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于医学世家,饱受战争磨难;他品学兼优,求学时就崭露头角;他在地区初试牛刀,在总部叱咤风云;他是一个儿科医生、一个“土木工程师”,他还是一个伦理学家、公共卫生界的领袖。他,就是胡庆澧!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幼时到老年,从儿科医生到WHO副总干事,从在职到退休,作者用纪实的文笔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向世人展现了胡庆澧对祖国充满热爱、对世界充满责任、对青少年充满关怀的精彩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WHO的中国使者(胡庆澧传)/杰出交大人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挥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饱受战争磨难;他品学兼优,求学时就崭露头角;他在地区初试牛刀,在总部叱咤风云;他是一个儿科医生、一个“土木工程师”,他还是一个伦理学家、公共卫生界的领袖。他,就是胡庆澧!本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幼时到老年,从儿科医生到WHO副总干事,从在职到退休,作者用纪实的文笔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向世人展现了胡庆澧对祖国充满热爱、对世界充满责任、对青少年充满关怀的精彩人生。 内容推荐 他出身于医学世家,饱受战争磨难;他品学兼优,求学时就崭露头角;他在地区初试牛刀,在总部叱咤风云;他是一个儿科医生、一个“土木工程师”,他还是一个伦理学家、公共卫生界的领袖。他,就是胡庆澧! 本书是介绍前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胡庆澧教授不平凡一生的传记作品。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幼时到老年,从儿科医生到WHO副总干事,从在职到退休,作者用纪实的文笔和丰富的图片资料向世人展现了胡庆澧对祖国充满热爱、对世界充满责任、对青少年充满关怀的精彩人生。通过本书,读者还可以了解到疯牛病发生的始末,了解到中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了解到中国卫生与世界卫生的关联。这既是一部纪实文献,也是一本励志作品,适合于所有有志成功的人士阅读。 目录 第一章 启蒙时代——饱受战争磨难的岁月 一、家学渊源 医学世家 二、颠沛流离的少年生活 第二章 学习生涯——从“杭高”到“上医” 一、积极上进的高中时代 二、品学兼优的医科大学生 第三章 崭露头角——医学生涯的开端 一、广慈医院的儿科医生 二、在英国伦敦大学深造 三、下乡参加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四、到皖南筹建后方医学 五、全身心投入血液学的“医教研” 第四章 牛刀初试——在WHO西太区的日子里 一、初涉世界卫生组织的工作 二、编译“阿拉木图会议”文件 三、出任WHO西太区顾问 四、首次持中国护照出访韩国 五、担任驻菲律宾代表 六、考察菲律宾的无名小岛 七、深受欢迎的中国官员 八、尽力为中国卫生事业争取资助 第五章 叱咤风云——从助理总干事到副总干事 一、全球公共卫生界的杰出领袖 二、处理疯牛病的流行和埃博拉病的突发 三、呼吁、倡导重视艾滋病的防治 四、促进旅行医学和移民医学的发展 五、呼吁关注发展中国家非传染性疾病 六、发起全球爱婴医院活动 七、秉正工作 不辱使命 八、20年国外生活的感受 第六章 老骥伏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一、登上哈佛大学的讲坛 二、出任关心下一代专家委员会主任 三、关注小儿牙病预防和青少年的卫生保健 四、坚持台湾问题的严正立场 五、“9·11”事件与其他突发性事件的应对 六、主持和参与全球人类生殖和热带病的专门规划 七、辨证看待克隆羊多利的诞生 八、致力于生命伦理学的研究 第七章 比翼双飞——相濡以沫 共创伟绩 一、相遇相识相恋 二、两地分居的日子 三、共度在WHO的美好时光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上海医学院创建于1927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通过解放前22年的发展,全校师生员工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上海医学院成为了一所国内著名的医学院,树立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良好校风。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开创了上医历史的新纪元。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学校建立了新的教学、医疗秩序,广大师生员工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新中国卫生事业努力工作和学习的思想。 为什么胡庆澧会选择学医呢?他自己的解释是: 虽然当时我的父母亲并没有对我的职业选择给过什么特别的要求和启示,但我立志学医却是深受父母人格的感染和熏陶的。自我稍微懂点事的时候起,我就觉得行医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医生是十分高尚的职业。父母亲为病人解除痛苦,为伤者救治创伤,这在我的眼里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尤其是抗战期间,父亲在西南公路局为修路工人看病的往事对我的影响更是异常深刻,所以我立志学医。 胡庆澧由于患伤寒耽搁了半年,1951年夏,他在高三上学期的时候,就以同等学力报考大学。当时,胡庆澧和他在杭高的同班同学毛江森报考了国立上海医学院。他们在填写志愿的时候,就只填写了第一志愿的第一个学校——上海医学院,其他什么都没填,就这么报上去了。一位好心的女青年志愿工作者看到他们这样填写时就提醒他们说,这样不行,不能光填1个第一志愿,第二、第三志愿都得填;而且每个志愿也可以填上几个学校,这样录取的机会就会大些。当时胡庆澧只关心第一志愿的第一个学校,所以也没有认真地去考虑这些问题,就把这个报名表交上去了。回家后他母亲万分不乐意。俗话说得好:“做一行怨一行”。他母亲死活也不愿意让儿子再去做医生,一定要他读工科。她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你都不跟我们做父母的商量商量就填了?然后她就开始做儿子的思想工作,胡庆澧也强调自己的理由。他们俩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谁也不愿意放弃。最后,她觉得儿子这次肯定是考不取的,就跟他讲,既然你这么想做医生,那么,除非你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上海医学院,我们就让你去读,否则,就不让你去学医了。你还有半年才高中毕业,如果这次考不取的话,你就只好回去读完这半年然后再报考别的学校了。结果没想到胡庆澧和毛江森都被上海医学院录取了,一个没有毕业的高中生竟然跨进了一所著名大学校门。两人同一天到上海报到,成了上海医学院的学生。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胡庆澧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还记得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毛江森家和我家住得很近,都在杭州的城隍山脚下,我们俩拿着各自的铺盖,坐了一辆三轮车到火车站,前往上海医学院报到。那时侯上海的学生都比较洋气,服装都很漂亮,我们就和从农村来的学生一样,穿着一身黑布学生装,是非常土的。我们刚刚入学的时候,宿舍是一幢老的“工”字型的楼,下面就是食堂。我住在214房间,毛江森、陈星荣、张悟澄、於毓文、蒋家树、蒋茂松等都是我的室友。 进入大学以后,胡庆澧学习认真,成绩优良,并积极参加学校的文体活动,还担任了班长和学生舞蹈团的团长。半个世纪以后,他的同班同学刘涵芬在回忆他们的大学生涯时说:“胡庆澧是我们儿科重点班的班长,功课好,工作好,细致耐心,踏实苦干,又红又专。很有人情味,能够体谅人,同学们都爱戴他。” 在上医的5年学习生涯,尽管是很紧张、很艰苦的,但是胡庆澧觉得还是很愉快。他回忆道: 那个时候我们医疗系的学制是五年,我自己有一个感觉,实践是很重要的,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在实习医生阶段和4年的住院医生阶段。因为你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的是在临床实习的时候,每一个患者实际上都是你的老师,因为书本知识并不可能真正派上用场,真正派上用场是怎么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那时候我们比现在的实习生要紧张的多。有时候我一个晚上可以收三五个患者;有时候这个患者还没有出院,那个患者已经进来了,而另一个患者又快要病死了,既要写入院史和出院史,还要写死亡记录。患者的所有化验都要我自己做,如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甚至包括X线透视。但是这些能让你真正学到东西。做4年的住院医生确实是住在医院里的,一个星期只有半天的休息,其他时间患者都是要你负责的。我们一清早就要去给患者换药,换药讲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在换药的过程中你得观察病情在怎么变化。晚上还要到病房里去看患者的情况怎么样。如果提出要作一个化验,就要考虑为什么要做这个化验,化验的目的是要取得旁证来证明你的推断是否正确。医生不能跟着化验转,要多作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尽管当时是很艰苦的,但是我们通过动脑筋,把学到的课本知识运用到临床上来证实你的推断是正确的。现在药物是比以前多了,诊断手段也多了,但是临床经验是靠时间和思维积累的。 在医院进行实习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给我这个初出校门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在上海市传染病院实习的时候,其时正值乙脑的高发时期。病房都收满了乙脑的患儿。有时床位不够,一张床睡了两个小孩。由于当时还没有乙脑的预防针,夏天蚊子又多,群众的生活环境比较艰苦,乙脑的发病率很高。看到一些角弓反张、肢体僵直的患者,心里实在不好受。 P22-25 序言 胡庆澧教授是前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为我国和世界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78~1998年间,胡庆澧教授曾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任为世界卫生组织地区顾问、驻国家代表、助理总干事及副总干事等职,其工作时间之长、工作阅历之丰、担任职位之高,在世界卫生组织乃至整个联合国系统的中国大陆籍职员中,还无人能出其右。胡庆澧教授从世界卫生组织退休后,又先后担任了多种社会职务,继续发挥余热,体现了其崇高的医德和风范,实为从医者之典范。 因工作原因,我与胡庆澧教授有较多接触,无论是粉碎台湾地区申请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企图,还是关于我国《计划生育法》的完善,他一方面作为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保持了公正公平的工作姿态,体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因长期在国外工作而“忘本”,及时向国内反馈了许多有关信息,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化解了很多矛盾,维护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保持了国家尊严。同时,他还帮助我国争取了一些国际人力和物力的帮助,促进了我国卫生领域和国际的合作交流。 胡庆澧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医学专家,他见证了新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倾听到祖国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变幻,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与壮美。 回首往事,岁月如风。在胡庆澧教授的履历中,成绩与荣耀伴随着他左右。他凭借着渊博的临床医疗经验和丰富的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经历,站在全球的高度,对世界卫生发展趋势、各国卫生工作情况、各种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为我国领导人正确地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参考依据,为我国卫生事业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贡献。 童年的战乱之苦,生活的坎坷经历,求学的永不放弃,工作的兢兢业业,爱国的拳拳之心,呵幼的蜡炬之情,成就了胡庆澧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是中国医学界的骄傲,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骄傲。 时值《WHO的中国使者——胡庆澧传》出版之际,作此拙序,以致敬意! 后记 2004年春节期间,在时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的沈晓明教授的建议下,我开始了为胡庆澧教授撰写传记。经过整整3年的努力,今天终于可以交付出版了。在撰写过程中,胡庆澧教授和他的夫人林梅珍医生给予了很好的配合。他们不厌其烦地追忆往事,整理资料、收集照片、修改稿件。最为重要的是,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给了我精神上的支持和鼓舞,使我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写作。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长陈竺,原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原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浙江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毛江森,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寄生虫研究所所长余森海,原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马梅初,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代表Dr.Turmen以及张贵坊、王康孙、金烨、吴贤益、刘涵芬、包水娟等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叶福林、汪华、杨卫华、武剑华、李春峰、詹琪佳、邹一成、张博、高嘉元为胡庆澧教授的访谈录音整理、英文资料的翻译等做了许多工作;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领导和各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撰写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陈挥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