几人而已。文帝采纳了梁毗的诤言,不冉专委恩宠杨素了。 隋炀帝即位,梁毗调任刑部尚书,并兼理御史大夫职责。梁毗上书弹劾宇文述私自役使部下士兵,皇上提出赦免宇文述的罪责,梁毗坚持直言争辩,因违犯皇帝旨意,他的御史大夫之职被免。梁毗忧愤成疾,不久去世。炀帝派吏部尚书牛弘去吊唁他。梁毗的儿子敬真,曾在大理寺任职。 后人有诗赞日: 传说泾河有浊名,潺凌日夜绕故城。 饮冰廉吏心无垢,映日空潭浊化清。 一滴全将千室润,寸心翻使乱波明。 何须入渭方同洁,碧树青山一水泓。 (张怀宁) 吕向劝谏唐玄宗 吕向,字子回,唐泾州人。自幼丧母,父亲又远出不归,依靠外祖母抚养成人。他少时喜好读书,知识渊博,还擅长书法。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吕向被召入朝,任翰林院兼集贤院校理,专教太子和皇室子弟作文章。吕向与吕延济、刘良、张锐、李周翰等编注《五臣注文选》三十卷。当时,皇帝每年都要各地选送美女进宫,号称“花鸟使”。吕向作《美女赋》劝涑,唐玄宗调他为左拾遗。著名诗人自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中有:“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并于诗间加注。 唐玄宗喜好打猎,吕向又献诗讽谏,再升左补阙。几年后,吕向任起居舍人,随玄宗东游途中,玄宗邀请外国酋长到皇帝住地射鸟,吕向认为不好,提出了不同看法。玄宗任命吕向为主客郎中,管理外宾事务。 吕向之父早年离家外出,杳无音信。开元末年一天,他在上朝途中碰见一位老人,很像他父亲。吕向上前询问,果然是他父亲。久别重逢,父子抱头痛哭,玄宗闻此消息,也很感动,封他父亲为朝散大夫。 吕向官至工部侍郎,死后,赠华阴太守。P72-76 序言 解读甘肃 在人们的印象中,甘肃历来都是个贫瘠、闭塞、落后的地方———这是一种错觉。不错,与东南部发达地区相比,近代的甘肃的确是落后了。但这并不说明历史上的甘肃始终如此,也不能说明在当今千帆竞发的时代,甘肃还在黄土高坡上枕臂酣睡。甘肃之所以被世人久久地误解,盖源于人们对古代的甘肃缺乏了解,对今日甘肃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缺乏了解。据我所知,至少在宋代以前,甘肃有过极为辉煌的历史。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发源于青海的黄河,流过的第一个内地省份,就是甘肃。这就已经很有点意思了。考古学的考察表明,我国北方人类的出现,文明的萌芽,最初大都发生在黄河的各条支流流域。发源于甘肃或者流经甘肃境内、最终大都汇入黄河的支流,现存的就有数十条之多,诸如渭河、泾河、洮河、大夏河、湟水、马莲河、大通河、庄浪河、祖厉河……还有流入长江的白龙江、岷江、西汉水、白水江等等。更何况,还有那些如今已经消失了的河流湖泽。据历史地理学家们研究,远古时代,甘肃境内河流纵横,湖泊星布,土质肥沃,气候湿润,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要远比现在好,很适合于人类生息繁衍。明乎此,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华夏民族最初的文明星火,诸如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半山文化、马厂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还有华夏始祖伏羲、女娲,灿烂的彩陶艺术……会如此集中地统统出现在甘肃大地上。据此,说甘肃是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当是有确凿根据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不仅是远古文明发生得早,而且,远古文明又孕育、繁衍出了更为辉煌的中古文明。我们知道,商朝勃兴于中原。而随后崛起于西北、摧毁殷商、建立强大的周王朝的周人,其先祖就发祥于甘肃的泾河流域和陇东地区。再往后,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声势更为浩大的秦帝国,其先世亦发祥于今甘肃天水一带。汉代的首都是长安。甘肃毗邻京畿,是北拒匈奴、拱卫关中、西向出击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西通西域、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汉武帝打通河西、设四郡,自有其深刻用意。而两汉、三国之际,甘肃土地上出现李广、赵充国、皇甫谧、马超、韩遂、庞德、姜维等一连串旷世豪雄,亦非偶然———没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怎么可能出现如许人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佛教进入全盛时期,甘肃境内丝路主干道上出现了一大旷古胜迹,这就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一大群佛教石窟。进入隋唐时期,甘肃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发展到了一个鼎盛阶段。那时候,河陇地区沃野千里,祁连山下牛羊弥望,胡商蕃客穿行如织,凉州大马名满天下……人谓“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可见甘肃当时的经济之盛况。政治上,关陇氏族集团逐渐控制了帝国权力,成为李唐王朝的核心政治集团,众多的陇右籍政治家纵横政坛,风云一世。而诗人们纷纷投笔从戎,奔赴西北前线,月下豪饮,马上赋诗,吹奏出一曲曲千古绝唱……可以说,隋唐时期,是甘肃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自宋以降,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步步进逼,华夏民族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逐渐南移,甘肃渐渐被文明中心抛在了身后,变得落寞而惆怅,忧郁而孤独。最红火的时代过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游牧诸族的轮番占领、中原兵锋与胡骑马刀的惨烈碰撞。身处中原农耕地区与关外游牧地区交接地带的甘肃,几乎变成了一片大战场。明军逐蒙古人于漠北,以嘉峪关为象征的甘肃是抵御关外蒙军卷土重来的前沿阵地;清廷收新疆于濒危,甘肃又成为左宗棠的大本营。近千年间,这块土地上烽火连绵,兵燹不断,生灵涂炭,生态毁坏;更兼政治凋敝,天灾频仍,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每况愈下,与江南胜景不啻天壤。古人遂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之喟,闻之令人扼腕慨叹!所喜的是,洋务运动兴起之时,与上海、天津、福建等地几乎同时,远处西北的兰州也出现了近代工业的烟囱。但这一道希望的曙光,随后又被地方军阀与国民军、中央军三方争逐地盘的枪炮声打断。我红西路军喋血河西,更是一段痛史。 直到1949年以后,新中国蓝图初绘,甘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棋盘上的一枚重要的棋子。昔日春风不度、羌笛忧怨的河西走廊上,出现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油田——玉门油田,铁人王进喜和他的伙伴们,带着宝贵的艰苦奋斗精神与技术经验,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崛起了举世闻名的镍都金昌,多少优秀青年男女怀着满腔热血青春理想,从八方辐辏于大漠深处。“两弹”在此爆炸,震惊世界;“一星”呼啸腾空,举世瞩目。当年羊皮筏子飘摇水车吱扭的黄河古渡口,出现了一批规模宏大的炼油、化工、钢铁、军工企业和铜矿,兰州一带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的重工业基地;出现了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代表的一批科研机构,数十万科技才俊会聚于黄河之滨,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甘肃由过去落后的农牧业省份,一跃变成了为全国工业输送血液的西北工业重镇。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英明方略在陇原大地上尽显效力。先是两千多万农民终于获得了温饱———遥想旧日有不少农民全部家产不值百元的辛酸景况,这一看似平凡的实绩实在令人百感交集,热泪潸然———继而是特色农、牧、林业遍地开花:祁连雪水流入河西走廊,浇出了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陇中的土地干旱本为令人头痛的亘古难题,人的智慧却化劣势为优势,孕生了“马铃薯工程”,品质优异的定西旱地洋芋远销东南沿海。草产业、制种业、葡萄酒业遍地兴起,一如飞天撒下的片片花瓣。天祝草原出产的白牦牛堪称珍稀品种,兰州、靖远、民勤的瓜果名闻遐迩,而气候温湿的陇南山区,盛产醇酒香茗、药材板栗和珍稀动物……甘肃是黄土高原上生态破坏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一片干渴的黄土丘陵。干旱缺水成为甘肃中、东部地区最大的困境。为摆脱困境,甘肃人民埋头苦干数十年,引大入秦工程与景泰电力提灌两期工程相继告竣,盼望已久的洮河引水工程又即将启动。曾经干得冒烟的大片土地,从此清水淙淙,一派绿意。与此同时,甘肃的国企正在经历痛苦的淘汰、代谢、重组与改制,而酒钢、兰铝等大型国企生气盎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公路深入穷乡僻沟,网络联通千村万户,“村村通”走进农民视野。丝路古道上那些年代久远、破败凋敝的城镇,如今纷纷脱胎换骨,梳妆一新,变幻成了一串美丽、繁华的现代城市。以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和《读者》杂志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将丝绸之路上的古韵新律、现代人的精神花雨洒向了大江南北、海峡两岸、欧亚大陆……可以说,今天的甘肃精神抖擞,生机勃发,进入了自唐代以来最为昌盛、最具活力的时期。 山河两千里,沧桑五千年。文明的兴衰更替造就了一段特殊的省史。这一大段曲折的历史,有待于史家们细细勾勒;发生在甘肃大地上的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绽放于甘肃各地的风致独具的地方文化,有待于向海内外人士娓娓描述;被偏见的尘泥遮蔽的甘肃形象,有待于专家们重新擦拭理清。我想,这大约就是甘肃文化出版社精心组织出版甘肃史话丛书的初衷吧。 甘肃史话丛书凡八十余册,卷帙浩繁,工程宏大,而各分册又翔实谨严,充实饱满,文图俱鲜。达此成效殊为不易。这是甘肃历史上第一套全面展示全省各地历史文化风貌的通俗读物。依我看,此举无论是对于人们了解甘肃,还是辅助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为学者们提供新鲜的乡土史料,皆善莫大焉。 我非陇人,于陇上人文史迹所知甚少,然心仪陇上风物久矣。如今能有缘亲践陇地,忙里偷闲登临凭吊,登西陲雄关而见秦月,叩明清古钟而闻唐韵,每每逸兴遄飞,感触丛生。陇东窑洞里香喷喷的小米粥和浓浓的秦地乡音,让人想起华夏先祖艰难创业的遥远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汉、明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匈奴单于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忙碌的小作坊,让人想起元时遍布天下的穆斯林商人、工匠和明代的茶马互市情景;拉卜楞寺的金顶红墙,甘南草原上万骑奔腾的赛马盛会,使人想起一个马背民族的坎坷来路……还有兰州的金城关、五泉山,秦安的古街亭,成县的杜甫草堂,天水的麦积山,张掖的大佛寺,武威的西夏碑、马踏飞燕、百塔寺,庆阳的北石窟寺,泾川的南石窟寺,永靖的炳灵寺,以及戈壁深处的雅丹地貌,景泰的黄河石林、永泰龟城,永登的满城,陇东塬上的皮影剪纸,平凉郊区的崆峒秀峰,陇南林区的奇峰飞瀑,甘南草原的背水牧女,大夏河畔挚热的“花儿”……无不令人耳目一新,神思奋飞。陇原大地,藏龙卧虎,真可谓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地理、民俗博物馆。异地异国的朋友们今生有志行万里路来到甘肃,亲睹这些历史的遗骸、造化的奇迹、民间的风情,感天地之辽阔,发怀古之幽情,沐乡土之清风,固为人生一大乐事;倘不能躬行,借助这套文图并茂的“史话”丛书,不也能增见识、开襟抱、满足壮游情趣么! 是为序。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两任省委书记苏荣、陆浩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励小捷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出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在每一个具体环节上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负责人,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排版、校对、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既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外聘美编房娴等人的智慧和心血。曾经挂职甘肃文化出版社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个别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张家昌副部长、马成洋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管钰年、李玉政、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领导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的投入,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在本丛书的编校出版阶段,甘肃文化出版社的王奕、温雅莉、李兰玲、贾立、原彦平、郧军涛、周乾隆、杨泽、钱峰及马映峰、王天芹、周桂珍、蒋潇、党启明等以绣花般的细致,挑剔出所有的瑕疵,使该丛书的质量得到了最终的保证。 《泾川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泾川史话》是在县政协副主席张怀群先生的指点下,在张怀宁先生《泾川史话》原著基础上按新的编排思路对内容进行增补、编排后形成的。原县检察院副检察长、县民俗学会理事、退休老干部杜浴民先生慷慨拿出多年积累的资料,填补了好几处空白。泾川文化界知名人士何立仁、姜子英、刘映祺、张怀群、刘佐发、刘玉林、史义民、章岚、何九如、刘毅、刘伯夫、王羲焕、刘文君、何子恺、王兴发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泾川县委书记王学书、县长李全中百忙之中为《泾川史话》撰写分序,在此对他们深表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