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颐和园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姚天新先生的倾心之作。书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亲自拍摄。全书将美丽的颐和园分为七部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加上精美的图片,充分展现了颐和园这座中国园林史上的里程碑的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颐和园/中国遗产之旅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姚天新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颐和园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姚天新先生的倾心之作。书中所有图片均由作者亲自拍摄。全书将美丽的颐和园分为七部分进行了详细地介绍。文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再加上精美的图片,充分展现了颐和园这座中国园林史上的里程碑的魅力。 内容推荐 《中国遗产之旅》是一套旨在深度介绍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园林山水的百科式旅游丛书。每一本书都力邀各遗产景区的资深专家撰写文字,充分挖掘每一处景区的园林建筑艺术及其所承载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书中的实景图片均来自相关景点的职业摄影师,使得本系列丛书具有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本书编辑还多次深入景区,为广大游客搜集到翔实可靠的旅行资讯,使得本书成为一本集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旅游工具书。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认识颐和园 颐和园概览12 颐和园历史14 燕京八景玉泉垂虹16 从翁山泊到通惠河16 “西湖十景”与 “西湖十寺”18 集大成之清漪园20 多灾多难的颐和园24 世界文化遗产 人间仙境天堂27 走进颐和园 宫廷区34 涵虚牌楼36 影壁36 东宫门36 朝房37 仁寿殿38 仁寿殿内景40 下处值房42 耶律楚材墓42 文昌阁43 知春亭44 大他坦44 升平署45 东八所45 德和园46 大戏楼47 大戏楼内景48 看戏廊51 颐乐殿52 庆善堂53 延年井53 玉澜堂建筑群54 玉澜堂56 藕香榭57 霞芬室57 夕佳楼58 宜芸馆58 道存斋59 乐寿堂建筑群60 水木自亲殿62 永寿斋63 扬仁风64 乐寿堂64 乐寿堂内景66 长廊区68 长廊彩画——流动的文化乐章70 邀月门74 养云轩74 留佳亭75 对鸥舫75 无尽意轩76 寄澜亭76 国花台77 介寿堂77 清华轩78 秋水亭78 山色湖光共一楼79 鱼藻轩80 清遥亭80 石丈亭81 听鸸馆82 万寿山前山景区86 万寿山中央建筑群的布局88 云辉玉宇牌楼90 铜狮90 十二生肖石91 排云门91 玉华殿92 云锦殿92 二宫门92 芳辉殿93 紫霄殿93 排云殿94 佛香阁96 德辉殿98 敷华亭98 撷秀亭98 众香界琉璃牌楼99 智慧海99 万寿山昆明湖石碑100 转轮藏101 石牌楼102 宝云阁102 五方阁103 后山后河区104 谐趣园106 谐趣园的造园艺术108 霁清轩114 清琴峡115 四方亭116 眺远斋116 后河118 寅辉城关119 苏州街120 北宫门123 四大部洲建筑群124 绘芳堂132 金粟山133 妙觉寺134 嘉荫轩134 通云城关135 绮望轩136 看云起时136 万寿山西部景区138 石舫142 寄澜堂144 荇桥144 临河殿146 延清赏楼147 画峰石刻148 碧鲜石刻148 五圣祠148 迎旭楼149 澄怀阁149 宿云檐城关150 大船坞151 半璧桥152 德兴殿152 西宫门152 北如意门153 万寿山点景区154 紫气东来城关156 乐农轩156 益寿堂157 景福阁158 荟亭160 含新亭160 福荫轩161 意迟云在162 圆朗斋162 瞰碧台162 千峰彩翠城关163 重翠亭163 写秋轩164 善现寺166 澹宁堂166 云会寺167 花承阁168 赅春园170 味闲斋172 悦欣庄172 构虚轩173 云松巢174 绿畦亭174 邵窝殿174 湖山真意175 画中游176 昆明湖区178 昆明湖180 西堤182 治镜阁194 畅观堂198 藻鉴堂200 南如意门201 绣漪桥202 昆仑石碑(一)203 凤凰墩204 廓如亭206 十七孔桥207 铜牛209 昆仑石碑(二)210 新建宫门210 舒云牌楼211 二龙闸211 南湖岛212 耕织图与水师学堂220 试读章节 颐和园历史 风景如画的颐和园,原名清漪园,面积290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从空中俯望,她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北京西北郊的青山缭水之中。早在3500年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塑造出了最迷人的山水框架。当时间的匆匆步履跨越到2500年以后的辽金时期,绮丽的自然山水之间开始出现了以寺庙、别墅、皇家行宫等点景建筑为主的园林雏形。 元明时期,皇家为了疏通水利保障京城用水之需,对西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使得它成为了京城内外声名远播的游览胜地,并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这里吟诗作词,为西湖之景平添了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北京西北郊这片山水田园之间先后崛起了以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园林为主的恢宏壮丽的皇家园林体系。乾隆皇帝增建的清漪园,为今日景色天成的颐和园确立了最基本的框架。 到了清末,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颐和园饱经磨难,先后遁烧毁和破坏,后又经两次修建。如今它依然是这段历史无语的见证者。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破败不堪、杂草荒芜的园林修葺一新,翻开了颐和园历史灿烂的新篇章。1998年颐和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座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开始向国内外游客尽展其华美的风姿。 燕京八景玉泉垂虹 公元1179年,金朝迁都北京后,在今日北海公园中琼华岛的位置建造了水上宫殿大宁宫。为了将玉泉山的泉水源源不断地导入到这处离宫别馆,始开凿了北京历史上由玉泉山至大宁宫上游水系之先河。那时的湖泊靠近西面的玉泉山,远没有形成今日的规模,但其美妙天成的自然景象,却吸引着当时许多达官贵人徜徉于其间,就连金朝的统治者在炎热的夏季也常到湖中游船、避暑、捕鱼、垂钓,载歌载舞、流连忘返。金章宗时,湖水又因玉泉山的泉水突涌和流泻而形成壮丽景观,被文人雅士冠以“玉泉垂虹”的雅号,名列“燕京八景”之一。 这里还被一些达官贵族选作生命终结时的理想坟茔,成为了这片天然山水的忠诚守望者。元朝伟大的政治家耶律楚材及其后人,生前酷爱这里的湖光山色,逝后就长眠在这美丽的湖山之滨,魂牵梦绕着始终依恋的这处人间天堂。公元1991年,昆明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彻底清淤,当湖底重见天日时,在湖中大片土壤中发现了若干处埋在湖底的墓砖和陶瓷碎片,虽历千载光阴,但烙印在遗存上鲜明的艺术风格,依然清晰地折射出辽金两代特有的文化光芒。 从瓮山泊到通惠河 元朝灭金朝建都北京后,以金朝大宁宫为中心,建成了蜚声中外的元大都。为了保障都城内军民的用水,从至元十一年(1274)到至元十五年(1278),元朝统治者又将金朝开始修建的玉泉山至高粱河上游的河道疏浚、延伸,建成了一条专门供都城使用的长河,并将这条河流命名为金水河。从那时起,玉泉山脚下的湖泊作为调节京城用水的大水库,正式成为了北京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水利枢纽。而此时,湖山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因人文的不断陶冶而出现了有名称的记载。当时在附近居住的农人按湖泊的自然形状直呼其为大泊湖,后因传说有一个老人在湖北侧的小山中挖出了一个雕刻精美、装满各种奇珍异宝的大石瓮,大泊湖边这座无名的小山便以瓮山之名被后人抹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而山前的大泊湖也因石瓮的故事而被人们习称为瓮山泊。瓮山泊位居都城之西,景色妖娆不让江南,那无边的风月使人自然地联想起杭州西湖的风景。所以,在骚人墨客的笔下,瓮山泊的名字后面又衍生出了“西湖”与“西湖景”的美称。 公元1291年的春天,元朝著名的科学家、时任督水监的郭守敬,“奉诏兴举水利”。经过实地勘察,郭守敬命施工人员上引都城西北的昌平白浮泉,沿途汇双塔、榆河、一亩等泉水聚于瓮山脚下的瓮山泊中,湖水东去经长河流入元大都后,又南集诸水为积水潭,再向东南流入白河。总长146里,共安设坝闸11处,次年秋天建成。由于河流既可灌溉农田,又可节水以通漕运,所以,被元朝皇帝赐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建成后,使江南丰富的物产可以通过水运北上元朝都城,促进了南北两地的经贸与文化交流,并对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许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通惠河的修建还激活了上游水系,使瓮山泊的水源和面积得到了进一步的储蓄和拓展,巩固了瓮山泊这座大水库作为北京历史上水利枢纽的地位,并对元朝以后的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乃至近现代的京城社会布局,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惠河除上述作用和影响外,还为其上游的都城西北郊野风光平添了些许人文的气息。 据史料记载,元朝统治者曾在西湖的北岸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名叫大承天护圣寺(后名功德寺)。元朝末年,有一位游览过西湖的外国人在书中生动真实地描写到:湖心中有两座奉皇帝的旨意建造的琉璃高阁,远望上接云天,近看深入碧波;两座水中楼阁用白色的石桥与湖岸相连,景象蔚为壮观。 元朝皇帝游览西湖时,大都乘船经长河前往,史书上就有临时调遣300名卫士,沿长河堤岸两侧挽舟拉纤的记载:“凤城西去玉泉头,杨柳长堤马上游。”紧随在皇舆凤舟的辙迹后面,元朝的文人士大夫,也纷至沓来,竞相“买酒载舟”、“沿堤骑马”,结伴畅游西湖。 到元朝末年,“西湖景”经过统治者的经营和文人墨客的浸润,以其绝妙无双的风韵,当之无愧的荣膺了“壮观神州第一”的赞誉。 P15-18 序言 怎样使用本书 对于每一位游客来说,旅游都是一件体力活,因而对于美景佳境的合理介绍就成为一种必需。 这本《颐和园》能帮助您在游览颐和园之前对该景点的概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您游览颐和园之时,它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导游作用;另外,在您游览颐和园之后,这本书还会让您在回味之余知道很多关于景点背后的历史渊源。 首先,在“认识颐和园”部分,您将了解到颐和园的景点分布状况和它悠久而又坎坷的千年史;在本书的主体部分“走进颐和园”中,您将分区看到对颐和园中每一处景点的详细介绍,有关各景点的建筑艺术、历史沿革以及动人的传说都将在这一部分充分为您展现。 此外,本书在前后的环衬页上还特别为游客提供了简明扼要的旅行资讯,在这里您可以找到旅行线路、门票价格、联系电话、饮食住宿等游览颐和园所必需的相关资讯,可谓一册在手、游园不愁。 后记 颐和园包容万象、博大精深,非大学问者,很难讲究。 记得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言,古今成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我深知“境界”二字之要义,那是众人可望不可及之事。我属众人之不才者,但愿习作小学问。然小学问也需天时、地利、人和。 我沐浴了颐和园二十七年的阳光雨露,风花雪月带我远离名利、不阿不谄、淡薄处世,信与人和;陋室与名园一墙之隔,开轩可餐山色湖光,此为地利;园林局“文化建园”方略使我萌生文墨之心,是为天时。 值此图文杀青、即将付梓之际,编辑嘱我简言明理,权以《文心雕龙》之句作为结语:“鸿风懿采,短笔敢陈,飚言赞时,请寄明哲。” 姚天新 二00三年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