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残的树》是世纪传奇女性韩素音的自传三部曲之一。
传奇人生,生活比故事更精彩动人。19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见证20世纪中国历史无法逃脱的宿命。
全书通过作者父母对异国恋情的回述,比利时援华铁路协会代理人赫斯的自述,辛亥革命亲历者李劼人的讲述,作者三叔、四川美丰银行经理周见三的旁述,以及作者童年记忆的影像回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道生动的侧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伤残的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韩素音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伤残的树》是世纪传奇女性韩素音的自传三部曲之一。 传奇人生,生活比故事更精彩动人。1970年代的中国,至少有一亿人听说过韩素音的名字,毛泽东和周恩来传记的作者,见证20世纪中国历史无法逃脱的宿命。 全书通过作者父母对异国恋情的回述,比利时援华铁路协会代理人赫斯的自述,辛亥革命亲历者李劼人的讲述,作者三叔、四川美丰银行经理周见三的旁述,以及作者童年记忆的影像回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道生动的侧影。 内容推荐 《伤残的树》是韩素音自传的第一部。 作者父亲周映彤是中国第一代庚款留学生,母亲玛格丽特出身比利时贵族家庭。他们的相遇本应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惊艳碰撞,但在20世纪初期,这种交融却充满了苦涩与迷茫:玛格丽特对东方古国的浪漫幻想被乞丐、蝗虫、饥馑所取代,而心目中的“东方王子”,也成了无力保护妻子免受乡邻好奇目光及族间繁缛习俗纠缠的乡绅…… 韩素音和她的兄妹一出生就面临着血缘和文化的双重矛盾:他们在家讲中文,出外学英语;吃欧式早餐,中式午餐,混合式晚餐;上午穿着中式服装、带着毛笔和铜墨盒上中国学校,下午又去法国修道院学校…… 文学家韩素音为记忆奉献了许多鲜活的细节和独有的观点,使得历史有了情感,有了温度。 《伤残的树》通过作者父母对异国恋情的回述,比利时援华铁路协会代理人赫斯的自述,辛亥革命亲历者李劼人的讲述,作者三叔、四川美丰银行经理周见三的旁述,以及作者童年记忆的影像回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动荡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道生动的侧影。 目录 序(2009年) 原序一(1981年) 原序二(1982年) 上卷 前尘依稀(1885-1913) 第一章 妈妈要走了 往事踪影难寻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第二章 家乡的地理特点 张献忠与四川 客家人 我的祖辈 广兴行 第三章 曾祖父周道鸿 祖父周启樾 祖母洪夫人 第四章 父亲周映彤三次写自传 父亲的片断回忆 第五章 周映彤的回忆:对洋教的敌意 周映彤的回忆:童年 周映彤的回忆:梦幻般消逝的岁月 第六章 三叔的智慧 与三叔畅谈历史风云 第七章 周映彤的回忆:少年书生 周映彤的回忆:青羊宫花市 周映彤的回忆:戊戌风潮与达春之死 我也来到了青羊宫 第八章 义和团风潮 废科举,走新路 第九章 期盼铁路 比利时国王的野心 比利时打赢了铁路争夺战 第十章 四川人的铁路梦 近代中国的留学生 第十一章 父亲初次离川 峡江壮歌 第十二章 父亲眼中的上海 与波那米先生的冲突 第十三章 父亲去国 西贡华侨 新加坡华侨 初识欧洲 第十四章 相识与相恋:父亲的回忆 相识与相恋:母亲的回忆 丹尼斯家族 异国恋人终成眷属 第十五章 哥哥子春出世 三叔的回忆:洋人的经济侵略 三叔的回忆:巨变将至 第十六章 李劼人的回忆:保路运动 李劼人的回忆:躁动不安的成都 李劼人的回忆:盂兰节大屠杀 第十七章 孙中山的襟怀 袁世凯与中国的乱局 下卷 故园碎梦(1913-1928) 第十八章 周映彤的回忆:携妻儿返乡 周映彤的回忆:玛格丽特与中国大家庭的矛盾 周映彤的回忆:找工作 我童年记忆中的母亲 妈妈的讲述:中国印象 三叔的讲述:玛格丽特来四川 脱离大家庭 第十九章 周映彤的回忆:玛格丽特不再回来了 海澜的故事 妈妈为什么不喜欢我 第二十章 军阀混战的年代 约瑟夫·赫斯的回忆 第二十一章 妈妈的怨尤 妈妈的童年故事 铁路边的生活 耳环虫子巴尔萨泽 到北京去 第二十二章 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妹妹 人力车夫 中央公园 第二十三章 两个教堂 我帮助了一个老乞丐 第二十四章 接受天主教教育 华揽洪一家与共产主义 初识唐保黄 第二十五章 叫花子事件 电影院事件 第二十六章 北京的美 成长的痛苦 我偷了蒂萨的一元钱 第二十七章 汉字之美 中文教育的中断 第二十八章 我的朋友素贞 另外几个朋友 第二十九章 与旗人为邻 另外几处住宅 第三十章 大哥回家 大哥谈恋爱 大哥离家 第三十一章 北京城的惶惑 变幻莫测的时局 第三十二章 我们盖起了新家 大姑一家 约瑟夫·赫斯 第三十三章 三叔来访 罗萨莉的恐惧 明天就能见到大海了 译后记 进入当下的韩素音自传:一个作家和一个世纪 附记 孤舟一系故园心:我眼中的韩素音女士 试读章节 我讲述这段历史,是因为正是由于四川人口锐减,客家人才会迁徙到这个省份,而我们家族正属于客家人。直到三十年前,四川省还有些村子全村人都讲客家话。时至今日,安富镇的陶工和若干河流岸边的麻布织匠仍是客家人。 中外有关客家人的著作和档案汗牛充栋。他们的根在黄河流域黄土平原上的河南省。在基督诞生前五百年的一个贤哲辈出的时代,这里是汉文化的中心。然而北方平原的汉族人却不断遭受侵略者的蹂躏。侵略者骑着马,从西伯利亚大草原奔突而来。他们分属鞑靼、蒙古等不同的民族。汉族的大迁徙屡屡出现。这样一一来,本来人烟稀少的中部和南方也因北方移民的到来而繁荣发达起来。客家人便是这许许多多农民迁徙大军中的一支。在数世纪的岁月中,这样的大迁徙必定反复出现过。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和水旱灾害发生的年代,迁徙的人数必定会大大增加。其实因泥沙淤积、河床不断升高,黄河经常泛滥。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间,黄河九次改道,每一次都要淹没跟英格兰一般大的土地,致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 每一次的朝代更迭都从农民起义开始,这种时候也会有数百万一无所有的饥民作大规模的长途迁徙。这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里都有记载,因为这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在不久前才寿终正寝的漫长封建社会里,这样的行动是一个民族为寻找出路所付出的努力。 “客家”这个词并不表示一个种族集团,因为客家人也是汉族的一部分。这个词适用于所有离乡背井的农民,只是在10世纪以后才用来表示一个特殊的群体。总起来看,这些逃离苦难的灾民是一些“寻求屋檐的人”。客家人是对背井离乡者和逃难者的一种比较客气的说法。针对这类进入新地域的移民,已形成一套管理规范。据此可以向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安排他们定居在需要人开垦耕作的土地上,以避免他们与原住民发生冲突。 据客家人自己讲,在有记载的历史上,他们迁徙过五次。第一次迁徙可以上溯到公元311年前后。当时他们渡过长江,定居在江西和安徽两省。有几位客家人的历史学家认为那时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传说、传统、习俗和方言。但这种说法值得商榷。第二次迁徙发生在公元874年,当时的动乱持续了数十年,唐王朝即将覆亡。第三次始于公元1276年,起因是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由西伯利亚南下。这次迁徙客家人遇到了较大困难,当时中南各省大部分地区已有人生活,荒野已被垦殖,肥沃的土地已有人耕种。客家人被迫迁往更靠南的地区,或是被赶进穷乡僻壤。他们来到福建、广东、台湾和今天的越南北部,在较为贫瘠的地方住下来,繁衍生息。 由于客家人流动性强,吃苦耐劳,有开拓精神,朝廷把他们看作能力最强的拓荒者,最适合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居住。 客家人遍布南方和中部各省,修建的村庄往往像堡垒一样坚固。他们繁衍得很快,这样势必需要更多的土地。他们拥有的只是一些薄地。因此,为了能弄到较肥沃的地块,他们与原来的居民展开了无休止的争斗,攻打人家的村寨,也被人家攻打。他们修建了寨门和塔楼,到了夜里就把自己锁闭在寨子里。时至今日,在英国殖民地香港,许多客家村寨仍是这个样子。 环境塑造了他们的群体性格:排外,节俭,自己内部相待以诚,对外却不善睦邻,随时准备打仗。“客家人”这个称呼已成为他们身上的烙印,他们以此为傲。 客家人的第四次移民是在满清王朝建立之后。1680至1720年问,清朝的康熙皇帝多次出巡,企图以此笼络江南人的民心,并把客家人安置到四川等地。朝廷给移民中的每个男子发放八盎司的银子,每个女子或儿童发四盎司。大批客家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四川的,其中就有我的祖先。 客家人的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移民发生在太平天国起义末期。这次起义是已成为中国历史一个特征的历代农民起义中的一次。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当代革命者把它看成自己的先驱。 太平军令客家人倍感自豪,因为太平军的领袖就是位客家人,名叫洪秀全。他于1850年举起了反抗清廷的大旗,上百万人汇聚到他的旗下,一直打到长江,占领了南京。洪秀全将南京改名为天京,将其定为太平天国的国都。 洪秀全使每个人都享有公平正义。在他统治的数以亿计的人口中,女人不必再裹脚,土地被重新分配,赋税减轻,象征满人奴役的辫子也割掉了。 起初,西方列强还是同情太平军的,但后来他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清廷得到了西方人的支持。清廷聘请戈登将军率领官军攻打太平军。这个戈登刚刚劫掠了北京的颐和园,现在又转而为他欺凌过的朝廷效力,且被赏以高官厚禄。但他拒绝了赏金,也不赞成大屠杀。当南京城经过两年铁桶般的围困后终于陷落时,留在城里的四万居民无一人投降,全部遇害。天王洪秀全亦服毒自尽。 1964年,我走访了洪秀全的故乡。这里离广州不远,已经建立了公社。自打四年前修筑起水坝,这里日益繁荣。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军要斩杀所有姓洪的男人、女人和儿童,意在让洪姓断子绝孙。许多洪姓人潜逃了,或是换了姓氏。一个世纪后,在洪氏家族生活的这个有三百多户人家的小村子里,二百八十六户都姓洪。 在历次大屠杀的威胁下,很多客家人移居东南亚,或是经人劝诱,乘船漂洋过海,到东印度群岛(即印度尼西亚群岛。——译者注)、马来亚、美国,甚至远到巴拿马、巴西和非洲当签约劳工,修筑铁路或运河。今天定居在沙捞越的华人后裔百分之百都自称是客家人。 客家人说他们属于真正的汉民族,并没有因为身在异族统治之下而丢弃自己的传统习俗。客家人都以自己的独特性为荣。那些家族人丁兴旺、家道殷实的海外客家人尤其如此。但他们也为农民起义贡献了很多领袖,历次革命中也涌现了许多客家人的英雄。客家情歌可以上溯到汉朝。客家话是一种把南、北方话融合到一起的方言。每次迁移到一处新的定居地,他们都要把先人的骸骨装在罐子里,随身背来。雇历次迁徙时,每个家庭都要先去他们的土地或坟地,掘出祖先的遗骸,将其装入被称为“金瓮”的陶罐里,由这个家庭的男人带上。其他所有的东西则由女人带上。P16-19 序言 2009年我虽客居烟波千顷的瑞士莱蒙湖畔,又因身体原因,已十余年没有回到中国看看了,但这丝毫不能冲淡我对她的感情,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是我的骨肉、我的灵魂、我的生命。当年,正是这样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感情激励我,鼓舞我撰写了这样一部书,让那些对中国茫然不知或知之不多的外国读者有机会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 与常规写法不同的是,这部书里既有自传、家族传,又有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历史在内,也就是说,从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衍生出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对我父亲、我家庭和我个人的影响。书中所涉及的人物,都确有其人,并非作者“杜撰”,只不过是将有些人物改名换姓而已,以免引起误会或麻烦。 作为一段特殊历史的经历者和参与者,自然有与别人不同的人生体验和感触,我希望把自己的感受奉献给读者,而并非要为人生一劳永逸地提供什么灵丹妙药。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探究人的心灵,作者自己的心灵以及书中人物的心灵,用心灵与读者对话。我写作的目的是引入普世的人性,从而唤起人们美好的思想和感情,明辨是非,争取光明。 我作为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多年来一直介乎于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我始终为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液而感到骄傲;同时也认为,文化交融是重要的,不同的文化成就了今天的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对历史怀有“温情和敬意”的民族。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读者看看书中描写的旧中国战祸连连、民不聊生的情景,一定会感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了不起的,中华文化是有强劲的生命力的。我所敬仰的周恩来总理若地下有知,一定会欣慰的。 如同任何东西一样,这部书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欢迎大家批评。 感谢世纪文景公司选择在这个时候重新出版此书,也感谢译者、编者们的辛勤努力。 韩素音 2009.3.16 后记 2007年4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推出了由我翻译的韩素音自传体小说《瑰宝》(AMany Splendoured Thing)。这部韩素音的成名作、代表作曾在西方世界畅销、常销了半个世纪,并在奥斯卡影坛风靡了数十个春秋。五十多年后,中译本终于回归了祖国,其艺术魅力丝毫未减,不但市场热销,出版仅一个多月就加印,而且引起了书界、学界的广泛关注,大陆、香港的八十多家报刊刊发了有关此书的消息、评论、书摘,笔者的译文也得到了一些专家和读者的谬奖,给笔者这样一名译界票友增添了“底气”。为了满足今天的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韩素音的愿望,也为了给这股在新世纪再露苗头的“韩素音热”增温,文景公司决定继续推出韩素音的其他作品。他们首先选择的就是韩素音著名的多卷本自传的前三卷《伤残的树》、《凋谢的花朵》和《无鸟的夏天》,并邀约韩素音的好友金坚范先生和笔者担承译事。 此前。韩素音自传已经有了三联书店版和中国华侨出版公司版两种译本。其中三联书店在1980年代初推出的译本影响较大,国内读者大多都是通过这套译本第一次系统地认识韩素音的。笔者首次接触、认识韩素音,读的也是这套译本。当时留下的深刻印象正是二十年后笔者能在外文书店插架盈栋的外版图书中抽出A Many-Splendoured Thing的“前缘”。但三联版只是个节译本,所译文字不到原书内容的一半。韩素音在她为这一译本所写的前言中解释当时只出节译本的原因是,原书是为不了解中国的西方读者写的,故而中译本删除了一些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历史材料,“这既无损于原作的意图,也无损于故事的完整”。这是否是当时只出节译本的真正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亦勿需深究;但通读全书后不难得出结论:这样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一个完整的版本对中国读者也具有删节本无法体现的价值。即使仅对一些史实的叙述而言,作者也有许多独到的开掘与发现。如《伤残的树》中对客家人历史的追溯、从一位亲历者(李劫人)视角讲述的清末保路运动全过程;《凋谢的花朵》对1930年代西欧人民反战活动的记述、所引述的“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的回忆;《无乌的夏天》对国民党特务组织蓝衣社系统结构的描述、对抗战时期中美关系微妙变化的观察与研究……都不是普通的国内读者所熟悉的。况且,一部著作除了叙述什么之外,还有一个怎样叙述的问题,后者与前者同样重要,这已经是一种阅读常识。即以韩素音自传而言,潜藏在叙述中的深厚情感,贯穿于叙述中的淋漓元气,展现在叙述中的开阔视野,时时闪现在叙述过程中的智慧之光,以及让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两相对照、映衬、交融的写作手法,都是节译本无从体现的。有鉴于此,文景公司确定以三联版为底子推出一个全译本。其中第一卷《伤残的树》、第三卷《无鸟的夏天》由笔者在三联节译本的基础上补译成全译本,第二卷《凋谢的花朵》由金坚范先生独立重译。除了补译、重译外,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们还根据作品内容添加了相应的小标题,使期间整个历史与事件的流程能从目录和分级标题上看出眉目。希望这个全译本的出版有助于读者更完整、更充分地领略这部名作的风采,并认识韩素音的创作风貌。 由于有翻译《瑰宝》积累的经验,加之三联版译本的良好底子,我的补译大体上还算顺利。当然,补译有补译的麻烦,起码比独立翻译多出一个与原译的衔接问题,在动笔之前首先要通过对比译文和原文,厘清已译和未译;而旧译对原作的删节又比较复杂,既有整章、整段的删节,也有段中一句或几句的删节,还有删除几段又综合其意自撰一小段的情况,只有靠耐心细致的对比才能理清头绪。译完之后,把旧译、新译拼接成一个整体也耗费了不少工夫。翻译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韩素音毕竞是一位风格多变的作家,她在动笔写这套自传的时候距《瑰宝》问世已有十三年之久,人生阅历的增加造成了风格的显著差异,中年的沉静与宏富代替了青年的灵动与绚丽,我的译笔也要作相应的调整。这一次我固然不必为传达出《瑰宝》里面大段大段的抒情、写景文字所蕴含的诗意绞尽脑汁,但要把《自传》文字中的幽深意趣表现出来也殊为不易。《自传》(尤其是第一部《伤残的树》)中包含的大量中国历史材料处理起来也颇感棘手。人名、地名、职官、机构之类的名物还好说,花时间查证就是。书中频频引用的谱牒、碑铭、旧诗、民歌、旧体文章之类的材料译起来就要花些心思了,因为你不仅要译其意,还要将其译得像是中国的传统文字。所以,我在翻译时心中常常涌出这样的感慨:把这种中国题材的西文作品译成汉语要花双重功夫——在翻译之上还要花上一重“还原”的功夫。 作为一名作家,韩素音人生经历之丰富、创作题材之多变、作品中文化元素之繁博,即使放到国际范围内,恐怕也是罕有其匹的。中国、英国、印度、泰国、束埔寨、尼泊尔、瑞士等地都曾充当过她作品的背景。在韩素音缤纷多元的创作中,其毋庸置疑的核心自然还是中国。而在其中国题材的创作中,最有分量的自然就是她的这套多卷本自传。 这套自传从作者的先祖胼手胝足的创业写起,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上囊括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与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相比较,刚刚过去的20世纪这一百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这又是变动极其剧烈、极不平凡的一百年,是中国人民为争取生存、独立、自由而浴血奋战的一百年,是中华民族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走向新生的一百年。这样一个时代或许没有汉唐的雄阔磅礴,没有宋明的旖旎摇曳,或许还有些幼稚、浮躁、残缺,但深蕴在这一时代之中的百折不回的求生意志、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直面现实、革故鼎新的果敢勇毅却是她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流血牺牲是可歌可泣的,灵魂中的矛盾、苦闷、裂变同样令人动容,同样具有启迪意义。从这一方面来讲,20世纪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内涵极其丰厚的“经典时代”,在将来的史书上所占的篇幅定会远远超过她在物理时间中所占的比重。韩素音以一位作家特有的敏感,同时也以一位东西方混血儿易于生成的“(环球)整体视野”,较早地意识到了她正经历的这一时代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价值。她抱着为这一时代造像留影的宏愿,在甫届中年的时候(1964年),就动笔写起了自传。她的自传不可简单地以回忆录视之。这里面除了回忆自己的生活以外,还有回溯先辈、观察当下、追踪时变。在很多时候,时代的进程、作者的生活、作品的写作是保持同步的(韩素音的《瑰宝》等自传性作品也是这种情况)。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当中,韩素音是罕见地具有极强历史意识的一个,她自觉地用自己手中的笔跟踪时代的流向,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忠实的历史记录。 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目标,韩素音在文体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并取得了成功。推出这套自传英文版的出版社为这套书起的一个总标题便是《中国——自传、历史》(China:Autobiography,Histoty)。当年的《观察家报》书评也认为这种“把自传与现代中国历史融合起来”的写法“造就了一部杰作”。这一特点用现在流行的文学术语来表述就是,韩素音成功地将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体,既为20世纪的中国历史留下了一道侧影,也记下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同样有反映历史的职志、甘当法国社会历史之“秘书”的巴尔扎克不同。韩素音不是对中国社会作全方位的横向扫描,而是以推进一辐射的方式加以观照。她紧紧抓住自己(包括自己家族)的命运变迁历程。作为贯穿历史、展开叙述的线索,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从东方到西方,从都会到乡村,从洋人到乡民,从官宦到黑帮,从国共领袖到贩夫婢女……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无不被韩素音纳入她那充分辐射开来的视野当中。而这其中的每一位人物、每一幅画面、每一段插曲、每一个细节,无不被作者联系着自己的身世命运加以思考、判断,无不被作者赋予鲜明的爱憎色彩。这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也是一种搏动着历史脉搏的自叙传。 在西方,《韩素音自传》已成为西方读者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经典读本,问世以来的数十年间频频再版。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谈到韩素音自传时曾说过:“我花费许多时间阅读韩素音的作品,在一小时之内了解的东西,比我在中国待一年所了解的东西还多。”这段话代表了西方知识界对韩素音作品的认识,是对韩素音创作价值的充分肯定。在国内,这套多卷本自传的中文版也广受好评和欢迎。像一切经典一样,这套自传也具有常读常新,历久弥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解读与阐释的特点。1980年代初,人们更多是站在意识形态立场上,赞赏这套书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的暴露和展现在书中的海外华人的爱国主义情怀;1990年代,人们更关注的是书中所表现的中西文化冲突及身处文化夹缝中的欧亚混血儿灵魂中的矛盾与痛苦;而在全球化浪潮日益高涨的今天,这套书也会被重新发现和阐释,以独特的“身份”参与到人们关于“现代化”、“现代性”、“后殖民话语”、“多元文化”、“边缘族群”、“跨文化交际”等热门话题的讨论中。而对于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来说,它的鲜活、生动、逼真,它的洞见、热情、体温都是不可多得的。在如今这样一个不再企图通过抛弃历史来拥抱未来,而是依靠体会历史来寻找未来方向的时代,韩素音自传的价值会得到更为充分的彰显。当然,这套自传从根本上讲还是文学作品,它在读者脑海中留下的最清晰影像恐怕还是主人公的身影:一来到世上就被抛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背负着祖祖辈辈积淀下的灵魂的重荷,探触着伤痕累累的苍莽大地的血脉;执着坚毅地追求理想,有时甚至有些偏激:同情悲悯于民生多艰,有时也不免流露出感伤与软弱;义无反顾地奔向光明、拥抱大海,有时也会迷茫地踽踽独行于荒僻之地…… 《瑰宝》和这套韩素音自传的责编陈蕾女士为该书系做了不少工作。除了策划选题、编辑稿件,她还做了许多宣传、推广工作,如开通韩素音博客、约写书评、联系韩素音的亲朋好友,并搜集了大量关于韩素音的资料,为译者的翻译、学者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此谨表敬意。 抛开对原作的处理方式不谈,仅就文本本身而言,三联书店的译本仍是不可多得的佳译。当时参与翻译的皆为译界名家,学养深厚,经验丰富,中西文字训练有素。他们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为笔者顺利完成补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谨向董乐山、陈尧光、黄育馥等前辈表示感谢。 定居瑞士的韩素音女士已是耄耋老人。曾经仆仆奔走于世界各地的著名女作家如今已深居简出,中国也有十几年没回来了。但她对中国的关注始终如一,中国的每一点成就、进步都给她带来莫大的慰藉。前不久成功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也得到了老人家的高度评价,她称赞此次盛会是一座伟大的丰碑。中国同样也没有把她忘记,她国内的旧雨新知与她不断有书信往还,韩素音博客上不断有网友留言、发小纸条,中国驻瑞士大使每年都会在她生日时带着蛋糕登门祝寿,中国翻译协会的“韩素音翻译奖”迄今已举办了二十年……这次自传出新版也得到了老人家的支持,她不顾年老体弱,为新版自传作序,我作为译者之一深感荣幸。在此恭祝老人家身体康健,福寿绵长。 2009年9月16日 书评(媒体评论) 我花一小时读韩素音作品所获得的对中国的认识,比我在那个国家住上一年还要多。 ——伯特兰·罗素 我曾在南特和巴黎询问十名受过高等教育、职业不同的法国人,问他们读过哪位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其中九人都肯定地回答:韩素音。 ——刘心武 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青年,我看到英文版的韩素音自传感到很震撼,其形容词、名词的千变万化令我感佩不已。我特别想再重拍一遍她的自传体小说, 书里的人物那么有意思,我想我这样的80后对这段历史都很感兴趣。 ——大牛(中央电视台“同乐五洲”英籍主持人) 一头浪漫灰发的韩素音很迷人。她是个著名的中国通,执着的中国迷,忠诚的爱国者。 ——马瑞芳 韩素音热爱父亲的祖国,也热爱母亲的故乡。西方知识阶层的读者非常喜欢她的作品。她写的关于中国的回忆录,已成为研究中国的必读书之一,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她心中的那份中国情结。 ——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的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