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在吸收外国和国内各族乐舞的同时,外国及各族使节和乐舞艺人也在做着舞蹈艺术的交流工作。《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永初元年(107),掸国(今缅甸北部)国王雍由调派使者向汉安帝献上吐火、跳丸之技,不仅赢得阵阵赞叹,还在群臣中引起一场争论,最后,跳丸、吐火等幻术杂技成了汉代宫廷与民间不可缺的节目。汉朝与西域各地的和亲联姻活动,也成为舞蹈交流的一个途径。汉武帝把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汉宣帝把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在多次谨见、探亲、朝贺活动中,舞蹈艺术得到了交流。
由于西域乐舞的大量传人,到东汉灵帝时,“胡风舞”成了宫廷内外深受人们欢迎的舞蹈。这些“胡舞”的舞容舞情,史籍未见详细记载,但从其他文献和某些文物图像中可以作出一些推测。贾谊《新书·匈奴》记载了汉初匈奴的胡戏表演,艺人戴着假面并由萧鼓伴奏,边翻滚跌扑,边舞蹈跳跃,实际上也就是和杂技一起串演的胡舞。1981年河南西华发现的西汉晚期墓葬出土的一批空心浮雕式画像砖中,有几块是胡人舞俑画像,这些形象都是深目、高鼻,面部表情丰富,有的还有八字胡或络腮胡,舞蹈姿态多为两臂架起,一手上抬,一手抚腰,双腿有蹲有跪,似乎正以或滑稽、或潇洒的舞蹈表演取悦观众。
胡风舞传人中原后,很快同汉朝舞蹈结合。山东济宁古亢父城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有一幅“乐舞杂技图”,画中10位杂技艺人都是高鼻、裸体、椎髻,表演舞轮、跳丸、跳剑和《鼓舞》等舞蹈和杂技,而10位乐人、歌者都全是汉人面容和装束。从他们使用的乐器埙、排箫、笙等看,很像《清商乐》的体制。画中显然是中原乐队与“胡舞”、杂技结合表演的情景。
在汉朝与缅甸、印度、朝鲜、日本等国贸易往来中,也有文化艺术以及舞蹈的交流。《后汉书·东夷列传》就记载了汉朝的舞乐伎人将中原舞蹈传到朝鲜,同时也学习了朝鲜民族舞蹈。
中原与南方边陲地区在汉代也有广泛的舞蹈文化交流。广州一带就出土了许多具有浓郁中原舞蹈风味的汉代玉雕舞人。广州象岗南越王赵昧墓6个玉雕舞人,有的绕舞长袖,有的双双并立而舞,有的欲轻盈举步,舞姿形态十分生动,有一种古越族与汉族舞蹈相互交融渗透所产生的别致风韵。
汉代对东北和北方地区的开拓和交往,使这一地区许多民族、地区的风俗性舞蹈活动载人了汉朝史书。《后汉书·东夷列传》就记载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歌舞习俗。
汉代,外国和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从各种渠道传人中原,在中原舞蹈和其他民族舞蹈融合的过程中,舞蹈艺术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实和升华,为后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22-25
《图说历史丰碑》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分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国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他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他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图说历史丰碑》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图说历史丰碑》,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本丛书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图说历史丰碑》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光武中兴/图说历史丰碑》主要内容:刘秀,东汉的开国皇帝,谥号“光武”。在他当政的中、后期乃至明帝时期,出现了一个“马放牧,邑门不闭”“四夷宾服,家给人足,政教清明”的稳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因此,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光武中兴/图说历史丰碑》适合大众阅读。
李默主编的《光武中兴/图说历史丰碑》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后汉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