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歌》是指有别于传统民歌的,带有当今这个时代印证的民歌作品。《新·民歌》记录了活跃在歌坛上的各民族音乐组合与流行歌者,用时尚、新鲜、直观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原生态民歌。“新民歌”——一场颇具震撼力的视听盛宴,附DVD一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民歌(附光盘)/民歌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王冼平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新·民歌》是指有别于传统民歌的,带有当今这个时代印证的民歌作品。《新·民歌》记录了活跃在歌坛上的各民族音乐组合与流行歌者,用时尚、新鲜、直观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原生态民歌。“新民歌”——一场颇具震撼力的视听盛宴,附DVD一张。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本书是其中的《新·民歌》。 目录 仙乐飘飘 编导手记 八只眼睛看世界 亦真亦幻 如梦如歌 梦鸽印象 黑鸭子:岁月如歌 倾听“老泥车”的燃情岁月 苏阳乐队:另一种声音唱民歌 飘荡在蓝色原野上的牧歌 蓝野乐队印象 宁静·热烈·欢乐·奔放 来自拉祜山乡的自然和声 青春与梦幻交织的甜蜜乐章 青燕子演唱组印象 文尔肯 我是自由的 重温经典民族的梦幻音乐之旅 响彻天山牧场的迷人歌声 江阿湾演唱组印象 红原草原上美丽盛开的姐妹花 哈拉玛演唱组印象 芦笙飞歌传天下 阿幼朵与苗山人组合 聆听藏羌天籁 藏羌组合印象 高原上的那一抹嫣红 高原红演唱组印象 高原上清新的风 高原风男子组合印象 阿勒泰的雄鹰 哈孜肯乐队印象 行走在黄土高原上 羔羊与九天乐队 大凉山寨的动人歌喉 南彝组合印象 闪耀在蒙古草原上的霞光 诺恩吉娅组合 在那雪山下的牧场,有我的家乡 日月山组合 天山上的雪莲,最美的花儿 天山雪莲·古丽组合 世界上唯一的一组牛角琴 天弦组合 来自净土亚丁的歌 亚丁人组合 歌声,伴我走出大凉山彝人制造组合印象 他从黄土高原来 陕北歌手赵大地的传奇历程 狼图腾 腾格尔与苍狼乐队 吉祥三宝的神话 布仁巴雅尔一家 可以用心去聆听的歌声 额尔古纳乐队印象 采歌兴安岭 曲云、白炎、白娟三姐妹 伉俪组合拉祜行 冯晓泉/曾格格拉祜游手记 民族魂高原情 记音乐人陈川 曲谱 后记 新民歌,唱出来 试读章节 都说是“文如其人,人如其名。”对于她而言,用“名如其歌,歌如其人”来概括和总结似乎更为贴切和恰当。 她来自经典民歌《龙船调》、《幸福歌》的故乡——湖北,她的歌声甜美、纯净、自然、真诚。包括我在内的许多朋友,都是通过她那情感真挚的歌声,认识她并走进了亦真亦幻、如梦如歌的民歌世界中。她就是总政歌舞团著名歌唱家梦鸽。 梦鸽是湖北沙市人,唱湖北民歌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用方言演唱地方民歌感觉味道很纯正、很地道。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演唱民歌的梦鸽深知,一个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不仅要具备与生俱来的优秀嗓音条件和科学的发声方法,还必须了解华夏民族的历史背景、地域风情、文化习俗以及包括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在内的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她汲取了不同地域原生态民歌的精华,并糅入美声唱法的发声、气息、共鸣等技巧,同时又悉心研究中国戏曲和民族唱法的润腔、吐字等演唱方法,她的演唱以情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 说起家乡湖北,更是梦鸽的骄傲。近年来,梦鸽用她那甜美、自然、亲切、舒展的歌声,为家乡湖北插上了歌声的翅膀。由她演唱的《龙船调》、《幸福歌》、《黄四姐》、《小女婿》等湖北民歌,深受群众的喜爱。梦鸽说,她从小就喜欢唱民歌,而且不仅是唱自己家乡的民歌,还要博采众长唱其他地方的民歌。学习各地的方言。在这方面,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觉得不同地域的歌曲,最重要的就是要唱出当地的味道。不同的地方风格自然各有不同,但最重要的区别是语言。语言不同,民歌的音色和音调也就会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在唱歌时,个人情感的表达要根据歌曲内容和表演形式的不同来区别抒发,不能用声音来主宰情感,而应该用情感来主宰音色。因此,用准确的语言演绎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歌曲就显得特别重要。” 梦鸽的民歌情结源于她的母亲。自幼受楚声楚韵和长江两岸风土民俗的熏陶和浸润,4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唱民歌。11岁开始登台演出。聪明好学的梦鸽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顺利地考入了沙市歌舞团。在她儿时的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的一首歌就是由原大连歌舞团团长郑建春编曲填词的东北民歌《摇篮曲》。《摇篮曲》所传达的是浓浓的母爱,它不仅是梦鸽童年记忆里的歌谣,更像是一条在母亲心底里缓缓流淌着的温情的溪流。在这条溪流里,她曾枕着妈妈那双柔软的手臂,度过了一个个仲夏的夜晚和严冬的黄昏。也许是从小听着妈妈的《摇篮曲》长大的原因,梦鸽十分偏爱这首歌。其演绎也十分到位。她不仅将其收录到自己的个人唱片专辑中,还特意为这首经典民歌拍摄了场景温馨、唯美又不失浪漫气息的音乐电视。现在,她又将这首歌轻轻哼唱给自己聪明又乖巧的宝贝儿子。 学生时代,为了让梦鸽学好在湖北省广为传唱的民歌小调《幸福歌》,母亲曾跑了大老远的路,买回了胶木唱片给她听。这张由湖北民歌演唱家蒋桂英灌录于1950年的老唱片,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梦鸽身边。是《幸福歌》让梦鸽首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梦鸽也将《幸福歌》当做自己的保留曲目经常演唱。至今,梦鸽已经连续13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1989年,梦鸽作为湖北演员的一名代表,首次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唱了湖北天门民歌《幸福歌》。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梦鸽感慨万千:“我觉得特别幸运。因为我作为一名湖北代表、一名歌手,能够在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电视媒体的最高殿堂上,来展示我们湖北的民歌,不仅我自己感到很光荣,我们湖北的观众们、老乡们,他们也都觉得这是一种骄傲,继承民歌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义务和责任。好的传统民间音乐,我们应该把它保留下来,应该让后代继续传唱下去。” 梦鸽对演唱艺术的追求并不局限于民歌,她吸收了中国民歌演唱艺术的丰富营养和底蕴,并将其融入她的民族唱法中,形成了清纯、甘甜、丰厚的民族音韵,由她演唱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相思树》、《祖国,永远祝福你》等歌曲,情真意切、甜绵醉人,在中国民族歌坛上独具风姿。作为一名军旅歌手,她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梦鸽动情地讲述了前段时间在海南岛拍摄《军民团结一家亲》音乐电视的感悟:“尽管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是我通过音乐了解了那个时代,也认识了那段历史。我只是作为一名演员,扮演了吴琼花这个角色,再现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风采,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当年红色娘子军战斗过的地方,叫做琼海。所有摄制组的工作人员和导演,都觉得我们必须要到当年战斗的现场去拍。与我们合作的许多群众演员里,有好几位七八十岁的大娘,都是当年曾在那里战斗过的红色娘子军中的队员。这首经典的电影歌曲,无论从拍摄形式、场面,还是每个演员内心的表达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 梦鸽对于《新·民歌》,有着自己的认识:新,首先要突出现代意识。过去的传统民歌,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地域风情,《新·民歌》其实就是在传统民歌原有的基础上,从音乐形式、内容中传达出更新、更现代的一种意识。P20-23 序言 《民歌·中国》丛书,是中国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在播出中国民歌近三年的基础上推出的一套系列丛书。共6册,分别为:《民歌·故事》、《寻访·民歌》、《民歌·映像》、《民歌·博物馆》、《民歌·版图》、《新·民歌》。 “民歌·中国”栏目2004年初创办至今已播出一千多期。全体编创人员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行程几十万公里,沿中国版图寻录中国民歌。2006年10月的各民族民歌盛会——“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56个民族原汁原味的歌、舞、乐及当地的民俗、民风、民情,并用歌声绘制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张电视版的“中国民歌版图”。 这是一部关于“民歌·中国”栏目用电视手段记录中国民歌发展现状的里程碑式的丛书,是一部融原生民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有关民歌事件及视觉享受为一体的丛书,更是一部全景式展示中国民族民间、民歌文化背景的丛书。 这套丛书从不同的视角透视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文化的不同特性,而记录这一切的,是我和我的民歌创作团队。我们是民歌的亲历者、记录者。我们以原生民歌的采集、采录、采编、采播者的身份,用温暖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民歌·中国》的记忆…… 说到《新·民歌》,就应该先提到原生民歌。原生民歌,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在民间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曲。艺术的原生性是指艺术最为原始、最能看出它生命本质和来源的性质。民歌的原生性也是如此。民歌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不同时代改编新唱的痕迹,但大都不会改变民间音乐元素中最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原始动机。如王洛宾改编的《在那遥远的地方》、雷振邦改编的《阿诗玛》等众多广为传唱的改编民歌。本书编导陈立明说过,“带有当今这个时代印记的民歌作品,便是有别于传统民歌的——新民歌”。 《民歌·中国》系列丛书所呈现的并不是概念化的中国民歌,而是帮助人们对记忆中的民歌、民歌中的记忆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了解。它的主要视角不仅仅是对原生民歌的猎奇与赞美,更是对民族根文化主体的生动记录。走进原生民歌,我以为不只是时间上的接近,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守望,因为在当今这个丰富而又有所缺失的时代,总有一种文化值得我们永久珍藏——那就是原生民歌。 王冼平 后记 民歌,是唱出来的。 自古以来,你能听到的经典民歌,无一不是代代吟唱流传至今的。如《小河淌水》、《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拔根芦柴花》等,这些民歌如果要一一历数,恐怕十天半月也难以说完,因为,中国民歌浩瀚如海,堆积如山。 今天的新民歌,能不能唱出来、传下去?像许多传世民歌那样,成为民族文化的经典?在这个空前发达的媒体时代里,这已经成为我们难以破解的一个艰深话题。 照理,依仗发达的传媒,新民歌的传播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圈里人都明白,近几年出现在主流媒体上的民歌演唱,大都“新”在包装形式上,传统民歌的“核”未变。能真正表达当今时代主题、社会情绪、百姓生活、民族风格的新民歌,少之又少,大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 我不是一个唯“新”论者,但是,一个偌大的民族,民歌的“表情”就那么几张脸,那么几首曲子、几段歌舞、几个演员,不能不说是一种寡欢,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办法,最根本的是要推出与吋俱进的新民歌。 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新民歌的运动,就出现过几次高潮。从五十年代的“红旗歌谣”到六十年代,直至“文革”结灭,业余写手们创作了大量短如烟花命的“工农兵诗选”。在那个人人都渴望图解政治的口号年代里,所谓的“诗选”,其实就是口号+激情=新民歌的时代款式。 今逢盛世,新民歌再度崛起。不少新民歌已经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开始跨界,出身、属十生难免模糊不清。其实,这是可以预料的。自打有民歌以来,谁也沒有对民歌的唱法和制作方式做过硬性规定。 民歌,从来就是民声荟萃、民心指向、民情所绘的,如果说美声唱法是从学院里培养出来的,属于乐坛的“阳春白雪”,那么,民歌一定是从百姓生活中采集而成的“下里巴人”的生存标本。可赞又可忧的是,近几年,民歌似乎抢了美声的红地毯。走进了音乐的圣殿,越来越充满着高贵、矜持,越来越脱离本该依存的土壤。 如果哪一天,我们的民歌变成了贵妇人,再没有当年农妇般勤耕细作的田园忙碌。那么,优越的物质生活。会不会首先剥夺民歌的自然灵魂呢?我想,民歌的魂应该从自然中来,还世俗而去,带着沾满泥巴的裤腿,带着汗迹成盐的背心,带着日出日落、时光的变迁…… 人生都免不了落俗,无非多和少的问题。该俗的就要俗到底,俗到底就得见大雅了,不信,你把现在的新民歌去掉脂粉气、剧场气和文人气,踏踏实实地扔回到本该属于它的乡里民间,吸一点地气,纳一点天意,你就会发现。新民歌的活法变了,变得活泛了。 回到开篇的观点,民歌是唱出来的,尤其是新民歌,唱着唱着就成经典了,凡事成经典,就是历史。 我们所希望的历史,就是千百年以后,今天的新民歌,变成了子孙的经典,后人能从这些经典中,读懂我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