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由证严上人亲自阐述慈济宗门精神理念的著作!
证严上人编著的《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相较于过去上人的著作,特别的是,针对于“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理念,以图表制编,裨益读者能全盘清楚了解。全书分“缘起”、“信解”、“行证”三篇,铺陈理念的关连性与意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证严上人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第一本由证严上人亲自阐述慈济宗门精神理念的著作! 证严上人编著的《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相较于过去上人的著作,特别的是,针对于“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理念,以图表制编,裨益读者能全盘清楚了解。全书分“缘起”、“信解”、“行证”三篇,铺陈理念的关连性与意涵。 内容推荐 证严上人编著的《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相较于过去上人的著作,特别的是,针对于“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理念,以图表制编,裨益读者能全盘清楚了解。全书分“缘起”、“信解”、“行证”三篇,铺陈理念的关连性与意涵。 证严上人编著的《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分“缘起”、“信解”、“行证”三篇。“慈济宗门”的缘起,可溯自慈济早年逐步走出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只是秉持着做该做与对的事,所以“做就对了”,在付出爱心当中,真实地体会佛法。上人从四圣谛(苦、集、灭、道)引领慈济人,见苦知福而再造福;为了让启发的爱心清泉不枯竭,而持续掘井辟福田,广邀天下善士共同耕耘,在此过程中,发心立愿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解”篇阐释了“静思法脉,慈济宗门”所依循的佛典,即秉持《法华经》的精神,深入其精髓《无量义经》,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弘扬佛法不只人道关怀,也疼惜大地万物,形成跨越宗教、种族、国界的“大爱”精神,乃至慈济人在行动中,流露出的亲和与真诚,以及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人文清流形象。 “行证”篇,则为慈济迈入第二个年轮之后,慈济人分别于四大志业、八大脚印开展的参与过程中,诸如志工们在参与急难援助时,肤慰灾民或关怀贫病失怙者;慈济医疗团队对病苦众生的诊治,视病如亲作守护生命的磐石,进而与人医会去海外义诊;教师们用静思语教学,甚至到偏远山区推广人文教育;环保志工的珍惜资源做回收,人文传播弘扬了这份美善,不但堪作为人文典范,也留下以生命镌刻的经藏。 《真实之路——慈济年轮与宗门》在这一篇,上人举出二十则真人实事或有跨国界的例证,每一则都是对《无量义经》的如实体现。因此,灵山何需远求?故主张慈济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端正个己心行,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实践佛教拔苦予乐的尊重生命理念,将生命的每分每秒都能充分地发挥良能,处处即是道场。 目录 导读 释德傅 【缘起篇】 第一部 做就对了 第二部 行经之道 从四圣谛出发 第三部 掘井辟福田 将生命转化成慧命 【信解篇】 第一部 慈济宗门精神理念 第一章 依循的佛典 第一节 以《法华经》为精神 第二节 以《无量义经》为依归 第二章 静思法脉发展脉络 第一节 从佛陀肤慰地球图看佛心师志 第二节 从“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看人间菩萨道场 第三节 静思法脉———静寂清澄,志玄虚漠,守之不动,亿百千劫 第四节 慈济宗门———无量法门,悉现在前,得大智慧,通达诸法 第三章 慈济的大爱精神 第一节 不忍众生受苦难 之一 信己无私、信人人有爱 之二 众生平等 之三 无国界、种族、宗教之分 之四 付出无所求 之五 教富济贫、济贫教富 之六 跨越宗教藩篱 第二节 不忍地球受毁伤 之一 生命共同体 之二 爱物惜福 之三 温室效应与碳足迹 之四 爱大地做环保 1. 水土保持 2. 提倡种树 3. 环保志工 之五 爱心化清流,净化人心 第四章 小结:感恩、尊重、爱 第二部 慈济人文 第一章 人文的定义 第二章 人文与文化的差异 第三章 慈济的人文 第一节 基本理念 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 第二节 核心精神与实践之一/佛法生活化 之一 孝道 之二 斋戒/护生 之三 心素食仪 之四 礼仪人文 第三节 核心精神与实践之二/菩萨人间化 之一 四摄法、戒定慧 之二 守心、守志、守德、守戒 之三 见苦知福、入群拔苦 之四 知福、惜福、再造福 之五 人间菩萨招生 之六 推动“克己复礼,民德归厚”运动 第四章 小结:人品典范,文史流芳 第三部 立宗门弘正道 第一章 四法四门四合一 第一节 “四法四门四合一”释义 第二节 大树喻/立体琉璃同心圆 第二章 慈济年轮 第一节 第一个慈济年轮 第二节 第二个慈济年轮 第三章 小结:开启世界慈善之门,迈向大爱地球村 【行证篇】 第一部 启悲心入慧门 从慈善到国际化 之一 改良心灵土地 之二 阿公的不请之师 之三 成就慧命的学校 之四 阿琴的智慧语 之五 失学幼童的希望 第二部 人医行入妙法 从医疗到骨髓捐赠 之一 眼明之乐 之二 仁医的妙方 之三 完成最佳剧本 之四 风雨结髓缘 之五 金条变钢梁 第三部 普化育入正道 从教育到社会推广教育 之一 智慧的传家宝 之二 高山上的人文课 之三 救度沦落人 之四 漂洋过海的幸福 之五 最后的心愿 第四部 镌德香入清流 从人文到环保 之一 长寿的秘诀 之二 化腐朽为神奇 之三 现代老莱子 之四 做到最后一刻 之五 草根发明家 后记 附录 证严上人重要记事年表 试读章节 慈济功德会于一九六六年创立后,先从慈善志业起步,经过十年后,全省慈善工作已有稳固的基础。在一九七九年那段时间,我的心脏病经常发作,有人很关心地问:“法师,您在的时候有慈济,您不在的时候,慈济该怎么办?”我对这些话感到震撼。 有个机会就问花莲的慈济委员:“我在的时候,大家这么热心,我往生之后,你们会怎么做?” 她们的回答同样令我震撼,她们说:“师父,您做到什么时候,我们就跟到什么时候。” 当时慈济已经有两千多户的照顾户,大都是孤老无依或孤儿寡妇,如何忍心让他们在我往生后失去依靠?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我的生命成为永生不灭的慧命。 三四十年前的佛教,给人的印象多来自两方面:一是人死后诵经、做法会,或是年初祈平安、年尾谢平安,一般人总觉得佛教是属于老人的宗教;另一种是法师升座讲经,讲演的内容深奥难解,一般人不一定能吸收与运用在生活中,故而产生距离感。 当时见到此种现象,甚感惋惜——佛法是如此圆融透彻的教育,却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我发愿要接引大众由善门入佛门,期使佛法能融入一般人日常生活中。 有人认为慈济修福不修慧,这是对慈济了解得不够透彻,而产生的误解。慈济建医院、办学校,固然因应社会所需,其实是为了广开佛教大门,希望人人由善门入佛门,走入智慧法海,将佛法具体化、行动化、生活化。 有一天我和师父印顺导师喝茶,师父说:“你要把身体照顾好,身体不好怎么做慈济?” 我说:“师父,人总是有生有死。我不担心自己的身体,倒是很担心如何让慈济慧命永存。” 师父问我有什么打算?我说:“要找一个方法,只要有人付出爱心,救人工作就能持续不断。” 师父看了我一下,说:“世间有这么好的事吗?” 我说:“应该有吧!”接着我又说:“师父,假如盖医院呢?” 他有些惊讶地问:“你想盖医院?” 我说:“我是这么想,因为医院本就是救人,假如把医院盖起来,我不在时,医院仍然会继续救人。” 当时有位陈教授很护持我,一听我说要盖医院,很欢喜地表示支持;不料,隔几天他告诉我:“起初听您说要盖医院,很高兴,回去后再三思量,发现我错了。” 我问:“为什么?” 他说:“盖医院的负担沉重,您的身体没办法承担,会缩短生命。现在有很多人需要您,您要把身体照顾好。” 我说:“我愿意将三十年的寿命换成五年的时间,将医院盖成并推动它上轨道。” 佛陀在人世的寿命八十岁,当年我决定盖医院时将近五十岁,但是人生无常,我能不能如佛陀一样活到八十岁,谁也不知道,即使能活到八十岁,也是剩余三十多年;有这么多慈济人支持我,这是一个因缘,所以我宁愿将三十年的寿命缩短为五年,也要利用这五年的时间盖好医院。 当时我作了一个譬喻:有位工程师设计建造二个水库,需要有师傅、工人,也需要水泥、钢筋、砖石等建材。尽管工程师将水库设计得很大、很完善,水库建造完成之后,仍然必须仰赖上游的水源,一点一滴不断地累积,水库才能积满;水库下游等待灌溉的田地那么多,需要提供大量的水,上游若没有水源持续地累积,水库终有干涸的一天,下游的田地就无法耕种。 假设我是那位工程师,慈济委员如同叠砖、造水库的人,会员们就像是点滴的源头细水,不断地灌注下来。 有朝一日,我不在了,源头的水倘若断绝,大家点滴累积的力量渐失,苦难病痛的芸芸众生,谁来照顾?不如把建造水库的力量,集中往下掘井,为人们努力挖出泉水,有了活水源头,病痛苦难的众生就能长期得救。 正在为花莲慈院努力对外募款之际,有位日本人要捐献巨款盖医院,我考虑之后并没有收下那笔捐款,因为我的目的是要让台湾人人都能自我辟福田、耕福田,自己来收获,同时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分别,点滴汇入功德海;只要愿意,都有机会参与建院工程。 慈济医院建设起来,我仍然继续开辟福田,挖掘活水源头;源头在哪里?就在人心。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但是有许多人将爱埋藏起来。爱心最完美的表达,就是付出,以智慧付出爱心,无形的爱就能化成有形的真善美。 慈济是社会大众点滴爱心所成就,不论善款金额大小,我都铭感于心。“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是修福;“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是修慧;在人世间一亩亩福田,要由慈济人去开辟,唯有亲身耕耘,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我们的智慧在人群中,不受外来的形态、声音而动摇;虽然世间污浊,但是还有这么多心地善良的农夫勤耘福田,世间就会有希望。 P18-23 序言 释德傅 佛教史中,佛陀入灭后数百年之间产生十八至二十个部派;直到大乘佛教因为学说的分歧,而有中观派、瑜伽派的形成。中国佛教产生各种学派,各种教义纷纷确立;虽然佛经是早已存在的典籍,但是不同的思想派别,仍可依其价值关注其相关的义理,而有不同的判释。 不乏学者研究指出,佛教融合了中国社会的特性之后,表现出的是佛教的逐步人间化,证明经典并非僵固的文字,而是活泼的道理。 近代佛教力倡佛法应落实于人生,开启佛教积极入世观念者,首推太虚大师,他针对清末佛教的弊端与佛教徒的地位低落,主张佛教改革,并力倡“人生佛教”,此是一种走入人群积极入世的社会关怀理念;而印顺导师从《增一阿含经》中“诸佛世尊皆出人间,不在天上成佛也”揭示成佛在人间,阐扬“人间佛教”,强调人间才是修行所应注重的场域。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走入人群是佛教现代化的趋势,如慈济从寺院修行到落实社区,关怀邻里民众的生活,或是进行卫生教育、推动环保等工作,都是与生活契合,也易于让人们接受;对于“道场”的观念,不再拘泥于寺院,而是在社区,甚至可化作“无形”走入人群,将人人视如道场,藉人我互动磨练心性与改变个己习气,以增长慧命。 四十二年前,证严上人创立慈济功德会,从卅位家庭主妇开始,展开日存五毛钱的“竹筒岁月”,在市场上口耳相传,不但开启人人的爱心——只要心存善念,任何人都能行善,即使是贫困者,也可以成为“贫中之富”的人;对于当时社会普遍对佛教存有出世观念,因而逐渐改观。 上人倡“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教导慈济人:“菩萨”不是遥不可及的位阶,事实上可从生活中练就,也就是将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在生活中落实;这种养成所积聚的资粮,便是“行经”,也是佛法生活化的呈现。 “修学佛法,不能离开菩萨道”是证严上人讲到《法华经》时,一再提到的话语,强调行菩萨道,就是要“走入人群”,慈济精神来自《无量义经》,此经义理深奥且非常微妙,不论是上根上智、中根中智、下根下智的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经中的道理。慈济从鲜为人知的小团体到跨国际,跟随的会众逐年增加,无论在台湾地区或国际的苦难处,都可看到慈济人的身影在其中,肤慰或扶助陷于窘境的悲苦与贫病者,用行动实践人道关怀,同时也感召了许多其他宗教的信徒,参与慈济志工的行列或皈依。 上人带领数百万的慈济人,从“做中学”到“做中觉”;慈济的修学法门是什么?为什么四十年后成立了“慈济宗”?乃至慈济宗门所依循的经典为何? 自五六年前,上人常有着一股“来不及”的力量涌现于心,时值国际间爆发战争与瘟疫,深感善与恶的力量在拔河,净化人心的速度过于迟缓,又天灾人祸四起,故需“人间菩萨大招生”,以挽狂澜。 不难发现,过去无论是慈济会众或外界问起:“慈济所依循的佛典与修行的法门是什么?”或问:“慈济是什么‘宗’?”时,上人都是简要地回应,慈济并不属于佛教史料中的哪一宗,只是依循着佛陀的本怀,走入人群为苦难众生拔苦予乐,“做就对了”。 慈济以大爱铺路,走过四十余年的漫长岁月中,已形塑了不同于长久以来佛教予人浓厚的出世色彩,或是注重诵经、礼佛等仪式,而是从助人到见苦知福,能惜福、再造福;从利他行为的拔苦予乐,也利己(轻安自在)。 上人实践佛教的理念,从修行的观点而言,是发扬了印顺导师所阐扬的人间佛教思想,将导师所叮嘱的“为佛教,为众生”六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上人的思想体系,并非源自于印顺导师,而是从自身实践佛法与体会累积,从接触《法华经》到通彻其精髓的《无量义经》,并作为开展志业的佛典依归,让慈济人在行经的过程中体会道理,对于所走的菩萨道是一条真实之路,也是经中所说的:“菩提大道直故”。 因此“行经”,形成慈济人实践佛法生活化的无声说法形象,依循《无量义经》义理,实质体现了现代佛教图象,“慈济宗”的确立,也可说是因缘和合而生。 本书相较于过去上人的著作,特别的是,针对于“静思法脉,慈济宗门”的理念,以图表制编,裨益读者能全盘清楚了解。全书分“缘起”、“信解”、“行证”三篇,铺陈理念的关连性与意涵。 “慈济宗门”的缘起,可溯自慈济早年逐步走出四大志业(慈善、医疗、教育、人文),只是秉持着做该做与对的事,所以“做就对了”,在付出爱心当中,真实地体会佛法。上人从四圣谛(苦、集、灭、道)引领慈济人,见苦知福而再造福;为了让启发的爱心清泉不枯竭,而持续掘井辟福田,广邀天下善士共同耕耘,在此过程中,发心立愿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信解”篇阐释了“静思法脉,慈济宗门”所依循的佛典,即秉持《法华经》的精神,深入其精髓《无量义经》,内修“诚正信实”,外行“慈悲喜舍”,弘扬佛法不只人道关怀,也疼惜大地万物,形成跨越宗教、种族、国界的“大爱”精神,乃至慈济人在行动中,流露出的亲和与真诚,以及人性中至善、至美的人文清流形象。 许多人的善念被启发,进而投入慈济大家庭,为了加强与落实“社区志工”,以及“小组关怀、多组活动”,上人以“立体琉璃同心圆”将慈济委员与慈诚整合成的新组织,以“圆形球体”形态,从轴心圈而外,依功能与职责分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队组,期许慈济人能将佛法落实于日常生活,并且相互提携、培养人才,同时广召大众投入,“慈济宗门”的形态可说已具体成形。 当慈济四十一周年庆时,慈济第一个年轮,完成了每一志业十年的四大志业;慈济第二个年轮,旋即紧接着运行,将四大志业继续拓展为国际化。 “行证”篇,则为慈济迈入第二个年轮之后,慈济人分别于四大志业、八大脚印开展的参与过程中,诸如志工们在参与急难援助时,肤慰灾民或关怀贫病失怙者;慈济医疗团队对病苦众生的诊治,视病如亲作守护生命的磐石,进而与人医会去海外义诊;教师们用静思语教学,甚至到偏远山区推广人文教育;环保志工的珍惜资源做回收,人文传播弘扬了这份美善,不但堪作为人文典范,也留下以生命镌刻的经藏。 在这一篇,上人举出二十则真人实事或有跨国界的例证,每一则都是对《无量义经》的如实体现。因此,灵山何需远求?故主张慈济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端正个己心行,乃至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实践佛教拔苦予乐的尊重生命理念,将生命的每分每秒都能充分地发挥良能,处处即是道场。 许多人不曾接触或了解慈济,慈济副总执行长王端正先生曾对慈济的本体与特质,作了贴切的诠释:慈济是民间的团体,在群体领域中认识个体责任;慈济是宗教的团体,在信仰领域中找到心灵归依;慈济是慈善的团体,在助人领域中肯定人生价值;慈济是修行的团体,在精进领域中触动人格升华;慈济是教化的团体,在度化领域中,落实慈悲宏愿;慈济是力行的团体,在实践领域中体现心即是佛。 慈济走过四十二年,慈济宗已立、宗门已开;慈济第一个年轮的完成,紧接续的是第二个年轮的延展;欲净化人心、祥和社会,仍需“人间菩萨大招生”,如上人长年勉众的那句话语:做,就对了! 二○○八年一月于静思精舍 后记 时常听访客赞叹:“来到慈济,感觉如沐春风。”这正是我们团体里和气融融的表现;大家因为有缘才能同师、同道,人人合心、彼此互爱,以同样的法乳滋养慧命,这分因缘真的很殊胜。 我常说“佛法生活化,菩萨人间化”,发愿要做人间菩萨,就必须从日常的修养做起,我们对家庭必须负起何种责任、在社会应担任什么角色、如何对天下付出一分大爱与力量,每踏出一个脚步,都必须避免方向偏差。 生活态度转为“克己、克勤、克俭、克难”,这是静思法脉。简言之,就是生活力求简单、清贫,不要挥霍无度,而要回归清净无欲的心,克勤克俭地生活;如此方能过得自在、欢喜,也是幸福的人生。 慈济宗门是“复礼”,包含行孝、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除了改变奢侈的习性之外,也要启发慈悲心。进入慈济宗门要注重礼节,对人、对事做到人圆、事圆,理就圆。 慈济道场是圆的,四大志业、八大脚印,印印都是法。其实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法不离心;什么叫做法?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法。学佛就要学得佛不离“心”,所以不论身在何处,都要做到“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禅”,这就是修行;修行的目的,在于心胸开阔、清净自在,修行的道场就在人群中。 宇宙中,只有地球充满水与生命,有幸能生在这颗干净又美丽的蓝色星球上,我们应善加珍惜;尤其山河大地不断地受毁伤,全球天灾频仍,究其原由,都是人类所造作。救世首重救心,人人应该为救地球尽一分力。 人间苦难偏多,我们同在天盖之下、地载之上,应以大慈悲之眼,观天下众生相,视贫困者如己亲,无分别、无所求,付出大爱去关怀,从见苦知福中,体悟人间的苦难与温暖,进而力行正道,迈向真善美的人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