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开玉所著的《三国南中与诸葛亮》系统研讨了蜀汉王朝在南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蜀汉在南中设置的庲降都督及其历任长官、蜀汉南中各郡、各县及其辖地、辖地上相关的三国古迹、民间传说等。刘备取蜀后,即设立庲降都督府,主官南中五郡事务。本文探讨了庲降都督府的职能,及南中各郡各县的辖地,并尽可能的关注该区域的有关三国遗迹遺物、有关传说故事等。本文还系统探讨了蜀汉时期南中地区的土著民族,认为可分百濮,氐羌,百越三大系统。对南中大姓也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笔者认为以孟获为代表的昭通孟氏为汉族。
本文对南中叛乱的产生,过程及渚葛亮南中平叛等做了探讨,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导致南中叛乱的原因,笔者认为刘备以客逐主,铸行值百五铢钱,及盐铁官营等,系导致南中叛乱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南征是其一生伟业中武功文治最为成功、最为辉煌的一页,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开发西南民族地区中最成功、最辉煌的典型代表。诸葛亮在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关圣人和孔圣人,可以说是千古一人,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南中多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这是《三国南中与诸葛亮》最核心、最精彩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诸葛亮南征之认识的思想高度。
《三国南中与诸葛亮》由罗开玉所著。
三宝的石宝山,麒麟城内的双井,皆直接与诸葛亮南征相联系。曲靖过去还有一座孟获庙,据说在今三宝一带。清乾隆年间曲靖举人曾写过一首《孟获庙》七言诗:中孚直可及豚鱼,庙貌依然傍草庐。从此南人知汉节,庞遗李秀尽堪书。此诗说明该孟获庙至少乾隆年间还存在。它反映出当地人对孟获的敬重。这也是诸葛亮崇拜高度发展的表现之一。
昆泽县,辖今宜良、嵩明部分。《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说:“昆泽长,汉旧县”。《水经·温水注》:“温水又西径昆泽县南,又径味县,县故滇国都也。又西南迳滇池城,池在县西北,温水又西会大泽。”温水即南盘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四:宜良县有诸葛洞,在县南小石岭。诸葛武侯南征时,尝置营于此。亦名诸葛营。嵩明秀高山,俗呼摇铃山,相传蜀汉时孟获立寨于此。
存□县,辖今宣威。《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存□县条下说:“雍闿反,结垒于县山,系马□柱生成林,今夷言无梁梁林,无梁,夷言马也。”该地保留较多古驿道、“诸葛营”、“古战场”、“古炮台”、“烽火台”等与三国文化有关的遗迹。宣威与贵州威宁县交界处的可渡,素有“秦道、明关”之称。可渡古道至今还保留着5公里长的一段,分布在可渡河南北两岸。当地史志认为,当年诸葛亮南征时,李恢所率大军就是从可渡驿道南行,诸葛大军平叛后也是经可渡关班师回朝。可渡河上,有座3孔石拱桥,系古驿道必经之桥。道光本《宣威州志》上有叶方葱的《过可渡桥》诗对古道、古桥及周边的风物作了生动描述:万磴青山峙,横流绿水长。板桥怜接引,今古作慈航。鹦鹉送行客,山羊挂夕阳。也知前路险,匹马促人忙。《宣威县志稿·古迹》载:诸葛营在东山下,离城五里,一名“古城”。“宣威诸葛营”于2007年因当地修建铁路复线而被压在铁路下。铁路施工前,宣威县文管所同仁曾对该地进行清理,没发现遗物,估计该地在历史上只是一短期军营。(图2—3—7)
谈稿县,辖今路南地。《汉书·地理志》载:“铜濑,谈虏山,迷水所出,东至谈稿入温”。《水经·温水注》:“迷水合水西出益州郡之铜濑县谈虏山,东径谈稿县,右注温水”。《华阳国志·南中志》“谈稿县,有濮、僚。”
毋单县,西汉旧县,东汉承袭,原属牂牁郡,诸葛亮南征后改属建宁郡。辖今华宁县等地。《温水注》:温水又东南迳牂牁之毋单县。李兆洛云:故县,今临安府宁州地。
同濑县,辖今云南马龙县、沾益县一带。《汉书·地理志》载:“铜濑,谈虏山,迷水所出,东至谈稿人温”。《水经·温水注》:“迷水合水西出益州郡之铜濑县谈虏山,东径谈稿县,右注温水”。“迷水”又叫“米水”,即今天的西河,发源于马龙北部张安屯的磨刀箐,向东注人南盘江。 马龙有众多的三国遗迹。马龙诸葛山:在旧县镇四旗田村旁,约8平方公里,海拔2307米,当地人世代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扎营此山。此山整体陡峻而险,但山顶却有一块近3000平方米的平坦小坝,像人工推平。山顶有一平面大石,平面约2平方米,传为诸葛亮指挥调兵看地图的石桌。山顶有一个小水潭,传为诸葛亮的用水塘。山腰处有环状战壕,当地人认为是蜀汉军队的战壕。
P88-90
三国南中与诸葛亮
笔者早年曾到云南永德边疆农场生活八年,较深刻地感受、领悟了云南边疆的风土人情。从1983年接受四川省社科院的委托,开始撰写《四川通史》第二卷秦汉三国分册的任务后,笔者即开始关注、研究撰写三国蜀汉历史。此后曾多次前往古“南中”地区进行各类考察。2011年至2013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与凉山州博物馆两馆联合举行“蜀汉南中与诸葛亮南征”大型学术考察活动,笔者作为成都武侯祠方的领队,又前后四次深入南中各地,较系统地实地考察了蜀汉南中有关遗址遗迹等。所谓“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本书是笔者多年未有关这方面的实地考察、反复研究的一个综合汇报。
这项研究系统研讨了蜀汉王朝在南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方方面面的情况。包括:蜀汉在南中设置的床降都督及其历任长官、蜀汉南中各郡、各县及其辖地、辖地上相关的三国古迹、民间传说等。刘备取蜀后,即设立床降都督府,主管南中五郡事务。本书探讨了床降都督府的职能,及南中各郡各县的辖地,并尽可能地关注该区域有关三国遗迹遗物、有关传说故事等。这项研究还系统探讨了蜀汉时期南中地区的土著民族,认为可分百濮、氐羌、百越三大系统。对南中大姓也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笔者认为以孟获为代表的昭通孟氏为汉族。
在这项研究中,我对南中叛乱的产生、过程及诸葛亮南中平叛等做了探讨,并尽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导致南中叛乱的原因,笔者认为刘备以客逐主、铸行直百五铢钱、盐铁官营等,是导致南中叛乱的重要原因。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刘备病逝,南中越嶲的土著民族、云南的大姓豪族、样舸的部分官员,先后叛乱,杀害驱赶郡县官吏,投靠东吴。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后,率大军南征平叛。南征大军分为三路。西路军由诸葛亮亲自率领,中路军由庲降都督李恢率领,东路军为新任牂牁太守马忠率领,三军大体于年底前完成征讨任务。
在这项研究中,详细研讨了诸葛亮南中平叛后的民族政策。结合吏籍、方志、出土文物等,探讨了南中叛乱与诸葛亮南征。此外,还着重探讨了蜀汉南中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等课题。
本文首先认为,诸葛亮南征是其一生伟业中武功文治最为成功、最为辉煌的一页,也是历代中央政府开发西南民族地区中最成功、最辉煌的典型代表。诸葛亮在南中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关圣人和孔圣人,可以说是千古一人,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在南中多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
本书初步构建了三国南中历史、文化与诸葛亮的有关学术研究的体系和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