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说当今是美国企业在引领着世界消费的潮流,但本质上,是美国化的生活方式渐渐主宰了世界。汽车、麦当劳、好莱坞……不管你对之爱也好恨也罢,你都无法不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
迄今为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影响世界的寥寥无几,而代表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企业产品自然也就难以走向世界。假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能够流行起来,那么,中国企业创造产品的能力也就缺乏了社会土壤的支持,而中国企业由此产生的模仿或跟风,就意味着中国企业永远落后一步。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心得与感悟,通过阐述生活方式创造商业价值,向我们讲述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书中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生活现象,阅读起来非常亲切。
堵车不合理,却成就了日落西山的广播电台;等电梯很无聊,却成就了江南春的分众公司。这就是生活方式带来的商业价值。
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心得与感悟,通过阐述生活方式创造商业价值,向我们讲述了一种崭新的管理思想。书中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发生在你身边的生活现象,阅读起来非常亲切。同时,作者也将这种感悟提升到了管理理论层面,分析、归纳了这些现象。
本书对企业家确立研发产品的思考角度、企业者寻找创业思路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产品和顾客之间的第三者:生活方式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关注的核心问题一直是‘‘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处理,而并没有意识到在产品与顾客中间,其实隐藏着一个第三者,即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企业管理者看来,企业产品与顾客群体之间,存在着某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找到了这种对应关系,就意味着企业的目标胜利在望。因此,细分顾客或细分市场的战略设计,就成了企业管理的头等大事。由此,企业毫不犹豫地坚信这样一条铁律:企业细分市场的能力越强,企业的商业模式就越清晰,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就越大。但是,这种“细分顾客、满足顾客,,却遭遇了一连串的麻烦。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则新闻是:中国海尔集团的张瑞敏先生到欧洲一户家庭进行市场调查,当问及欧洲某品牌的一款电水壶与海尔产品的比较时,女主人却指着这款电水壶说:张先生,这是一件工艺品!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回答,因为电水壶和工艺品,原本是毫不搭界的两个行业,但是,这位女主人却将它们合二为一了。
当顾客与企业面对同一件产品时,定义却是如此的截然相反:在企业眼里,电水壶被定义为小家电产品,而这位女主人却把它定义为工艺品。调侃一点说,张瑞敏先生应该这样来问:请比较一下这款电水壶和墙上装饰品的区别。因为这款电水壶已经被定义为了工艺品,与海尔的家电产品不具有可比性。
那么,究竟是怎样一种决定性的因素,使得这位女主人把电水壶定义为了工艺品?只有一种恰当的、合理的解释:顾客的生活方式——当一个产品还被摆放在仓库里时,产品是由企业来定义的;但是,当一个产品进入到社会之后,生活方式就会赋予它新的意义。
这时,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好产品却不受欢迎”了。当一个企业大声宣称“我的产品价格低、功能全、质量好”时,顾客却反问到:拜托,这些跟我有什么关系?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凡是不符合我的生活方式的产品或服务,即使再好也是无用的垃圾。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一个基本的问题:什么是企业的产品?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但却是如此的令人困惑、似是而非。
1995年前后,中国曾经有一家赫赫有名的生产矿泉壶的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是矿泉壶,其主要功能就是能够生产出纯净的一矿泉水,从而满足了对于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顾客需求。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这家曾经红火一时的企业,就在市场中消失了。它消失的原因,并非是顾客消失了,事实上,顾客还是那群顾客,只是他们不再选择矿泉壶,而是选择了可以直接饮用的矿泉水。实际上,直到遭遇了矿泉水企业的冲击而倒闭后,这家公司的总裁才恍然大悟:原来他的企业所生产的真正产品不是“壶”,而是“水”。这位总裁个人偶然悟出的道理,却在无形中揭示了一个事实真相:决定企业和产品命运的因素,其实并不是顾客的表面需求,而是背后的顾客生活方式。因此,这家企业越是思考如何用“矿泉壶”这个产品来满足顾客,企业失败的悲惨命运就越是会来临;越是思考如何细分顾客,企业的前途就越是渺茫一片。
至少,对于一部分企业来说,当他们完成了细分顾客的工作并且尽量地去满足和服务顾客时,顾客却常常并不买账,企业依旧遭遇到了失败的厄运。它意味着企业基于某种“使用功能”来定义产品,是危险的甚至是荒唐的。换言之,如果没有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出现,矿泉水就不可能成为一种产品。这其中,重要的不是“壶”、而是“水”——“壶”作为一种有形产品,代表的是能够生产出矿泉水的产品功能;而矿泉水作为一种无形生活方式,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曾经的“壶”与“壶”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壶”与“水”之间的竞争,而今天则是“水”与“水”之间的竞争,其本质是生活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竞争。假如今天生产矿泉水的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那么,它完全有可能重蹈矿泉壶企业的覆辙。如果从一开始产品的定义就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企业的种种辛苦努力就都会付之东流。显然,准确无误地说出企业的“产品是什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壶矿泉并不是真实产品;而矿泉水才是真实产品,但是,比矿泉水更加真实的产品,则是矿泉水产品背后所隐藏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水”(矿泉水)能够成为一种产品,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因为按照传统管理理论的理解,我们无法找到这种产品所对应的顾客。事实上,正是来自社会的一种健康的和绿色环保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流行,才使得矿泉水成了一种产品,并且成了一种畅销产品。我们反过来的理解是,只有当企业确切地知道,健康和绿色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一种流行生活方式时,我们才有可能把矿泉水看做是一种产品。显然,一味地从传统意义上进行顾客细分,是无法发现这种产品和商业空间的。
苛刻地说,在今天的商业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产品”这种东西。
从表面上看,手机是企业的一种(有形)产品,但事实上,并不单纯存在手机这种产品,因为顾客购买手机的真正目的是接受或发送信息。确切地说,企业把手机卖给顾客,本质上是卖出了一种信息沟通的生活方式。P4-7
一
在本书中,我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我们把典型的工业与企业时代称之为提高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时代,那么,未来的知识与信息社会就是发现和创造“生活方式”的时代。
在一个贫困的社会,人们仅能维持生存,没有选择“生活方式”的余地,最多有生活质量好与坏或高与低的区别。
工业企业时代所推崇的“好产品”的三要素(质量好、价格低、功能全),也正是以好与坏或高与低作为衡量的标准的。虽然标准化的工业品大幅度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在消灭或变相地消灭生活方式,其实质就是在消灭消费者的个性和选择。
整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普遍提高,给人们选择生活方式提供了可能。顾客的消费选择标准不再是满意或不满意,而是喜欢或不喜欢。
“满意或不满意”代表的是组织内部的质量或价格,而“喜欢或不喜欢”则代表着组织外部的顾客的生活方式。只有当产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顾客的生活方式相符合时,顾客才会说“这是我所喜欢的产品”;否则,即使它质量再好、价格再低廉,对顾客来说也是无用的垃圾。因此,“顾客时代”和“生活方式”的管理逻辑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二
一般来说,总是先有“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后有“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选择;而不是相反。
什么是生活方式?按照中国学者袁岳的说法,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行为,它是与“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各种不同的行为长期持续,就形成了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即生活方式。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就是不断的重复。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然是一种老百姓日常的生活方式,只不过它是一种连傻瓜都能发现的生活方式,并不具有我要说的生活方式创造商业价值。事实上,它只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它依旧属于生活质量的范畴。即使“盐”的质量再好,它依旧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不是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我这里所说的商业意义上的生活方式,包括以下看法:第一,它是个性化的产物,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越丰富,整个社会经济就越繁荣。第二,没有纯粹意义上的个人生活方式,在无国界的网络化的世界里,你并不孤独,你总能找到与你兴趣相同或生活方式相似的同道者。第三,生活方式是不能用正确或错误来判断的,只要能够流行起来,它就具有了相应的商业价值。
首先,在一个生活方式的时代里,概念本身就是产品。
是“概念”将模糊不清、一片混沌的生活方式清晰地区分为一条条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河流。一般来说,“概念”的影响力越大,能吸引的顾客数量就越多,它的商业价值也就越大。因此,“概念”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意味着企业必须准确地将有形产品镶嵌到无形的生活方式中去;另一方面,它拒绝或排斥不相干的生活方式。
其次,“时间”是划分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顾客经常在相同的时间不约而同地消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因此,可以通过划分时间来划分生活方式。事实上,生活方式就犹如一条河流,它的两端是开放的,它在不断告别旧的顾客的同时,也在不断吸纳新的顾客。其中,压缩时间或拉长时间成了创造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压缩时间意味着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拉长时间则意味着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最后,在一种生活方式形成的“商业空间”里,重新定义你的竞争者与合作者。
单个企业要单枪匹马地创造一种生活方式,是很危险的;只有当不同产品或不同产业围绕着同一种生活方式通力合作时,才可能形成一种有影响力的生活方式。原因是:从顾客的角度来看,几乎没有单独的产品,产品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就如同裤子和衣服一样。因此,非同类产品、非同类企业、非同类产业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创造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只有当一个产品或企业允许其他不同的产品或企业参与时,才可能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的大合唱。
就这样,顾客时代的“老三样”(功能、质量、价格)被生活方式时代的“新三样”(概念、时间、空间)所取代,伴随着的是,竞争变成了合作,封闭变成了开放。
通俗地说,只要企业能够创造出一种恰当、合理的生活方式,那么,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里的零散顾客就会不请自来。当然,前提是你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力必须足够大。
三
我们常常说当今是美国企业在引领着世界消费的潮流,但本质上,是美国化的生活方式渐渐主宰了世界。汽车、麦当劳、好莱坞……不管你对之爱也好恨也罢,你都无法不受这种生活方式的影响。
正是由于中国人现代生活方式的匮乏,才使得我们总是处在模仿美国生活方式的状态中;同时,中国企业所开发的产品,也总是处在模仿美国企业的状态,几乎是美国流行什么样的产品,中国企业就跟随着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迄今为止,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影响世界的寥寥无几,而代表着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企业产品自然也就难以走向世界。假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能够流行起来,那么,中国企业创造产品的能力也就缺乏了社会土壤的支持,而中国企业由此产生的模仿或跟风,就意味着中国企业永远落后一步。
正如中国学者薛涌所说,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是从美国生活方式的笼罩下获得独立。因此,创造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中国企业逐渐崛起的根本。企业和经济是无国界的,但生活方式却是有民族之别的。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都希望扩大自己生活方式的影响力,这样,本国企业才能获得更多机会。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创造力,也不缺乏创造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能力。最后送上我永远的祝福:虽然中国企业整体上深受传统商业的束缚,离现代企业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依旧祝中国企业好运!
一
我曾在我的前一本书《中国人的管理逻辑》的后记中说:这是对于中国传统商业管理的一次清算;同样,本书也可以看做是对于西方典型工业企业管理的一次清算。
所谓的“中国式管理”的不恰当性,就在于误将农业时代人际关系处理的各种商业技巧,当做是工业企业理所应当继承的所谓优良传统。但事实上,典型工业企业管理是围绕着“产品”而发生的,它考验的是一个工业企业家“管理组织”的能力,它不仅与所谓的“做人”无关,而且与所谓的“管人”也无关。将一群员工管理得服服帖帖,并不代表瑕疵产品一定不会出现;同样,企业家个人诚信,也不代表企业组织本身必然诚信。
同样,我们也不能将典型工业企业时代的管理体系,用于未来的信息与知识时代的企业管理,其中,一个无须过多解释的本质原因是:未来的财富发生原理,是基于知识,而不是生产和规模。是的,工业企业所形成的大规模的生产制造能力,可以解决产量问题、成本问题、效率问题等一系列管理难题,但是,它却无法解决“知识创造财富”的问题。至少,在我个人看来,知识创造财富只能是基于个体,而不会是基于组织,即使是所谓的“学习型组织”,部分解决了“知识创造财富”的问题,它的实质也是通过改变组织结构,从而释放了个体的个性和知识的结果。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典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的终结者,是整个社会时代以及生活方式的变迁。换言之,典型工业企业时代管理体系,并不能够适应今天信息与知识时代的企业管理。显然,忽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与知识社会的不同时代背景,不但会将一个旧时代管理错误地用于新时代管理,而且将永远找不到企业管理的未来之门。
二
什么是“典型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一般来说,只要产品的功能全、质量好、价格便宜,顾客就会不请自来——顾客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并且逐渐形成了以流水线式生产方式、岗位和机构可复制、任务目标可以衡量为三大特征的管理体系。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工业时代的“可标准化、可复制性、可衡量性”的管理成就,就不可能有今天大型厂商组织的诞生和存在。确实,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使得产品的产量破天荒地成倍增加;可复制性的组织结构安排,才使得企业全球化的规模扩张成了可能;可衡量性的效率管理,才使得组织绩效成了企业竞争的法宝。毫无疑问,正是因为工业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通用工业品,才使得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当然,工业企业带给社会的贡献远不止如此,它将大量的农业时代的自由散漫的个体农民,改造成了遵守纪律和具有合作精神的现代工人,为整个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过渡到工业文明时代,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今天常常说,现代社会就是一个职业化的社会,而造成职业化社会的功臣,却并不是政府组织,而是工业企业组织。确实,今天的中国企业常常抱怨执行难,而事实上,执行依赖于职业化的专业人才,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典型的工业化历史进程,才使得整个社会的职业化无以为继。
但是,曾经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工业企业管理,在今天却扮演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尴尬角色。工业企业在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质优价廉的“标准工业品”的同时,也将整个社会生活塑造成了标准化、格式化、统一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可复制性的管理模式,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职业化进程,但是,也同时将员工带入了“三点一线”的流水线式的机械工作状态。虽然可衡量性的绩效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组织和个人的工作效率,但是,它也同时压抑和限制了员工个体的创造力。
就这样,整个社会在长期的生产标准化、可复制性、可衡量性的严格训练下,一个具有独立个体意识的“社会人”,就被塑造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工业人”,而事实上,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与知识时代的过程,就是从“标准化生活方式”走向‘:个性化生活方式”的过程。显然,这并不是工业企业管理体系所能够完成的任务,因为就算工业企业在主观上愿意“以人(个体)为本”,它也不具备以人为本的服务能力,因为它的产品是标准化的通用产品,它的服务也是标准化的通用服务,一旦抛弃了标准化和通用性的产品或服务系统,企业就会因生产或服务的成本高昂而陷入危险境地。
之所以要清算或颠覆典型工业企业管理体系,就是因为它无法以个体或知识为本,而只能是以组织为本——这并不是企业个体的错,而是整个工业企业管理体系的错。正是典型工业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方式,才将整个社会带入到了标准化的生活方式中。至少,我个人认为,在已经来临并且越来越显著的信息与知识时代,基于“生产方式”的工业企业管理体系,必将被基于“生活方式”的管理体系所颠覆。
三
确实,100多年以来,虽然各种管理理论如丛林般的枝繁叶茂,但实际上,百年企业管理实践活动所取得的巨大管理成就,其实主要是受益于两次革命性的剥离行动。
第一次剥离行动是在100年前,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发现了企业组织内部管理的盲点,首次将计划和执行进行了分离。这是一次非常了不起的剥离行动,它直接引爆了企业内部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创造出了工业时代经典的流水线式生产方式,为社会贡献出了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品,并在短短100年的时间里,将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至少提高了50倍。
在此之前,“执行”本身从未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生产系统,而是误以为计划和执行是紧密相连的孪生兄弟。事实上,直到今天,中国的一些企业依旧认为:执行,就是对于计划的执行,因此,所谓的执行,也就演变成了命令与服从。但实际上,执行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组织绩效或生产方式系统,它不仅同战略或计划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甚至还常常出现相反的情况,即企业的生产效率执行系统,决定了企业的计划是什么。假如没有这一次革命性的剥离行动,管理也许还将停留在企业主的大声呵斥或是高喊加油的原始状态。
第二次剥离行动是在50年前,开创了“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德鲁克,发现了企业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关系,首次将企业与利润进行了分离。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管理发现,因为它第一次将企业看做是一个社会中的组织,由此引爆了企业整体管理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不仅将企业从短期获利的狭隘陷阱中拉了出来,而且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石。迄今为止,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世界级企业,无不是管理理论的成功,无不是企业使命的成功。
在此之前,管理常常被理解为,就是对于企业内部员工的管理。那时的管理者不仅不愿意谈论外部顾客,甚至连目标都懒得谈论,当然,更不会去谈论社会责任。但事实上,企业目的存在于企业的外部,而不是企业的内部。直到今天,中国的一些企业依旧认为:只要将组织内部管理得井井有条,企业所期待的管理成果就会应声而出。当然,更为糟糕的情况是,即使他们在谈论起内部管理时,也不愿意谈论组织绩效,而仅仅谈论人际关系和谐相处。假如没有这一次革命性的剥离行动,那么,企业管理就会仅仅停留在企业内部的监督与控制阶段。
假如我们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剥离,理解为是第三次革命性的剥离行动,那么,它的真实意义和价值就在于:企业组织并不是资本赢利的工具,更不是企业主的私人附属物;它不仅是经济性的、更是社会性的(确实,过去的企业管理,受到太多“经济学”的影响与束缚,总是将企业性质和活动限定在“经济性”的范畴内);它不仅需要承担起社会赋予它的各种社会责任,更需要主动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企业组织的目的,并不是创造顾客,而是需要为社会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四
未来社会是一个生活方式个性化的时代,不仅企业管理实践正在逐渐走入“后工业企业时代”,而且企业管理理论也正在逐渐走入“后德鲁克时代”。
在典型的德鲁克管理时代,我们所谈论的管理关键词,更多的是“顾客、品质、绩效、流程、营销、品牌”等一些热门词语;但是,在未来的信息与知识时代,企业管理的关键词,将集中在“贡献、未来、空间、时间、个体、无为”等词语上。
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是:今天的中国,尚未完成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整体社会转型,却又受到了新的信息与知识时代的猛烈撞击。企业管理也变得泥沙俱下, “适合的,就是好的”,这句典型的含有狭隘小农意识的流行语,不仅不会按照正确的管理逻辑来行事,而且还加重甚至是倒退了管理的历史进程。因此,注意区分和梳理社会时代与管理体系的不同,对于中国企业管理尤为重要。
在一个生活方式的管理世界里,中国企业,尤其是对于中国一些急于国际化的大企业,创造生活方式不仅是企业正确的行事方式,而且也是企业走出国门的捷径和坦途。它意味着这样一些自问:你是否熟悉另一国的生活方式?你准备为另一国的生活方式作出哪些贡献?类似这种基于生活方式的管理提问还有很多。
最后,依旧送上我个人的良好祝愿:祝中国企业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