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珑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是我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孙女张珑写的回忆录,作者张珑以其丰厚的家传与学养详细记录了张元济先生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点滴。以及张氏家族的家谱、家训,同时作者也对自己和丈夫李瑞华的一生作了回忆性描述,以细致入微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前辈贤人所生活的年代。

内容推荐

《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是我国著名出版家张元济先生的孙女张珑所撰写的回忆录。作者生于文化浓郁的书香世家,以细腻温厚的笔触伸向记忆深处,详细记述了张元济先生的家庭生活细节。

近年来研究张元济先生在学术界、出版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文章和书籍比较多,而对其日常生活记述难得一见本书的出版则可补缺失于万一。

目录

家乡、家谱、家训

张元济先生在沪上曾经的寓所——上海极司非而路40号

一张桌子

祖父的洋玩意儿

祖父与昆曲

母亲的日记——说说1937年张元济的几件家事

两代长寿之诠释

一封信引起的回忆

携手五十五载——妻子的追忆

住房的故事一:我与四合院

住房的故事二:别梦依稀老洋房

住房的故事三:小天地里的人间百态

银发蜜月之旅

最后的日子

附录:麒嫂桂仙致大姊瑞芬的信

试读章节

一张桌子

这是一张旧桌子,历经沧桑,沦落到了一个杂乱的环境中,外观已经失去了光泽,刻满了岁月的伤痕,看来十分不雅,但它却是一位见证历史的老者。它的年龄比我大得多,应该已经是百岁高龄了吧。它的存在大概始于祖父购置了极司非而路40号住宅后。其来历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不外乎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祖父在拍卖市场里拍来的。另一种可能是定制的。曾听父亲说,当时祖父常常请木匠来家里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一些木器家具。例如,父亲考上了圣约翰大学后,为了住校的需要,祖父让木匠为他做了一个衣柜,放在学校的宿舍里。那个衣柜一半是有一面大镜子的挂衣柜,男一半是一个小柜子和几个抽屉。小柜子的门上还刻有花纹。这个柜子在搬到上方花园后,放在二层靠东面的房间里,我也用过。在我结婚后有了宿舍,还曾把它运到北京,一直用到1969年下放后就不知去向了。从这一点看,这张桌子或许也是祖父请木匠按照自己的要求制成的。

桌子是柚木的,用料十分讲究厚重,必须两个人才能搬动。桌子的四条腿很粗,断面为方形。桌子四周有半月形的台板,把台板撑起来,就成了一张圆桌,足可以容十个人围桌而坐。放下台板就成了一张方桌。最有特色的是它的桌面,由100块绿色瓷砖拼成。浅褐色的柚木配上碧绿的瓷砖,漂亮而又别致。桌子下面有一个约12厘米高的方形木格子脚垫,是用来搁脚的,冬天的时候还可以在木格上放上脚炉以取暖。按照这样相当别具一格的设计看来,也许定制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在极司非而路老宅里,这张桌子就是放在祖父工作室后面那间朝向西阳台的餐室里。但是天气暖和的时候,往往把桌子搬到楼梯平台,全家在那里吃饭,因为平台四面通畅,比较凉快。在二层的房间都布置在东、南、西三个方向,朝北的一侧是楼梯和大的玻璃窗。二层的楼梯平台稍稍向外凸出,有柚木的栏杆。从那里向下看,可以见到下面宽敞的中厅和向两侧伸展的楼梯。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祖姑母一家常常从海盐来上海,在极司非而路住上几个月。在那些十分热闹的日子里,吃饭的人多了,就必须把桌子四周的台板撑起来成为一张大圆桌。

先父遗著《我的父亲张元济》中记录着先祖父被绑架的经过:“1927年10月17日晚,一辆汽车开到极司非而路,车上下来五个人。佣人刚开门,这伙人就蜂拥而入,先把开门者用手枪顶着,接着疾步穿过花园,持枪冲上楼梯。这时父亲正与家人在二楼吃饭,见有这么些人上楼,刚想起身问话,绑匪不由分说架起父亲走了。”祖父能看见绑匪上楼,恰好说明全家人那天正是在二层楼梯平台吃饭。而那张餐桌就是上面描述的那张大饭桌。祖父被绑架,投于匪窟达6天之久。匪徒从最初的开价20万元赎金到最后以1万元赎票,当然是因为家人和亲友的多方营救,但也不可排除他老人家特具的惊人的道德和人格魅力所产生的影响力。老桌子恐怕是这桩相当具有传奇色彩的绑票案今日唯一存世的见证者了。

我也记得大桌子放在朝向西阳台那餐室里的情景。一年,我和母亲从庐山回到上海,天气已经相当冷,全家在餐室里吃饭。祖父那天见我回来了,特别高兴,叫我站到门边,用手去够那门框,看我长高了多少,能够到门框的什么高度。他边吃饭还边问我在庐山看了什么书。我告诉他我特别喜欢看《三国演义》,曾经反复看了7遍之多。那时我读的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学生文库》中压缩版的《三国演义》。他笑着考我,说了许多《三国演义》里的人名,看我是否答得上来。凡是我答对了,他就喜笑颜开。天冷的日子里,吃饭时总有一个火锅。那个锅是铜制的,下面燃烧的是酒精,可以直接坐在桌子的瓷砖台面上。

年终岁末,除夕夜祭祖是家里的传统。按照先父所著《我的父亲张元济》记载当年祭祖的情景,比我记忆中的要复杂得多。到了我能记事时,情景似乎简化了不少,但原则是一样的。祖父不信鬼神,主张破除迷信。但他认为祭祖并非迷信,而是教育后人不可数典忘祖,应世代铭记先人的养育之恩,继承先人的品德和业绩,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才以不负先人之厚望。基于祖父的这些理念,我们家的祭祖与一般的习俗不同。按照一般习俗,祭祀时需点香烛。其中香必不可少,因为据说香是用来请神的。三炷香点燃起来,就能和逝者的神灵取得沟通。为了革除这种迷信,我们家祭祖时只点蜡烛,作为一种祭祀的标示。但不点香,更不烧纸。记得家里有两对蜡烛台,一对是粉色的,另一对是浅蓝色的。下半部分是座,上半部分是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面点蜡烛。玻璃罩四角挂了四个玻璃的装饰坠子。烛台总体高度大概有半米左右。这样的烛台,好像是西洋式的,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祭祖时,点上蜡烛,首先由祖父给各个灵位斟酒,然后叩头。其他人依次叩头。过了一会儿再由祖父上饭,再行叩头礼,最后上茶,再行礼,祭祖毕。祭祖时,“敬神似神在”,每人都应穿着整齐,不可戴帽,以示对祖宗的尊崇和敬畏。每逢那种场合,祖父总会穿上他的马褂。父亲也总是长袍马褂,在一旁为他传递杯碗。世事变幻,到了我们这一代,祭祖成为“四旧”,难以为继了。唯有这张老桌子,至今还默默地记忆着家中过往的习俗。

祭祖完毕后,接着就是全家围坐在这张老桌子边吃年夜饭了。年夜饭的菜肴当然要比平日的饭菜丰盛许多,每人也都会喝一点酒。有几样菜肴是必备的,年年不变。一是海盐特色的走油蹄髈。每年岁末祖姑母都会从海盐派人送来几样年货,走油蹄膀就是其中之一。那是把生的肘子先放在大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到了做年夜饭的时候,就把这种半成品做成红烧肘子,吃起来特别香,酥而不腻,是祖父最喜欢的。火锅也是必有的,但与平日不同的是里面必有蛋饺,因为它象征着金元宝,是用来讨吉利的。还有两种必备的蔬菜,一是塌棵菜,色深绿而叶子皱缩。冬天正是吃这种蔬菜的季节。但据说它隐喻着节节高升的意思,所以每年必备。

P27-30

序言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我的挚友李瑞骅、张珑伉俪

程明琨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审

我很喜欢读回忆录、自传、自述之类的作品,因为有真实感。尤其是熟人写的,倍感亲切,往往能得到实实在在的东西,有所触动,有所感悟,获益匪浅。

张珑是我中学和大学的同学,也是知己的好友。她在2007年出版了《水流云在——张元济孙女的自述》一书。这次她写的《风清月明——张元济孙女的回忆点滴》是《水流云在》的续集。前者她写了她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工作经历,一直写到她退休后的生活;后者笔墨触及她的先生李瑞骅以及他们俩相濡以沫的和谐生活。

李瑞骅先生是高级工程师,是建筑钢结构设计工作的先行者和带头人。他不仅技术高超,才能出众,而且为人忠厚,光明磊落,深为我所敬佩。我这里只要提起一件事,就使我深受触动:

那是在改革开放后,他与外商多有联系,并常为国内公司引进设备。外商按照国际惯例,在生意谈成后要付他佣金,甚至还要为他在境外开设账户,但都被他断然拒绝。外商不解,问他为什么。他说为了名誉和尊严。他的回答气宇轩昂,掷地有声,外商愕然,禁不住对他刮目相看。对送上门来的钱财拒之门外,实在难得。在某些入看来,这样的人非痴呆莫属。可是李瑞骅并非傻子,他对金钱有明确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的头脑如果被金钱所充斥,那么就没有名誉和尊严的容身之地。李瑞骅的这种高尚品德是他在家庭和学校的熏陶和教育下养成的。他的父亲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经理,但他酷爱读书,是个儒商,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女辈。在这个诗书之家,诸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人穷志不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之类的古训早已深深印在他的小脑瓜里。这些教导使他自小就知道遇事要区别是与非、善与恶,要做一个忠厚诚实的人。加之他又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在英国老师那里,也学到一些西方的谚语,如“Money is a good servant,but a bad master”。这使他懂得了金钱的两面性。金钱有用,是个好仆人,但如以金钱主宰一切,那就是个坏主人。他对金钱有明确的价值观,并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他认为生活可以舒服,可是不能浪费,更不能奢侈。他在国外留学期间,生活简朴。他回国时带回的衣服还是出国时带走的那几件。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有可能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提到他与张珑的关系,他可以自豪地说:“我与张珑这么多年从没有红过脸。”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来形容他们之间融洽和谐的生活,真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毫不为过。他们之间的情投意合是由他们高尚的品位和情趣促成的。这一点也与他们的家庭有关。张珑的祖父张元济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人,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和情操。他学问高深,品位高雅,生活朴实,不爱声色,却爱收藏古籍,爱书法,爱昆曲。他家里的陈设除了书和出土文物外,还有的竟是些从二手货市场淘来的家什。

但是要执子之手,与子同行,一直走到底,那就需要更重要的东西。那又是什么?张珑一语道破:“我就是喜欢这种事业型的人。”干事业,那就是他们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也是他们之间强固的黏合剂。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为我们国家出点力,流点汗,加片瓦,添块砖。在颠簸不平的道路上,他们经受磨难考验,互相支持,互相激励,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始终朝气蓬勃,信心百倍。当他们自发苍苍、步履蹒跚地进行他们银发蜜月旅行的时候,他们依旧充满年轻人的气息,他们的浪漫比起年轻人来毫无逊色。与年轻人不同的是,在他们的眼神中,在布满皱纹的脸上,还显露出几分成就感、自豪感。李瑞骅永远记得在人民大会堂竣工的庆功大会上周总理向他敬酒的那个瞬间,这是他终身的荣誉。他在水利工程、电视塔、体育馆、工业厂房等众多大型建筑工程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他对为此而付出的心血感到欣慰。

张珑问过李瑞骅:“你回国后感到后悔吗?”他风趣地说:“我不回来,能遇见你吗?我现在事业有成就,有地位,有名誉,还有一个美满的家,你说后悔吗?”这就是李瑞骅对自己这一生的总结,也是他生命的全部。

在与李瑞骅不多的交往中,他留给我的印象却极为深刻。一次我的电脑不好使唤了,我很着急,因为它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不可一日无它。张珑说:“让老李去帮你看看。”我心想:“老先生已经85岁高龄了,让他来帮我折腾电脑,怎么敢当啊!”可是老先生还是来了,还带了一个懂行的年经小伙子一起来。弄好电脑后,在操作问题上,他还给我耐心指导。他说着,我在一旁听着。他忽然抬头对我说:“你拿笔记下来。”我想“我这个学生真是太随便、太马虎了”,很不好意思。我深刻体会到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样对别人的要求也是严格的。最使我感动的是他始终如一的饱满热情。在他最后的日子里,在医院病床上,竟然还做了一个设计,对工程项目作出最后的贡献。他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道德高尚,才能卓绝,如高山之巍峨;他胸怀开阔,心境坦荡,如明月之皎洁。他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值得我深深敬仰!

2012年12月7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