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读刁斗(来自边缘的坚持)/当代文学新秀解读系列/我读文丛
分类
作者 张赟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的评述对象是2006年前的刁斗和他的小说,作者从四个方面——刁斗的世相生活,刁斗的性灵生活,刁斗作品解读,刁斗作品的意义、价值等,对刁斗其人其文做了较为全面的解读,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本全面评述刁斗的著作。

本书适合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的写法,杂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不独采用文字材料,兼取与作者的对话、访谈。是所谓知人论世,物我齐一,取其切近也。文字也力求浅白随和,不作高头讲章式的论评,重在作者的阅读感受,故日“我读”,取其平易也。总之,都是为读者着想,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在结识这些文学“新秀”的同时,庶几也增加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感情和信心。

目录

第一章 刁斗的“世相生活”

 一、刁斗的“履历表”

 二、刁斗与他的至爱亲人

 三、朋友孙惠芬:见面与聊天的宗教

 四、刁斗与柳沄

 五、刁斗与他的《脚印》

 六、刁斗的女性观

第二章 刁斗的性灵生活

 一、写作小说的理由

 二、刁斗的一张答卷及由此想到的

 三、“轻浮”的小说

 四、游戏的小说

 五、“形式”即“内容”

 六、刁斗与西方文学

 七、刁斗与法国新小说

第三章 刁斗作品解读

 一、真实的《初吻》

 二、《回家》与《尤利西斯》

 三、刁斗小说的“窥视”主题

 四、刁斗小说的“情欲”主题

 五、短篇小说集《实际上是呼救》概说

 六、塞壬的歌声与平凡人的挣扎

 七、刁斗小说中的魔幻世界

 八、刁斗的寓言小说

 九、刁斗的“伪侦探小说”

 十、想象的可能

第四章 文坛上的刁斗及对其的研究

 一、当代文坛上的刁斗

 二、对刁斗研究现状的描述

附录

 重要的刁斗研究文革

 我和刁斗的通信

 “边缘是小说最合适的位置”

——刁斗访谈录

 刁斗作品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在刁斗少年时代的许多年里,他都是与姥姥呆在一起的。至今刁斗还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姥姥清晰的身影,并回味起姥姥给他的点点滴滴的爱。姥姥的一生也是坎坎坷坷,“她本来是沈阳郊区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性格刚烈,小时即敢自己作主把家人给裹的小脚重新放大,但十六岁时,由于她抽大烟的父亲败空了家产,带有半卖身的性质,她草草嫁到了做小买卖的我姥爷家里。”妈妈不足十岁时,挑担卖货的姥爷先遭日本人毒打,又被疯狗咬伤,不治而死,为了能吃饱饭,姥姥顶着很大的压力,带着一儿一女把自己嫁给了沈阳城里的一个铁路工人。姥姥没念过书,却把她的儿子刁斗的舅舅供上了大学,而在去世前,她最惦记的,是几个月后刁斗能否考取大学

刁斗怀念姥姥,一个人坐火车的时候会想起姥姥常说的一句话:人是地里仙!是啊,现代人乘着各种交通工具倏忽之间穿梭于各地,其实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啊。每当这时,刁斗都会想起姥姥的音调口吻,表情神态,甚至是她努力做出的淡然不屑的样子,那里面既包含着姥姥对子女远离身边的不满,也带着某种子女已成才的骄傲也有时,刁斗会想起小时候父亲在劳动改造,母亲被强制在工厂当翻砂女工,他和姥姥在一起的日子,那时他常常挽着篮子到路边捡运煤车撒落的煤渣,然后交给姥姥,姥姥抚摸着他的头夸他懂事又能干……

刁斗的母亲遗传了姥姥的性格,也是个坚强刚毅的女人。“她沉默寡言,克己吃苦,虽然早早就离开校门去当童工,却能边工作边自学,边学习边改变命运,一点点地,由工人而财务人员,由小学教师而中学教师。”在刁斗的小说中,他很少去描写母爱,因为他认为母亲给予子女的爱常常是毫无保留的,也是毫无理性的,那是一种出自生命本能的爱,不存在任何理由。不管她的孩子是江洋大盗还是状元才子,对于他们的母亲来说,付出的爱的程度是相同的,所以这种爱尽管伟大、无私,但却单纯得毫无复杂性、神秘性可言。而除母爱之外的男女之爱则充满了复杂性和神秘感,它更让人感到神奇。刁斗在创作上的这个特点会在《刁斗小说的“情欲”主题》中做充分的展开,这里我们来说说发生在刁斗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故事。

虽然刁斗从未以母爱作为他小说作品的主题,但在一篇名为《小记一位文学读者》的随笔中却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的母亲。这是一篇极为感人的作品,文中没有一句提及母爱,也没有一句赞颂母亲的崇高伟大,更没有一句描写母亲的操劳辛苦,然而阅读全文,你却会如同沐浴在母爱的阳光雨露中,字里行间都跳动着巨大无私的母爱,甚至让你感到可以触摸到母亲的心脏。

母亲曾经只是个喜欢阅读普通的报纸和休闲杂志的知识女性,她的小书架上摆的也多是《新编家庭医疗宝典》、《面食制作三百种》、《老年人生活知识大全》等那类书,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刁斗开始陆陆续续地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母亲的趣味就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喜欢武侠言情、历史戏说、反腐倡廉等通俗文学作品的爱好者转变成了一个纯文学的爱好者。母亲首先成为自己儿子的忠实读者,开始时她是篇篇不落地阅读署名刁斗的作品,后来又连带着阅读同一期刊上的其他人的作品,再后来又开始关注文坛上的人物事件其实母亲所做的这一切都只因为她有一个写小说的儿子,她觉得作为母亲,就一定要像“理解自己的生命那样理解儿子”。

为了实现与儿子的文学对话,母亲宁愿改变自己的思想立场和喜好倾向。虽然她可以和女儿和儿媳轻松愉快地谈服装、谈烹饪、谈影视演员、谈退休教师合唱团,然而在她看来,“最庄严的问题只能是文学问题,最神圣的对话只能是文学对话”。她最想做的就是与儿子之间进行关于文学的谈话,这时,她“总要先揣摩那话题是否能对我心思,并且说的时候,还像个羞涩的女学生那么试试探探:是不王小波这种幽默比×××那种幽默好;残雪小说怎么写得这么怪呀;王朔的话挺在理的如果哪个作家或哪本书大红大紫可我却不屑,即使她喜欢,也不提,若提了,似乎也只是为了从我的评价中找到理论根据以完成自我否定。”

P8-11

序言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有人说,这种在互联网上写作,或通过互联网发表、传播的文学,将要取代传统的、在纸面写作和通过纸质的媒介发表、传播的文学。这样,网络上的文学(简称网络文学)或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逐渐吸引了读者的眼球,相形之下,传统的纸面的文学,或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也便退居到了边缘地带。随之而来的是,在网上写作的作者或日网络文学作者,一旦登台,无论好孬,皆受热捧,而那些依旧默默地在纸面生存的作者,除已有文名者外,则难得青睐,甚而备遭冷落。以至于有些年轻的读者,谈及当今文学,但知有网络写手,却不知尚有“网”外作家。然则,这种新兴的以网络或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流行,由当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按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到如今的“梨花”(按指“梨花体”诗歌)盛开,已阅十余春秋寒暑,又似乎未见有公认的足以代表当今文学水平的精品力作问世,相反,却大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端的没个了结。

我无意贬低在网络上的文学写作,和以各种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或许在艺术和技术上,如同传统的在纸面的文学写作,和以纸质的媒介为载体的文学一样,它也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我们也可以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创造出无愧于人类科学智慧和文学智慧的精品力作。但是,就目前的状况看,似乎还没有这种迹象,甚而也没有这种可能。而且,即使是在这种以网络和其他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领域,出现了真正的精品力作,那也是文学的另一种形态,而不是既有的文学形态的历史延续。既然如此,历史地评价当今中国文学的成败得失,瞻望中国文学的发展前途,就不能单单以网络等电子媒体上的文学为标准,而要把眼光转向由媒体营造的表面的文学繁华背后,在网络虚拟的梦幻的文学空间之下,向纸海深处、翰墨林中去寻找为我们向来所熟悉的文学样态。因为只有在这种样态的文学中,我们才能接通历史,识别新旧,评价优劣,我们才能把得住文学跳动的脉搏,跟得上文学行进的步伐。尤其是那些常常被我们称之为“新秀”的文学作者,在他们身上,既沉淀了文学的过去,又负载着文学的未来。当我们把眼光投向他们的作品,我们的心灵会从喧嚣中平静下来,我们会从困惑中看到希望,从迷茫中辨知未来。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感受,我们编写了这套“当代文学新秀解读丛书”。

在阅读这些文学“新秀”作品的过程中,我经验了近三十多年来所未曾有过的一种蜕变的愉悦和欢乐。也许他们的年龄会参差不齐,经历也判然有别,不符合当今流行的某种文学的代际分类法,但在他们身上,却有一个共同的值得我们庆幸的东西,是他们的观念和创作,既不像三十年前那样,受制于传统的路数和诸多文学教条,又不像近三十年来的某些时候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后面学步,而是择取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从一己的当下的经验出发,又以适应一己的当下的经验为完美的艺术表达,并不特别顾及各种规范和讲究。所以他们的作品,无论题材的新旧,主题的深浅,艺术的雅俗,思想的丰啬,都是源于他们的生命和血肉,与诸多的主义和潮流无涉。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尽管近十余年来,有这样多的新作家“秀”出于文学之林,却无需以派别、代际、潮流、主义之名名之。唯其无名,有道是存,在他们当中,正蕴含着中国文学无限的发展前景和可能。

本丛书的写法,杂糅作者的生平和创作,不独采用文字材料,兼取与作者的对话、访谈。是所谓知人论世,物我齐一,取其切近也。文字也力求浅白随和,不作高头讲章式的论评,重在作者的阅读感受,故日“我读”,取其平易也。总之,都是为读者着想,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这套丛书,在结识这些文学“新秀”的同时,庶几也增加一点对于中国文学的感情和信心。

於可训

2007年8月30日写于京师

后记

我想我和刁斗冥冥中是有缘分的。在我对当代文学的理解还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我对刁斗这个名字却有着莫名的好感,以至在看到某个批评家无意中提到,刁斗就住在沈阳的北陵周边一带时,我竞雀跃地想在那里买房子,然后幻想着与这位作家的偶遇:或在某次晨练中相识,或在某个雨天向同一辆的士招手。但那也只是幻想而已,我从未想到真的有一天能与刁斗坐在一起认真地谈论文学,或者仅仅是悠闲地聊天。

2005年,我有幸成为著名文学评论家武汉大学文学院於可训教授的博士生,当於老师布置给我一个任务——要对当代文坛的一位作家作一次访谈,并问我对谁感兴趣时,我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刁斗的名字。恰巧我的一位沈阳的同学与刁斗在同一幢楼里办公,于是我毫不费力地从沈阳的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刁斗。

那次去见刁斗,心里是很紧张的。虽然我的那位同学给我打了“预防针”,说刁斗是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常常到她们办公室打牌聊天,打牌打得很臭,但聊天绝对是既生动活泼雅俗共赏寓教于乐,又有一定的学术高度。因为思想太丰富,他常常滔滔不绝,所以即使你讷于言辞,也不必紧张,听他说就行了。可毕竟我是个拙嘴笨舌、资历浅薄的小字辈儿,而他是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即使他打牌不怎么样我也还是紧张。

那一天的谈话确实进行得有些拘谨,不光是我,刁斗好像也被我的采访的阵势弄得有些迷惑:我在他的面前煞有介事地放了一个MP3进行录音,自己则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事先拟定的问题进行着中规中矩地提问现在想起来真是羞愧啊!

我们的谈话后来发表在《小说评论》杂志2005年的第6期上,但那次谈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之前和之后的闲聊。可以不夸张地说,我是带着类似朝圣一样的心情见刁斗的,但那种紧张的情绪很快被他的“女性崇拜意识”所化解了。见面后,他说,啊,你知道吗,要是来了个粗粗拉拉的男的来访问我,我肯定不会有现在的好心情!我笑着说,刁老师,您本人可比我在杂志上或网上看到的照片瘦多了,他说,我也不明白自己怎么挺瘦的一张脸,可一到照片上就成了脑满肠肥的那副德性了。刁斗真是个有趣的人,而且非常随和坦诚、毫不做作。在谈到文学时,他是认真严肃的。在我流露出对自己所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有所疑虑的时候,刁斗给我的回答是这样的:你应该对你的专业充满信心,在所有摆弄文字的营生里,文学的事情是最有趣的。希望你对文学的兴趣真正变成一种自觉,并能经由刁斗的小说,去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当代小说。这两句话常常在我脑海中出现,刁斗对文学的那种投入和执著真的使我受到了感染,他的点拨也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刁斗真是个睿智的人啊。

其实在那次访谈中,我还做了一件非常对不起刁斗的事情。那天匆忙中我不知道携带的录音用的MP3快要没电了,在我们的谈话结束后,我拿起那个MP3,震惊地发现它已经没有任何信号了。当我沮丧地,忐忑不安地告诉刁斗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刁斗却不相信这是真的,一再说,开头那段应该还在吧,开始的时候是有电的啊!善解人意的刁斗在最后确认他那一席肺腑之言已经被我的疏忽化为乌有之后,安慰我说,没关系,你把你问我的那些问题的底稿给我,我凭记忆把我们的对话重写下来,应该可以的。我当时惭愧自责得差点儿就热泪盈眶了

在与刁斗本人的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文学的爱是自然而然的,发自灵魂深处的,不为名利,完全出自兴趣,甚至可以说写作已成为他的一种生理需要。所以我想即使他旅游时要考虑一下去那里的机票是否打折,而不是想飞哪里飞哪里,或者坐了飞机后要坐机场大巴回市内,而不是随意潇洒地坐上私家车或者是打的时,我们也不必过度同情他,因为他在文学创作中体会到的乐趣是别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

这一年中我几乎读了刁斗的所有的作品,并与他有过多次深入交谈,我不能不感叹于刁斗对文学的大爱,和天赋的对文学的敏感与才情。在无数次的阅读过程中,我在心灵深处经历了那么多的悸动、不安、震颤或失落迷茫,当然还有过满心的愉悦,现在我把我眼中的刁斗和对他的小说的理解写下来,不仅仅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他、关注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得到美妙的感受。然而对于刁斗,我又是无法言说,或者说无法说得全面精确的,因为我所看到的只能是我眼中的刁斗,那个留着长发的酷劲儿十足的总是有着无数独特想法的作家。在我对刁斗的评说中不可避免地带着偏爱和误读,况且刁斗的创作还在进行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话题也是说不尽的。那么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就这样给自己定下这样的规划:去写我所看到的2006年之前的刁斗和他的小说。如果读者能够从我对刁斗的描述中领会到刁斗创作的某些精神特征,能够对阅读刁斗有所帮助,我就心满意足了。

张赞

2006年余秋于珞珈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5: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