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站在大漠看你/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春燕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庐山不是为纯粹的山水而生。

尽管夜很深,但我目视的前方还是能分辨清楚,那是一座齐目高的山,林木茂盛葱翠,光芒闪烁其中,溢彩绚丽,不像路灯,像居家的灯火,如此招摇的亮艳,只能想到别墅及其相关的内容。猜测纷涌而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是奢华到人生只有欢笑,还是富贵到呼风又能唤雨?人世间的伤痛、忧愁和冷暖,难道自觉与他们诀别?

隔着时空,怀有这么多的好奇,去猜测、探究别人的生活,这与自己有何关联?人世间千丝万缕的那一点痛和那一些愁思,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刻,与你不期而至,淡然安静又寂寞妖娆。

庐山的白天有些喧嚣,置身苍翠之中,红顶之下的别墅,无论是白墙或灰砖,都彰显着高不可攀的品质,随便看到一幢,曾经居住过主人显赫的身世与风云时事,都让你仰慕惊叹。

庐山的黑夜让人喜欢的忘记了心跳。寂静中漫山傲世的别墅,以近百个国家的建筑风格争奇斗艳,丰腴着现实更丰腴着记忆,恍若你的前世就是某一栋房屋里的灯光,你的目光里总有一些别样的东西在闪烁。庐山的夜,流动着一种无法言说的魅惑。

1926年12月4日,39岁的蒋介石带着20岁的陈洁如第一次来到庐山。牯岭,以欧式山林城市的万种风情,给踌躇满志的蒋介石留下深刻影响。他们两人都穿着白色对襟布衫,相对着朝向镜头,在庐山留下一张合影。镜头里的蒋介石表情冷静刻板,未来的变数仿佛潜伏其中。年轻的小陈不谙政治,庐山的灵秀风光带给她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年轻的小陈不解丈夫,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还在谋取更大的独裁统治。年轻的小陈更是难以预料,一年后自己的丈夫又当了别人的新郎。

只闻新人笑,旧人在哪里泣?

庐山唯一一座有名字的别墅叫“美庐”,是蒋介石1948年亲笔题写给爱妻宋美龄的,与宋美龄的婚姻增添了蒋介石的人生光彩。据说蒋介石寓意“美庐”三层意思:

美丽的庐山。美丽的房子。美丽的宋美龄。

这幢坐落在河东路180号的山地别墅,是英国入西依勋爵以欧美风格建于1903年,房子以及它的主人始料不及,30年后它典雅的风貌,博得了宋美龄的欢颜,母亲作为陪嫁买下送给了女儿。平凡的180号华丽转身,成为中华民国政府“夏都”的权力中心。

风姿绰约的宋美龄迷醉了蒋介石,他曾给她的情书中这样写着: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之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其实,全世界最幸福的爱情童话,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厮守一辈子,度过柴米油盐的岁月。

因政治联姻走在一起并相伴终生,影响旧中国三四十年代命运的这对风云夫妇,自1933年至1948年先后在此居住。期间,蒋介石修建了他的“三大建筑”形象工程: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社,庐山大礼堂。最具历史意义的是1936年元旦,被英国人经营了40余年的牯岭,蒋介石代表民国政府收回了租借地主权。从此,庐山成为合法“夏都”,为世人瞩目。

美庐,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许多大事,都在此动议或决定。在这里蒋介石导演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武装壮大了自己的嫡系部队,策划了宁、汉合作与桂系谋和,宣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

如果感情真有忠贞不渝,不掺杂任何色彩,现在的美庐或许会叫如庐?其实,叫什么只是个名称而已,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东西,关键是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因此而被改变了的命运,生命的航道一旦偏离,幸福与悲凉也就是一步之遥,却遥不可及——不是认命,是认输,无力回天的输。

女人输给爱情。男人输给谋略。

女人拥有爱情就拥有了世界。男人张弛谋略就会赢得世界。

庐山常盛是因其有卓越豁达的胸怀、深邃广博的心灵、高贵清雅的身姿、明媚知性的笑容,更因受宠于丰厚的文化与锋锐的政治。

庐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历代名人墨客都留下诗词歌赋和佳话传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人此中来。”白居易的诗句散发着桃花的芳香与娇艳,诉说了对庐山的眷恋和爱慕。

山西人慧远在公元前381年登上庐山后,摸着光亮的脑袋,发出会心的微笑,“净土宗”由此诞生。慧远融合儒道学说,容纳各种派宗共同发展,他在东林寺一住36年,直到去世。据说这36年中,他“迹不入俗,影不出山”,以东林寺为中心,开展佛教活动,推动庐山从纯粹的风景名山转型为各派交融的中国古代隐逸中心。“大道绝言,一默如雷”。这位倡导民主的老人家,留给庐山一笔丰厚的财富。由此,庐山在大跨度的人类进程中汇集中西文化,云集六大教派: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各自的教徒朝拜各自的神,不同信仰的人们在庐山都能找到释解灵魂的心中天堂。

其实,最早看出庐山是人间天堂的是英国人李德立。

李德立来庐山之前,庐山山巅是一片荒芜之地。据李德立《庐山开辟记》记载,1886年的庐山是豺虎野猪出没的地方。那时的牯岭镇,不过是庐山上一片较为平坦的荒地,僧、道、尼还有几个烧炭工,常住人口不到百人。

1886年的冬天,庐山天寒地冻,人迹罕至。22岁的传教士李德立带着一本世界地图、一本同行编写的《来华指南》,只身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没人知道,这个身披传教衣,怀揣发财梦的年轻洋人,此行的目的理想大于天——竞要在中国的庐山建造一个避暑胜地。

九江被迫成为对外开放口岸,是在1860年。当时,西方的冒险家纷至沓来,在中国的土地上狠狠地实现着淘金梦想。长江岸边的城市,给了洋人丰饶的资源,也给了洋人酷暑难耐、瘟疫横行的夏季,去哪里避暑是他们无法选择的迷茫。P2-4

后记

不知不觉,从鲁院结业,已经十年,回首往事,这十年间,又有众多的学弟学妹从这里辗转走了出去。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见到这些孜孜以求的学子们,大家挚手道来,杯盏交错、文脉暗通,倍感亲切。我们这班常被人们谑称为“黄埔二期”。这二期冠以高编班,大多男女都是从事主编和编辑工作的。通常来说,是为他人作嫁衣。众多的青年才俊,文坛新星几乎都是从这些人的慧眼中跃上文坛的。然而这些玉尺量才的人物中也不乏吟风弄月、硬语盘空、出将入相,怀有不羁之才的各路神仙。今天,这些慧业文人大多已执掌了各地的文坛大印,并在创作上春华秋实,多有斩获。回望朝花夕拾,少长成集、剑胆琴心、风骨峭峻、仁义君子、不栉进士都花开花落,触景伤情,喟然长叹。

今天的鲁院已迁至富丽堂皇的文学馆院内,经常会与巴金、茅盾及郭老曹老等作家的塑像耳鬓厮磨,熏染贯通文气。在这里,他们听了莫言与库切的演讲,在这里,他们常能近水楼台聆闻到各路艺文大师的教诲。且蓉花开放之际,宿舍窗明几亮、宽敞舒适。这里已成酝酿发酵李白斗酒十千,李清照品竹弹丝之地。

而我们那时,则蛰居在南八里庄城乡结合处一隅,在方寸之地的校园内,探星望月,穷源溯流,河海不择细泉。这里,我们听了音乐、我们习了军事、我们走进了现代派的美术空间。我们看了一些奇奇怪怪的电影与话剧。我们吹过牛,喝过酒,吃了一串又一串的羊肉串,周围的湘菜馆、老五饺子馆及远一点的骨头庄和涮肉坊都让我们扫荡遍了。我们柔情四溢,我们苦辣酸甜交织于胸。

相对于鲁十二期少数民族班在国庆大典时登上天安门观礼的荣幸,我们则赶上了非典,囚禁于院墙之内,困而学之。至今,那戴着口罩的合影仍让我们记忆犹新。由此,我们成了鲁院最长一期的培训班,前后整整待了一年。这一年中山高水长,流水落花,皆成遗音袅袅。

当非典过后,四方散仙再次聚拢而来,迎堂开课,有些人事已非,物转星移,人去人来,流年似水。

出了这寸地尺天的校园,我们各奔东西,各创新业,各执春秋,蚕头燕尾、笔花四溅。常闻君住长江头,画龙点睛入,又探花落长江尾,纸落云烟出。也有几多知己在对景挂画中小聚畅想。其间却不知不觉中得知张新芝老大姐已患骨癌溘然离去,让人怅然。张新芝仅是《诗刊》一普通的行政工作人员,患病退休后仅三月就故去了。生前记得在一次同学聚会中,她硬掏出500块钱要请大家客,虽未领受,但这份情让人难忘。

这套丛书适值我们鲁二期十周年纪念日编出,其尺长寸短、含英咀华,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编时,人事代谢红孩、曹雷帮助联系,刘俊帮助组稿并倾心旁求俊彦。也衔各路学友贤集奉文;在此特感谢白描院长为丛书作序并题字;最后要特别感谢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和敦煌文艺出版社鼎力相助,促成此套丛书出版。在以鲁二期学员为重点的龙章凤姿外,也吸呐了其他班期学员的金石之声,甚至还包括老鲁院的学员王成林的佳作,有些未能单独结集的同学,已单篇收在另集《恰同学芳华》中。令我们颇感自豪的是莫言、王安忆、刘恒、余华、迟子建、刘震云、陈世旭、毕淑敏、严歌苓、虹影、王刚等也都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我们是这些前辈的延续,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足印。

王童

写于癸巳年己未月戊寅日子时

目录

第一辑 云端牧水

 庐山胸怀

 爱你不易

 两个人的战斗

 至爱白头

 重播时光

 春天这样来到

 花香徐来

 看不见的,最好

 和你一起呼吸

 远去的不仅仅是岁月

 不带灵魂的邂逅

 枪口上的告别

第二辑 高原不远

 神仙在湾

 昆仑炊烟起

 多玛兵站

 生命在路上

 面条管

 月光之上

 没有飞鸟的戈壁

 惊艳你我的季节

 云端见彩虹

 女兵站哨

 硝烟的尽头

 青春无边无际

 海拔上的“梁祝”

第三辑 与爱一起老

 开灯看天亮

 侃先生

 柔情蓬安

 仰望

 天空的眼神

 懂得你的欢乐

 心中那个秘密

 和你不一样的路

 永远在

 像河水一样流

 走,去看普兰

编后

序言

鲁院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忙碌着。作为鲁院一名工作人员,我曾经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学员们“来了,去了;去了,来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拨又一拔。时光像沙漏一样,我的年华在他们身上流淌而去。我思索过如此存在的意义,有时也发出质疑。但最终明白,我属于他们。他们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生命体验,拓展了我的价值疆域。我把心交给他们,愿意把灵魂敞露在他们面前。他们的呼吸牵动着我的心率,他们对你寄予期望,你同时也把期望寄予他们。他们会让你感到惊喜、骄傲,当然你也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样想后.即刻释然,不再为个人计划中的某些事情在他们身上延宕或者放弃懊丧。而一切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的人生行囊里,装进了他们的礼物,是从别处不可能得到的礼物,那就是师生的感情。每当他们即将离去.每当与离去的他们重逢的时候,来自于他们的那份滚烫的对母校和老师的感念之情,让这个世界都变得温暖了。”“我知道我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蓝天,属于大海,他们将驰骋于无边的草原和广袤的山川大地,他们属于未来。我呢,仍将像枚陀螺一样,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兜圈子。还有生命的规律,大路在他们面前一直延伸,看不到尽头,因为他们年轻;而我,已经看清了前面的景观,因为我不再年轻。我只能陪伴他们同行一段,而后,路就由他们自己走了。但是,我仍要为他们祝福,我的祝福直达永远。”

这里写的是我的真实感情,也是我对自己的交代。

我们是以个体的身份定位于自己的工作岗位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在学员眼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大名、官名,那就是“鲁院”,我们出现在学员面前,代表的是鲁院的形象,同时,我们还是一条纽带,一座桥梁,联系着学员与党和政府。鲁院工作无小事,高研班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培训班的工作都无小事,从教学,到管理,到服务,从院长、老师,到做饭的大师傅、打扫房间的服务员,是一个整体结构上的链条,这个链条正常出色运转,学员不光会给我们打高分,还会感恩党和政府,相反,哪个环节出问题,不光会影响到学员对鲁院的看法,进而会影响到对党和政府的看法。我们举办的“80后”作家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都印证了这一点。

每一届高研班,每一个培训班,我们都精心设计安排课程,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教学体系,但我常常在问这样一个问题,鲁院教学灵魂性的东西是什么?学员们的期待与我们的给予能否统一?我们将把他们送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子?客观讲,学员们更多想的是得到知识和信息,学习方法和技巧,在这些方面,我们基本上满足了学员的要求,但这不是我们教学的全部,更不是我们教学的灵魂,灵魂性的工作是丰富和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夯实作为一个作家的基本建设,这就是人格建设,是为何写、为谁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个工作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管理与服务的各个环节中,当然,不是生硬地灌输,而要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来进行。比如我们安排的国情与时政课程,请有关领导和各方面专家来校讲授,不是高台教化,而是客观介绍情况,交流认识和看法,学员们很容易接受,他们过去习惯站在本地区、本民族立场,站在个人立场看待问题,现在却能站在全局,站在党和政府的立场来理解我们的国情、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我们的大文化课和文学课,通过对文化视野的拓展,对文学艺术普遍性规律和主流经典作品意义的分析介绍,让学员们自然建立价值评判标准,自觉走向主流文化、主流文学。要引导学员走正经路,做正派人,写正道作品;面对文学事业,要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最好还有大手笔;起码要建立起四个基本意识:大众意识、祖国意识、使命意识、经典意识。——这是我们应该给予学员的最主要的东西。如果只传递给学员知识和信息,只教会他们技巧和方法.那只能培养出写手,而培养不出伟大的作家。

鲁院历史上出现三个辉煌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20世纪80年代、21世纪高研班,也就是现在。2007年底,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拍摄“鲁七”片子时,很多人认为鲁院的辉煌已经到了顶点,觉得高研班往下非常难办了,可是一直到今天,这种非常好的势头还在延续着。我认为我们还可以再创辉煌。“传承、创造、担当、超越”,鲁院的校训,应该是激励我们每位学员不断前行的动力,也应该成为不断激励鲁院每位工作人员不断前行的动力。

欣闻以鲁二期为重点出版鲁院“恰同学芳华”丛书,这是件好事,这套丛书除集结了鲁二期学员的作品外,也涵盖了一些其他班级学员,可一窥概貌。这个班的学员们大多都是从事编辑工作的,学员们也都比较成熟,许多学员今天已走上了各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的领导岗位。创作上的成就也颇丰。在他们班进院十周年、鲁院二十期之际,出版这套丛书是件很有意义的事,在此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将曾总结鲁院工作的文章,摘要修改,代为序。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

内容推荐

张春燕编写的《站在大漠看你》以边地军人的心灵情怀为主旨,关注军人的内心世界,挖掘情感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尊崇生命的意识和本质。文字中流淌的既有军人的阳刚之美,又有女性的阴柔之情,更有一种尊重和内省的情感力量,以军人的内心世界,构筑天地外在的大美情怀。作品无论写历史战争中的被俘女兵还是当代戍边守卡的铁血军人、坚守戈壁大漠的刚毅女兵,以及默默无闻的军人妻子和亲人,都沉潜着一种寄托、一种温馨、一种情感一一西路红军的悲壮惨烈,赴滇作战的生离死别,风情阿里的危机四伏,微笑普兰的多端变化,异常艰苦的神仙湾哨卡,海拔6700米的界山达坂随时挑战生命极限,戍守疆域的边防官兵无私奉献热血和生命,还有高原纯透的宁静,浪漫的蓝天,缺氧的爱情,一天就能经历的炎寒四季,和摇曳在风雪中的马灯。所有的内容都表达了当代军人炽热深情的博大心灵,抒写了军人内心世界的磅礴与纯粹之美。

编辑推荐

《远去的不仅仅是岁月》、《不带灵魂的邂逅》、《枪口上的告别》、《神仙在湾》、《昆仑炊烟起》、《多玛兵站》、《生命在路上》、《面条管》、《月光之上》、《没有飞鸟的戈壁》、《惊艳你我的季节》、《云端见彩虹》、《女兵站哨》……张春燕编写的《站在大漠看你》以边地军人的心灵情怀为主旨,关注军人的内心世界,挖掘情感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尊崇生命的意识和本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