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一些史家和历史事件的知情者、亲历者,孜孜以求,以史实为依据,按迹寻踪,见微知著,决不妄加穿凿,挖掘史料中的深层内涵,探寻历史的本相、本质和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历史学家的史胆、史识和史德。笔者有感于此,把近年来发表的有新意且有价值的文章,编就此书。这些文章,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以往的命题和意蕴……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思想开放,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那种陈陈相因的陈词滥调,在这里无处安身。阅读本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
本书所辑录的近百篇文章中,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使之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有些是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作者的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给尘封多年因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把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其本真或重新颠倒过来。
阅读此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中。本书以大众为阅读对象,对那些“纯学术”的鸿篇巨制,敬谢不敏。眼睛向下,拒绝枯燥,注重文采,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取向。
名人再现
时常会想念那些抗日名将
张伯苓与张学良的忘年交
还你一个真实的白求恩
外公陆定一的生死恋
鲁迅的“仕途”
傅雷之死
最后一次看望陈永贵
胡适寻找古代白话诗
列宁在1923
高尔基说谎
段祺瑞为何长跪不起
吴佩孚之死
秋风秋雨愁煞人一秋瑾就义百年祭
胜利完成长征的三十名女红军
北大旁听生中的历史名人
蒋介石的最后岁月
孙立人兵变案真相
从我亲历的几件事看康生
往事新知
胡适四次营救陈独秀
亲历平型关大捷
“百团大战”,六十年的是非功过
远征军,六十年后的叩问
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与国际社会的反应
蒋介石密令研制原子弹
蒋介石图谋参加朝鲜战争始末
志愿军战俘去台始末
军区司令员邢仁甫叛变前后
揭开秦城监狱的神秘面纱
三年困难时期高校师生的伙食
杨成武谈揭批罗瑞卿实情
唐山大地震真相为何二十九年后才揭开
神舟前传:中国返回式卫星首征太空揭秘
农业学大寨始末
追忆中苏关系峥嵘岁月和分歧
我了解的赫鲁晓夫权力斗争
内幕秘闻
孙中山遗体土葬南移之谜
究竟谁出卖了瞿秋白
张学良的另一次未遂兵谏
我为张学良将军送葬一将军的中共党员身份考略
旧报纸与长征的终点
苏联拆运我国东北机器史实
新中国首次大规模授勋始末
美国人为什么打不下来上甘岭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国援外金额
说鲁迅一生的经济收入
章太炎笔墨生财
胡适、陆小曼的“四角恋”
两岸密使十年:台湾绝密档案曝光
追寻雷锋的女友
胡志明和他的中国恋人
越南领袖胡志明遗体保存秘闻
金日成猝死内幕
廓清一个历史真相一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人数考
历史的假象一“虚镜头”
阿波罗登月:三十五年的弥天大谎
历史回眸
“黔首”的户口本
文字捕快沈括
中国皇帝的寿命
吃人——动物吃人,人也吃人
历史上的平反周期率
这个汉奸不合格
宋代私家菜
遗臭
人祸猛于虎
为宋仁宗画像
正眼瞧一下“洪武爷”
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荒谬的帝王
靖难:六百年前的一声叹息
洪秀全的历史真实面目
清真的由来
世界坐标上的“康雍乾盛世”
乾隆朝的反腐措施
双枪兵与双枪将
王冷斋见证卢沟桥事变
9月9日:侵华日军投降记
1945:汉奸大逮捕
光绪之死与袁世凯告密真相
追寻失落的圆明园
中国近代史之细节
歌舞升平夜上海
跟包饮场乱哄哄
时常会想念那些抗日名将
杨靖宇
1940年2月22曰,弹尽粮绝、孑身一人的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在辽宁省漾江县(现靖宇县)保安村以西五里的山路上,拦住四个进山砍柴的中国人,与其中一名叫赵延喜的人谈了话,请对方回到山下给自己买双棉鞋和一些吃的。这个叫赵延喜的中国农民答应了,回到屯子里,迎面碰上日本特务李正新,后者也是个中国人,不过是个日夜都想帮助日本人抓到杨靖宇以领取赏金的人。赵延喜一见李正新就害了怕,把发现杨靖宇的消息讲了出来,李正新马上带他去日本警察所。第二天早上日军赶到,杨靖宇壮烈殉国。
时常想念的不是英雄的死。英雄死去已六十余年矣!时常会设身处地地想到将军死前的内心。他肯定是觉得应当相信中国人才主动走出来与赵延喜见面的。他可以选择离开,但是他没有。他有理由怀疑这个中国人是否可以信赖,但他没办法怀疑每一个中国人。这一刻,这一个中国人就成了他为之奋斗牺牲的所有的中国人。可偏偏这个中国人没有给他带来棉鞋和食物,却引来了日本人。
周保中
时不时地会想起周保中。1937年冬,数万日军对东满和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区的抗联第二路军展开大围剿。周保中指挥第四军第五军向西突围,自己则率领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向东走,潜入乌苏里江东岸的密山。过了一些日子,因为西征部队失利回到勃利,他又率领自己的小队伍在一天一夜之间,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风雪严寒,从密山走回了勃利。
不看地图的读者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时常想起这件事。看地图你就明白了,从密山到勃利,是从黑龙江省的东部走到中部,直线距离就有二百公里。
老实说开头我从一位老抗联口中听到这件事怎么也不相信。因为即使你是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在一天一夜间走完二百公里山路也是难以想象的。我不相信这件事,就到《周保中游击日记》里去查证。果然,我在一则写于1939年11月的日记里查到了同样的记载。
周保中将军真是个奇人。哪怕是日寇围困得铁桶一般、第二路军的前途最黯淡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逐日写日记的习惯,他仍然坚持记下当日的战况、军情甚至自己对许多事情的思考。这样一个人,生死肯定早巳置之度外,却在记日记这件事上头,认真、执拗得令人惊讶。
可以想象他根本不是为自己写日记。置身于每日生死未卜的战争中,他和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不需要这些日记,他要写给的只能是时间和历史。
冷云
冷云是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烈士之一,是她们的领导者。1938年5月,七万名目寇对抗联第二路军实施“重点讨伐”,抗联第四军和第五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局,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决定两军由吉东地区向西方五常一带作长途突围。第四军和第五军的女同志也被合编成一个妇女团,随主力西下。冷云以她渐渐表现出来的干练和坚定,当了这个团的指导员。
冷云她们经历困难突破敌人的重围,到达了自己的根据地边缘。可就在第二天拂晓,日本人包围了她们的宿营地。一个名叫葛海禄的汉奸向日寇告了密(又是汉奸)。但是日本人首先发现的并不是冷云等八姐妹,而是和她们隔开一段距离宿营的以师长关书范为首的男同志。这时冷云她们只要自己不暴露,或许就有机会脱险。但是冷云没这么做,八姐妹决定将日本人引开。原因是很简单的:关书范是师长,他所在的地方就是师的指挥所,面对敌人时,她们有责任保护师长和他的指挥所。于是她们首先向日本人开了枪,日本人被引过来,将八姐妹逼到了江边。关书范被枪声惊醒,带着男同志突围出去。冷云八姐妹子弹打完之后,在投降、被活捉和投江之间,冷云带着她的姐妹们选择了后者。
故事讲到这里,都是众人皆知的情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并且因此时常让我想起冷云的是:正是这西征归来途中的最后一场战斗,击垮了师长关书范的信心,回到二师不久,他就下山和日本人谈判,接受收编。同时还自告奋勇地回到队伍里来,要说服第五军军长柴世荣和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也和他一起接受日本人的收编,也就是投降!
一直难以释怀的正是这件事:冷云八姐妹牺牲自己的生命,救出的竟然是一个变节分子。这是她们事先绝对不会想得到的。如果冷云八姐妹死后有知,她们会后悔吗?她们是不会问这个问题了,问这个问题的是我们。我们这些后人原来也鲜有人知道这个,可是自从读了些史料,知道了真相,这颗心就不可能不为这个问题一直疼着了。于是我就再也忘不了冷云八姐妹的牺牲。
赵尚志
1938年1月1日凌晨,在我北满抗联西征嫩江遭受重大损失、五万名目伪军加紧布置对北满联军的最后一次“讨伐”的前夜,北满抗联总司令(时称东北抗联总司令)、威震敌胆的抗日英雄赵尚志越过冰封的黑龙江,前往苏联方面“求援”,随即被扣押,从此失去自由。一年六个月之后,他终于被释放,率领一支小部队返回东北,而此时整个东北的斗争环境和我军内部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赵尚志因“犯有严重错误”而被开除党籍。
赵尚志怎么办呢?赵尚志可以有许多选择。他可以选择申诉,向当时代表中共中央领导东北抗联的中共驻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团申诉。他也可以破罐子破摔,既然你们东北抗联不要我,我干脆就这样待下去好了。凭他的威望和功勋,没有人会不让他继续待下去。当然还有最后一种选择,那就是你们可以不要我,但是我却不能不抗日!
赵尚志没有选择申诉,也没有自暴自弃,性如烈火的他选择了后者。他在攻击鹤立县日伪梧桐河警察署时误入日伪特务的包围圈,壮烈牺牲。
赵尚志直到最后,也没有实现随着他的归来,东北人民会一呼百应,再次掀起一波新的抗日大浪潮的愿望,却实现了自己的另一个心愿。这个心愿是: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抗日战场上!
赵尚志死后被运到日伪鹤立梧桐河警察署,日本人欣喜若狂,叫来了当时已经投降日寇的原东北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辨认尸体。李华堂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曾是赵尚志抗日路线的追随者和赵尚志本人的崇拜者。在一间冰冷的房子里,李华堂一眼就认出了面前的死者就是他矢志追随多年的抗日英雄赵尚志。尽管有不少日本人跟着,他还是哭了,大声喊道:司令,你也这么着了吗?你也这么着了吗?他大哭号啕,被日本人强拉出去。
时常想起这一次的会见。李华堂当时要对赵尚志表示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他有没有想到过,赵尚志才是真正的英雄,虽死犹生,而他自己虽然活着,其实已经死了吗?
一天走在长安街上,忽然想到了一件事:在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下面,是不是都躺着一个我们时常想念却又时常想要告别的烈士。如果他们的鲜血没有渗入地下并且也不会凝固,我们这块土地上是不是早就血流成河,我们的也包括我自己迈出的每一步是不是都会在这条血河里激起汹涌的浪花。P2-P4
历史的真实细微之处往往令人震惊。然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尤其不可靠。胡适先生也曾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梳妆打扮的小姑娘。不要说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文网恢恢,动辄得咎,书写历史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因秉笔直书而遭遇血光之灾甚至祸及九族者不知凡几;就是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仍然充满了数不清的谜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料的发现,有些谜团才陆续地得以解开。
因此可以说,史家的任务就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构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接受的。这就要求,史家须摒弃功利,独立思考,严肃认真,不断地对历史进行追问。把那些或者是因为利诱和威胁,或者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偏见,或者是因为个人的感情和爱憎,或者是我们所无法知道的原因,而背离了真实的历史,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去伪存真,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历史成为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前人的使者。
说到底,历史就是对细节真相的探究。然而,说出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说过,谎言和假话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瞒”和“骗”的文化。它已经成了民族的心理痼疾,因此,说出真相就具有挑战某种民族思维的性质。真相的获得,需要历史学家的勇气和责任感,需要探索,需要发现。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史家和历史事件的知情者、亲历者,孜孜以求,以史实为依据,按迹寻踪,见微知著,决不妄加穿凿,挖掘史料中的深层内涵,探寻历史的本相、本质和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历史学家的史胆、史识和史德。笔者有感于此,把近年来发表的有新意且有价值的文章,略作分类,编就此书。
这些文章,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有些是把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作者的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并予以合适的评价;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把尘封多年因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以往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将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其本来面目或重新颠倒过来。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思想开放,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那种陈陈相因的陈词滥调,在这里无处安身。阅读本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
学人和专家们阅读本书会受到领悟、启发甚至震动,但本书主要还是以大众为阅读对象。对那些“纯学术”的鸿篇巨制,敬谢不敏。眼睛向下,拒绝枯燥,注重文采,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取向。学术只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骨,而鲜活丰满的血肉和生命,才是我们的追求。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的分类完全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多数文章因意蕴的多元,都是难以强作划分的。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基本上按时代先后编排,个别长文做了一些删节。书中所收文章大都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完全代表编者和出版者的观点,敬请读者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