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羞于谈钱”仍然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针对少年儿童的金钱和理财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片空白。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钱,担心跟孩子谈钱或者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会使孩子“钻进钱眼里”,或者给孩子造成阴暗、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使得很多孩子从小不能对金钱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花钱”,更谈不上规划钱,规划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本书正是要告诉广大的家长朋友:“该不该开展孩子的理财教育计划,怎么开展这项计划。”该书从介绍分析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错误的金钱观和不合理消费行为开始,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和行为能力水平,为家长们如何开展并实施理财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细致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
本书是青少年金钱和理财知识教育的实用读本,从介绍、分析中国孩子目前普遍存在的错误金钱观和不合理消费行为开始,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和行为能力水平,为如何开展并实施理财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细致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指导。
三、不要“羞于谈钱”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羞于谈钱”仍然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针对少年儿童的金钱和理财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片空白。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钱,担心跟孩子谈钱或者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会使孩子“钻进钱眼里”,或者给孩子造成阴暗、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使得很多孩子从小不能对金钱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花钱”,更谈不上规划钱,规划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跟孩子谈钱:家庭教育必修课
有位朋友谈过这样一件事。她刚上小学的儿子很想参加一个小记者班。她就为儿子交了学费。某天,小记者班要到户外举行采访拍摄活动,儿子兴致勃勃向妈妈要活动费,可这位妈妈很郑重地告诉她的儿子:“要去参加活动,费用自理!”
小朋友傻眼了:“我的压岁钱早就用光了呀!”于是妈妈就开始诱导他:“你已经长大了,可以帮妈妈干家务活了,要不这样,从今天起,你负责饭后的洗碗。每次的报酬为1元钱,怎么样?”儿子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太想去采访拍摄了。
接下来他就上岗了。考核制度挺严厉,因为打碎了碗是要罚款的!开始这种机械而繁重的活让他感到很不适应,可是他为了攒钱,还是坚持了下来。尽管期间他曾抱怨过工资太低,妈妈就向他分析说:“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技能就可以做的,所以报酬低。如果你做的事需要动一些脑筋,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做到的话,那么报酬就会高起来的,这就需要你不断学习才能做到呢。”小朋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终于他攒够了钱参加活动去了。
然而,不久在购买胶卷的问题上,母子俩又发生了争执。小朋友执意买两卷36张的,而没有听从妈妈的劝告买一卷。结果,冲印的时候,钱不够,只能借。他有点难过,因为辛苦赚的钱这么快就用光了,而且还不够用。这时候他“总结”说:“其实那么多照片很多都差不多,拍出来也是重复,还要浪费冲胶卷的钱,我应该买一卷的!”这位小朋友终于开窍了!
这位妈妈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能给你一点启发呢?看来,可以利用孩子的兴趣,好好培养一下孩子的“赚钱”意识。只有学会了自己赚钱,才能真正做到“会花钱”。一个人如果不善于预算消费,就会人不敷出,就无法自立,也就根本谈不上成功了。
事实上,孩子一般在三四岁时,已萌发了花钱的意识,此时,父母就要开始教育孩子理财方面的知识。给孩子讲他劳动所得的钱存到一定数目时,才可以花,以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处理钱财的观念,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从小就形成金钱来之不易的意识。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他就会自然养成珍惜金钱的习惯。
从心理特点和可接受程度来分析,中国青少年理财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一般经历4个阶段:0岁至6岁的萌芽期、6岁至12岁的确立期、12岁至18岁的发展期和18岁以后的升华期。如果你还没教孩子如何理财,那么现在就赶快行动吧。
第一,让孩子掌控钱。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乱花钱,所以剥夺了他们掌控钱财的机会,这样一来孩子反而容易养成要花钱就伸手,有钱就花光的习惯。其实父母不妨多给子女一些接触钱的机会。比如以月为单位,给孩子一定额度的零花钱,让他们自己来掌控这笔钱的花销。家长可以为他们出谋划策,对岁数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给他们设计一个账本,由他们自己来登记支出和结余。让孩子掌控钱的好处是,让他们从小培养量人为出的理财意识,好习惯一旦养成,则会终身受益。
第二,模拟成人生活开支训练。许多孩子住在家里,没有太多的生活开支让他们承担。处在这种状态中的孩子,当他们长大后不得不开始自己付房租、水电费等,买食物和衣服以及支付交通费用时,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可以让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为自己的电话费和公交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一旦孩子成熟了,家长还可以翻开账本,告诉他们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该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第三,示范明智消费。家长带着孩子购物,要货比三家。在寻找物美价廉商品的过程中,同种商品的差价可以使孩子更直接地感触到消费过程中的浪费与节俭,从而使他们自己支配零花钱时会更加理智。
第四,教会孩子挣钱。让孩子在从劳动获取收入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工作的艰辛和财富的来之不易。一位母亲读小学的儿子平时总喜欢和班里的同学攀比消费,为了让儿子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母亲和儿子签订了一份劳动协议,按照协议,每到周六上午,儿子再也不睡懒觉,而是早早起来打扫房间。让母亲欣慰的是,儿子从劳动挣钱中体会到了工作的不易。在要买玩具时,儿子自己会说:“妈妈,买这个玩具,抵得上我两个月的‘工资’呢,其实它和上次外婆送我的那个区别也不大,我不要了。”
第五,带着孩子理财投资。除了教会孩子合理地花钱、有效地挣钱,家长们也可以试着告诉孩子一些基础的金融知识,带着他们做一些简单的投资。现在有许多家长为孩子开立银行账户、投资基金,甚至是购买股票,但却忽略了让孩子参与。家长们不妨带上自己的孩子亲自办理一些基础的银行业务,还可以给孩子介绍一些简单的投资知识。譬如带着他们在电脑前查看基金的净值,告诉他们净值涨跌对自己的财富会有什么影响。还可以引导他们关心财经新闻和产业及上市公司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对财经和投资的兴趣。
总而言之,财商考查的是一个人对金钱的理解和敏锐性,以及创造财富的知识和能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财商是实现成功人生的关键因素之一。让孩子从小树立理财和投资的观念,对他们将来一生都是大有裨益的。
P10-12
在写作本书之前,我在想,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在决定购买一本书前总要反复斟酌,除非确定它对自己是有价值的。“你希望我为你的书付钱吗?给我一个理由吧!”这是读者们对图书出版机构提出的一个挑战,无疑也是最合理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个合理要求,值得所有同道中人殚精竭虑地塑造图书价值,为读者朋友提供购买理由。
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呢?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崇尚勤劳创业、发家致富的民族,但也存在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君子不言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乃身外之物”等说法,中国人一向慎谈“钱”字,更不用说对孩子进行金钱方面的教育了——唯恐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虽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羞于谈钱”仍然是人们的普遍心理,针对少年儿童的金钱和理财知识的教育,更是一片空白。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谈钱,担心跟孩子谈钱或者让孩子过早地接触钱,会使孩子“钻进钱眼里”,或者给孩子造成阴暗、负面的心理影响。这使得很多孩子从小不能对金钱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会花钱”,更谈不上规划钱,规划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社会,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作为一个天然的“消费者”来到这个世界。因此,与物质和金钱有关的教育——孩子的理财教育,便成为全社会,特别是每个家庭无法回避的一项任务。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即便对理财知识教育有如此迫切的要求,我们的大中小学校仍普遍没有开设专门的理财教育课程。虽然近两年社会上曾出现“儿童理财体验活动”、“中小学生理财夏令营”等,也都是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机构组织的商业性活动,能够普遍持续地对孩子进行相关理财教育的实践活动几乎为零。
另外,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理财知识的家庭教育方面,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外,有的是因为家长自身就缺乏理财知识和意识,自然对子女这方面的教育漫不经心;有的则是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如何花钱的“小事”无暇顾及而放任自流;有的则只知道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平常较少和钱财打交道,对孩子只重学业,不问钱财等。
与我国的情况相反,在一些发达国家,不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十分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学校和家长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按照不同的阶段,由浅入深地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以消费、理财、投资创业为核心的理财教育课程。
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遗憾,为了不让我们的孩子被未来所抛弃,中国的家长们,是不是应该有所改变、有所行动呢?是不是应该从现在起,开始执行孩子的“理财教育计划”呢?
您手中的这本书,正是要告诉广大的家长朋友:“该不该开展孩子的理财教育计划,怎么开展这项计划。”
本书从介绍分析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错误的金钱观和不合理消费行为开始,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和行为能力水平,为家长们如何开展并实施理财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细致的理论和实用的方法。
也许,这就是本书的价值所在。
作者
2008年9月
只有善待生活,健康理财,才能让生活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沾满快乐的色彩。
——世界首富 比尔·盖茨
诺亚并不是已经在下大雨的时候,才开始建造方舟的。
——著名股神 巴菲特
聪明的人应该是脑里有钱,不是心里有钱。
——英国小说家 斯威夫特
其实世界上没有传奇,只有不为传奇而努力;其实赚一亿并不难,难的是让理财方式适合自己。
——英国剧作家 萧伯纳
聪明的人懂得为未来做好准备,而且不会把所有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内。
——西班牙作家 塞万提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