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两原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翟国选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属于“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语)的文学性的散文札记,是作者在中州平原、西藏高原两地所写部分散文随笔作品的结集。书中的篇目,大部分是在“两原”生活中流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内容涉猎广泛,深邃丰厚;文笔雅典老到,隽永风致。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在中州平原、西藏高原两地所写部分散文的结集。读书幽思,生活感悟,山光水色,民族风情。内容涉猎广泛,深邃丰厚;文笔雅典老到,隽永风致。

目录

《答周君巢饵药久寿书》读后

贺季真的珠子

读《旧唐书》散记

承乾之死

苏轼的另一面与我们

重读《骚经》跋

楔子 幌子 提示

端王登基

高俅进身

《水浒传》中的群众

《水浒传》里的酒

算法

明朝的灭亡

再谈明朝的灭亡

名末官象

明代的隐与隐于

孔贞运的难字经

董其昌其人其字

在山 出山

和珅的罪恶

纪晓岚看西洋

后装连珠抢

琐记

兰虫茶

红楼三题

关于《结缘豆》

也谈周作人为什么会当汉奸

《沙弥律仪要略》摭趣

蒲菜的味道

谒比干庙

瞻许慎墓感怀

游女几山

游陈家寨沟记

游风穴寺记

观佛小记

济源寻古

猕猴的世界

九江行

姑妄言之

提头告状

服装与戏剧

邻居

蛇三则

郑州的好

垃圾的倒法

书海观源

听大喉曲《关公守华容》 

滕王画蝶今翩跹

如数家珍的著述

杂记

日寇罪行不容忽视的一面

腐败更要挨打

珍珠项链

仙人掌

抠出眼珠子当泡踏

骑车观鸟

枕畔鸟啼

窗外的树

屋内的雨

麻雀图记

两个姥姥的名字

生路爷

以蠡测河

打麻将

闲忆购书及其他

有关命运的思索

成灰的联想

缺氧

拉萨言花

胃之醒处

布达拉宫

大昭寺

宗角禄康

再谈宗角禄康

甘丹寺

欢喜佛

象征的艺术

日光城

过林卡

高原的天气

低气压

拉萨的雨

打猎

羊肉汤

手抓羊肉

茶水与茶汤

青稞酒的滋味

狗猫鼠

拉萨的行乞者

在藏沐浴

天葬

厕所

左旋柳

误会

偶像与工具

两大骄傲

喇嘛们的贡献

玉茗花

与月相约

电线柱

在藏者的牺牲

张大人花

琦善片鳞

应该如何信教——也谈灾后反思

天边红霞

后记

试读章节

承乾之死

承乾为文德皇后所生,是太宗李世民的长子,因生于承乾殿而得名。他三岁被封为恒山王,七岁徙封中山王,八岁立为皇太子。书中说他“性聪敏,太宗甚爱之”。李世民“居谅暗”,也就是为高祖守孝期间,政务已多由他听断。以后太宗出巡行幸,也由他居守监国。生在皇家,得为嫡长子,又受父皇喜爱,尚在童稚,便为储二,九五之尊,君临天下,似乎已完全在命定之中了。

但这对一个孩子会意味着什么呢?生长在沃土中的苗苗,因可以恣情地茂长,便难免外肆内狂,缺乏自持坚毅的品性,经不起乍暖骤寒及风吹雨打的考验。

还在他成长之际,他便开始放荡,好声色,喜游荡。在朝堂之上,口必极言忠孝之道;而退朝之后,就与群小肆行狎昵。如果谁向他进谏,他先端端正正坐在那里,一脸的认真严肃。待揣测别人要讲什么之后,其抢先旁征博引进行自责,巧舌如簧,自我反省,使群臣俯首称是不暇,根本没法开口讲话。

在大臣师保们对此暗忧不已的时候,事情却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他患了足疾,行走都很困难。与此同时,他的同母弟弟魏王泰的声誉慢慢地高涨了起来,太宗的爱重之情,也由其渐渐转向了彼。而“泰,亦负其材能,潜怀夺嫡之计”,这使承乾十分恐慌和沮丧。他一面奋起和弟弟斗争,一面却无法抑制内心的痛苦和不平的激荡之情。这激荡的胸怀寻求寄托的方式,是承乾惯走的老路:恣情。他喜欢上了一位刚刚十多岁的太常乐人,这个小女孩不但姿容好,而且能歌善舞,承乾对她宠爱到什么程度,可以从对她的称呼上看出:称心。可是不久太宗知道了这件事,不但杀了这个小女孩,还杀了几个与此有牵连的人,因为太常乐人,是用来为祖宗献歌献舞的,使其失去贞节,将有辱先人,是大不敬的。

情感骤失所依,又疑心是魏王泰告讦所致,承乾不习惯于敛持的内心,痛苦,怨愤,波谷浪峰。一时又无如其何,便一泻无余地倾注到了悲悼“称心”上面,“于宫中构室,立其形象,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他自己也不时地到称心的灵前,哭泣低回,并且赠官竖碑,在东宫之内起冢安葬。

这已超出了痴情,是在纵情、肆情了。但这还不能使承乾厌足,他进而又托疾数月不朝,在宫内组织奴仆上百人专习伎乐,扎着胡人的发型,披绸弄彩,无日无夜,狂歌滥舞, “鼓角之声,日闻于外”。至此,承乾的心,已近于痴狂:召壮士刺客刺杀弟弟魏王泰,不成,谋发,又准备纵兵西宫,说什么“我西畔宫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来耳”。他可以说,疯了。

承乾的结局很悲惨,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今贵州一带),不久,就死在了那里。

高宗的孙子,章怀太子的第二子守礼,和承乾很有些相似之处,但前后身世恰好相反。

守礼还在幼年,父亲贤也就是章怀太子便被废为庶人,被迫自杀。后哥哥光顺,也被诛杀。在他成长的阶段,正值武则天当政,诸武赞成革命之时,深遭迫害,他和伯父睿宗的孩子们一起被禁闭于宫中,十几年都不许走出庭院一步,并且每岁还要“被敕杖数顿”。这使他日后平添了一种本领,能够预报天气的阴晴雨霁,那怕连阴数日,他说晴,天气必然云开日出;就是艳阳高照,他说雨,也会时澍沛然。屡言不爽,使人大为惊奇。有人向皇帝上奏说,他有术数。守礼闻之,何止是酸楚,他说,臣非有术数也,只是身上十几年积下的杖伤,斑痕重重,欲雨,脊背上就觉沉闷;欲晴,便感轻松。言语之际,是涕泗滂沱。

中宗即位后,他的日子才开始好过,先授光禄卿正同员,后晋封为郐王。可是十几年的幽闭迫害,他已几同废人,“才识猥下”,而心中的伤斑之厚直可比于背上杖痕之重:“多宠嬖,不修风教,男女六十余人,男无中才,女负贞称,守礼居之自若,高歌击鼓。”人世的一切,他好像都已无所谓,甚至包括自身,他常常外出赊账淫乐。有人劝他自我爱惜,他态度安然地说,哪有天子的老兄死了而无人收葬的呢!

如果说承乾是因无人与争而养成了恣肆狂滥之性,守礼则是因无可与争而导致了颓废轻浮之情。从这两位龙子龙孙身上,可以看出,专制制度对人的内心世界造成了多么严重的伤害。不合乎理性的社会,是不会产生合乎理性的健康的精神世界的。这个问题,在今天不是就没有引起注意和深思的价值。

苏轼的另一面与我们

苏东坡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好像总是和几位好友泛舟赤壁之下,醉心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扣舷而歌,谈玄论道,其间还不停地洗盏更酌,大吃大嚼,飘然于尘世之外,豁达,洒脱。这是他前后赤壁赋文名太盛造成的错觉。其实,这并不全面,近翻《苏轼文集》尺牍书信部分,就从中看到了东坡思想情怀的另一面。

在《与朱鄂州书》中,他说在武昌听到岳阳、鄂州一带有溺婴之风,闻之酸辛,为食不下。他建议这位在鄂州为官的朱某,能认真执行国家杀子孙徒二年的法律,委派得力干员深入四乡,在地保村正间广为晓示,并把法律条文及有关政策写在乡间的粉壁墙上,务使群众家喻户晓。对因贫困确实不能养育的,要动员财主富户进行周济。他还期望朱某能从官仓中拿出一部分,作为救济贫弱不能养子者的专项粮款。

他到钱塘上任之际,京东一带蝗灾波及淮浙,飞蝗遮天蔽日,嗡嗡声盖过浙江潮。蝗虫每落一处,草木禾稼辄为之精光。可当地的官吏们却说,蝗虫飞来,是为百姓除草来的,并不为灾。就是蝗虫为害肆虐的京东地区,官员们也极力掩盖灾情。苏轼愤怒地质问道:“将以谁欺乎?”他在《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中,用自己人浙二百余里的所见所闻,对此予以揭露,并恳请“量蠲秋税”,缓收“青苗钱”,以减轻灾区百姓的负担。

在《上蔡省主论放欠书》中,他反映,因拖欠课税官债而每日遭鞭笞镇系的225位百姓中,有“甚足悲者”。他分类分析了他们拖欠负债的原因,有的是所管押的竹木为风雨漂去,有的是掌管的粮谷因年深月久糜烂亏空,有的则是交纳的布帛因官吏验收时压级压价而造成的。苏轼进而指出,这些人大都是经皇帝下书赦免过的,有的屡经赦免达六七次,只是没有给主管官吏送好处,才紧系不放,日蒙荼毒。苏轼感叹地说:“天下之人以为言出而莫敢逆者,莫若天子之诏书也。今诏书且已许之,而三司之曹吏独不许,是犹可忍邪!”他吁请上级开释这225人,让他们回归茅舍,与家人团圆,以养其老小。

就是在苏轼贬谪流放惠州、海南期间,在自己前途渺茫、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也没有忘怀百姓。当时的广州,城内的群众饮用的都是苦涩的咸水。他向广州官员王敏仲写信,详细推荐道士邓守安拟定的用竹管从城外蒲涧山滴水岩引水的方案。北宋那个时候,海南尚未开发,瘴疠弥漫,民多蒙疾。有一验方,用姜、葱、豉同煮,趁热喝下可以治疗。而当地无黑豆,他就又向这位广州朋友写信乞求黑豆,以便做豉和药,救治患病的四邻百姓。

类似这样的书信,在《苏轼文集》中还有不少。它们从文章体例上讲虽为尺函,但从内容来看,则与我们今天的情况反映、调查报告、内部参考、建议呼吁等相仿佛,而且率尔直言,不讲安危,材料扎实,问题准确,有关民生,不遗巨细,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关注。民伤我伤、民痛我痛的道德情操跃然纸上。这是苏东坡高才放达之外更为光彩照人的一面。

这使我想,我们眼下的个别记者朋友,在串会场、奔饭局、左抄文件、右录讲话、灯红酒绿、卡拉OK之外,能否也像苏东坡一样,有个另一面:不畏酷暑,敢冒冰雪,奔赴穷乡僻壤,笔下有哀哀无告之声;置身工厂商场,调研热点难点,文章有关国计民生。在苏轼,这另一面是赤心仁爱慈悲为怀的体现,是儒、释传统思想的要求;在我们,这另一面,则是党性和民性的要求,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呼唤和呐喊。

P10-15

序言

《两原集》属于“写在人生边上”(钱钟书语)的文学性的散文札记。

作者翟国选长年生活和工作在郑州、拉萨,延及周边。“两原”乃中州平原与西藏高原之谓。

都市喧嚣,世事纷杂。读《两原集》,忽然会安静起来。

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作者在工作之余,读书、思考,博闻强记,融会于思。于是神游古今、徜徉山水、漫步民俗,志人、志物、志事、志怪。于是天马行空,迁想妙得,明人伦、察是非、鸣不平,睿智的隽语和内在的幽默不时有自然的流露,文趣、情趣、物趣、人趣尽在其中。于是进入了一种精神境界。

《诗经·大序》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睹物生情,情有所感。月有圆缺,情有所动。人有沉浮,情有所寄。

心潮起伏,不吐不快,乃寄情于言。言之所寄,记叙、描述、铺陈、述志、咏怀。为诗、为文,乃有诗坛、文坛。

为诗为文,有虚有实。

我的一位搞散文的朋友——曾是翟国选的大学同窗——说:“学界给散文的分类下定义,认为有的散文‘写实’,有的散文‘写意’。我说,散文不是写出来的,是流出来的。”

她的意思,年不在老少,位不在高低,文不在长短,散文应该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或激情,或老到,或“天凉好个秋”。流出来的散文就是好散文。

流出来的散文有各自的风格和个性。个性化的情感当然与经历、地位、性格、年龄等有关。

至于舞文弄墨,“作秀”于时;虚情假意,虚张声势;故作姿态,故弄玄虚;无病呻吟,硬“做”出来的文字,再漂亮也未必是好文章。

《两原集》中的篇目,大部分是在“两原”生活中流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

王国维称元曲为“大文学”,谓:

“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

“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其作剧也,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而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宋元戏曲考》)

虽然谈曲,却寓含文学的真谛。

明人谈文论曲,讲究“神、色、意、趣”,常以“品”来区分格调高低,曰:“神品”、“妙品”、“逸品”、“能品”,又有“雅品”、“艳品”之说。抛开美学情趣不谈,或许闲适文人的生活过于单调乏味了,本色与真情已无话可说,才把精力倾注到文字雕琢方面,偏重于闲情逸致和在形式上做文章。

当然,也有不尚浮饰、关注人生、看重情感的质朴文人。

汉魏伊始,唐宋以降,下至明清,文人笔记杂著大兴,一发而不可收,称“笔记小品”——指的是非关“大道”的、不入“正品”的“小道之说”。《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唐宋八大家》《客座赘语》《徐霞客游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闲情偶寄》《浮生六记》《夜谭随录》等都属于这一类。其实,不少精辟的言论和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乃出自于野史笔记、小品杂著。现代意义上的小品、散文、杂文、随笔,仍亲承着笔记杂著有益。

感受人文,陶冶情操。《两原集》里的读书札记部分,从正史野史、小说戏曲、笔记杂著中不断汲取养分,有圈有点,同样是“流出来”真情实感。

翟国选的《两原集》颇具个性。身为现代媒体——河南电台领导,他不但能有闲情逸致,而且还有乡老情怀,读之如见其人。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系,是“文革”后该系的第一届学生。1980年夏秋之际,我到广播学院任教不到半年,第一次带三年级的三个学生前往西安,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实习一个月,其中就有翟国选。

三个学生里,翟国选最小,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我们自带行李,住在一个现在看起来很简陋的招待所里。我和翟国选同屋。木板搭的床,一个15瓦的灯泡高悬在房顶,没有书桌,也没有凳子——显然,不是让你们读书写字,而只是提供睡觉的地方。

可是,每天回到屋里,总见小翟趴在床上写着什么。昏暗的灯光,趴在床上的小翟一幕,至今记忆犹新。他用的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学生练习本,写得密密麻麻,把页头和页脚都占满了。不知道在写些什么。大学期间,他言语不多,喜欢读书,喜欢思考。

在班上年龄虽然小,但他却很“耿”。他对班上的老大哥老大姐们比较尊重,但对人对事,他有自己的见解;于文章之道,他有自己的体会。文章每有自己的见解,且不模棱,不含糊,以是为是,以非为非。

二十几年后,读到《两原集》文稿,方知小翟认真执著的读书劲头——数十年如一日,方知小翟耿直真诚的乡老之情——这种乡老之情,现在的说法是立足于人民群众、代表人民群众。  文如其人,《两原集》体现着他的性格个性和文字个性。

读《两原集》,让我联想起经常读的、前些天又带在身边读的丰子恺的《缘缘堂随笔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5月版)。

这本随笔集,收录了丰子恺从1925年到1972年的104篇作品,也就是从26岁到73岁信手写来的各种散文。其中的86篇,曾以《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新笔》《缘缘堂再笔》等名义发表和出版过,略有补遗。令人惊异的是,在“文化大革命”那十年间,在丰子恺漫画及其《缘缘堂随笔》大受批判的年代,1972年,73岁高龄的丰子恺又在没有缘缘堂寓所的书桌旁写起《缘缘堂续笔》来。该书所收,有17篇就是写于1972年的。

“续笔”记录着遥远的往昔、饶有兴味的故乡风物和令人神往的童年时代,依然在身边琐事中透露真情,保持丰子恺固有的“小中见大”、“弦外余音”的个性化的散文风格。

其哲嗣丰一吟在“编后记”中写道:“写作已经成了父亲的第二生命,他决不能投笔闲坐。”

这就是文人、文化人,思想始终在动、脑子始终在转,不会“投笔闲坐”。无论在何种情境下,只要拿起笔,就放不下了。

作为散文随笔,《两原集》所涉甚宽。有韩愈、柳宗元式的,有冯梦龙、金圣叹式的,有《聊斋》《阅微草堂笔记》式的,有《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式的,也有钱钟书、丰子恺式的。

“文”,是人生的一种况味,愿与翟国选和同仁共勉,是为序。

2005年10月22日

(作者系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后记

今年四五月间,因有些宽松和闲暇,又不想让它白白过去,往日的念头便浮上心来,于是就去动手整理那堆发黄变脆的纸。

这堆已印成铅字和未印成铅字层层叠叠的故纸,基本上始讫于20世纪90年代初和末,上下跨度近十年。这十年现在回头来看是我工作以来有大闲暇的十年,也是我潜心读书和痴心写作的十年。那时采访完写好稿子交上去之后,便捧书而读,捉笔而写,两耳失聪,一心沉静,很多杂书、闲书都是那个时候购买和翻看的。那时对不少领域都有很高的兴致,都想深入进去领略一番,于文章则忘我于宋人欧、苏,明人张岱,清人纪晓岚以及现代和当代的周作人、孙犁、汪曾祺等,且自觉多有会意。他们为文的立意选材、章法布白、遣词练句,他们的腔调神气、心灵境界、美学追求,他们那种表达的韵致等,常常使自己心中技痒,跃跃欲试。另外,那时我还年轻,经常系心于国家民族之命运。难免胶柱于善恶美丑之识辨,读书易生见解,处世每多感慨,于是二者结合就涂抹出了一篇篇小文,日积月累形成了这样一堆故纸。这堆故纸,使我那空荒的岁月中有了~点扁秕的收获,平庸的生活里增添了一笔清淡的色彩。回首那段时光,让人多少有了一点慰藉。

这堆发黄变脆的故纸,多是因埋头读书、登山临水和对身边的琐事有感而发写就的,所以整理时我就按这几个方面的内容编排了前后顺序。写西藏的部分,虽然也多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但地域色彩突出,于是就将其集中起来单独作为一个小单元。由于其中的篇幅一多半写于中原郑州,一小半写于高原拉萨,整理排编后要为其起名字,故图省事就称之为《两原集》。

在整理编辑这堆故纸时,基于各种考虑,我先从中剔除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还对余下的个别篇章中明显不妥的个别段落和字句进行了删除或修改。

前人云:文如其人。从一个人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性格气质、文化素养和人生追求。一个人下笔为文,这些东西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和表现出来的。一个人想的、做的和他写的,一个人提倡的、追求的和他达到的,无论是一致也好、不一致也好,同一水准也好、不同的水准也好,在他的文章中都会折射出来,都会有其本质的、真实的表现。但文如其人不能将文与人等同起来。文章对一个人的反映毕竟只是一个侧面,或者说并不很全面。人有不少感受、感情、体验和思想是文字难以表达的,有些又是不愿意涉及的,而且越是锥心刺骨的,越是感到生命和时间都要窒息和死亡的,越是魂牵梦萦的,越是肉体和心灵都在震颤和放光的,越是如此。也许提笔为文的人并非都是这样。但整理这堆故纸,比较一下这堆稿子串联起来的和未串联起来的人生感受,这却是我的经验。

文章的灵魂是刹那感悟的捕捉,而刹那的感悟是一个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产生的。人不同,感悟也不同;时空在变,人的感悟也在变。有时人的变化可能大些,有时时空的变化可能大些;而无论是时空变化还是人的变化,都要带来感悟的变化。如果人事和时空的变化都很大,则人的感悟就会有突变和跳荡。所以有时过境迁之说,有人是物非之感,有沧海桑田之叹。

人的感悟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但统一的深度如何,水准如何,则要看感悟者的境界层次和感悟能力如何;而对这种感悟的表达,则又要看感悟者的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如何。有感悟而无表达则无文章,而低层次的感悟加高水平的表达,或高层次的感悟加低水平的表达,则都不会产生好文章。只有高层次的感悟又加上高水平的表达,才会产生名篇佳作;而这往往如同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正因为如此,古人才视文章为千古之事,才会有将其藏之名山、传之千古的心愿。

人的感悟像天上的云,在不断地变幻;而文章就是对这变幻的云的描绘。如果我心中这朵云过去的变幻和对这变幻的描绘还有些形姿和色彩,还值得人们偶尔的一瞥,还能牵起读者心中些微的波澜,则其变幻和描绘便感到足矣。

于郑州虞柳堂

2005年10月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