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托姆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可夫是同时代的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
许多人都读过他的名篇《茵梦湖》,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所选取的都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整体创作风格;相信它们也会给读者带来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双影人(施托姆小说选)/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德)台奥多尔·施托姆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施托姆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可夫是同时代的人,也同为举世公认的擅长写中短篇小说的文学大师。 许多人都读过他的名篇《茵梦湖》,其优美的笔调,清丽的风格,生动的故事,对人物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所选取的都是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文学大师的整体创作风格;相信它们也会给读者带来和以往不同的感受。 内容推荐 本书精选了施托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共七篇。从轰动文坛的、哀婉悱恻的《茵梦湖》,到青梅涩涩、郎骑竹马的《来自大洋彼岸》和幻梦破碎、玫瑰凋谢的《大学里》,到温馨委婉的《三色紫罗兰》和悲情满怀的《双影人》,再到令人扼腕沉思的绝笔之作《骑白马的人》——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一款款缥缈流转的情愫,它们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世的断念,表达了在鄙陋现实中的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灰色情绪。 目录 施托姆——陋世中的诗意写手/1 茵梦湖/1 在大学里/27 来自大洋彼岸/74 三色紫罗兰/110 双影人/136 骑白马的人/185 汉斯熊/278 名家评论/285 施托姆生平和创作年表/287 试读章节 说话的同时他们到了一处宽大的场地,它的两旁由庄园的附属用房间隔开来,后面是主人的住房,在主人住房的两翼是高高的院墙,墙后是一排排深色的紫杉,丁香树时而这儿时而那儿把它繁花似锦的枝丫探入院内,垂挂下来。一些男人在这块场地上忙来忙去,满脸汗水,面色黧黑,并向两人致意,这当儿埃里希向这个人或那个人交代任务或向他们当日的工作提出问题。——随后他俩到了主人的房前,进入一个高大、阴凉的过厅,到尽头时他们踅入左边的一条有些昏暗的侧廊。在这儿埃里希打开一扇门,他们跨人一间宽大的花厅,对面的几扇窗户被浓密的树叶遮掩,两侧充溢绿色的微光;从窗户之间两扇高大敞开的侧门涌进一片春日太阳的光华,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那儿有圆形的花圃和高大陡直的树墙,中间是一条笔直的宽大的通道,透过这条通道就可以看到茵梦湖和远处对面的森林。他们一走进来,一股芬芳扑面而来。 在花园门前的露台上坐着一个少女般的白衣女人。她站了起来迎向来客,但她刚走了一米路,就像生根似的停步不动,呆呆地凝视着这位外来人。她含着微笑把手递给他。“赖因哈特!”她喊了起来,“赖因哈特!我的上帝,是你呀!我们好久没有见面了。” “好久没见了。”他说,没能继续说下去。因为他一听到她的声音,就感到一阵揪心的痛苦。他朝她望去,她站在他的面前,温婉可人,光彩依旧,几年前他就是在故乡与她道别的。 埃里希容光焕发地从门旁返了回来。“呐,伊丽莎白,”他说,“怎么样,你想不到是他吧,你永远也不会想到的!” 伊丽莎白用姐妹般的目光望着他。“你太好了,埃里希!”她说道。 他把她纤细的小手爱抚地握在自己的手里。“他到我们这儿了,”他说道,“我们不会那么快就放走他。他在外边待得太久了,我们要让他再有回家的感觉。你看看,他的样子变得多么生疏多么高贵。” 伊丽莎白的羞怯目光掠过赖因哈特的面孔。“这是因为我们没有长时间在一起的缘故。” 这时候伊丽莎白的母亲跨入门内,她胳膊上挂着一个装钥匙的小篮子。当赖因哈特朝她望去时她说道:“维尔纳先生!一个意想不到的可爱客人。”他们就在询问和回答中交谈下去。两个女人在继续她们的工作,赖因哈特在品享着给他准备的茶点,埃里希点起他那坚实的海泡石烟斗,坐在那里喷着烟雾,侃侃而谈。 翌日,赖因哈特与埃里希一道外出参观,去庄田里,去葡萄园,去啤酒花种植园,去酿酒作坊。一切井然有序,在田里和在锅炉旁劳作的工人都显得十分健壮和心满意足。中午时一家人聚在花厅,根据主人的忙闲,每天都或长或短地聚在一起。赖因哈特只有晚饭前的时间和上午的早些时候,一人留在自己的房间里工作。几年来他一直热衷于收集民间诗歌,把他收集的宝贵的诗歌进行整理,并且一有可能就在新的地区里去加以丰富。——伊丽莎白在所有时间里都是那样温柔可亲,她对埃里希一向的关怀总是报以一种几乎是谦卑的感激。赖因哈特有时在想,从前那个快乐的女孩竟然成了一个寡言少语的女人。 从来到的第二天起他就习惯晚上沿着湖边散步。这条路紧靠着下边的花园。花园的尽头,在一个突出的棱堡上,有一条凳子安放在一棵高大的梨树下面,伊丽莎白的母亲把它命名为“夕阳凳”,因为这个地方朝西,每当日落时分人们都欢喜来此休闲。一天傍晚,赖因哈特在这条路上散步返回时,突然遇雨,他在水边的一株椴树下躲避,但沉重的雨点很快就透过了树叶。他浑身湿透,就索性在雨中漫步沿着原路返回。天几乎变得漆黑,雨越下越大。当他接近那条夕阳凳时,他似乎在闪闪发亮的梨树中间看到了一白衣女人。她伫立在那儿,当他去靠近加以辨认时,她朝他转过身来,好像她是在等他似的。他看出来了,是伊丽莎白。他疾步向前,赶到她那里,以便与她一道穿越花园返回家中,但她却慢慢转过身去,消失在昏暗的侧路之中。他感到不是滋味,几乎对伊丽莎白生起气来。可他依然怀疑,那是不是她。但他怯于去问她,是啊,他在回来时没有进入花厅,免得看见伊丽莎白穿过花厅进入房间。 P18-19 序言 施托姆——陋世中的诗意写手 高中甫 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在欧洲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这就是现实主义。它很快就成为主流,崛起了一批又一批跻身世界文坛的大作家、大诗人。在法国出现了司汤达、梅里美、巴尔扎克、福楼拜等人,在英国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夏洛特·勃朗蒂、盖斯凯尔等,在俄国有果戈理、屠格涅夫、冈察洛夫、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而德语文学则有斯蒂夫特、施托姆、默里克、凯勒、冯塔纳等人活跃于文坛。这些现实主义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作品,它们成为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的珍品,永远熠熠生辉。 与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法、英、俄不同,分裂的德国政治上窳败、经济上落后(这种支离破碎的格局直到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才得以改观)。因此德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有着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是弱点:它没有无情地揭露现实的勇气,缺乏尖锐的批判社会的精神,不具有一种清晰的先进的思想;这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在生活观察上、在时代剖析上匮乏足够的胆识和犀利的目光。正是因此,从文学成就上来看,德国的现实主义作家难以与法、英、俄的现实主义作家相颉颃,难以跻身世界级作家之列。尽管如此,他们却是德国文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批作家是德国当时社会环境下所能造就出的文坛上的佼佼者了。 德国现实主义比法、英、俄现实主义统领文坛的时间稍晚。一八四八至一八四九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不仅在政治上、精神上,而且也在文学上引起了巨大的变化,现实主义即是以此为契机应运而生。然而由于先天上的不足,德国现实主义缺乏批判的力量,而有了“诗意的”现实主义之称。尽管这一名称并不为文学史家普遍认同,但是“诗意的”这个定语的确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德国现实主义的本质。诗意的现实主义追求的不是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而是在批判和神化之间找平衡,是对现实和这个现实中的人进行象征的诗化;不是社会性的批判,不是去揭示鄙陋现实的根源,而是在有限的生活领域里去保持和发展人性。这正如一位德国文学史家所说:“……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在逝去的东西中寻找持续下来的,在时代中去寻找无时代的东西……与稍后的自然主义不同,是在现实中寻找美,因此它对所表现的世界多数情况下是说一个肯定的‘是’字……”(见《插图本德国文学史》六卷本,第四卷,KOMET出版社)随着一八七一年德国的统一,民族主义的高涨,经济上的“起飞年代”,为这种文学思潮的进一步发展和某些突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德国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固然无法与同时代的法、英、俄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等量齐观,但这并不能否定他们文学上的成就。他们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经历、他们对现存秩序的矛盾心态、他们对现实的失望情绪、政治上对民主和对一个人类美好未来的朦胧追求,使他们经常保持清醒,在文学实践上能时而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的温柔之网,创作出一些批判性的作品。 上面稍多地谈了德国的诗意的现实主义,这是为我们理解包括施托姆在内的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提供了一个文学背景,便于对他们的文学作品作出更好的判断。 在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中,台奥多尔·施托姆(1817—1888)是一位重要代表者。他的早期作品典型地表现出了诗意的现实主义特点;而在晚期,他的作品突破了诗意的现实主义,有了较为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生于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的胡苏姆,这是一座濒临北海的风光绮丽的小城。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佛里西亚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定居于佛里西亚群岛及北海沿岸)。施托姆大学时在基尔和柏林攻读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做律师。时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在丹麦统治之下,他积极从事反对丹麦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一八五三年施托姆被迫流亡,在波茨坦等地做法院推事。一八六四年爆发普鲁士一丹麦战争,丹麦失败,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并人普鲁士。施托姆返归故乡任行政长官。但他对普鲁士推行的统治深为不满,可他感到无能为力,极度沮丧。在一八六四年到一八七○年间,如他在仕途上一样,他的创作也处于消沉时期。他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写道:“公共关系是如此令人厌恶,它使每一个正直的人的生活都不得不变得痛苦不堪。”一八八。年他退出政界,专事创作。在此后的八年间他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感和批判精神的重要作品,如《缄默》、《箍桶匠巴施》、《双影人》、《骑白马的人》等。 施托姆是从诗歌创作走上文坛的。他创作了大量的抒情诗,称自己本性是一个抒情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可以找到他的整个性格、激情和幽默。他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写小说,他不写长篇(Romam),只写小说(Novelle)。他在谈到自己的小说时说道:“我的小说出自我的抒情诗。”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保尔·海泽称他的小说是“抒情的小说”。一八五○年发表的《茵梦湖》使他名声大噪。在此后直到他辞世共写有五十多篇小说,此外尚有一些童话。在多以故乡为背景的作品中,他以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又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娓娓动听地讲述一个又一个感伤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令人为之叹息的恋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在鄙陋现实中一种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的灰色情绪。 施托姆的小说多是采用框形结构的表现形式。所谓框形结构即是借助一个机缘、一个景物或一种象征物,用倒叙、回忆的手法,几乎是线式地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最后回转到故事的起点。在这样一个框架中展开情节,敷衍事件,描绘景物,塑造形象,最后结束故事。框形结构是德语文学中许多作家惯用的一种形式,而施托姆是此中能手,他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甚至能进一步发展成双重的甚至三重的框架。 本书共选了施托姆六篇小说和一篇童话。除这篇童话,皆以创作年代为序排列。这里无须对它们一一加以介绍,我想只对他早期引起轰动的《茵梦湖》和他最后一篇力作《骑白马的人))略微作些叙述或许有助于读者理解,也可以对施托姆的创作及其发展有一个总的印象。 《茵梦湖》写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主人公赖因哈特暮年时形单影只,他沉浸在回想少年时代与伊丽莎白青梅竹马的生活情景中。那时两人相爱甚笃,心心相印。可在赖因哈特外出求学时,伊丽莎白屈服于母亲的意愿另嫁。在伊丽莎白婚后,赖因哈特到茵梦湖庄园拜访。再度重逢燃起的情愫只能深埋内心,他俩都默默地听从命运的安排。面对一个狭隘的生活环境、一个鄙陋的现实,他们无力抗争,只能顺从地忍受;习俗、偏见和财富毁灭了这对本应成为爱侣的恋人的爱情和幸福。小说充满了怀旧和断念的情绪,掩卷之后一种怜其不幸、哀其不争的思绪便涌上心头。 《骑白马的人》是施托姆辞世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写了一个有才干有意志力的人在一个充满市侩气的现实中的悲剧。农民之子豪克·海恩聪颖勤奋、年富力强,他在担任堤防督办时热爱自己的工作,渴望做出一番事业。但他的超‘前观念和先进思想及独行其是、孤行己见,引起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众人的非议,说他被魔鬼缠身、不信上帝、所骑的马是淹死的马的骨骼所变,等等。但他一如既往,把整个身心都投入新堤的建造。他的努力为农民带来了益处,但当他发现新旧堤结合部是一处危险所在而提议应进行必要的加固时,却遭到了反对和讥讽。一天夜里狂风暴雨骤至,堤坝崩塌,他的妻子和孩子葬身海潮。豪克目睹家破事毁,万念俱灰投水自尽。可以明显地看得出,施托姆已经突破他一向热衷和习惯的爱情、婚姻、家庭的题材,也在突破诗意的现实主义美学的束缚而着笔社会的先进和保守、因循守旧和励精进取、保守和变革这一类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大课题,并且有了鲜明的社会批判的色彩。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小说真是细腻优美到了极点……弥漫着一种十分特殊的诗一般的馥郁之气。 ——【俄罗斯】屠格涅夫 对于那些劳瘁的心灵,这清丽的文笔、简朴的结构、纯真的感情,也许可以给予少许安慰吧。 ——巴金 我们读完了《茵梦湖》之后,无论如何总不能了解他何以用了这样简单的文字,能描写得出这样复杂的感情来的……与其称他作小说家,还不如称他作诗人的好。 ——郁达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