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忍不住问,“老大爷,你这是?”老“乞丐”抬起头,已是泪水满腮,颤声说:“她就是我的女儿啊!”老人来自一个偏远山村,他的女儿叫王蓉云。王蓉云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直找不到工作,几年前经人介绍来到这个城里,说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月都会寄不少钱回家。可是最近有人风传,说他的女儿被一个老头子给包了。老人说什么也不相信,就急急地赶到城里,才发现女儿留的是假地址。一生要强的老伴,急火攻心,一病不起。现在,连拉屎拉尿,自己都不知道,只剩下一口气了。可她就是不闭眼,她是想亲口问一问女儿,自己辛辛苦苦供上大学的女儿,到底是不是干那个的。老人只好再次进城寻找女儿……”这是来自孙瑞林专著的《寒冬里那丝暖意》的节选部分。
《寒冬里那丝暖意》从作者孙瑞林已发表的故事中精选出45篇,每篇作品都以灵动的笔触和质朴的语言,讲述一个洞彻人心灵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把深奥的人生道理,融入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之中,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滋养,情感得以温暖。本书的故事中有你、有我也有他,只要你翻开它,就会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寒冬里那丝暖意》的每篇作品都犹如一杯咖啡,让你从中品味出幽香深远的韵味。
女儿你在哪里
刘宝高中毕业后,想进城找份工作,可他那副尊态,没有一个老板愿意要他,身材瘦弱不说,还有些驼背,砸直了也不够一米六八。可天无绝人之路,他凭着一个好使的脑袋,干起了写稿子的营生。你还别说,他把道听途说来的事,一攒吧,每个月也能混来一两千的收入。如今,刘宝腆腰瘪肚地走在大街上,大小也算是个文化人了。
这不,最近,新生活杂志开出了高酬,征集“傍大款”的热门话题。这岂能不让刘宝心动!他立刻动手操刀,编造了一个故事,接着,又跑到一个以人住众多“金丝雀”闻名的高档小区门口,偷拍几张照片。为了不招惹麻烦,刘宝从中挑选了一个胸前挂小山核桃项链的少女半侧影,还特意进行了适当的模糊处理,交差了事。没想到,这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刘宝也一炮走红。看到登有自己报道的杂志,摆在书报亭的醒目位置,想象着不久将有大把的钞票纳入囊中,刘宝十分得意。
这天,刘宝去书报亭翻书,发现老板和一个老“乞丐”正争吵得不可开交,原来是老“乞丐”在恳求老板施舍给他一本杂志,老板不肯。刘宝随意瞟了一眼,惊奇地发现,那个老“乞丐”要的,正是登有自己报道的那本杂志。这年头,“乞丐”有讨饭讨钱的,还没见过讨报刊的,难道自己的报道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刘宝掏出钱,买下那本杂志,递给老“乞丐”。老“乞丐”颤抖着接过杂志,含着泪,说:“谢谢,谢谢。”然后把杂志翻到登有自己拍摄那个照片的页码上,对着那张照片,仔细地端详着,看着看着,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刘宝忍不住问,“老大爷,你这是?”老“乞丐”抬起头,已是泪水满腮,颤声说:“她就是我的女儿啊!”老人来自一个偏远山村,他的女儿叫王蓉云。王蓉云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直找不到工作,几年前经人介绍来到这个城里,说是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每月都会寄不少钱回家。可是最近有人风传,说他的女儿被一个老头子给包了。老人说什么也不相信,就急急地赶到城里,才发现女儿留的是假地址。一生要强的老伴,急火攻心,一病不起。现在,连拉屎拉尿,自己都不知道,只剩下一口气了。可她就是不闭眼,她是想亲口问一问女儿,自己辛辛苦苦供上大学的女儿,到底是不是干那个的。老人只好再次进城寻找女儿。他在这座城里转了快半个月,女儿依然是杳无音信。天寒偏逢屋漏雨,前几天,他的钱又被小偷偷去了,小旅店的老板无情把他赶了出来。在这座陌生的城里,老人举目无亲,只好沿街乞讨。正在走投无路时,无意中从别人看的报刊里,他看见了那张大照片,并认出女儿。
这太出乎刘宝的预料了,他稍稍迟愣了一下,尽量搪塞着问,“照片那么模糊,你怎么就确定那个女人就是你的女儿?这个世界上长得相似的人,多的是,你不要瞎猜了。”老人十分肯定地说:“这照片虽然有些不大清楚,可是她脖子上的小山核桃串,是她进城时,她妈妈为她做的护身符,我认得,我相信她就是我要找的蓉云。”
刘宝的心不禁一动,这不又是个绝好的素材吗?自己何不帮助老人找到女儿,并跟踪报道,只要老人同意,搞它一篇真纪实,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就试探着问,“我猜想,你女儿肯定还在这座城市里,我可以帮你,找找试试。”
老人像是快要淹死的人又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死灰的目光里燃起了希望。他伸出枯瘦的双手死死地抓住刘宝,哀求着说:“大兄弟,谢谢你,我,我给你跪下了。”刘宝赶紧扶住了老人。面对着这位可怜的老人,刘宝下面想说的话,怎么也开不了口。趁人之危达到自己的目的,实在是有些不光彩,迟疑了片刻,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老人看出来了,问:“大兄弟,有什么话你就说吧。需要钱的话,我马上就回农村老家给你凑,凭我这张老脸,在亲戚朋友里凑个三五千,还是没问题的。真的,我可以对天发誓。”说着又要跪下发誓,刘宝赶紧拉住他说:“我不是这个意思,要是找到女儿后,请你同意我做专题报导,化名也可以。”老人如释重负,深深点点头,“中,我同意。只要能找到我女儿,你让我做什么都行。”
……
P14-15
人生演绎着故事
故事温暖着人生
余幼时家贫,读书很少,但与乡间说书艺人结交甚多,不自觉间受其影响,常把说书人讲的故事自行改编,说与他人,以此为乐。后来有幸考上大学,在大学期间,受新诗的影响,写了一些朦胧诗,以排遣青年时代的郁闷。谁知歪打正着,无意中收到了校刊一元五角钱的稿费,那是我人生中第一笔稿费,可惜的是那篇诗作已无从查考。就是这一元五角钱,让我走上了十几年的孤苦而快乐的文字创作之路。
我的作品真正由手写体变成铅字,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先发表诗歌,再由诗歌到随笔、散文、小说、译文、报告文学、故事和影视剧等,可以说属于文学范畴的文体,我都有作品发表。大致统计一下,作品基本发表在《当代人》、《小小说月刊》、《思维与智慧》、《演讲与口才》、《家教博览》、《爱情、婚姻与家庭》、《相知》、《女子世界》、《中学生》、《少男少女》、《农家女》、《民间文学》、《故事会》、《上海故事》、《新聊斋》、《故事林》、《市场周刊》、《现代营销》、《大众商务》等七十多家刊物上,约三百多篇,二百多万字。由小说和故事改编的电视剧二十集,均已在二十几家省级电视台播出,并有多篇小说和故事获国家级奖励。
自一九九八年开始,我写了大量有关商场的文字,为我赢得了当时看来较为可观的稿费,也使我在文学创作上有了一个猛省:文学创作不能一味地关注小我,而要把自己融人社会的大我之中,只有写那些老百姓喜欢的文学作品,才能够被人们认可和接受。于是,自二000年起,我开始有意把自己的创作方向转向民间文学。也许是命运又一次眷顾吧,我在民间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绩,达到自从事文学创作以来的顶峰。我发表的作品囊括了时下全国绝大部分一级刊物,其中《来自大洋彼岸的声音》还获得了由政府颁发的民间文学最高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新故事创作)入围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oo/kq~,我作为民间文学作者的代表,参加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春联欢会,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直属的刊物《民间文学》评为故事名家,并开辟故事名家专栏。在民间文学上的成绩,为我开拓电视编剧创作这条路奠定了基础。由我创作的电视剧《孝心不打折》、《善意的谎言》、《秘密校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能说出的秘密》等,先后在数十家省级电视台播出。
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一瞬。闲暇时,我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做点什么?也许还只能从事这十几年如一日的笔耕吧。最后用自己一篇散文中的话,结束这篇自序:“关掉台灯,让夜色包围着。点燃一支烟,火红的烟头提示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渴望离你总有一段距离,但你不能也无法放弃渴望,渴望在浑然不觉中左右了人的一生。”
孙瑞林
2013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