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聚元号弓箭/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体育运动-体育理论与规则
作者 韩春鸣
出版社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从实物上看,箭是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古代军队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英国著名学者、前香港知识产权署署长谢肃方先生指出:“我们英国人还在投掷石块时,中国人已经将弓箭用在了战场上。”这说明,中国弓箭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了。

所谓弓,是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的弓弦构成:弓者,揉木而弦之以发矢。现在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曲射武器或工具而已,但在古战场上,则是不容怀疑的一种常规武器。这种武器可大量用于射程较短、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根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弓箭的制作与使用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我们的祖先认为,弓箭的起源有“弓生于弹”的说法。因为弓箭在狩猎中具有重要意义,远古先民对弓箭赋予了某种神圣}生。

历史上,善射的人往往成为民族尊崇的英雄,得到极高的礼遇,受到热血青年的崇拜。很多人对搭弓射箭充满憧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干百年来,中国古代曾经产生了许多关于善射英雄的传说。这里不妨略举一二。

“羿射九日”的故事至今依然在民间广泛流传。羿是一个很高明的弓箭射手。他射艺精准,百发百中。尧的时候,天上出了10个太阳,造成天下大旱,地上的庄稼都枯死了。一些凶禽猛兽也出来危害百姓,于是尧派人请羿来,让他用强弓利箭射下了天上9个太阳,解除了人间的旱情,又射死了各种危害百姓的野兽,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大家都称赞尧的功德,举尧为天子。羿当了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心理:弓箭的威力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话之外,古代还有“逢蒙学射”“纪昌学射”的传说。

羿的射法出了名,就有许多人来跟他学射,逢蒙是羿门徒中学得最好的一个。逢蒙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他以为除去羿,射箭英雄就数他了,于是一心想把羿除掉。一天,他躲在树林里,趁羿打猎回来,一连向羿放了10支暗箭。羿躲过了9支,等最后1支箭射到喉前时,羿一低头咬住了箭镞,使逢蒙知道羿的本领确实比自己高明。据《列子》记载:飞卫是个著名的射箭教师,纪昌投到他的门下学射。他先教纪昌练注意力,锥尖刺到眼前也不眨眼,又教他练眼力,能视小如大,视微如著。纪昌很快就掌握了射箭技术。

“逢蒙学射”和“纪昌学射”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射箭教师,懂得提高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运动普遍开展,射箭能手也比较多,以楚国的养由基“百步穿杨”“射穿七札”最为出名。据《左传》记载,养由基是楚国的一员小将,在晋楚鄢陵的战役中,他一箭射死晋国的大将魏镝,遏止了晋军的进攻,受到楚共王的赏赐。楚军中另一员小将叫潘党,也是一个神射手。他不服养由基的本领,便找养由基比赛射箭。在射圃中立了靶子,站在百步之外,两人各射了10箭,都是箭箭中的,分不出输赢。有人想出了个主意,在靶场边的杨树上,染红了一片叶子,让两人都来射这片叶子。结果,潘党没射中,养由基却一箭射中杨树叶。潘党又提出第二项比赛:射胸甲。潘党叠了五层甲,一箭洞穿。养由基又增加了两层,射穿了七层胸甲。百步穿杨需要射箭的准确性,既要有足够的力量,又要有精良的器械。养由基射穿七札的箭法,不但显示了春秋时代射箭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射箭还是军事作战的重要技能,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各种射法23篇,唐代以后记载射法的书更多。历代以射法闻名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如汉朝的李广“射石没羽”,北齐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长孙晟“一箭双雕”,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飞可以“左右手射”等。这些英雄射手,是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射箭运动中产生的。北宋有“弓箭社”的组织,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忙则农耕,闲则射猎”。上述事实都说明射箭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P3-4

后记

应当说,本书的写作有一个资料基础,因为早在2008年,有过一个类似内容的版本,名为《聚元号弓箭》,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被学者和读者誉为当代甚至现代中国第一部弓箭类普及读本。那本书的作者同样是笔者,当时是接受北京市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领导的任务,通过采访杨福喜,翻阅相关资料耗费了小半年时间编撰而成。当年《聚元号弓箭》与今天这本书相比,应当说不是再版,也不是重新将材料排列组合,而是再创作,进一步深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在那个基础上进行了重新梳理和材料补充修订,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具体体例和要求进行编撰。与上一本书相比,从体裁上讲均属于纪实文学,但是第一本侧重文学性,这一本侧重于纪实。特别是聚元号弓箭的制作工序和流程的表述,本书单列为一章,铺陈一万余字,可谓相对详尽。从语言表述上讲,第一本相对口语化,而这一本为便于读者阅读,尽可能使用书面语言,特别是制作流程一章,尽可能避免产生歧义。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及使用本书,笔者对相关弓箭知识性和历史记载资料进行了进一步订正和注释。尽管如此,也难免挂一漏万,以偏概全,有些问题或许还没有解释清楚,毕竟本人在弓箭方面不是专家。不过查阅历史古籍,翻阅报刊文摘还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想法,也还需要读者的反馈意见。

本书所用照片绘图均由杨福喜和杨赕提供。特别是清道光三年(1823年)老弓文字释义,由杨福喜将有关专家的意译告诉笔者,又特意让杨焱将具体文字通过邮件发给本人参考。本书使用的大量资料及民间传闻亦由杨福喜所提供。应当说,没有杨家父子大力协助,本书是难以完成的。

本书引用史籍部分资料为国家档案局研究馆员郭银泉、张军等文友提供,在这本书出版之际谨表示谢意。

在进行本书创作与编撰的准备工作时,笔者查阅了许多媒体对杨福喜的采访文稿,还对与弓箭相关的知识,包括世界各地弓箭与我国历史上民族弓箭的比较与差异进行了“恶补”或者说是研究。本文一些观点属于本人的拙见和浅识,很可能是片面或者不准确的,在这里还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本书的出版离不开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鼎力支持和帮助。本书能够达到今天的水准,离不开编委崔陟先生和史燕明女士的辛勤工作。本书借用和转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著述,以期达到博采众长之目的,如仪德刚教授的论文、弓箭专家谢肃方先生的观点,还有彭林教授的看法以及众多媒体记者采访文章的相关内容,在这里一并表示真诚感谢。

韩春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弓箭文化溯源

第一节 古代射艺

第二节 弓箭行业的祖师

第三节 射艺的传播

第四节 古代射礼与奥林匹克射箭

第二章

聚元号弓箭历史

第一节 聚元号老弓浅析

第二节 从造办处到东四弓箭大院

第三节 清朝弓箭制作的管理

第四节 聚元号弓箭铺什么时候姓了杨?

第五节 聚元号弓箭特色

第三章

弓箭制作与聚元号技艺之术

第一节 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记述

第二节 聚元号传统弓的制作工序及材料

第三节 聚元号传统弓的制作工艺

第四节 聚元号传统箭的制作方式

第五节 三年成弓

第四章

难忘的历程

第一节 最艰难的岁月

第二节 最辉煌的往事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聚元号

第五章

聚元号起死回生

第一节 割舍不掉的家传老手艺

第二节 老玩意儿还有希望吗?

第三节 父子又成师徒

第四节 功夫学到家了吗?

第五节 遇到两位“贵人”

第六节 什么是“有的放矢”?

第六章

让外界突然关注的小屋

第一节 纷至沓来的声誉

第二节 与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第三节 居民小区内的尴尬

第四节 固守老规矩

第五节 弓箭文化影响深远

第七章

难题一道道解开

第一节 漂泊中的弓箭铺

第二节 怎么还没有带徒弟?

第三节 这行当还能走多远?

第四节 曾经无章可循的苦恼

第五节 聚元号历史问题存疑

第八章

图赏聚元号

附录

附录一 聚元号弓箭铺大事记

附录二 中国传统弓箭小百科

后记

序言

2005年,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第一次提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在北京市“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名录体系逐步完善,传承人保护逐步加强,宣传展示不断强化,保护手段丰富多样,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中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八条中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于2010年开始组织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丛书的作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以及各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对本专业有深厚造诣的著名专家、学者。这套丛书的出版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其编写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内容真实可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要素就是项目内容的原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谐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多方面的价值。之所以有这么高、这么多方面的价值,都源于项目内容的真实。这些项目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保留着形成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思维方式、心理结构与审美观念等。非遗项目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基层工作者,通过走乡串户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材料,并对这些田野调查来的资料进行登记造册,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情况建立档案。在此基础上,各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进行代表作资格的初步审定,首先由申报单位填写申报表并提供音像和相关实物佐证资料,然后经专家团科学认定,鉴别真伪,充分论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向各级政府推荐的名单。各级政府召开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对推荐名单进行审批,然后进行网上公示,无不同意见后方能列入县、区、市以至国家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中各本专著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较完整地反映了这些项目的产生、发展、当前生存情况,因此有极高历史认识价值。

第二,论证有理有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要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主要有三大标准:一是历史认识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列入市级保护名录的项目基本上要有百年传承历史,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感受到历史真实情况,是历史文化的真实存在。二是文化艺术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性,反映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和历史,体现了北京市历代人民独特的创造力,是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科学技术价值。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们在当时所掌握的技术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直接反映着文物创造者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程度,反映着当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丛书通过作者有一定学术高度的论述,使读者深刻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现存性,对体现本民族、群体的文化特征具有真实的、承续的意义。

第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知识性与艺术性并重。丛书的作者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某一领域中的权威、知名专家及一线工作者,他们撰写的书第一是要让本专业的人有收获;第二是要让非本专业的人看得懂,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公众事业。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工程,越是在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要坚守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维护我们的民族文化基因,不能忘了回家的路。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这套丛书对各个非遗项目在文化上的独特性、技能上的高超性、发展中的传承性、传播中的流变性、功能上的实用性、形式上的综合性、心理上的民族性、审美上的地域性进行了学术方面的分析,也注重艺术描写。这套丛书既保证了在理论上的高度、学术分析上的深度,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愉悦性。丛书对非遗项目代表人物的传奇人生,各位传承人在继承先辈遗产时所作出的努力进行了记述,增加了丛书的艺术欣赏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要达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全社会文化觉悟的提高,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了解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激发我们的文化创新精神。同时,对于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向全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希望本套图书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2012年2月27日

内容推荐

《聚元号弓箭》(作者韩春鸣)记述了聚元号弓箭铺的发展历史,但没有局限于聚元号一家,而是运用广角镜头,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华民族弓箭传统文化,对弓箭历史名词、事件等均给予适当篇幅的诠释。《聚元号弓箭》特别对于聚元号保存的百年老弓,做出“特写”式描述,对弓上镌刻文字进行了尝试性解读,以期给予读者一种视觉欣赏和历史知识的背景设计。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对非遗项目代表人物的传奇人生,各位传承人在继承先辈遗产时所作出的努力进行了记述,增加了丛书的艺术欣赏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民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要达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目的,还要取决于全社会文化觉悟的提高,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这本《聚元号弓箭》(作者韩春鸣)是其中一册,记述了聚元号弓箭铺的发展历史,但没有局限于聚元号一家,而是运用广角镜头,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华民族弓箭传统文化,对弓箭历史名词、事件等均给予适当篇幅的诠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23:5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