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十二生肖文化,可进入中国民俗文化的玄妙之门,触摸到我们民族的心理、性格和情感脉搏。沈泓编著的《生肖物语》追踪十二生肖及其民俗图案的源头、特点,对十二生肖进行通俗性趣味性的描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肖物语(民俗图案中的十二生肖)/中国民俗文化探幽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沈泓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十二生肖文化,可进入中国民俗文化的玄妙之门,触摸到我们民族的心理、性格和情感脉搏。沈泓编著的《生肖物语》追踪十二生肖及其民俗图案的源头、特点,对十二生肖进行通俗性趣味性的描述。 内容推荐 生肖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赋比兴文学手法的巧妙应用。了解十二生肖文化,有助于我们进入中国民俗文化的玄妙之门。愿沈泓编著的《生肖物语》这本趣味盎然的书带着你走进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彩世界。 目录 序 第一章 生肖民俗蕴文化 第二章 生肖来历与排序 第三章 幽默诙谐鼠生肖 第四章 执作坚韧牛生肖 第五章 威风凶猛虎生肖 第六章 温柔狡黠兔生肖 第七章 王者自由龙生肖 第八章 灵性可爱蛇生肖 第九章 自强不息马生肖 第十章 温顺恬静羊生肖 第十一章 活泼好动猴生肖 第十二章 大吉大利鸡生肖 第十三章 忠诚警惕狗生肖 第十四章 憨厚多福猪生肖 后记 试读章节 生肖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对于十二生肖的记录,以《诗经》为最早。在《诗经·小雅·吉日》里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这八个字的意思是:庚午吉日时辰好,是跃马出猎的好日子,这是古代典籍中最早将午与马相对应的例子,或许正是生肖文化最初的萌芽。 此例说明了生肖文化的几个特点:第一,将时间与动物对应;第二,时间是吉利的,动物是吉祥的,生肖文化是一种吉祥文化;第三,动物与人(我)有关联,“我马”是也。 可见,早在春秋前后,地支与十二种动物的对应联系就已经呈现,并开始广泛传播于民间,在当时的流行诗歌民谣中流传。 说到十二生肖,到陕西旅游过的人都会说起“十二像石”。 在陕西省临潼骊山人祖庙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称为“十二像石”。 这块十二像石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合的干支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的先祖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了黄帝的首肯,并令仓颉承办此事。 仓颉策划,这年正月初一,诏令天下所有动物到黄帝宫殿前候选十二生肖。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准备赴会。 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决定笨牛先行,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离家动身,结果赶了个第一名。第二个赶到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是龙。 后边排着的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 龙本来生得威风凛凛,浑身鳞甲,闪光发亮;双目溜圆,宛若明灯;银髯金须,随风飘拂;虎蹄鹰爪,驾雾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好像缺了点什么。 龙看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对美丽的角,不由地怦然心动,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开始大公鸡摇头不同意借角,龙善于甜言蜜语,说:“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就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 大公鸡爱听奉承听好话,存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蜈蚣说:“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么样?” 大公鸡见有蜈蚣做保,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应承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 再说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猫贪睡,临赴会前,猫对老鼠说:“明天一早你叫我一声好吗?”老鼠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老鼠一觉醒来,天已经不早了,见猫睡得正香,老鼠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便撇下猫独自走了'结果,老鼠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黄帝从百兽百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给它们排次序。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身材魁伟健壮、力气大,又来得最早,决定牛排首位。老鼠长得不起眼,来得也最晚,应当排在最后。 黄帝话音刚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忙跳到黄帝面前说:“要说大,还得数我。不信请让老百姓鉴定一下。” 黄帝听了老鼠的话,觉得好笑:这个不知天高的老鼠! 但在大街上让老百姓鉴定时候,人们看到老鼠走过来,都纷纷指着老鼠惊叹:“快看,好大一只老鼠啊!” 老鼠得意扬扬,对黄帝说:“瞧,人们都说我好大吧!” 就这样,黄帝让老鼠当了十二生肖之首。 P2-3 序言 生肖风俗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西方人没有生肖文化,或许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龙的缘故吧。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生肖习俗,这些国家的生肖习俗也是中国人带过去的。中国人应是首先带过去了龙,然后才带过去了生肖风俗。因为如果没有龙,十二生肖就会是残缺不全的。 十二生肖是民间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形成的纪岁方法。十二生肖的排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自古中国人就有用十二个专有动物记时间的习俗,记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和十二年。同时还用十二种动物配上十二地支记年。生肖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用来记自己诞生之年,有的民族还要记生月、生日、生辰。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拥有的属相,十二年一个轮回,十二年一个“本命年”。 生肖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创造性地以动物习性赋予人类人生性格,将动物特征赋予人类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比赋兴文学手法的巧妙应用,也是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力的挥洒,特别是无中生有地描绘出一个龙动物,是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的产物。 从古到今,无数的文学艺术作品涉及生肖,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中有大量描述,古代绘画、雕刻、工艺品中有大量表现,可以说没有一种文学艺术不曾描绘到生肖,至今它仍是一切文学艺术表现的题材,而且大量走进玩具、礼品、服饰和生活用品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肖现象是一种民俗现象,它形成了大量民间传说,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信奉和信仰,至今人们还相信生肖与命运有关,与运程有关,并按生肖运程预测吉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事方式。 后记 《中国民俗文化探幽》丛书,是一套通过笔者收藏的民间年画、剪纸、纸马、拓片、藏书票等民俗艺术品原作,透视中国民俗文化的丛书,是一套通过流传千百年的民间图像,解读民俗文化的丛书,每一本书从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对中国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介绍、分析和描述。 近20年来,笔者收藏和研究兴趣转向民间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每收藏一件民间艺术品,都要探究其意味和来龙去脉,于是大量查阅资料,向民间艺人请教,最后发现,这些民间艺术品都或多或少地与民俗有瓜葛,或直接来源于民俗,乃至成了民俗的载体。我感到,抓住了民俗文化这个大纲,所有的民间美术品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谓纲举目张也。 于是,收藏的同时,我的研究重点转向了民俗文化,最后成为兴趣所在和兴奋焦点。 知识的获得按古人言不外是读书和走路。读万卷书,可以了解民俗知识的宏观脉络;行万里路,则是从民间获得民俗的原生知识。这是细节微观的知识,是源头的知识,是原始的知识,是来自大地和泥土的知识,因而它是最真实、最可靠的,也是最权威的知识。 书本上的民俗知识,不过是民间沃土上开放的花朵,失去了泥土大地生长的土壤,书斋中构造的所谓知识不过是缘木求鱼,空中楼阁。所以,任何专家学者的论述都离不开源头。 走进民间,就是走向田野,民俗文化就是一门生长在田野上的学问。作为专门学科术语,“民俗学”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首先提出,后逐渐被世人所接受。民俗学走进中国学术界,始于1918年,当时中国出现了早期的民俗学组织——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和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有影响的刊物《歌谣》周刊、《民俗》周刊等。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声和组成部分,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运动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影响深远。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征集运动”,激荡起了中国学术界“到民间去”的思潮。新文化运动先驱如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鲁迅等都曾参与其间,从而造就了第一批中国早期的民俗学家,如顾颉刚、周作人、黄石、江绍原、张清水等。 20世纪初的那场以歌谣征集带动起来的民俗学革命,吸引了大量热衷于走进民间的学者参与,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投身新文化运动,使得民俗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尽管中国第一批民俗学家在当时还没有充分熟悉民俗学这门科学的性质、理论和研究方法,但他们到民间去、到田野去的行动,他们用脚写书而不是用手写书的创举,为民俗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 值得庆幸的是,收藏将我无意中带到了这条阳光大道。这十多年来,笔者为收藏濒危的或正在消逝的民间木版年画,利用休假数十次行走在中国大地和东南亚华人居住区,在偏僻乡村和田野阡陌,寻访民间年画艺人,在深山古寺和寂寥老巷,收集民间年画故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