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亥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金铃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自武昌首义迄今已经一百周年了。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为了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编著者决定立项并组织出版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典文章和作品,以资百年纪念。

王金铃的《辛亥赋》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全方位立体地回顾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

内容推荐

王金铃的《辛亥赋》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全方位立体地回顾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即清末衰微列强瓜分中国危困时势;记述并彰显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拯世救时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和废除千年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及历史功绩;颂扬了国共合作所进行的北伐战争和抗日救亡的全民团结浴血同仇的壮烈经历;讴歌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奇迹般的巨大变化;最后呼吁两岸炎黄子孙应继续努力,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共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辛亥赋》一千三百余言,首尾贯通,典雅苍雄。论断英快,史清义明。内容博渊,史实呈百科性展现,堪称辞赋纪史类标志性作品。

目录

前言

辛亥赋

辛亥赋析注

1、中国传统古文体——赋

2、辛亥革命简介

3、“今兹百祀”注释

4、“禹甸”注

5、“竹帛昭彰”注

6、“泽被无边”注

7、“四荒咸归”注

8、“九天阊阖”注

9、“八方来同,拜若万国衣冠”注

10、“那拉氏腐弱”注释

11、“不列颠恃强,首启战端”注释

12、“林则徐销烟”注

13、“八国侵而掠地焚园”注

14、“瓜分之燃逾炽,不平之约日添”析注

15、“洪、朱造反,未见洋逐清灭”析注

16、“康、梁变法”析注

17、戊戌政变与“六子遇难”

18、清廷预备立宪的无奈之举——五大臣出洋

19、“洋务觅术,难扶将倾之山”析注

20、“事变于已穷,气生于所激,此大道亘古之不移也”析注

21、一代伟人孙中山

22、“适乎世潮,合乎群需,志念革命救时”注

23、“斥”改良“驳”“立宪”析注

24、“倡”“突驾”,辩“知行”析注

25、绕地球五圈里程的跨海越洋革命活动

26、“兴中”注

27、“同盟”注

28、革命党人为伍——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辛亥革命骨干人员

29、“三民主义为旗”注

30、武昌起义前的多次武装起义

31、“川、汉保路”注释

32、“三烈士”注

33、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义士熊秉坤

34、“中山履新,一朝共和就职”注释

35、“袁氏篡权”注

36、“张勋复辟”注

37、巴黎和会——西方列强的分赃会议

38、席卷全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39、“中共诞于南湖”注

40、“三大政策”注

41、“三光扫荡,千里焦土少丁”析注

42、“两党并肩而御寇,万众攘臂而请缨”析注

43、“讨贼于分击合围,歼敌于水尽山穷”注释

44、“更有远征将士,十万英烈,浩气天地惊”注释

45、“凯奏妖氛清”注

46、“兵革利钝,奈何人心加减”析注

47、“世事曲直,毕竟暗降明升”注释

48、“斩棘是路”与“落笔为帧”

49、“置星爆云”注

50、“神苑坠尘”与“仙乡化地”

51、“缩地于万里”与“遁流于遥伸”

52、“蛰龙又惊春”注

53、“金瓯之隅一缺,‘富春’之图分张”注释

54、“九二”共识与“一中”原则

55、孙中山北上的目的——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

56、岁次与干支纪历

57、《辛亥赋》白话参考译文

后记

试读章节

本篇以赋体作是文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故曰《辛亥赋》。

《辛亥赋》意在回眸并彰显中华民族史上这一极其曲折艰困而又壮伟的历史,以便追昔瞻来,借镜励世。撰文之所以采用传统古文体,是从赋所独有的特点考量而定的。

赋是一种什么文体?它在功能上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这是一般刚接触赋的读者常常会提到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若作详细解说,恐怕要用很大的篇幅。但若作简约回答,即可曰:赋为中国独有的古文体,是我国的国粹,始于三代,盛于汉唐,在悠久的中华文明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和分量。

那么,具体点说,该如何表述和看待呢?

从词义学看,辞书对赋的表述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辞源》释为“赋者,古诗之流也”,“铺叙其事曰赋”,“乃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之一”。《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我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对赋的定义和特点,古代学人也从不同的方面和视角作过许多十分精辟的论述。有说“不歌而诵谓之赋”,有说赋为“散韵结合之文”、“诗化之文”的。刘勰则把赋的内容和形式概括为“铺采擒文,体物写志”。总之,无论是辞书还是历代学人,大都叙及了赋为亦诗亦文即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及概揽宏阔、铺张扬厉的特点。

从赋的结构看,它的句式构成基本为四六句,即“骈四俪六”。讲究对仗声律,注意音韵和谐。但随着时代的前进,句式亦有些变化,承传并历揽“骚”、“骈”、“律”、“文”诸体,故有“骚赋”、“古赋”、“骈赋”(又称律赋)、“文赋”等诸类之说。

对于界定或分类何为骚赋,何为古赋,何为骈。赋及何为文赋,大体可据以下之不同划分之。

骚赋,指的是仿照或效仿《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在形式上同《楚辞》区别不大,且多以“兮”字入文。其内容重在“写志”而不是“体物”。汉初的骚赋开楚辞转化成赋体之发端。

古赋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其形式一般采用问答体成篇。多含以三部分构成。开头往往是段类似序的说明。中间是赋的主体,主要是主客双方一问一答对某事某情夸张渲染,文体多用散文叙述,韵文描写。最后是结尾,类似楚辞的“乱”或“讽”,或发其结题之论,或寄托讽谕之意不等。行文中一般不再用“兮”字。结构主要用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五言。文中散韵交替,句式自由。

骈赋,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兴于六朝。在骈赋之前的古赋中,已有许多句子是对偶的。时至南北朝,其趋势渐成定型。四、六结构,追求平仄,大量使用堆砌典故。骈赋既具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在叙事时具有赋的铺陈夸张特色,实际上,骈赋便是有韵的骈体文。时至唐宋,在用诗赋取士时,采用五言长律诗和骈赋且限定韵字,要求严格对仗,因此又称其为律赋。

文赋是在骚赋、古赋和骈赋行世后唐宋古文家为摆脱骈偶平仄的桎梏而产生的。文赋重视清新流畅,不强调铺排和藻饰,通篇贯穿散文气势,间有骈韵之句,从而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出现了一些很具文学价值的赋作作品。

从赋体的产生和发展衍变中不难看出,尽管各类赋体有其自身的不同特点,但从共性上看,其功能兼具了韵文和散文的两栖性。P11-13

序言

辛亥革命自武昌首义迄今已经一百周年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政体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为了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社决定立项并组织出版有关辛亥革命的史典文章和作品,以资百年纪念。

对于如何彰显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自武昌首义以来中国所经历的百年沧桑和历史巨变,我们在选题和体裁的采用上曾做过比较认真的考量和取合。其中对文学作品而言,我们期望能有一篇追昔瞻来,纪史励世,有深度并客观全面地记录辛亥百年来的壮烈而又辉煌历史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好是篇大气磅礴、内涵厚重的赋作,方可与此重大题材相匹配,且有望成为既具文学性,又有史学和美学价值的传世之作。

不难想象,对于撰写这样一篇海内外中华族人十分关注的纪念文章,可谓欲者众,能者寡,写好谈何容易!需具备诸多方面的学养和造诣才行。因此,我们对邀笔思之再三,但最后还是把首选者集中到我国著名作家、当代辞赋大家王金铃先生身上。于是,便于今年2月15日打电话向王先生通报了我们的想法,并诚恳邀他撰写此赋。王先生稍作犹豫,但还是以试笔为答。

王先生是一个一诺千金的人,自答应撰写该赋之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通读了二十六史、近代史、清末史、民国史、抗战史等等史典的有关部分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和其他革命党人的传记史料。他一边阅读学习,一边访问有关的史界学者、专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建议。在一切了然于胸后,方援笔以书。俟赋文写成,又对其中一般读者可能不太熟悉的词句分别情况进行了注、注释和析注。当编者见到《辛亥赋》时,已经是连赋文加注释辑为一书的清样了。实在说,编者还真有些喜出望外。

《辛亥赋》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全方位立体地回顾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即清末衰微列强瓜分中国危困时势;记述并彰显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拯世救时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和废除千年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及历史功绩;颂扬了国共合作所进行的北伐战争和抗日救亡的全民团结浴血同仇的壮烈经历;讴歌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奇迹般的巨大变化;最后呼吁两岸炎黄子孙应继续努力,完成中山先生的遗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共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赋一千三百余言,首尾贯通,典雅苍雄。论断英快,史清义明。内容博渊,史实呈百科性展现,堪称辞赋纪史类标志性作品。

王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又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翻译家、理论家,且作品数量巨大,约二千万言近五十部长篇著作,既创作又翻译,既通今又研古,是当代作家群中罕见的学贯中西、著作等身的文坛奇人。近些年来,他为了弘扬国学,推动传统古文体赋的复兴,又特别致力并受邀撰写了一些有关国家民族及文化方面的重大题材的大赋。他所撰写的二千零八言的《奥运赋》,被誉为北京人文奥运的标志性作品,并由我国最高科技殿堂中科院立项作为铭文镌铸在“奥运纪念钟”上,特筑钟楼永久安挂在北京奥运村。将一篇文学作品由国家立项作为永志不磨的铭文铸于钟鼎重器,这在中外文化史、钟鼎史上均有重要意义。他受中国航天系统有关部门的邀请,为讴歌我国航天员行走太空实现千年梦想而写的《航天赋》,受中国孔子基金会的邀请所写的《儒赋》,均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他受中纪委宣教部门的委托所写的《廉政赋》,由我社作为“全国廉政文化建设重点推介作品”出版发行,亦受到学者和党建部门的广泛好评。他的其他赋作如《齐赋》、《糖都赋》、《绳金塔赋》等,亦均系邀笔而作,并在所涉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王先生应邀所写的赋,基本上都是关乎国政、国威、国史、国学、国是等历史或时政大事,因而王先生被人们誉为“国赋”大家。此次我社编辑出版邀其所作的《辛亥赋》,想来亦会受到两岸四地和海外族人的关注,并望能在继承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大业中,起到有益的作用。而这,便是我们倾力推出该赋的目的和初衷。

编者

2011年4月

后记

《辛亥赋》从受邀到最后完成撰稿,是我迄今所写的赋文中酝酿时间最长,犹豫反复最多,写作时情感跌宕起伏最为强烈的赋作。

一所谓受邀而为,是说该赋的写作是受一些朋友的多次建议和有关单位的正式邀请共同促成而动笔的。该动议最早始自2008年上半年。当时,因在奥运纪念钟上镌铸我写的《奥运赋》,我与中国科学院的有关专家,曾三次去武汉验看铸造成型情况。在与朋友晤谈议论发生在当地武汉影响中华民族历史的大事时,即提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之事。有朋友就提议并动员我为武昌写一篇纪念百年辛亥的大赋。我听了虽有些心动,但想距百年纪念尚早,未作深入思考,又因来去匆匆,也未去访瞻首义之地。后来2010年6月中旬和11月中旬两次去香港,讨论孔教文化和参加首届国际华文报告文学论坛时,海内外朋友相聚,谈及近几年的国家大事,其中又特别提到2011年便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事。朋友们又提议甚或鼓励我写一篇纪念赋文。我此时有些心动,但想想自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的半个多世纪及自武昌首义至今的一百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和变故,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写的东西太多太多,外战内战,分分合合,怎一篇赋文所能涵括?况情势变迁,观点有异,众议难调,关碍处怎个拿捏?于是思之又否,欲之又罢,反反复复,长久未决,但始终像有件心事横亘于胸。

转眼便是2011年。年初,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与我商讨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撰写钟鼎铭文之事,并正式发函邀笔。函中有语“素仰先生学识渊博,声弥内外,故诚邀壮笔以资钟鼎铭文,切切此请,望先生雅允勿却,拨冗赐文为盼”云云。至此,我仍无最后决心和把握,主要担心此等重大题材,就是努力了也众口难调。

不久,2月的一天,新华出版社的贾允河博士打给我电话,说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今年社里正作选题立项,经讨论,诚邀撰写一篇大气磅礴、内涵厚重的赋作以志其盛。电话中言辞诚切,我于是回以试试看,但坦言不一定写好。我想自己既答应人家,便不能再犹豫,于是即刻着手准备,撰写一赋以答各方的邀约。

要写,自然先要洞悉辛亥百年的历史。虽说这几年对近代史颇多留意,但要撰文成章,就必须对这段历史梳理明白。于是集中精力,重点搜集两岸四地公开出版的近、现代有关史典和资料,对鸦片战争以来的清朝末年的历史、辛亥史、民国史、抗战史等等,凡能借阅或查到的,均加以仔细研读,辨其异同,明其精要,以求做到心中有数。

待基本史实熟悉之后,方想动笔,但又悬笔而止,原因是如何表述和评价又成了久久未决的难题。实在说,从辛亥革命发生前的清末到现今,有难以数计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待筛选和评价。而两岸四地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又不尽一致,而各方期待的又是一篇纪史志典的大赋,这些统统不能回避。除非想搞一点雕虫小技,大而化之地发一时之慨,抒一己之怀,或避重就轻,顺手撷取一些史实并敷以藻丽之语,混以赋作之名。那样做,既有欺世盗名之嫌,更为笔者所耻为。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影响中国社会发展历程的一次重大社会变革。辛亥革命百年间中国之经历和巨变是壮烈和伟大的,是人类史上其他任何国家和民族罕有其先例的。为这样重大的百年一遇的事件做纪念赋文,使命感非同寻常。故尔,诚惶诚恐之状可想而知,深恐失于挂一漏万或坐井观天。于是,四处游访,八方请益。无论三朝耆老,两党宿吏,还是朝野贤达,闾巷先齿,遇之均讨一席之教,揣其对其史评之鸷眼尤思,聆其百年之往闻遥忆。在一切都酝酿准备就绪后,下笔之前,最后自己给自己定了一条原则:虽说赋是一篇文学作品,但要对历史和民族负责,要站在历史和全民族的高度总揽评述百年史。也许因前期思考酝酿太久,感情事先投入太专,一开始下笔就发现不能自己。感情的忧伤喜悦随着历史时段和事件的撰写之推进大起大落,我知道自己又犯了写作容易动情的毛病。于是便按以往经验,专门在周六周日别人休息时,自已留在办公室里关门动笔。这样可让自己在写到动情时就是抵掌击案亦不影响他人。这种状况在《辛亥赋》的撰写中竟屡屡发生。

写辛亥革命,必须交待鸦片战争以来清末腐败,列强瓜分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背景。但这段背景是中华民族不堪回眸的屈辱史。我写到列强横行华域,“炮轰舰摧,掠地焚园”时,颠手击案,痛责“东豺西狼”、“绿瞳赤发”。后写及二战,倭寇侵华占东北,侵中原特别是述及“兽兵屠城,南京横尸相枕”,“三光政策,千里焦土少丁”时,更是热血上涌。待结段书完“山河半失,存亡旦夕中”之句时,自感近乎窒息。

不知过了多久忽吐“呜呼!中华发最后吼声,民族筑血肉长城”之吁语。刚想落笔,马上悟到,这不是袭录田汉先生的词语吗?但想了半天,任何其他语言均不能表述当时的情势。最后还是袭用了。这种激愤莫铭的心地就是在为赋文作注时也时有出现。如注释“瓜分之燃逾炽,不平条约日添”之句时,自己不停笔地一连写了两三个小时,后来一数,从1841年至1911年列强强加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三十多个,成了一长篇列强侵华罪行录了,忘了是为赋文作简注,虽劳神写了却不能用。可哪知因愤懑上火,嘴上竟起了-泡。第二天教育报的两位年青朋友到访,见状讶问是否感冒,我只好苦笑回以一时赶写文稿有点累。人言老成忧国,豪杰悲时,可事已过几十上百年了,与现时毫无关碍,文章写到这个份上,只有自嘲书生气过重了。

回想《辛亥赋》的整个写作过程,也非一直心隋激愤犯堵。在述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一生及革命党人的壮烈业绩时,心中变得无限敬慕和感佩。在写到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奇迹般巨变时,下笔也确实自感酣畅淋漓了一回,措辞近乎有点浪漫。待写到最后一段,回眸百年,炎黄子孙应继续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完成中山先生的遗志,特别是他在“北上宣言”时所提出的“共谋中国之统一与建设”的嘱咐时,精神大振,顾不上赋的四、六基本结构,用三、五章句的呼吁语作结:“愿两岸同胞,共襄民族复兴,明大义,弃彷徨,释嫌拆墙。待明日,看炎黄一家,在宇宙划个特区——大中华,与日月共长!”写完后虽长吁一气,但心中不免忐忑,不知自己写到哪里去了?也不知读者谅解否?

此赋撰就不久,文稿还未发表出版,有的便传至北京北海五龙亭朗诵志愿者联谊会会员手中。此会为朗诵爱好者的自发组织,上有皓首之翁,下有黄毛之童,纯草根性。据传,他们争相传诵,颇露激情。转闻之,稍安。最近,赴北京开会的孙中山基金会主席、香港慈善总会会长何威廉先生见到《辛亥赋》文稿之后,特题“辛亥革命百年史诗”,以作感评。

最后,笔者借该赋即将付梓出版之际,特向过去几年来一直关心此事的海内外朋友和给予支持指导的各级领导、专家,特别是贾允河博士、葛本祥董事长、房宽伦副教授等,表示致意并志谢!

王金铃

2011年5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2:35:12