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草根英雄的成长神话!神话中的主人公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个交完学费后,只剩下五十元的贫困生,却快乐地生存了下来,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只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孩子,却成了省级电视台的知名记者、导演;一个仅会说几句简单英语的门外汉,却将世界著名英语口语教育品牌李阳疯狂英语经营得红红火火;一个连普通话都讲不标准的人,却立志有朝一日站在联合国讲台上向全世界发表感恩宣言……
每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梦想;每一个在困惑迷茫中依然胸怀远大抱负和美丽梦想的学子,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前进的动力和行动的方向;每一个刚踏出校门,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碰得头破血流的热血青年,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好人生的航向;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却苦于成功无门的弄潮儿,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通往成功之路的钥匙;每一个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缺陷,深感自卑和失落的人,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超越自我的良方……
这是一部朴实无华的感恩教育“教科书”。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解构了一个男人黄土地般深沉浑厚、宽广博大的感恩情怀。感恩是一种认同,一种回报,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人生中的大智慧。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生活的苦难,感恩生命中的贵人,感恩时代,感恩国家,感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感恩能净化心灵,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使人内心变得恬静而柔和。
这本书的书名叫《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其寓意深刻而丰富:不要让亲人失望、不要让老师失望、不要让朋友失望、不要让单位失望,不要让国家失望、不要让时代失望等等不一而足。而不让爱你的人失望的前提是你必须具备爱你所爱的人的能力,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我叫彭成,出生在苏北农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
我的出生地是一个叫彭家墩的小屯子,占地面积很小,约一平方公里,只住着十几户人家,人口不过百人。它既没有显赫的历史背景,也没有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平凡得如同夜空里一颗叫不出名字的星星,只为点缀那片空荡荡的夜幕,独自发出寂寞的光亮。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这片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很多都已经无法考证。今天,当我回过头来,试图重新认知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时,面对历史的沧桑,留给我的只有茫然。
我查阅了相关的地方志,寻访了一些健在的老人,从地方志的记录和老人们的口中知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陈年往事。
彭家墩原先并不叫彭家墩,而是叫刘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地名变更,说来还有一段历史渊源。
在苏北农村,有些地方的地名是通过在姓氏后面加上“舍,,“屯”、“庄”等来命名的。以“刘”姓为例,“刘舍”,一般而言是由“刘”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刘屯”,一般而言是以“刘”姓为主,掺入少量的异姓而组成的。就血缘关系来看,“刘舍”的血缘关系较为纯净,而“刘屯,’的血缘关系较为复杂些。
原先的刘舍,刘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在那里扎下根来,世代耕作,繁衍后代。而此时,我的祖辈因为瘟疫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从河北一路迁徙,最后在刘舍附近、现在叫马赛村的一个村落里定居了下来。
或许是前世注定的姻缘,彭家的一个姑娘嫁到了刘舍的一户人家里,被称为“刘彭氏”(在封建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出嫁后要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夫家的姓,称为某某氏)。美中不足的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嫁到刘家多年的刘彭氏一直没有生育。为了延续刘家的香火,同时也为了能够在刘家得以立足,刘彭氏便从娘家过继了一个侄子,收养在自己的房下,改姓为刘。
谁知,这个被姑妈家过继而来的孩子娶妻后生有两子,因为不甘心一辈子寄人篱下,生活在外姓的阴影里,于是便将两个儿子由“刘”姓恢复为“彭”姓。后来,这两个儿子又一共生了八个儿子,按照年龄大小,分别取名为:彭大富、彭大贵、彭大荣、彭大华、彭大发、彭大万、彭大年、彭大财。据说,八个孩子的名字都是由一位私塾先生取的,取每个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成一句“富贵荣华,发万年财”,既是为了讨一个口彩,同时也寄托了彭家对幸福美好生活的一种期望和憧憬。
可是,事与愿违,命运和彭家开了一个玩笑:八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彭大财尚未成年便因病夭折。彭大财的去世和“彭”姓家族后来生活的贫穷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契合之处,因此很多抱有宿命思想的族人都将自身的贫穷归结为“财去”的缘故。
与“彭”姓的人丁兴旺相比,“刘”姓因为自然灾害以及自身条件的影响却日渐衰落,人数越来越少。后来,随着“彭”姓的日益强大,刘、彭两家的矛盾和摩擦日益增多,积怨越来越深。最终,大部分“刘”姓与“彭”姓开始慢慢分割开来,最后只留下先前刘彭氏那一支与“彭”姓关系较好的几户“刘”姓人家,还仍然掺杂在“彭”姓人家当中,因为姓氏人数对比发生了改变,彭家墩(屯)就这样应运而生。
原本彭家墩只在南面有一条河,但是为了进一步和异姓划清界线,更为了防洪、防盗、防瘟疫,彭家墩的人又在屯子其他三面挖了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四面环水的格局,只留下一座用木板拼接而成的小吊桥和外界保持着联系。
这座小吊桥由专人看管。每天早晨,彭家墩的人,都扛着铁锹、锄头等劳动工具,迎着冉冉升起的太阳,由这座小吊桥走过,去屯外的地里干活。每天傍晚,劳累了一天的彭家墩人又披着一肩夕阳的余晖,哼着快乐的小调,由这座小吊桥回到家里。这样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生活,单调却也其乐融融。
民国时期,泰州一个潘姓人家看中了彭家墩四面环水、地势险高,利于囤粮、防盗的独特地理位置,便在彭家墩周围买了几十亩地。由于自然灾害、贫穷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彭家墩很多人家都成了潘姓人家的佃户,种他家的地,每年向他家交租子。
从彭家祠堂来看,我家是由彭大发一支繁衍而来。我的爷爷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我大伯父,另一个就是我父亲。
我的大伯父很小就跟在潘姓人家的少爷后面打杂。潘家少爷和少奶奶见大伯父认识几个字,而且字写得好,便送他去泰州一家西方人开的医院里学医。那时,农村瘟疫横行,潘家少爷和少奶奶的初衷是为保一方安康尽微薄之力。
说是去学医,实际上还是打杂,但是大伯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了一名中医。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成了镇医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去世以后,当地政府给了他很高的评价。
父亲比他的大侄女还要小几岁,但是辈分又比她长一辈,因此父亲和大伯父一家生活在一起始终感到有一种压力。父亲起初也学过医,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乡村医生。但是因为后来大伯父把村里学医的唯一一个名额给了他的大女儿,父亲失去了一次通过学医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也为他后来外出谋生,终日辛苦操劳,乃至患上癌症,早早离开人世埋下了隐患。
父亲和母亲结婚时,正处于“文革”中期。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我和弟弟相继来到人世。当时,苏北农村一幅凋敝景象,贫穷和饥饿像瘟神一般如影随形。家中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迫于生计,父亲在生产队收工时,顺手拿了生产队的几斤稻谷。事情败露后,生产队干部把父亲关押在了牛棚里。
从此之后,父亲觉得在队里抬不起头来,便长年在外谋生,只留下母亲和我们兄弟俩在家里相依为命。男人长年不在家,对于村里人的冷眼和不公正的对待,母亲一个弱女子只能逆来顺受,在外面受了委屈,只有拿孩子来发泄。因为我比弟弟年长,再加上我喜欢调皮捣蛋,自然要比弟弟多挨几次打。
就这样,在贫寒和母亲的打骂中,我像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破土而出,在逆境和磨难中,摇摇摆摆地生长起来,没有树高,没有花香。彭家墩的其他孩子也像我一样,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渐渐长大,而等待我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
离开家乡已经近二十年了,如今的彭家墩只剩下我一家人,很多人家都已经从这里搬了出去。我的大伯父、大伯母、父亲等老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辈中只剩下我母亲一个人。
今年的夏天,我再一次踏上了寻访故土之路。汽车在乡村的公路上行驶着,扑面而来的,除了满眼碧绿,便是泥土的芬芳。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树木、村庄依然是那么亲切和熟悉,与以往不同的是农田变得更加整饬起来,村庄里也不再是低矮的草房和土屋,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瓦房和多层小楼。现代文明的元素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融入到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上。
汽车经过一座东西走向横跨马路的水泥天桥时,我惊喜地发现,两条铁轨横铺在桥上,并由桥的两端延伸到无限远方。我不禁心生感叹,十几年前,父亲送我到南京的中专学校报到那天,在南京长江大桥上,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了铁路,而如今铁路已经修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将车停在路边,我沿着长石阶梯登上了水泥桥,伫立在铁轨旁,一种恍若隔世之感立刻充盈在心头。手扶护栏,眺望着眼前这片生我养我的热土,我不知道,穿越时光的隧道,那些沉淀在记忆长河里的碎片能否将我带回那个无数个夜晚魂牵梦萦的小村庄,能否将我拉回那个苦涩而又充满温情的童年岁月,能否让我找寻到遗失在心海里的那一枚枚晶莹闪亮的贝壳……
历尽人生的种种坎坷和风霜后才发现,在心灵的深处,那最恬静、最温暖的港湾,依然是给了我无数爱与恨、喜与悲的童年岁月……P8-12
这是一部草根英雄的成长神话!神话中的主人公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一个交完学费后,只剩下五十元的贫困生,却快乐地生存了下来,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财富;一个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只有中专学历的农村孩子,却成了省级电视台的知名记者、导演;一个仅会说几句简单英语的门外汉,却将世界著名英语口语教育品牌李阳疯狂英语经营得红红火火;一个连普通话都讲不标准的人,却立志有朝一日站在联合国讲台上向全世界发表感恩宣言……
这是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他的成功是草根一族对精英文化的反抗、挑战和颠覆。他用他的文字,更是用他的生命,诠释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成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成功者一定是一个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的寻梦人!
每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梦想;每一个在困惑迷茫中依然胸怀远大抱负和美丽梦想的学子,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前进的动力和行动的方向;每一个刚踏出校门,却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碰得头破血流的热血青年,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失败的原因,及时调整好人生的航向;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却苦于成功无门的弄潮儿,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通往成功之路的钥匙;每一个自身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缺陷,深感自卑和失落的人,都能通过这本书找到超越自我的良方……
这又是一部朴实无华的感恩教育“教科书”。它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解构了一个男人黄土地般深沉浑厚、宽广博大的感恩情怀。感恩是一种认同,一种回报,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人生中的大智慧。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生活的苦难,感恩生命中的贵人,感恩时代,感恩国家,感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灵……感恩能净化心灵,涤荡世间一切尘埃,使人内心变得恬静而柔和。
这本书的书名叫《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其寓意深刻而丰富:不要让亲人失望、不要让老师失望、不要让朋友失望、不要让单位失望,不要让国家失望、不要让时代失望等等不一而足。而不让爱你的人失望的前提是你必须具备爱你所爱的人的能力,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毋庸置疑,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深藏着一颗不甘于平庸,甚至不甘于平凡的心。每个人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将无数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来!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梦,就会有希望!
接编这本书,首先感到的便是一种压力。与普通的人物传记不同,这是一本几百万双眼睛期待已久的作品。在彭成老师尚未动笔写这本书之前,已经有许多人通过各种途径付款预订了这本书。读者对这本书的殷切期望以及如此疯狂的热度,是我做编辑这么多年来,从未感受过的。
从策划到完稿,这本书历时三年之久,其间六易其稿,时间跨度之长,思想沉淀和素材准备之艰辛出乎我们的意料。可见彭成老师对这本书慎重的态度和倾情的投入。
前期策划阶段,为了搜集和掌握最翔实的一手材料,我们作了精心的准备。彭成老师带着我以及一名摄影师驱车赶往他的家乡做深入细致的调查走访。在田间地头,我先后采访了二十多位与本书相关的人士,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了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
为了进一步占有素材,我们还想方设法联系到对彭成老师各个阶段的人生经历十分了解的他的同学、朋友、合作伙伴、领导,对他们进行了专访,从侧面,用另一种视角对彭成老师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全方位扫描。
这本书的创作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其间充满着曲折和反复。为了将最好的作品奉献给热爱自己的读者,彭成老师数次将他已经完成的书稿全部推翻,又从头再来。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敢于突破自我的勇气,令人钦佩和叹服。
书稿编辑期间同样艰辛。为了让书能早日面世,每天我们要工作16个小时以上,每次下班几乎都是凌晨一两点,有时为了赶稿,就在办公室里过夜。作为团队的一员,朱龙友老师在生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而魏宏老师,一个女孩子,半夜三更还要在公交站台前等着坐夜班车回家。让我们感动的是,彭成老师一直坚持和我们战斗在一起。他家的保姆阿姨每天傍晚都会给我们送来一顿丰盛的晚餐。每次吃饭时,彭成老师总是第一个放下筷子,然后一头扎进办公室里继续写书稿。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因为我们加班加点赶编书稿,每天到深夜才离开,影响到了写字楼物管人员的正常休息。一气之下,他们掐断了我们办公室的电源,甚至后来别出心裁给整幢楼安装了限时断电的设备。为赢得物管的谅解和支持,我们经常送一些礼物给他们,对他们进行小小的“贿赂”,事实证明这一招多少管些用。
编辑书稿时,时常会有一些钻石讲师班和金兰讲师班的学员来到我的办公室或打电话、发短信给我,热心地询问彭成老师的书稿进展如何,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发行。每次面对这样的询问,我都不知如何作答。
我能够理解他们急切的心情,但是有一句话时常在耳边提醒着我,让我不要急功近利。这句话是我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演讲与口才》杂志工作时,编辑部贴在办公室墙上的标语:任尔东西南北风,紧抓质量不放松!我想,对于书稿品质的追求,同样是彭成老师呕心沥血、六易其稿的原因所在。
在编辑过程中,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使命感。因为这本书是真正写给天底下那些家境贫穷却心怀出人头地的美丽梦想的贫寒子弟。每一个穷人家的孩子都能够通过这本书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梦想。而有梦,人生才会有希望!
本书的正式出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要感谢对本书的编写提出宝贵建议的欧阳维建老师;感谢在百忙之中接受我采访的张狂老师、彭军老师、薛雁老师、王学君老师、洪海老师等;感谢一直关心彭成老师书稿编辑进度的钻石班、金兰班的学员们,谢谢你们对我的鞭策和鼓励;感谢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帮我打书稿的孙莉老师、张红粉老师等;感谢每天晚上都为我们精心准备一顿美味的保姆阿姨;感谢凌晨时分为我们开门的物业管理员;感谢将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彭成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感谢编辑团队的共同努力;感谢资深校对王中原老师的精心校读……
当编完最后一篇稿件,我、彭成老师、朱龙友老师、魏宏老师,我们四个人的手搭在了一起。一句响亮的 “加油,We are the best! ”喊出了我们内心的兴奋和喜悦。此时,已是凌晨三点,走在南京清冷的街头,心里涌起的却是阵阵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