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市场是一个信息最不对称的市场,双方都有公开信息(容貌、身材等),也有私人信息(个性、气质、学问、修为等)。男女之间要想走进婚姻的殿堂,就要想办法把那些不对称的信息减少,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变成对方的公开信息。这个过程,经济学上称作博弈。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求婚者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往往要扩大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有的甚至伪造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许多夸大其词的征婚广告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对于被求婚者而言,要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那个人,就必须对求婚者的信息进行筛选,找出真实的信息作为是否答应求婚的决策依据。
如何判断求婚者抛出的各种信息是否真实,经济学家的观点值得借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理想婚姻是典型的合作性博弈。合作性博弈的达成,主要倚赖有效谈判。恋爱其实就是为了达成婚姻而进行的谈判。因此,能不能实现理想婚姻,取决于恋爱双方会不会“谈”恋爱。
许多人以为每个人天生就会谈恋爱。其实并非如此。按照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谢林的说法,谈判分为默契谈判、默式谈判和显式谈判等类型。在完全谈判中,任何一方都可以采取允诺、威胁、授权、调停、放弃等办法。而这些在人们的恋爱过程中,几乎也都毫无例外地要用上。
能够凭借双方的默契就走进婚姻殿堂的,是一种难得的幸运。这种美事往往只能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况下出现。这种默契的产生,其实是源于双方之间的信息已经高度公开化,无须再作深入的信息筛选。婚姻市场上,能够享受到这种幸运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人的婚姻都必须通过谈恋爱“谈”出来。
在完全谈判中,谈判主体双方很大程度上都会受到自己对彼此行为预期的影响。恋爱是场彻头彻尾的完全谈判,受影响的程度更加明显。然而,由于谈判主体每一方都受到自我对对方行为预期判断的影响,并且知道对方亦然,因此双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就会发生交叉影响。当一方最后一次做出充分的让步时,一场谈判也就宣告结束。因此,一旦恋爱中的一方就结婚的某些原则性条件做出让步而对方还不答应时,分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人们往往认为“男追女,隔座山”,而“女追男,隔层纱”。其实,容不容易谈成恋爱并不取决于是男的主动还的女的主动,而取决于你谈恋爱的实力。“实力”这个词似乎暗示,恋爱的优势属于拥有实力、优势和技巧的一方。如果把谈判的胜利局限在获胜的一方,上述观点应该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认为在恋爱中拥有更多智慧和恋爱技巧或者在恋爱时有更强大的经济基础、更良好的教育背景、更出色的身材相貌的一方占有优势,那上述观点就失去了积极意义。从经济学博弈论的观点看,对于谈判主体而言,这些条件绝非在任何谈判中都有利,有时候往往适得其反。许多非常优秀的人一直找不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很多就是因为对上述观点的误解造成的。
在完全谈判的场合,如果一方能够以可信和可观察的方式限制自己的某些选择自由反而会增强其谈判地位,而赋予另外一方更多的相机决策权则可能伤害该参与人的利益。这是谢林的“可信承诺”理论的基本内涵,也是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个主要贡献。按照这一理论,在恋爱过程中,真正的恋爱实力不是取决于自己有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或良好的教育背景、出色的身材相貌,而是取决于恋爱者自我约束的能力。向别人证明一件事情正确往往比向其证明一件事情错误要容易得多。同样,要证明自己能够做到什么比证明别人能够做到什么要容易得多。恋爱中的男女往往比恋爱之前有更好的自我约束力,使自己的举止更文雅,谈吐更得体。当然,这只是恋爱阶段滋生出来的行为举止层面的自我约束力。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在通往婚姻的道路上做出更多的有利于对方幸福、有利于将来婚姻牢固的自我约束,要实现结婚的目标是很难的。这种保证对方幸福的自我约束能力就是爱情的可信承诺。
爱情的可信承诺不能仅仅表现为口头承诺,更需要表现为实际行动。答应陪人家逛街就不能在逛街的时候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应承每天接送她上下班就不能以忙碌为借口推三阻四。而且,可信承诺要适度地对外公开。适度地对外公开不仅有利于对方方便地考验自己,也有利于自己准确地预测恋爱的结果。但如果恋爱中的一方具备对外公开的条件,而另外一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后者就会竭尽全力避免相关的对外公开事宜以扭转自己的不利处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想避免两个人闹翻,唯一的办法是双方努力就相关的事项达成保密共识,像秘密谈判一样地秘密恋爱。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做出可信承诺只是加快获得对方认可的重要方法。毕竟谈恋爱的最终目标是童话书里描绘的“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如果你做出了可信承诺,而对方对你的承诺不能做出相应的回应,那你只能算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如果不是你压根儿就没有入对方的法眼,那就是你的承诺可信度还不够,还不能打动人家,“直叫人生死相许”。如果对方对你的承诺能够做出积极的回应,也围绕结婚这个最终目标做出让你相信的“可信承诺”,入洞房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爱情的可信承诺里,分量最重也是最有实质性意义的承诺是求婚。求婚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这跟所有成功的谈判是一样的。成功的谈判都具有以下相同的特点。第一,谈判一方并不急于得到最终的结果,他们更重视与谈判对手的沟通;第二,做出最终决定对双方而言显然是件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谈判主体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和立场;第三,谈判正式开始之前,谈判双方可能都在进行同样的准备活动;第四,尽管谈判双方都有提出条件的机会,但是机会对于双方而言并非均等;最后,由于谈判双方提出的强硬条件有可能超过对方的接受能力,因而双方都存在可能导致谈判出现僵局或谈判失败的风险。谈恋爱更是如此。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那种一见面就直截了当抛出婚姻承诺的人,往往让对方退避三舍。我知道的一位大龄女士,在与别人介绍的一位男士见第一面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一见钟情的缘故,她居然当时就急切地表示要嫁给他,要为他生个大胖小子,吓得那男士赶紧找个借口开溜。P3-6
本书收录的文章,主要是我在《新广角》生活财经月刊里发表过的随笔。该刊为我开设了一个“财经眼看生活”的专栏,每期一篇。其中有的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新华文摘》、《小品文选刊》、《视野》等文摘类杂志选摘过,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也对其中一些文章进行了转载。
关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文字已经多如牛毛。但我近年所读到的,以女性作者居多,笔调多是关于爱情的忧怨、失恋的惆怅和婚姻的不幸。在她们的笔下,幸福的爱情往往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婚姻往往让人恐惧。对于这类以文学性见长的文字,我非常喜欢,但对于她们的很多观点,我却不敢苟同。爱情幸福与否,其实取决于自己如何去经营。作为已婚男人和经济学人,我对爱情与婚姻的感受与她们的文字所传达出的信息有很大的不同。已婚男人到底如何看待爱情与婚姻,那些渴望爱情但又惧怕婚姻的女性,也许可以通过我的这些文字窥一斑而知全豹。
我原想把本书的书名定为《爱你就是爱自己》。之所以想用这个书名,是因为这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我故去的父亲是个寡言少语的农民。由于我从小在外读书,与父亲的交流机会相对很少,即使在一起往往也是相对无语。但父亲仍然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影响。考大学的时候,我报考的专业是国际经济学。父亲问国际经济学是什么,我说就是学怎么跟外国人做生意。只念过几年小学课程的父亲半天没吭声,末了才说,你将来跟别人做生意,如果能赚两块钱,一块五给别人,自己留五毛钱,你就能把生意做好、做大。父亲的话,当时就让我猛地一惊,那一刻,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沉默寡言的父亲在村里有那么好的人缘和那么高的声望。
父亲的话,用经济学的语言来阐释,就是要利己先要利他,要自利不自私。做生意如此,做人做事皆如此。用通俗一点的话语来表达,便是“爱你就是爱自己”。
我一直遵循着“爱你就是爱自己”的原则来做人做事,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了许多师长、同事、朋友的眷顾,也因此获得了幸福美满的爱情。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朋友们的建议,本书最终采用了《如何让我遇见你》这个书名。这个书名赢得了诸多朋友的喝彩,也很符合本书的内容,我也很喜欢。每个人的心底时刻都在期盼“如何让我遇见你”,这个“你”既可以是朝思暮想的爱侣,也可以是幸福美满的爱情,还可以是称心如意的工作,甚至是志同道合的生意伙伴,乃至于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我们本着“爱你就是爱自己”的原则去做人做事,就一定能够遇见“你”。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的人很多。除了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老婆的宠爱、儿子的懂事之外,我还要感谢那些在我人生旅途上给予我诸多关照的师长、同事、朋友和各位领导:杨成祥、王琴芳、张玉堂、王文范、俞薇薇、杨德祖、廉淑兰、张振英、刘牧群、刘维用、李南生、崔辉、张凯、赵耸、许世杰、张雄、黄楠楠、王露、赵德元、王建华、方智新、方军、吴捷、陈且仲、张礼进、杨春平、张仲予、沙宁、贾西林、张树相、张志刚、曹宏举、马晓光、纪宏、胡靖、路卫军……能够与你们相遇相知相处是我一生的幸运。我要特别感谢《新广角》生活财经月刊的徐行、岳付玉,他们先后担任“财经眼看生活”专栏的编辑,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这个专栏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大连《新商报》的马晴川和南木、《农村金融研究》的马艳、福建人民出版社的陈艺静和我的大学同学杨群,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贡献。本书的责任编辑门小薇更是不辞辛苦,勘校出不少原稿中的错误。在此一并致谢。
在本书的整理过程中,我8岁的儿子绎达还帮我进行了一些词句的修改。我的专栏文章写出来之后,常常要先经过儿子这关,儿子评头品足一番之后,我才能把它发送给专栏编辑。儿子出生以来,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他给我点评文章的时候,那是人世间最美妙的时光。 能在今生遇见我老婆,一定是我前世积了德。老婆美丽善良,温柔体贴,知书达理,脾气极好,男人期望的所有美德,她一应俱全。如果真的有来世,我希望还能遇见她,遇见我儿子。
蔚泓
2007年11月19目于北京
我喜欢在午后看蔚泓的文字。
几年来,他的这些文字,我几乎都是在下午三四点钟阅读的。一开始可能是无意,后来渐渐变得存心。三四点钟,是我家书房最温和宁静的时候,阳光恰如其分地洒进来,阳台、书架上那些并不金贵的花草寸寸自我陶醉着。隔壁卧室里,我那两岁的小丫头发出阵阵甜腻腻的鼾声。这是一天之中真正属于我这个SOHO小编的时刻。因为难得,就舍不得把它给了工作。于是沏上一杯冻顶乌龙,等着茶叶粒粒舒展开后,便轻轻打开电脑,点击蔚泓的3000字文,听他用独有的方式说情论爱,理性地,善意地,诙谐地,娓娓道来,那感觉真叫惬意。编辑蔚泓的稿件,让人丝毫没有劳心工作之感,而只是享受。
理性又善意,是我对蔚泓其人其文的直感。也只能是直感了。虽然我和蔚泓相识已四年有余,却至今未曾谋面,我只是通过蔚泓的文字,和他寥寥无多的话语,在脑子里虚拟出一个理性又善意的青年才俊的样子来。
理性,是蔚泓看待人间世相的出发点,哪怕是被芸芸众生视为剪不断理还乱的家事情事,他都能用自己熟谙的经济理论来化之解之。本来恩怨情仇,百人百解,视角不同,见识各异,似乎总也说不清道不明。蔚泓偏偏剑走偏锋,跳出圈外,不就情论情,而是以财经眼看生活:因何越优秀越难嫁?为啥巧妇常伴拙夫眠?怎样才能结成婚?如何让我遇见你?情人节的玫瑰究竟价值几何?所有这些尴尬荒诞困惑彷徨,蔚泓都巧妙地以他早已融会贯通了的经济学原理来一一点拨。有的文章看后引人会意一笑;有的文章则让人一拍脑门,“嗨,还能这么解呀!”还有的文章,看到一半,就恨不得朝他背上拍一巴掌,“这家伙,亏他想得出!”
蔚泓让我们看到,理论不是灰色的,貌似艰涩的经济学原理原来还这般曼妙风趣,貌似迷乱的人生万象其实也有章可循。经济学研究经济的本质,或者说规律。但它同任何一门学问一样,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当然不是任何生活现象都能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过构成经济学的那些观点,却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楚生活中的那些现象——是不是符合由经济条件和基础所决定的社会准则、社会需求,是不是符合经济学已经总结出来的人类最科学的行为。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蔚泓捧出的是一串另类的解读情感密码的钥匙,是一种不流于寻常的别样的思维路数。
善意,则是蔚泓文字的底色。一路读下来,可以感到蔚泓的文章几乎都是暖色调的,字里行间散发着似淡实浓的人文关怀。且不说“按别人的节奏跳舞”,“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类融理于情的人生感悟,即便是最荒诞的现象,在批驳解析的时候,你都能感觉到他骨子里的那份不忍、包容和惋惜。他理性的视角让我们得以接近事物的“真”,而他行文时自然流露的这份真性情,又让我们在惊喜之余心存感动。我想,这或许就是绵绵善意的感染力吧。
武侠小说里,我们常常能看到,两个同样掌握了一门武功秘籍的高人,待人料事却可能风范迥异,无他,各人的天性修为使然。同样的,深谙经济理论的人有,其中行文洋洋洒洒的也有些个,可酝酿出来的产品在品位上却千差万别。作为一名财经编辑,我在这方面的感触可能比一般读者要强烈得多。
或许初为人母的原因吧,我很期待读到蔚泓的育儿经。他这方面的文字不多,却字字珠玑,像“再富不必富孩子”、“放松心情做家长”……我真心地希望有更多年轻的爸爸妈妈能读到这些凝聚着哲思和经验的文字,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做孩子,让家长轻轻松松地当家长。
一个善意的有着悲悯情怀的青年经济学者,借财经眼来看生活,扬理性来解读感性,以出其不意的路数,得出意料之中情理之外或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论。这就是蔚泓文章给我的整体印象。 不知为什么,我认定蔚泓本人就是善意而理性的。他是那种凡事总会先想到别人的人。我忘不了前年仲夏,我生小孩前一两个月,蔚泓打来电话,说已经为我们刊物赶了好几篇稿子,告我生育期间不用为他的专栏走心思了。放下电话,我的眼睛潮了。要知道,他的工作那么忙,而他的孩子那时也才6岁,正是淘气玩闹厮缠大人的时候。这就是蔚泓。当编辑的,能遇到蔚泓这样的作者,真是幸运!
2007年11月23日于天津
全书由50篇随笔组成。平均每篇文章的字数在2000字左右,主要为发表在《新广角》杂志“财经眼看生活”专栏中的作品。全书文章围绕爱情、婚姻、家庭和日常生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市面上围绕这方面话题的随笔大多由女性作者所写,而且基本上都以文学性见长,笔调多是关于爱情的愁怨、失恋的惆怅和婚姻的不幸,而本书作者蔚泓为男性。本书阅读对象定位为关注爱情、婚姻的适龄人群。
右手握左右,虽然难以握出激动和兴奋,但握主的是塌实的日子与平和的幸福。每握一次,艘会使自己的幸福增加一分。
本书作者是青年经济学者和企业高管,他以经济学理性来分析爱情与婚姻,视角新颖独特,文风积极昂扬,有助于消除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恐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