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细雨湿流光/紫丁香唯美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浅蓝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浅蓝:女。原名李群娟,河南洛阳人。教师,硕士学历,洛阳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2009年开始发表作品,目前主要致力于散文、诗歌创作。《细雨湿流光》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收录了《核桃《柳病》、《甘棠》、《棠棣》、《槐》、《女贞》、《桐》、《紫桐》、《石榴》、《嫁接》、《秘密》、《旷野》、《不能碰触》等散文作品。

内容推荐

《细雨湿流光》:作者的文字,是一泓清水,对人间物事洗濯和过滤之后,笔下流淌出浪漫诗意的温暖和女性少有的哲思。酸甜内敛的《石榴》,是一只盛满岁月珠玉的陶罐;一出生就老了的《槐》,是游子内心永远的痛楚;一卷《粗布》,携带着浓烈的怀旧与乡情。在《桐》树下,于喧嚣之中,拣拾摇落的灵性之珠;《消失的河流》,表达了对自然变迁的深切关怀和时代给予内心的忧伤;而《初雪》中,作者沉醉于天籁的静美,扬起想象的羽翼,能听到许多细小的精灵穿着冰鞋子,踩在伞盖上发出轻碎悦耳的“索索”声。于小处着笔却心游万仞,时时展露出一颗文人对生活的热爱、敏感与独有的赤子之心。《细雨湿流光》作者(浅蓝)具有柔弱又知性的气质,文字细腻温情又不失内心的坚韧和刚强。书评部分的写作,视觉锐利,见解独特,用优美的字句展现理性的分析与严密的逻辑推理,富于情趣。

目录

第一辑 蔽芾甘棠

 核桃

 柳病

 甘棠

 棠棣

 槐

 女贞

 桐

 紫桐

 石榴

第二辑 风中的日子

 嫁接

 秘密

 旷野

 不能碰触

 焦虑

 侵蚀

 自由的囚徒

 风中的日子

 一年的花开花落

 回家

第三辑 重复的城镇

 重复的城镇

 消失的河流

 流失

 一个下午

 疲倦

 旧路重遇

 画上家园

 乡下

 夜半

 花事

 万物生

 杏子红

 飞走的草坪

 美树

 命若牡丹

 春天来了

 野菜

 白鸽

第四辑 看看月亮

 看看月亮

 匣子里的精灵

 初雪

 救风尘

 旧时光

 老人

 钥匙

第五辑 细雨湿流光

 细雨湿流光

 粗布

 青铜

 银饰

 箱子

 旧时年画

 旧物

 香包

第六辑 遇见婴宁

 遇见婴宁

 菊梅

 花开贻阿谁

 秋红

 青春的诗本子

 紫茉莉

 青凤

 明月

 琦瑶

 丽颜

试读章节

核桃

天空洒下巨大的寂静。静寂中站立着年老的核桃树,繁枝密叶间筛下初秋午后的阳光碎片,有一两朵毛绒绒的光斑在女孩衣袖上轻轻晃动,她则专注于手的揉搓动作,碎裂的叶片在掌中散出新鲜浓郁的苦香,浸出的汁液,将混在一起的塑料条儿越染越黄。

透明的塑料条儿是从生产队的包装膜上剪来的,八岁已懂得爱美,口袋没有一分钱,也希望打扮自己。她瞧见村里的女子们如此染出嫩黄鲜亮的带子,扎在辫梢,甩来甩去的很好看。那段时间,正流行这种小手工,每个女孩娇嫩的手心都染得焦黄。

整个下午她都在忙手中的活儿。搓好一根,晾在石头上,再搓另一根,重复几次才能出效果的。反正也没什么事儿,她有大段的空闲可以浪费。很多年前秋天的下午,比现在可是缓慢悠长得多,像匹一头色泽鲜亮,一头色泽渐趋黯淡模糊的棉布,在风中凉凉抖动着,扯也扯不完。村子里的大人们慢慢腾腾地下地干活,或在家里敲敲打打修理秋收的农具。织布机子节奏均匀地哐哐响着,纳鞋底的女人们吃力地拽着钢针和雪白的棉绳,发出嗤嗤的摩擦声。那时没有高楼大厦,也很少机器的轰鸣。土地广阔,村庄几百年地偃卧于绿树红尘中,又小又矮很远才有一个。天无遮拦地覆盖下来,世界寥廓旷远,万物寂静,任何声响都能被这巨大的寥廓吸纳,很快消失不见。女孩半下午地坐在寂静中,小板凳前的土泥地面,印着玲珑的鞋印。飘散果香的老核桃树是外婆年轻时种下的,它意态雍荣地站在院门外撑着郁绿的大伞,女孩抬头眯眼望着绿色的树,觉得它像一座童话中的蘑菇屋。绿色蘑菇屋长在一面平缓的坡下面。整个村庄的房子都站在高低起伏的坡上坡下,依势穿窑凿洞,起土建屋。远望去,像散乱的棋子,在纯净的阳光下,反射着淡淡的光。

“嘎巴”!碎裂声响过,将用劲儿向墙推动的门扇松开,从安置门轴的旮旯里,捡出挤碎了硬壳的核桃,如果力道刚刚好,核桃仁会完整地从坚硬的碎壳里裸露出来,虽然沾了些积尘,那时候的灰尘也不脏的,拍掉就好了。捡核桃的人内心喜悦,吃起核桃也觉着格外香甜。

这种剥核桃的方式,伴着吱扭的门轴声响,来自于那个因陋就简的时代,来自小时候乡村生活的记忆。那年代的物质生活尽管贫乏,却无疑是原生态的,一切需用手工劳动亲自创造,一切需要用智慧随机解决,有一扇门,除了避风挡雨,就可不必再备敲坚果的锤子,或核桃夹子。这种生活俭朴又简静,四处空荡荡的没什么东西,世界空旷到多回声,人心空旷到像割尽庄稼的田野。

那时候,有人招呼出去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饭,站在门外喊一嗓子,坡坡坎坎的小山沟会发出连绵的回声,振荡的声波在高高低低的土壁上冲撞,在淡蓝的烟霭中盘旋,半天方止。到处是窑洞,地下多被挖空,也因这个缘故,经过外婆家院旁那条窄长的小坡路时,我和弟弟常喜欢划着胳膊像滑翔的飞机一样飞奔着冲下来,让脚下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伴着我们熟悉的嬉笑,外婆马上就知道是我们一家子到了。外婆居住着一所土窑与砖瓦、土坯房混合的三进院子,那里曾生活过祖辈几代人,随着年老的一个个故去,年轻的都各自另立门户,只剩外婆一人孤单地住在院子尽头的窑洞里。走进那所古旧清凉的旧宅子,空气里漫着极淡的蓝烟,脚下石板响起空空的足音,空气静得仿佛凝滞了一般,任何声响都会被这寂静放大,连母鸡的咕咕声都显得小心翼翼,人也忍不住想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外婆的窑洞檐前挂着干辣椒串和大蒜辫子,两扇嵌有铜环的木门古老陈旧,油漆尽脱,布满裂纹、手印与风雨的蚀痕。窑洞内约长三丈有余,由熏黑的木隔扇分成里外两截,表着青砖的高高的穹顶看起来很坚固,青砖在上百年的岁月风尘中泛出白色的土碱。住在里面,平时打个喷嚏也会有嗡嗡的回声,好处是冬暖夏凉。

外婆一人守着这所老了几辈子人的宅院,都说她胆大,大约她自己也这么说,但不硬撑着有什么办法,她信神鬼,难道不忌怕那院子中许多游走的鬼魂么?她肯定是孤单的,虽然每当好天,太阳射过门楣上方的窗棂和门,能照亮外间的小半个屋子,照得清空气中轻轻飞动的细小尘埃,和灶头上方洞顶垂挂的灰线,但毕竟太安静了,日影像蜗牛一样移得极慢。睡睡醒醒,摸摸索索,转来转去,一天还总是熬不到头,穿着黑布衣裤的她只好挪着缠过的小脚,拄着拐棍,移动高大肥胖的身躯坐在大门外的青石上,看过往行人,跟过路村民或找食的鸡狗打招呼,有时也自言自语几旬。听到我们串亲戚时响起的脚步声,她总是慌张又快乐地手搭凉棚迎出来,抚着多日不见的我们眉开眼笑,再一路气喘吁吁颠着小脚扶墙过院,走进窑洞木隔扇里,在黑乎乎的里屋掏磨半天,掀帘捧出几块柿饼,一把花生,有时候是几枚核桃。

核桃是舅母家的大核桃树结的,收获时总会送给她十几个。虽然是自己年轻时所栽,但分家时给了二儿子,外婆刚强自尊,便从不自己主动去动他家一枚核桃。

送来的核桃带着青皮,外婆一个也不舍得吃。她开始坐在大门外望着天上的雁阵,听着风中空空响起又消失的足音,算着我们去看望她的日子。她从不主动捎信让我们去,也强忍着不对别人吐露内心的思念,她最疼爱我的母亲,知道她钟爱的小女儿拖家带口的不容易。必得等到村子里树木都落净了叶子,地上枯草都已在严霜下干透,飘下第一场小雪时,在农忙与家务中腾开空闲的母亲才会带我们回五里外小山沟里的娘家探亲。

尽管窑洞外飘着雪,或是刮着寒风,娘儿们到一起,总是说不完的嘘寒问暖的话。其乐融融之时,外婆搬出落满灰垢的小泥炉,收拾一下生了火,放在卧室兼储藏室的里问,掌着灯,从窑尽头的大缸盖上将收拾着的核桃拿出来。核桃外面丰润的青皮已因脱水而干皱发黄,但放到通红的煤火上一烧,仍然浓香四溢勾人馋涎,等果皮冒着青烟烧得焦黑透熟了,用火钳夹住丢到砖地上,外婆用她穿着黑棉靴子的小脚反复蹴踏,果皮脱落,露出白净的浅啡色硬核,再放外边门轴后一挤,娇嫩喷香的核桃仁就整个儿出来了,吃在嘴里,又鲜又香,又滑又嫩,真是那个年月难得的美味,让人嚼出那个年月温暖惬意的亲情与关爱。

以核桃香味为线索,总能勾起串串关于往事的美好回忆。长大后,就喜欢上了姿态丰腴,性情沉静温和的核桃树。我们家搬了新院子后,也没忘种上一棵,这种树,耐虫耐旱,不择地理,又树形优美有芳香。只可惜,没等小树结出核桃,外婆就故去了。

提到核桃树,无论用树叶染发带的小女孩还是用力推着门板挤核桃壳的我,长大后都难免心里充满了亲切的回忆,那个时代,每个村庄都有核桃树婆娑的身影,它们也一定到现在还被许多人默默记挂着。P2-4

序言

认识浅蓝有些年头了,那时在新浪原创论坛里读她的红楼系列散文,匝地有声,凌厉非凡。后来便见识了她的诗,又一番风生水起,旖旎光景。两下里相比较,再加上私下的交往,觉得浅蓝更具诗人特质,比如她的敏锐,她的激进,她的无羁,甚而天真,这些都让我见识到一位诗人的真性情,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勇敢,让人对她生出几分佩服。

《细雨湿流光》是她的第一本书。真是件令人悦憾兼半的事。悦的是她终于拥有了一本文集,遗憾却不是诗集。但我这样说,并不是在降低她散文的价值,她在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淡定和从容,低调和知悟,使她具备了一个表述者优良的品质,真实而冷静地呈现出了生活的原貌。六辑作品中,我偏爱《重复的城镇》这一辑,可以说这一辑是她走出自身困顿和枯涩的一个标志,这一辑中更紧密贴近事物本真的态度和笔触,使她的文字有了一定的厚度,若水过,看似无迹,细观,却沙石遍地,红衰翠减。之中沧桑,经受,得失,纠缠,竟是时间雨滴浸湿的光阴,厚的,沉的,却也是轻的,淡的。

浅蓝有几年喜欢经书,深谙“空”的真谛,而生活和工作,于她又是一种修正和禅悟的过程。她早期的红楼系列作品,貌似很贴切很老到地剖析着人物命运,世态炎凉,姿态颇高,更像一个观望者而远非参与者,使她的这些文章虽然受人欢迎,但不足以人牢记。在以后几年的历练和成熟中,她不断地纠正和感悟自己。她的文章,既充满浪漫气息,又有冷峻的现实意味。同样是人物命运,她在《遇见婴宁》中,极好地诠释了这些人的无奈及喜忧,在这里,她不止是记录者,而且是参与者,同境者,体悟者,读罢让人心生憾意,同时扼腕生怜。

或若是久居洛阳的缘故,浅蓝对花的品读具有一种特别的意境,《万物生》中,我们清晰地观望了一场花事,像时光从未流走过,它端端地重现情意的完整,当时的惊艳,叹息,以及深夜梦回的哀怨。命若牡丹,便是多情人,对父母的情,对爱人的情,对孩子的情,对飞鸟的情,对家畜的情,对花草万物,山河大地的情,使她成为一个成熟的洋溢着爱意的女子,也使她的文字委婉中不失刚强,冰冷中饱含暖意。

她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爱的烈,恨的切,爱恨分明,不容杂质。她的天真可爱,在于遇事常怀幻想。这种诗人气质在某些时候使她遭受到了创伤,但更多的时候,因为对事物抱有太多美好想愿的姿态,使她的幸福感要超于常人。她很少哀怨,每每总是欢喜接应。她的面相颇具佛慈,菩萨有欢喜佛,即心喜、体喜、根喜,她的喜,抑或就是佛的。所以才有了《蔽芾甘棠》,对树木的慈悲,折射到对人间的慈悲。她漫无目的地闲走,天空洒下巨大的寂静,她与眼中物事交汇,渐成为灵魂间的邂逅,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亦从这点滴得失中不断生发出来。

作为一个对生活极具热情的人,浅蓝对历史有超常的兴趣,她每每说起那些典故,总是滔滔不绝,仿佛她是见证者,她甚至能把当时的情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仿若亲临。评价历史,是很难把握对错的,一些由来已久的观念已根深蒂固,但她并未有惧色甚而畏缩,她是勇敢的,敢拿前人的对错当佐料,温一壶酒,自斟自品。这种豪气,使她有了几分硬朗,让男儿亦输几分。

浅蓝有诗云:

长出摇曳的花娑婆的树蔓延的草之后又长出陶

这当然不是她最好的诗,但我喜欢这种绵延不绝的、顽强的、勃勃向上的气势,这其实就是她真实的写照,在过去差不多的八年时间里,她的生活发生着巨变,但她却一直坚持在文字的小路上前行,路过那么多那么多或好或劣风景,越过那么多那么多或长或短的坎坷崎岖,最终抵达今日。细雨湿了流光,细雨也湿了她所有的过往。今日是清风过,万物皆安的好景致。牡丹依旧开在洛阳古都,想着她亦是万花中的一朵,在温暖的春风中,美的神秘而危险。

作者介绍:指尖,女,山西盂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槛外梨花》,《花酿》、《河流里的母亲》《与爱人分享的50种浪漫》。作品散见《散文》、《青年文学》、《读者》、《格言》等杂志。曾在首届《读者》(原创版)真情征文大赛获二等奖;“洁达”杯“爱在人间”纪实散文征文中获一等奖。盛世微山·2011年度《青年文学》作家奖提名奖;全国首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9: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