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和编著的这本《梦在青藏高原》为纪实文学,重点描写作者在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这五年的经历,故事以“青海入梦”开始,以“梦圆西藏”结尾,主题是一个人的寻梦、追梦的过程,所以就有了现在的题目。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为特点,以当前就业形势为背景,以热爱党的事业为主线,以追求事业与爱情为内容,写现实生活,有时代印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在青藏高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尚和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尚和编著的这本《梦在青藏高原》为纪实文学,重点描写作者在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这五年的经历,故事以“青海入梦”开始,以“梦圆西藏”结尾,主题是一个人的寻梦、追梦的过程,所以就有了现在的题目。故事以第一人称讲述为特点,以当前就业形势为背景,以热爱党的事业为主线,以追求事业与爱情为内容,写现实生活,有时代印记。 内容推荐 原创小说《梦在青藏高原》,于2009年3月完成初稿,2013年4月重新修订,共计19.2万字。这个故事来源于生活,七分写实,三分虚构,所以定义为小说。原题为《大学毕业后五年》,即重点描写2003年7月至2008年12月这五年的经历,因为这一时期正好是中国高校就业环境骤变的时期,反映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性。故事以“青海入梦”开始,以“梦圆西藏”结尾,主题是一个人的寻梦、追梦的过程,所以就有了现在的题目。 《梦在青藏高原》由尚和编著。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青海入梦 第二章 初恋苦涩 第三章 职场失意 第四章 独自追寻 第五章 家父病危 第六章 被迫相亲 第七章 生死问答 第八章 聆听教诲 第九章 寻找出路 第十章 淘金梦碎 第十一章 圣地落难 第十二章 古城绝望 第十三章 面对抉择 第十四章 梦隐梦现 第十五章 为父分忧 第十六章 痛失至亲 第十七章 用心恋爱 第十八章 学以致用 第十九章 实地调研 第二十章 共同生活 第二十一章 圆梦西藏 尾声 试读章节 每次去车间服务,张义相伴张师傅左右,而我总是被落在后面。有人见到张师傅后就打趣:老张和小张下车间了!而自己总是被忽略。再加之,张义为人奸猾,善于察言观色,投师傅所好,当面甜言蜜语,背后挑拨离间。而自己生性愚钝,不懂人事,跟随师傅多日,没有像张义那样,不是请师傅吃饭喝酒。就是为师傅端茶送水。在同事眼里,张师傅与张义形同父子,关系很融洽,而自己迂腐木讷,与其格格不人,显得很另类。因此,张师傅对我多了第三道防线。如此三道防线,可想而知,我和张师傅相处有多难! 古城西宁,有中国夏都之称。的确,这里的夏天凉爽宜人。青藏高原,被人类称为世界屋脊,而西宁就是青藏高原的门户。世界上高原不少,唯独青藏高原高得有些特别,这里不仅海拔高,而且气候干燥、缺氧、紫外线照射强。但是,正因为这样,它又向人类提出了挑战。人类不仅征服自然,而且也向自身挑战。 七月的高原,金灿灿的油菜花盛情开放,绿油油的牧草生机盎然,黄绿相间,绵延千里;洁白的羊群,墨黑的牦牛,点缀其中,格外清新自然;笔直的公路像一条墨线,无限延伸;公路两旁,身着民族盛装的高原人民热情欢呼。这样的人间美景,恰似专为世界人民绘制,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身着绘有各国国旗标志的彩服,足蹬具有现代化高速度的飞骑,融汇成一条彩色的飘带,飞舞在这美景当中。这就是第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比赛,自然地成为高原一道亮丽的流动风景线。 美丽的青海,凉爽宜人的夏都,亮丽的流动风景线,吸引了四方游客。然而,我不是游客。这里的美丽、凉爽宜人、流动风景线,并不能使我迷恋。我是想干事的青年,我在寻找,我在思索……究竟我在寻找什么,思索什么?我也说不清!而我又寻找到了什么,思索到了什么呢?我在问自己,心中很茫然! 孟董事长来了以后,我们就开始了岗前培训。实际上,我们仍然在等待。我和张义同进一个科室,同跟一个师傅,这个师傅便是张明。如前所述,张师傅对我有三道防线,与其相处实在太难。我和张义虽然进了工艺科,但是这里并无我们的位置。从外搬进两把椅子,放在科室最后面,这便是我和张义的岗位。 张师傅办公有电脑,有任务时他“啪啪啪”地敲几下键盘就完事,没有任务时他尽情地玩游戏,玩着玩着,意识到还有两个徒弟,就胡乱地拣本书扔给我们。当他玩累了,就领着张义和我下车间游荡。到了车间,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不言不语。遇着工人有问题问他时,他三言两语,比画比画就解决问题。我和张义每遇不明白的地方或疑难问题问他时,他总是把显而易见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讲解,却把本质问题避而不谈。在车间转悠累了,他又回到科室,喝茶、聊天、玩游戏,等待着下班。 工艺科用电脑绘图、编工艺、写程序,张师傅就是不给我和张义用电脑的机会。每天上班,别人办公,我和张义坐在科室最后,垂着头看书。张义耐性好,坐着一动不动地看书,而我心浮气躁,不是打盹,就是走神,根本看不进去。时间长了,张义动了心机,偷看师傅笔记,溜出科室下车间,而我耐不住性子,无心看书,又无意进车间,就逃到了外面。其实,像我这样的人有很多,大家常常聚在一起,晒着太阳,发着牢骚,消磨时间。 到了八月,北京有机床展览会,厂里组织产品参展,张师傅去北京出差。师傅这一走,就是一月。两个人用一台电脑,就会有一人操作电脑,另一人继续坐冷板凳。显然,师傅的电脑就成了我和张义争夺的对象。开始,我们相互尊重,两小时一交换,若遇不懂的问题,就共同探讨。有时,我们也会问科室的师傅,但他们总是三言两语把我们打发走,时间长了,问得多了,我们也就无心再问。渐渐地,张义操作电脑的时间越来越长,而我对其没有任何办法,无奈,只好下车间同工人师傅交流。说来也怪,同在一个工厂,同一个科室的师傅对我们总是小心设防,而车间的工人师傅对我们总是热心赤诚。一线的工人处于最底层,人虽不多,但创造的价值成千上万,而坐办公室的人,总是很多,每个科室都是人浮于事,而且关系复杂。 在北京机床展览会上,我们的机床存在质量问题,不是发出异响,就是漏油成灾。对此,参展人员无奈,商家摇头,领导气愤。事实上,领导曾多次强调:质量就是生命,不严把质量关,就等于自个抹脖子!可是,一切好像都无济于事。 P24-25 序言 青藏高原,人类称其为世界屋脊。古城西宁,位于青海东部,是青藏文化探源的必经之地。青高厂位于古城西宁,是一家国有企业,曾经驰名中外,有“西部一枝秀”的美誉。 2004年,西宁的寒天好像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立冬刚过,天空中就飘飘洒洒起鹅毛般的雪花。刹那间,天地之间,银装素裹,寒气袭人,似乎已经处在严冬。落地的雪花差不多有两厘米厚,毛茸茸的,脚踩着,妙极了,不过,一个人忘我时就会有被迷醉倒地的可能。 就在这个时候,我离开了青高厂。 独自一人,肩扛行李,手提书箱,小心翼翼地,一摇一晃地摆着前移,每走前一步都觉着十分艰难。大约走了一百米后,我回头望了望,整个厂区被一层白覆盖,心中不由地默默念叨着: 别了,青高厂! 别了,师傅! 别了,朋友! …… 后记 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好日子,这是我28岁生日后的第一天,也是在拉萨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希望这是新时期到来的第一天。2003年7月大学毕业,至今5年多时间,历经磨难,感慨万千。同时,这也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一段经历。在这段经历当中,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向——从工厂的技术服务到寺庙的问题研究、从四处漂泊的单身汉到志同道合的人相伴。不过,我依然没有逃出青藏高原,从西宁到拉萨,走向了更高更远的地方。 2009年1月10日,我把创作的稿子寄给北京的一家出版社。 2月19日,我和徐鸽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了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婚礼。 3月,将是我在青藏高原开始发挥作用的时候,我已准备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