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迅正传/名家正传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漱渝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读史热潮的掀起,读者对历史、对名人有更加迫切的了解需求。本套“名家正传丛书”旨在整合中国现代各名家传记(生平、思想、成就)研究与写作的最新成果,集中介绍和展示名家的人格风采、卓越成就和不凡经历。增进读者对历史的认识与了解。

本书作者为学者陈漱渝,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兼鲁迅研究室主任。该书对鲁迅的一生作了生动的记载,以事实为根据,将鲁迅的经历、行状、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考察。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优秀传记。

内容推荐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豫山,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评论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鲁迅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不少为经典之作。小说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散文代表作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杂文的数量极多,代表作有《二心集》、《华盖集》等。鲁迅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目录

第一章 兽乳养大的英雄

第二章 “从来如此,便对么?”

第三章 “戎马书生”

第四章 浮槎东渡

第五章 “新生”运动

第六章 “木瓜之役”

第七章 迎接光复

第八章 教育部供职

第九章 为前驱者呐喊

第十章 阿Q诞生

第十一章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第十二章 甘为泥土护春花

第十三章 在战士的血痕中

第十四章 向“金钱世界”挑战

第十五章 弥天大夜战旗红

第十六章 “我可以爱!”

第十七章 窃天火的人

第十八章 海外知音

第十九章 盟主和他的战友

第二十章 “所向披靡,令人神旺”

第二十一章 一场特殊的战斗

第二十二章 战斗的“北平五讲”

第二十三章 “又为斯民哭健儿”

第二十四章 写于深夜里

第二十五章 奴隶之爱

第二十六章 共产党人的诤友

第二十七章 比黄金更贵重的心灵

第二十八章 壮烈的冲刺

第二十九章 伟大的民众祭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兽乳养大的英雄

稽山千岩竞秀,鉴湖明澈如镜。我们祖国的如画江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世世代代哺育了多少仁人志士!

但是,中华民族的近代是一个蒙尘的时代。1840年,帝国主义海盗用炮舰敲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我们这个西方冒险家眼中的“东方黄金世界”,便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十一年后,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终于爆发了。束长发、裹头巾的农民英雄们血洒中原,艰苦鏖战,驰驱十七个省,声威震中外。然而,由于中国社会新生的阶级——工业无产阶级还在孕育之中,这场持续了十四年的农民革命终因缺乏正确领导而不可避免地陷于失败。

神州大地,风雨如磐;镜水稽山,黯然失色。就是在这样一个国运艰难、危机四伏的年代,鲁迅在被称为“报仇雪耻之国,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清水秀之乡”的浙江绍兴呱呱坠地了。他诞生在1881年9月25日。这时,距鸦片战争爆发四十一年、太平天国失败十七年。鲁迅出世之后,按照绍兴的习俗,家人依次给他尝了五种东西:醋、盐、黄连、钩藤、糖,象征他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先要倍尝酸辛,经历磨难,最后才能品味到人生的甘甜。事实也恰恰如此,这个被人爱称为“胡羊尾巴”的聪慧灵巧的孩子,自从来到人间,就跟我们的国家、民族一起,过早地承担着时代的忧患。

鲁迅的童年是在一个败落的封建家庭中度过的。他原名周树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满了坎坷。父亲周伯宜,长年卧病在床。母亲鲁瑞是乡下人,思想比较开通。继祖母蒋氏是一个幽默诙谐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树下,一边摇着芭蕉扇,一边向躺在小板桌上纳凉的长孙讲述美妙动听的民间故事,使鲁迅从小就领略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纯朴的保姆长妈妈,替鲁迅买到了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这是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然而,骤然而来的风雨打破了这个小康之家短暂的安宁。十三岁那年,鲁迅的家庭遭遇到一场很大的变故:他的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捕,在杭州府监狱整整关押了七年。每年秋后,官府都趁机勒索。鲁迅家中仅有的四五十亩水田卖完了,以至于不得不靠典当度日。病情加剧的父亲又为庸医所误,终于在三十六岁那年去世。

在家庭败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看透了上流社会人物的虚伪与堕落,对于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罪恶有了切身的感受。这种环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对熟识的绅士阶级产生了极度的憎恶;与此同时,他又得到了更多深入农村接触农民的机会。混进“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气,成为鲁迅后来的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这段难以忘怀的农村生活,不仅使鲁迅养成了农民化的生活习惯,比如爱吃农家的炒饭,爱听深夜的犬吠;更为重要的,是使他开始跟劳苦大众建立了巩固的精神联系。这对他形成“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以及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都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影响。

鲁迅外婆家在绍兴水乡,因此鲁迅童年时代能跟妈妈来到农村,同农民孩子一起放牛钓虾,摇船摘豆。最为迷人的,是在朦胧的月色中,乘着大白鱼似的航船,嗅着豆麦水草的清香,到仙山楼阁般的包殿去观赏社戏……这一切,都激起了鲁迅美好情感的浪花,增强了他对劳动人民和祖国山河的热爱。然而,旧中国的农村并不像田园诗人描写的那样无忧无虑。自从祖父下狱以后,鲁迅较长时间到乡下避难,对农村有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在跟泥土一样浑厚、纯朴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了从称他为“乞食者”的亲戚本家那里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温暖。而劳苦大众“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了他改革进取的强烈愿望。在鲁迅的少年时代,绍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地主租船到,心头别别跳,虚田要实收,像在油里熬……”还有这样一首渔歌:“一日七百,一日八百,两日勿落(指两天不下江捕鱼),饿得发白……”在曹娥江边的镇塘殿,鲁迅曾目睹盐工们在炎夏酷暑中一把干柴一把火地熬盐,褐色的脊梁弯成了弓形。在野兽出没的富盛山区,鲁迅又耳闻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管坟的劳动妇女,整日辛劳,无暇照管自己的孩子。一天,孩子在门前剥豆,被野狼叼走了,脸上、胸部的肉和肠子都被吃得精光。“城里来的小倌人”呵,你面对这些血泪斑斑的生活图景想到了什么?你可曾想到了儿时的好友章运水?此刻,那位英武矫健的少年正在杜浦村的沙地上成人般地从事着繁重的劳动,终日不停的海风刀子似的刮在他紫色的圆脸上。你可曾想起了土谷祠里的阿桂?此刻,他正赤着膊替人舂米,而财主的大竹杠顷刻间就会劈向他的脑门……就这样,少年鲁迅逐渐看清了这样一个铁铸般的事实:劳苦大众并不像古书和师傅所说的那样,过的是花鸟一般的安乐生活。他们正在死亡线上挣扎,连阳光和空气都不能够跟上等人一样平等地享用。

走出四角高墙的深宅,来到河网纵横的水乡,鲁迅不但了解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懂得了一些农业生产的知识,而且还从那些在生活的重轭下受难而不屈的贫苦农民身上吸取了斗争的智慧和力量。在演目莲戏的戏台上,鲁迅看到了一段《武松打虎》——“这是真正的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作品”。开始武松的扮演者拼命地打虎,他对虎说:“不打,不是给你咬死了?”接着,演员互换位置,虎的扮演者拼命咬武松,他说:“不咬,不是给你打死了?”在后来的斗争生涯中,鲁迅时时记起这个跟《伊索寓言》相比也毫不逊色的杰作,总结出了“被压迫者对于压迫者,不是奴隶,就是敌人,决不能成为朋友”的斗争规律。在海塘边,鲁迅跟农家孩子一起“拨草寻蛇”。他们用竹竿打动塘边的芦苇,几十条受惊的蛇一齐从芦苇丛中钻出,在他们身后紧追。他们来一个急转弯,趁蛇继续前窜的时候,就狠狠打它们的七寸。后来鲁迅也跟朋友说起这段往事,并用当年学得的打蛇的方法施之于恶人。至今,在鲁迅寄居过的皇甫庄还流传着一个“鲁迅打狗”的故事:那时,村里有家恶霸养了一条狗,咬伤了十多个穷人。少年鲁迅看在眼里,恨在心头,便跟小伙伴一起打死了这条专欺穷人的势利狗。恶霸气势汹汹地要求赔偿,并提出要用葬人的仪式安葬他的狗。鲁迅挺身而出驳斥道:“你家这条恶狗,不知咬伤了多少人,你要我们赔狗,首先你要赔人。”村民都支持仗义执言的“鲁家外甥”,理屈词穷的恶霸只好悻悻而退。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思想家赫尔岑,曾经把那些出身于名门贵族而反抗沙皇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十二月党人”比喻为“野兽的奶汁所喂养大的”。作为绅士阶级逆子贰臣的鲁迅,也正是兽乳哺育的英雄。不过,作为贵族革命家的“十二月党人”因为脱离人民而惨遭失败。而鲁迅却在经历了曲折的人生道路之后,最终投入了他的乳母——人民的温暖的怀抱,成为人民的忠诚的儿子。

P1-5

序言

这套书,特别要说明的,是“正传”二字。

鲁迅先生当年为《阿Q正传》题名之时,颇费斟酌,各传名目繁多,皆不好用,最后,便从“闲话休题,言归正传”中提取“正传”二字,用于阿Q,类乎戏笔。

其实,“正传”实很必需,在一个“戏说”盛行的时代。我们的“名家正传”,便是廓除“戏说”,本于信实,由有研究功力的作者以简赅之文辞,诚恳之态度,状名家之风貌,留历史之真迹。

其先,或已有更宏博厚重的评述,现在的本子,则是较扼要的一种,原因无他,乃是景观太多,时问有限,必得偏劳内行的人士,设计了最佳的路线,逐一指引给我们看。

当然我们期待,借此路径,让更多的名家,走近更多的读者。

主编 启

后记

这本薄薄的《鲁迅传》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名家简传书系)一书的基础之上压缩修订而成。这次江苏文艺出版社重新将它推出,我的心情的确是既感激又惭愧。任何研究者都乐意让他的研究成果跟更为广泛的读者见面,因此这种感激的确是发白内心的。之所以“又惭愧”,是因为这本书有一个先天性的缺陷——缺乏有些读者期待的理论深度。因为这原本就是一本供广大青少年阅读的普及性读物,是根据《中国青年报》连载的特定要求撰写的。但由于我在选材上追求“博学约取,厚积薄发”,在语言上力求“文华而不失实”,居然又得到了不少读者的厚爱,称赞这本书是“对真实的执着追求”。在我撰写或编写的众多读物中,这本书是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一种。这又使我更为不安。我期待着能有再次修订或推倒重写的那一天。

谈到普及鲁迅,我不禁想起了2006年上海《文汇报》刊登的一篇长文:《鲁迅究竟是谁》。在《南方周末》报上,有记者将此文宣称为“周氏家族宣传纲领”。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个“周氏家族”当中,是否包括我历来尊敬的鲁迅夫人许广平——她写过很多弘扬鲁迅精神的文章,今年是这位杰出女性逝世四十周年;我也不知道这个“周氏家族”中是否还包括跟晚年鲁迅接触最多的周建人,他对阐发鲁迅精神提出过许多重要意见。我认为,对于任何人研究鲁迅的成果,都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更何况是“鲁迅家族”。但作者把发表此文的2006年作为“普及鲁迅元年”,口气之大,真是“气吞万里如虎”。果真如此,那此前的鲁迅研究岂不都进入了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这种提法绝不是对任何个人的褒贬,而是对一个群体、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彻底否定,这难道公平吗?更为可怕的是以这个“纲领”划线:如果有人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跟这个“纲领”不符,就会被冠以“美化‘四人帮”’等十分可怕的政治帽子,并借助某种势力将持不同意见者拒之于学术活动的门外。这样一些做法,跟和谐社会、民主时代的要求相距何止是十万八千里!但这毕竟是我目前身临其境、切身体验的现实。这使我想起了胡适先生的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位一贯平和冲淡、温文尔雅的哲人还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回想我发表第一篇关于鲁迅的文字是在1961年,至今不觉已有四十七年,但一位“吃鲁迅饭”的老人目前却发出这样的悲叹,也算是为当代鲁迅研究史留下一点点历史的记录吧。

戊子年端午节陈漱渝疾书

书评(媒体评论)

有人以为鲁迅长于世故,却又有人以为他不通世故,其实都不尽然,只是与时宜不合罢了。

——许寿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