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云波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老屋》是何云波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全书以“忆旧”为主线,兼及当下的生存。力求平实朴素,品生活滋味,得自然之美。

乡愁就是你人生的一个梦,一个让你伤感又永远不肯离舍的梦。这个梦一直做下去,便有了一行行的文字。然后终于明白,文学就是回忆,就是一抹永远的乡愁。

内容推荐

《老屋》从作者何云波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感悟人生,共分五辑。第一辑《这么早就回忆了》多记故乡往事;第二辑《求学记》记从小学到博士的求学经历。第三辑《子曰篇》是对教过的学生的素描;第四辑《人在旅途》为国内外游记;第五辑《浮生八记》记浮生琐事。

目录

第一辑 这么早就回忆了

 生死之间

 老屋

 外公

 外婆

 母亲

 儿子

 吃酒

 温一碗酒

 吃茶

 故里人物志

 水样的春愁

 摇椅

 弦动我心

第二辑 求学记

 我的小学

 我的中学

 我的大学

 张博士

 蒋老师

 张老师

 多年师徒成父子

 我的2001

第三辑 子曰篇

 小雨

 无花

 马姑娘

 文学夏

 大胡子

 驴总

 岁月如烟

 放逐自己

 东哥

 园长

 乞儿

第四辑 人在旅途

 山上的小屋

 月光如水

 凤凰三记

 背篓上的孩子

 丽江印象

 城记

 欧洲行记

 海参崴纪行

 彼得堡一日

 行行复行行

第五辑 浮生八记

 教书记

 买房记

 搬家记

 学车记

 开车记

 住院记

 下棋记

 育儿记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屋

想家时,首先想起的常常不是爸妈现在住的房子,而是那座老屋。

印象中,我一出生,就在那间老屋里了。

据母亲说,我生下来,常常安安静静地,躺在一个大簸箕上,不哭也不闹,不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家里还有个孩子。大人以为,这个孩子可能有点傻,于是给取了个小名:傻瓜。这称呼在村子里流传开来,后来弟弟出生,尽管活泼好动,受我的牵连,也成了“小傻瓜”。而我,荣升为“大傻瓜”。

故乡是湘南的一个村庄,叫大村。一般同村都同姓,上百户人家住到一块,房子起得密密麻麻的。房子的格局,多是“围城”似的,中间有两个大厅堂,一头一尾,用天井隔开,这是公共空间,四周都是房子,可以住八到十户人家。房子一个门通厅堂,一个门通外面的街巷。青石板铺的小巷纵横交错,把整个村子串起来。

我们家的老屋相对独立一些,两家共一个厅堂。青砖碧瓦,屋子两层,楼下前屋垒起一个四四方方的灶台,一边放张桌子,另两边放两条宽宽的长椅,做饭、吃饭、待客、做作业,就都在这里了。后屋是大人的卧室,有一条门直接通巷子。

地是泥地,未经任何的铺垫,经长年累月的踩踏,黑油油的,夏天很是清凉。但在多雨的南方,屋子显得又潮又暗。所以活动多在户外。冬天在两家共用的堂屋跳绳、嬉戏打闹、捉迷藏,其他季节就在后门外的小巷。石头的门槛、石凳都可以坐人。因为两边都是屋子,巷子又窄,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凉的。端着饭碗在那里吃饭,听大人说东道西,夏夜在那里乘凉……我们家的那条巷子紧贴着另一个村子,姓胡,尽管有路相通,我们却很少越过“村界”。童年的一切,便都维系在那条巷子里了。

印象中,老屋里,父亲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三岁时,父亲就病了,于是,跟父亲有关的记忆,更多的跟白色的病房连在了一起。

父亲终于走了。

父亲走后,他的魂却留在了老屋。孩子们睡楼上,有点像阁楼,堆放着各种杂物,采光不好。从小听惯了各种鬼的故事,阁楼便成了鬼魂聚集之地。每次一到楼上,便觉得父亲也可能在那里,不由自主会生出恐惧。晚上根本不敢一个人上去。

慢慢长大了,对“父亲”的恐惧变成了怀念。大人们经常在各种场合谈到父亲。当我考上大学,出息了,人们会经常说:要是你父亲还在,就好了。

父亲的坟在一个山坡上。背后是一座大山,叫陶岭(我们乡就由此得名),前面是一个垭口,一条小溪。有一年清明节,给父亲重新立了一块碑。那天,阳光暖暖的,满山开着红杜鹃和其他各色各样的野花,呼啦啦的茅草在风中招摇。父亲睡在那里,正对着老屋的方向。

父亲去世不到一年,母亲改嫁了。

继父是同一个村子的,带来一个女孩,大家一起住在老屋。后来母亲又生了老三、老四。老屋慢慢地热闹起来了。

继父人老实,话不多,很肯干,有点像老黄牛,但我们兄弟俩不大接受他。有时母亲和继父吵了架,闹着要散伙,这个家马上会泾渭分明地一分为二,继父和那个妹妹,搬回他们原来的房子。我们兄弟俩伴着母亲住在老屋,会一下子觉得这个小小的世界都是属于我们的了,因为老屋是跟父亲联系在一起的。以至亲友劝母亲让继父搬回来,母亲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都很不情愿。

其实,我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外婆家,回来,就有点像做客一般。我自小好静,清秀文弱,从不惹是生非,只喜欢读书,据说人极聪明,像极了父亲,所以很得大人们的怜爱。很小的时候,家里杀了猪,猪挂在堂屋的大门外出售,都是由我算数,又快又准。这成了母亲的骄傲。与兄弟们闹点冲突,母亲要是偶尔责骂一句,我会赌气不肯吃饭,母亲会“崽崽乖”、“乖乖崽”地劝很久……

除了“大傻瓜”,我还有一个昵称就是“云波仔”。

很久没有人这么叫我了。

老屋是爷爷奶奶留下来的。

爷爷奶奶原来住在另一处地方,很近。爷爷好酒,家里总酿着一小缸米酒。记得好动的老弟总喜欢去偷酒喝,爷爷知道了,难免责罚。而奶奶,经常会背地里舀点酒出来,解解孩子们的酒馋。

后来爷爷去世了,房子让给了比邻而居的大伯。我们家隔出一小半,给奶奶住。那时日子过得很苦,红薯饭里没几粒白米(有时连这样的“干饭”也没有吃,只能喝稀饭),餐餐清煮萝卜、白菜、南瓜、红薯藤之类,难得见点油星子。奶奶一个人,菜里油稍多一点,我们常常去偷菜吃,觉得美味极了。奶奶见菜无缘无故地少了,自然知道是怎么回事,难免嘀咕几句。但她一生节俭,不会因此多炒点菜(据母亲说,她生我那天都没吃饱,眼泪汪汪地就把我生下来了),我们也照偷无误……

奶奶日渐老了,消瘦了。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奶奶很兴奋的样子。我走时,奶奶拖着双小脚,歪歪扭扭的,一直送到村口。

P6-8

后记

有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又回到了故乡。

在乡间小路上走着,来到一处茶棚下,几个乡人在那里歇息。他们说正好,托我转给另一位教授的电影剧本已经寄回来了,他还很细心地改了一些地方呢!

我依稀记得有这回事。有次,我收到一乡人写的一个电影剧本,没怎么翻,就给了一位作影视批评的教授,让他给看看,没想到他这么认真。

于是我便坐下来,带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这个剧本。

一看就停不下来了。

一个个乡间生活场景展示开来,原汁原味的。田野,土路,沉默的山,卖柿饼、甘蔗、小鸭的集市,村里杀猪的嚎叫声,去别人家喝酒,晚上侃大山,讲鬼的故事,水鬼、迷路鬼、将小孩的手指骨咬得嘎嘎响的狼外婆,还有某村民第一次在乡间宴会上做厨师,被乡人捉弄时的幽默……

我一边看,一边感叹,这么真实、生动、原生态,这么细致入微、毫不做作,把生活本身乃至隐藏在生活背后的东西,在不经意之间,就作了完全本色的展示。想起我过去的那些乡村回忆,奇怪自己就怎么不能发现这些呢。那些曾经让自己很得意的文字,一下子变得“轻”且“飘”了。

碰到那位教授,他说,剧本好是好,就是珠子是散的,缺少一根主线把它们贯穿起来。

我也说,是啊!这样子是没有电影厂家肯接受的。那么,该怎么修改呢?

正想着,就醒了。

醒来,梦境中曾经那么清晰的场景,却一下子模糊起来。我拼命地、努力地回忆,却怎么也无法把那些“场景”复现出来了。我疑心,我上面描述的那个电影剧本的“情境”,很多已经是出自我为了写作的“想象”。

唯一记得很清晰的是,那剧本每一个场景都配有图片。其中有一幅图片是关于村里的那条“河流”的:悬崖、湍急的水、夕阳下的彩色的光……

其实村里的那条“河”,实在是很小,水也大部分时候是平静的,在门前缓缓地流过,家家都在河里洗衣、洗菜、涮粪桶。

于是,我又想,梦是原始的生存,有时又是浪漫的。

回想起来,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梦”,直接的诱因应该是前一天下午,阳光很好,在湘江边上读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里面谈到,在全球化时代,人类的知识被日益整合到“同”的构架中,这是一种普遍化、抽象化的知识。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却从田野经验出发提出了“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哲学家波兰尼则从认识论出发提出了“体验性知识”,以“异”来对抗“同”的霸权。人类学家面对他者的“原始”的文化,首先需要切近感知经验,做人乎其内的体察,而不是高高在上、先人为主的评判。文学的回归,恐怕需要的也就是对人的生存的那份体贴吧!而像我等,作为学院化了的知识分子,面对故乡,虽然也不断地在写关于故乡的种种文字,但离真正的“故乡”,其实已经越来越远了。对故乡的生存本身,“模糊”乃至“失忆”其实是必然的。而当我们试图以已有的文学观念、知识去修改乡人的剧本时,又何尝不是以普遍性的知识对个体特殊经验与记忆的一种阉割呢!

第二个诱因是那晚接到一个毕业的研究生的电话,她说一直忙忙碌碌,晚上忙里偷闲去我的博客上逛逛,一进去就不忍出来了,因为那里面也有许多她们在学校读书时的种种记忆,看着看着眼泪就快下来了。是啊,人生能拥有的最美好的东西,往往就是记忆。我在城市里生活也快三十年了,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一切,笔下的文字对城市却是那么吝啬,一坐到电脑前,面对空空的屏幕,脑海里浮现的,却常常是那片并不美的山,那湾流水,我曾经住过的老屋,还有故乡的那些辛劳而平凡的乡亲。

第三,是因为那之前不久,买过台湾导演侯孝贤的作品集,里面有几部电影,如《恋恋风尘》、《童年往事》、《最好的时光》,一看名字就有一种让你心动的感觉。侯孝贤说,电影,是一种乡愁。他镜头下记录的,常常是乡村里那些平凡的人的琐碎的事,就像我梦中出现的场景,原汁原味,不事张扬、雕琢、修饰。那些场景如村边的小河,缓缓地流动,不经意间,却沁入你心里去了,不期然地,也就有了一种淡淡的乡愁。

乡愁就是你人生的一个梦,一个让你伤感又永远不肯离舍的梦。这个梦一直做下去,便有了一行行的文字。然后终于明白,文学就是回忆,就是一抹永远的乡愁。

以上是几年前写过的一篇文字,题为《乡梦不曾休》。时间注明:2008年11月的某一天记梦,2009年1月16日续毕。想以它作为拟想中的散文集的代序。集子的名字叫《这么早就回忆了》,因为“回忆”,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刚三十来岁,破格评上教授,正意气风发呢。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好些年。到如今,突然就“知天命”,“回忆”一点也不“早”了。不好意思再扮“青春”。而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再来宣称《这么早就回忆了》,让它有点喜剧性,表示自己不服老,还“年轻”……可是,又有点等不及了。

书名改为《老屋》,“老屋”代表了我的“过去”。后面加了新写的一组文字:“浮生八记”,那是我“现在”的生存。

“现在”马上也要“过去”。

让人感慨的,就是时间。

感谢长沙市文联提供文艺创作基金扶持我等文艺“新人”!

感谢湖南湘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湖南人民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提供大力支持!

感谢在我生命的道路上所有与我有过关联的人,特别是生我、养我、关心我、陪伴我的亲人们!因为你们,才有这些文字。无以为报,我只能把这些文字献给你们,表达我的感恩!

何云波

2014年4月2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7: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