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孩子问题”的专家,有着三十年执教经验的优秀教师。她是“问题孩子”的医生,曾经改变了很多“差生”的命运。她,就是钟琴老师。她的初衷是把这本书当作一面镜子送给父母和老师们。
这本书教会家长、老师走进孩子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孩子平等相处,赢得他们的信赖;采用多种方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同时,这本书还教会家长和老师如何掌握好“爱孩子”的分寸;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巧妙地与青春期的孩子谈“性话题”;如何引导孩子远离低级趣味,通过阅读陶冶心灵……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父母和老师看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对孩子最大的爱,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这本书教会家长、老师走进孩子心灵深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孩子平等相处,赢得他们的信赖;采用多种方式,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同时,这本书还教会家长和老师如何掌握好“爱孩子”的分寸;如何理性看待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巧妙地与青春期的孩子谈“性话题”;如何引导孩子远离低级趣味,通过阅读陶冶心灵……
总之,这是一本既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的教育书籍,钟琴老师用实用的教育方法、风趣轻松的语言、详实的案例和扎实的理论与读者分享自己多年的教育心得。
第一章 给孩子健全的人格就是给孩子最美好的人生
1.如果要做父母,就请庄严地面对并做出承诺
2.衣食无忧,并不是对孩子一生幸福快乐的馈赠
3.让孩子拥有健全人格,是父母最睿智的储存
4.美好的道德品行比聪明智慧更重要,人的生命质量因品行高贵而高贵
5.成长失败的教训告诫我们:健全的人格素养比考试分数更重要
6.让孩子以健全的人格为社会带去一份正面的影响
7.孩子的本色大都纯真而美好,教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激发孩子已有的潜质
第二章 想要走近孩子,就要跨越和孩子之间的那条“沟”
1.父母的过度之爱掘出了一条看不见的“沟”
2.父母望子成龙的殷殷期吩锁上了孩子的心门
3.成人过多的否定,让青春期的孩子竖起攻击的芒刺
4.父母粗暴侵犯孩子的成长空间,让孩子内心筑起防范的壁垒
5.不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就会掣止孩子成长的步履
6.父母缺乏民主意识,难以搭建与儿女交心的平台
7.父母以社会角色代替家庭角色,是孩子个性形成的桎梏
8.父母以缺失柔情的爱为孩子设定成长的疆域,其实是在构建反叛的模板
第三章 理解孩子内心的渴望,你就能给予他们最必要的心理抚慰
1.孩子需要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2.孩子需要老师的关注和认可
3.孩子需要和同龄人之间融洽的关系
4.孩子需要成年人给予人生经验的指导
5.孩子需要成人更多地从正面解释其行为
6.孩子需要一种生命激情的滋养
第四章 放下架子,耐心倾听,你就会让孩子愿意亲近
1.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教育,你就能自觉奉行教育。的法则
2.给孩子辩解的机会,是成人力量和沉稳的表现
3.善于倾听,你就能赢得孩子的心
4.放下“扑克脸”,孩子才能亲近你
5.多商量、少命令,孩子就能舒展羽翼
6.重过程、重说理,孩子就能把你的话当成座右铭
7.欲以力服子,只会深陷教子无力的困境
8.以事实论理,能让孩子心悦诚服
9.蹲下去,用孩子的眼睛看问题,是父母彻悟的表现
10.善待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把你纳入自己的圈子
第五章 培育孩子生存、适应的能力,让孩子拥有生命的精神质量
1.告诉孩子,实实在在地面对人生就是理想
2.让孩子学会坚持和控制,拥有“做事做到底”的意志力
3.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让生命充满活力
4.放孩子观天下,接触真实的生活,增长见识
5.让孩子去尝试,他们就能表现出不逊于成人的才干
6.指导孩子学会交往和择友,在良好的人际互动中提升自我
第六章 让孩子热爱学习、自觉学习、会学习
1.及早建立成就动机,日后学习就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2.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并非靠死记硬背
3.成绩优秀的奥秘中很大一部分是方法、策略的功效
4.“马虎”不是性格问题,“接受新知识慢”不是天资问题
5.知道吗?身心发育成熟度与学习的效率和自觉性有密切关系
6.沉稳型还是冲动型?认知方式影响着学习的倾向
7.不同的学习风格也可以在性格上找到依据
8.不懂就问,好习惯会让成绩突飞猛进
9.学会掌控时间,再笨的孩子也能学有所成
第七章 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照下,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1.用现行考试的分数为孩子的才能定位,是最大的不公平
2.在“被数学照亮的精灵”身上,有父母用“卓识”为天才插上的隐形翅膀
3.在“飞走的蝾儿”的文字里,有母亲用宽容、理解织成的底色
4.在奥运金牌的后面,有父母在冠军路上的勇敢抉择
5.在举世闻名的画作里,有母亲鼎力扶持构成的色彩和线条
6.在《父亲》的感人旋律中,有父亲用执着谱写的音符
7.小科学家戴着光环的头顶上,有父母撑起的个性自由的天空
8.不合主流的专家之路,曾是父母痛苦抉择的心路
9.换一种眼光看“另类”孩子,你会发现他们的特殊才智
10.“成为一个社会需要的好人”是最能让孩子焕发自主激情的目标定位
第八章 教育能力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的“艺术化”
1.教育的“艺术化”是爱和智慧的和谐,是尊重和信任的统一
2.必须相信孩子,他们身上具有着反思的力量
3.内心成长需要耐心等待,“空白”也有敲击的力量
4.抽丝剥茧,让孩子破“茧”化“蝶”
5.把握孩子的情感脉搏,就能震动生命的心弦
6.巧设情境,让孩子在体验中自然顿悟
7.严慈相济,适度的惩罚冶炼完善的人生
8.细微而扎实的教育环节,让孩子的变化可期可待
第九章 从“早教”开始,全方位培育孩子的健全人格
1.读点“发展心理学”,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教育理念
2.珍惜婚姻、家庭,给孩子完整的爱
3.与孩子亲密在一起,亲自承担养育的责任
4.用儿歌熏陶孩子的童年,以诗情滋养孩子的心田
5.“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由父母陪读开始
6.引导孩子热爱艺术,提升孩子审美品位
7.以身作则,给孩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濡养
8.给孩子正面的引导,需要善意的谎言
9.为了将来的满足,必须延迟当下的满足
10.引导孩子拥有“自我”、善待周围
11.还孩子自主能力,让孩子学会操控自我
12.接纳孩子的“恋爱”,疏导孩子“会爱”
13.科学指导“性生理”认知,灌输健康的“性道德”
14.规范孩子的礼貌、礼仪,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15.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珍惜劳动成果
16.让孩子知道:一切“得到”都要以“付出”为代价
孩子们的品格问题究竟应由谁来负责?
毫无疑问,问题虽然出现在孩子身上,板子应当打在社会身上、打在教育者身上。应试教育使得课堂上,老师的教育着眼点是更多、更快、更准地完成知识的传递;家庭中,父母培养的关注点是更高、更稳、更优的考试成绩。和学生、和孩子之间必要的生命对话、人生价值探索被忽略、被遗忘,孩子们的人格培养也就此被耽搁,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孩子们种种不被成人世界所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而孩子呢,他们在人生、人性、价值观等问题上的思考是被动、消极甚至无知的吗?事实完全相反。
因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功能,加之我又是高中语文老师,所以我就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教材文本,真切了解到孩子对人性、对生命的探寻和感悟。以下,是几次课上学生的反应片断:
巴金《小狗包弟》——
姗姗睁大迷惑的眼睛追问:“老师,‘文革’期间,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真的那样冷酷吗?为什么当一种社会性的思潮以普通个人可以不负责任的时候出现,入的良知就会那样经受不住拷问?如果今天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会有辨别力吗?”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燕子在读后感中表述:我们已经十八岁了,十八岁是成熟的年龄,成熟的标志又是什么呢?如果成熟的标志是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不再理想化的现实和磨难,那我们能经受住衡量吗?但不管怎么说,像小说中的主人公那样好了,跌倒了爬起来,擦擦嘴角的血,依然满怀希望、满脸阳光地走在崎岖的路上。
梭罗《瓦尔登湖》——
峻阳埋头读了很长时间,然后跟我说:“我似乎能体会到梭罗一人独自在静静的瓦尔登湖边生活的感受了。入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生,人和大自然有着原始的亲融关系,回归到大自然的寂静和质朴当中,人会找到最本真的生活哲理,世俗所认为的奢侈消费并非就是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罗森塔尔《奥斯威辛集中营》——
透过精湛而厚重的语言,学生走近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集中营的大门”,当再“走出来”时,许多学生已是泪流满面。青霖说:“文字描述的那位犹太少女的纯真眼睛让我的内心很难平静。那是一双不可能看到自己的生命就要凋谢的眼睛,因为拥有这双眼睛的心灵纯净得没有一点阴影。我心痛无辜而美好的生命就这样被戗灭,我祈祷人类不再有战争……”
上述姗姗等孩子,平日里的语文成绩并不都是突出的,甚至会上课偷吃东西、照镜子。但他们不时进发出来的思想常常使我陡然一震,不敢轻易片面地评价他们,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他们心灵底色的纯净。
征得学生同意,每周我都会挤时间给他们朗读几篇精选的微型小说或散文。有时因课时紧,不得已取消时,学生会抗议:“老师,你忘了‘熏’我们了吧?”
我用来“薰”学生的,大多是有关人世间的人情挚爱或励志内容。对此,我曾有过顾虑:按我的审美所选,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吗?他们会不会认为是正统说教,甚至会感到矫情?而一年下来,真实的情况是:反感的孩子有,极个别;更多的是接受和欢迎。班上的男生赫赫,平日散漫不羁,耳朵上穿好几个孔,时不时会戴上亮眼的耳钉突然在你的眼前晃,还笑嘻嘻的。就是这么个孩子,居然会跟我说:“老师,下次让我读一篇吧,我选的这篇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震撼。”他选的是一篇关于人生励志的散文,他读得很用情,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
类似情况的多次出现让我明白了:孩子们其实非常期待成人给他们指导人生,他们干涸的内心亟待滋养。多数情况下,我们理所当然地把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经典教育原则用于知识传授上。而忽略了这一规律在孩子们品格教育引导上的适用。当成长到一定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对生命的质量和意义出现“愤悱”状态。——宋代朱熹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此时,也正是我们给予“启发”的必要教育时机。
薛永是一个话不多、理科成绩非常好、语文考试成绩却总不及格的男生,因为他屡次不交作文,我没少虎着脸批评过他。没想到,高二分班、我不再做他的语文老师时,他居然悄悄来到办公室,坐在我的对面恋恋不舍,说:“老师,还希望你教我们,因为你教我们怎么做人……”
肖静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离校前夕,她突然把自己反锁在一个房间里,不吃不喝,不见任何人。一周后,学校通知了她远在乡下的父母。父亲将这个女孩带到我面前时,肖静的面容憔悴蜡黄,双眼无神,站立不稳。我们俩连续不停地谈了足足六个小时,父亲在外面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原来,肖静是个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娴静而纯朴的女孩,在寝室8个女生中,她像个老大姐般谦和而热心地对待身边的同学。同寝室的一位女生情感出了问题,躺在上铺不思饮食,肖静能踩着椅子,趴在床边,守候、劝慰一天,直到这位室友下床。肖静父亲在乡下开宋工厂,家境不错,但肖静的衣着从来简单、朴质。为此,寝室的几位同学离校前好心劝诫:为人不要太真诚,要设防;生活观念应时尚、浪漫,否则将不适应职场竞争……室友的好意竟让单纯的肖静陷入深深的迷惘和痛苦中:多少年形成的品格竟然会成为人生的障碍?那究竟应当怎样改变自己才对?为什么别人都这么说,我这么孤立?肖静找不到自己了,在房间里冥思苦想,越想越无助,继而全面否定自己,眼前只剩下昏暗……肖静告诉我:“老师,我在房间里,几次逼迫自己不要挨近窗户,否则我极可能会从窗户跳下去。”问题非常简单,肖静就是要一个答案,我帮助她做了澄清:“踏实、热忱、可信赖的品质是你的优势资源,职场将证明你的优秀。”肖静在挣扎中,要的就是这个肯定。“老师,您再重复一遍好吗?”肖静的眼神充满了光亮,与进门时判若两人。出门时,她向爸爸招呼道:“爸,咱回家吧,我没事了。”三个月后,肖静捧着一个大西瓜来看我,说:“老师,我已在开发区一家企业上班,我就是按我的本色去做人、做事,公司上上下下非常认可,领导对我评价很高,我现在很自信。”
成年人也许会为此惊讶: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让一个年轻人憋在那里,几乎酿出殒命的傻事?这孩子是不是太缺乏自我、太钻牛角尖?成年人轻易地凭借“经沧海、见巫云”的阅历,要求孩子的认知等同于己,忽略了孩子的特定成长阶段和环境,这也往往是青少年有了困惑,宁愿自己苦苦思索也不愿跟成人交流的原因之一。
孩子太需要成人在人格、品行上的指导了,他们早巳具备了和我们平等探讨的资质,在判断力的稳定上渴望着我们的支持,只是成人自以为是地在更多的时间和场合里忽略了、漠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如果我们蹲下身子,放下身架,诚心做他们的朋友,你会发现:几乎每个孩子都是要求向善、向上的。P18-20
“人之初,性本善”——几千年争论不休且无定论的话题,亲历人世所见的众生百态也许使你难置可否。然而,我却信奉不疑——我相信每个人当初都是带着天使的基因降临于人世。这是人生经历告诉我的,也是许许多多孩子的成长印记证明的!
在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我就想做一个帮助“坏孩子”的老师,因为我知道:他们“不坏”。
四十多年前,我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好胜、聪明,做了班长。老师把全班最调皮、充满攻击性的小津安排在我的身边,成为我的同桌。每天,我都会清晰看到他的脸上又有了新的流着血迹的创口——他天天和人打架。当然,不完成作业、上课挨训是他每天的故事,少先队入队总没他的名儿。老师让我向雷锋学习,“一帮一、一对红”,我就天天放学到他家和他一起做作业。到他家里,我才发现,家里没大人:他那个曾是上海名门闺秀的妈妈解放前在大学里稀里糊涂签名加入了国民党“三青团”,解放后被定为“历史反革命”,送附近郊区公社改造去了;爸爸受牵连,在单位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还要早出晚归。小津要自己做饭,还要天天给妈妈送饭,一直送到田间地头。村里的孩子不让他妈妈吃饭,把饭扣在地上,小津就不要命地和这些孩子打。小津跟我说:“我要是打不过他们,妈妈就没饭吃了……”反正,从那以后,小津在我的心目中特别高大,再有谁说他是个坏孩子,我心里难受,就会替他鸣不平。后来,他们全家被发配到偏远贫穷的农村,走的时候,小津的几个朋友哭成一团,跟在卡车后面依依不舍。三十多年后,当我们再见面时,他已经是一个航运公司的老板了。
班里还有一个女生小云,出了名的尖酸泼辣,老师不喜欢她,对她爱答不理,新年表演舞蹈没她的份儿。可好,她把对老师的一肚子气聚结在我身上,集结了几个人天天放学跟到家门口骂我、挖苦我——因为我是听命老师帮着管事儿的班长。上中学时,她更是桀骜不驯,谁都不放在眼里,独行侠似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谁说她,就跟谁闹,同学们避之唯恐不及,学校老师和领导侧目而视。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同班一个没爹没妈的女生小莲患不治之症时,她居然接连陪护好几天,小莲病逝,小云支开小莲的哥哥和弟弟,为死者擦洗身体、换衣服,一直陪着“发送”到最后。而我们却在一旁面面相觑、手足无措。从那以后,我对小云的印象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我看到她内心善良、柔软的一面。我俩成了铁姊妹。她告诉我:小时候,家里姊妹一大群,妈妈从早到晚在学校的服务社里干活养家,姥姥操持家务,看不到爸爸,只知道爸爸在离家很远的地方。文化大革命开始,家里来了一群红卫兵抄家,小云才知道,爸爸原是国民党军舰的起义军官,“镇反”时被打成“历史反革命”,发配到不知名的边远地区去了。小云感觉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好像矮人三分,总觉得周围的人瞧不起自己。所以,她就让自己像个小刺猬似的抖开浑身的刺随时扎人,以此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其实,小云的内心非常自卑、孱弱和敏感。
中学时,邻班有个脸色蜡黄、又瘦又脏的女孩,叫小娟,成天孤零零的。课间操排队时,谁都不愿意挨着她,嫌她身上有味。与她从小一个班的同学说:她小时偷家里钱,后妈经常打她。“偷东西”其实是周围人嫌弃她的最主要原因。知青下乡时,我俩在同一个“青年点”,我是“点长”。有一天,同舍的一位女生大喊:“丢钱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将怀疑的眼光朝向她。小娟的小脸更加蜡黄,惊恐地看着身边充满敌意的人。大队来人将小娟带走,小娟用惊恐无助的眼光看着我,让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陪着小娟到了大队,审讯到下半夜,我站在门外守着,能看见小娟面无表情,始终低着头一声不吭,任凭大队书记斥责。时间太晚了,书记也困了、乏了,这才放人。路上,我提高声音问她:“到底是不是你拿了人家的钱?你为什么不说话?”她还是没抬头,说了句:“我说没拿,谁能信我……”声音像风中飘着的蜘蛛丝,和着初秋的夜,有一种透心的凄婉。从此,百多人的“青年点”里,只有我能跟她说上几句话。别人多不待见她,当地社员们背后指指戳戳,小娟的头更低了,被生产队惩罚式地安排到了最苦、最脏的养猪场。
小娟是最后离开“青年点”的,进厂当了工人。可是她的“小偷”名声却死缠着她,工厂安排的工种,竟然是基建盖房子的架子工——干的都是现如今一些进城农民工中大老爷们的危险作业呀!终于有一天,消息传来:小娟从架子上摔下来,高位瘫痪,丧失劳动能力。又有消息传来:小娟得了乳腺癌,时间不多了。我找到了当年知青的同学,大家终于良心发现了。那天,我雇了一辆大客车,拉了一车人浩浩荡荡地到了小娟的家。小娟异常激动、语无伦次、不知所措,挨个紧紧握手,端详来人的脸——小娟终于可以抬头直视大伙了,可以从别人的脸上读到接纳和关心了,这是她从小到大多少年想得却得不到的呀!对别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对小娟却几乎是一生的奢望。可我们知道,这一切已是太晚了。小娟哆嗦着手拿出她在轮椅上画的画儿让我们看。我不懂画儿,可我看到那上面浓郁的绿色和金色,就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她的内心始终没断了对生命的追求。临死前,她把坐在轮椅上勾织的一个天蓝色大床罩托人送给我,她在电话里说:“钟琴,我不知该怎样感谢你,你别嫌弃,这就算是我的一份心吧。”
火化那天,我们好多同学去送小娟。回来的路上,大家说:小娟其实有很多的长处,比如她的忍让、她的吃苦耐劳、她的心灵手巧、她的默默承受……可从学校起,谁看到了这些?死死盯着她曾经的那点儿事。要不然,她也许不会这么早就离开……
家属院里有个叫胡勇的大哥,出了名的淘气王,不上学的年代里,成天领着一帮孩子“作”。下乡后又领着“知青点”的同学们到处杀狗捉鸡,惹得四邻不安。终于,专政机构将他逮捕了,他被判死刑(那个特殊时代,公检法已被砸烂了)。执行枪决前,他还被拉回蓟曾经的中学里批斗。我亲眼看着他被从囚车里拖出来,手上、脚上挂着镣铐,往日的生猛活力荡然全无。我不敢看他拖着沉重镣铐的蹒跚、颓丧的背影。当时,我的班主任刘老师曾经做过胡勇的班主任。批斗会后,刘老师眼圈有些红,幽幽地说了句:“这学生不坏,在班级里做过很多好事……”邻居们闻此信后,惋惜地叹遭:“这孩子‘淘’是‘淘’,其实心眼挺好的,爱帮人,就是从小没妈,没人管……”
这些刻骨铭心的事堆积起来,不知怎么着,就在我心里播下了种子,系上了情结:将来我做老师,专门要这些别人都嫌弃的“坏孩子”。
1977年10月,正在工厂干活的我得知邓小平拨乱反正、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把弟妹们正在用的课本抓过来,一头扑了进去——天天晚上看书到下半夜2点钟。那段时间,我几乎不知书本之外还有别的世界。考试结束了,熟悉我的人吓了一跳——小胖丫头掉了将近二十斤秤。那时,厂里的工人师傅对我真好:为了让我有充裕的时间看书,白天,他们把我锁在一间小屋里,并告诉其他人不要派活儿,也不要打搅我;考试发榜了,师傅们比我还急,几个人骑车一块儿去看榜;上学报到之前,师傅们高兴得和我一起栽了一棵槐树,算作纪念,还说:“你当老师了,我的儿子、孙子就交给你……”如今,想起这些,我内心的激动就难以言表。
当年填报志愿时,充满戏剧性。正赶上“伤痕文学”兴起,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横空出世。我一口气读完,小说中“坏孩子”宋宝琦的形象立刻和记忆中的小津、小云、胡勇叠加在一起。大脑皮层的英雄主义神经细胞顿时出现高度兴奋——我决定报考师范,“救救孩子”!
“好为人师”的天性似乎是上天经过拣选而早早注入到我的血脉里的。大学四年,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大学毕业,我如愿以偿地做了高中教师。当了老师不久,我接手了一个谁都不要的“差生班”。那是1985年的事儿。学校文理分班,因为一些学生成绩差,被单独编班。这些“差生”多是在原班成绩倒数五六名的孩子。开学快两周了,这个“差生班”却没开课。因为没人愿意教这个班,领导正在急着找一些老师谈话。我不知天高地厚,自告奋勇地要求做班主任。学校根本不指望这些孩子为升学率增光添彩,只要求他们能顺利毕业。为了证明“差生”也是金子,我把几岁的孩子扔给姥姥,吃、住在学校的简易房里,陪伴学生们直到高考结束。两年后的1987年,在那个录取率极其有限的年代里,当年的“差生班”中的三分之二学生考上了大学。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孩子有的成了检察院的副检察长,有的成了银行的行长,有的成了知名企业的部门高管,有的身处市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还有的被评为“五一奖章”获得者……每每说到这些学生,我富足的感觉顿时溢满全身。
我在中学教语文、做班主任、做教导主任后,又被调到辽宁师范大学教务处管理教师教育工作。在此期间,不知为何,心中时时泛出空虚感。后来,当我给师范生上“班主任理论课”,得到学生的欢迎,满足感立刻遍布全身,这才明白,自己的价值还是体现在“被学生需要”上。我曾以“专家”身份参加辽宁省教育厅示范高中评估组,遍观学生精神状貌和心迹表露,倍感在高考升学的压力下,轻德育、重智育的现象严重。在向省教育厅提出建议的同时,我内心里不时涌出重返基础教育“救救孩子”的冲动——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绾成的结在我们这辈人身上就是这样难解难释。终于,50岁的时候,我又回到了中学。站在孩子们中间,不知为什么,每天总有说不出的愉快,久违的激情溢满全身。不断有孩子约我谈话:谈挫折,谈成熟,谈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也谈“恋爱”中的困惑。一年后,学生已与我难解难分,他们说:“老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你吗?因为你从不用考试分数来看待我们。你不仅教给我们知识,更重要的是,你教我们怎么做人……”
走得近了,你就会时常为孩子的判断力和悟性所惊讶,为他们不逊成人的思考水准而叹服。当我生病的时候,学生问候的信息像雪片一样飞来——要知道,这其中有很多是在人前不轻易表露情感的孩子呀!孩子们的内心丰富,使你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护着他们的心灵,不得不弯下身子尊重他们的感情世界。学生们哪里知道:他们给我的远比我给他们的多而且珍贵——他们的诚挚和纯真是在成人世界里难得的呀!
当我把这些告诉朋友朱玉老师的时候,她立刻激动地说:“你一定要把这些写出来。我帮你!”随后她快速行动起来,找到了北京“博士德”咨询公司深圳分公司的贺靓靓,贺靓靓又毫不迟疑地向北京总公司介绍。总经理朱新月亲自带人跑到大连——这是朱总第一次来大连。三天蜷在宾馆里谈话,三天后匆忙回北京。其间住在海滨公园附近,却连招牌的旅游景点滨海路都没走过。
由此,我在感谢使我可以歆享到生命勃发的本真和艺术的人生,感谢那些给我带来精神富足的学生们的同时,也感谢所有帮助我成书的朋友们!
我的初衷是把这本书当作一面镜子送给父母和老师们。在这面镜子里,也许能照出孩子们天使的一面。作为一个极其普通的教书匠,我不敢奢望这面镜子有多大的魔力,然而我谨记泰戈尔的话:“天空中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钟琴
2010年10月于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